•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多元文化概念

多元文化涵蓋許多核心概念,宜做為多元文化課程的組織要素,但究竟哪些 概念與多元文化關係密切,適合納入課程中,因為學者觀點和角度不同,各有所 見。由於多元文化教育在歐美地區發展的時間已逾五十多年,對多元文化課程的 概念學者先後提出豐富的見解,因此,本節欲先從國外學者主張依序介紹,接著 探討國內學者如何轉化與移植,將其對應至臺灣社會脈絡。茲分段論述如下。

壹、國內外學者主張 一、Banks 的主張

Banks(1991)在其著作中探討多元文化課程應涵蓋文化、社會化、文化溝通、

權力及族群遷移等主要概念,每一主要概念又包含許多相關概念。茲將其多元文 化課程組織概念詳列於表 2-1。

表 2-1 Banks 多元文化課程的概念 主要概念 相關概念

文化 族群、弱勢族群、族群發展階段、文化同化、涵化、社區文化 社會化 偏見、歧視、種族、種族主義、族群中心主義、價值、自我概念 文化溝通 溝通、感受、歷史偏見

表 2-1 Banks 多元文化課程的概念(續)

主要概念 相關概念

權力 社會反對、社會抗爭 族群遷移 遷移、移民

資料來源:出自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9:346)

此外,Banks(1994)研究族群與文化團體的 11 項主要概念,更可以做為多元 文化社會學習領域課程概念之參考:(1)起源與移民(2)文化、價值與符號(3)

族群認同(4)觀點、世界觀、參照架構(5)族群組織與自我決定(6)人口、

政治、社會、經濟現況(7)偏見、刻板印象與種族中心主義(8)族群多樣性(9)

同化與涵化(10)改變(11)知識建構。茲將這些概念間的關係與說明以圖 2-1、

表 2-2 呈現如下:

圖 2-1 Banks 多元族群課程概念 資料來源:出自 Banks (1994:250)

表 2-2 Banks 多元族群課程概念說明表 主要概念 說 明

起源與移民 族群起源、傳說、遷徙,或移民、開發史。

文化、價值與符號 祭祖、倫理觀念、信仰、自然資源取用法則等。

族群認同 認同自身所屬的族群團體,對相關歷史事件感同身受。

觀點、世界觀、

參照架構

同一族群觀看事物的方法與思考面向普遍一致,對照不同 族群思考的觀點,可激盪出多元的論點。

族群組織與自我決定 族群為捍衛自身文化成立相關機構,開展社會行動。

多元族群 課程

文化持續 與

文化變遷 文化

與 族群

權力

溝通

相互依賴

群際關係

族群 異質性 族群

同質性

表 2-2 Banks 多元族群課程概念說明表(續)

主要概念 說 明 人口、政治、社會、

經濟現況

認識族群的人口數量及分布,及在社會中的政經地位等人 文背景。

偏見、刻板印象與 種族中心主義

掌握權力的優勢族群將差別待遇與偏見等意識型態透過 政策、教育而制度化,導致族群歧視、偏見、刻板印象和 差別待遇等現象。

族群多樣性 城鄉地域、社會階級、宗教信仰、性別、政治關係等。

同化與涵化 族群間文化互動是動態的、可變動的。

改變

族群間因偏見、歧視與壓迫等差別待遇起而以暴力動亂或 武裝衝突等方式訴求改變,通常用於研究族群歷史發展。

知識建構

透過課程轉化,讓學生建立自身對於歷史、社會和當前事 件的觀點與詮釋。

資料來源:整理自 Banks (1994:250)

從上述可知,Banks 所提的二種課程的設計是以「族群」為主,提供相關文 化內涵與概念。

二、Gay 的主張

Banks(1993)提出多元文化課程的發展階段與模式,從其架構改變的情形共 可分為四種模式:(1)貢獻模式(2)附加模式(3)轉型模式(4)社會行動模 式。有別於此,Gay(1995)從課程內容的觀點提出四種模式:(1)基本能力模式

(2)概念模式(3)主題模式(4)文化要素模式。當中論述概念模式時,主張 以概念學習做為多元文化課程的主要目標,課程以與族群文化相關的概念為組織 要素,透過這些概念進行課程統整,這些概念包括認同、權力、生存、文化、溝 通、社會化、種族主義、地方、涵化、改變、族群。歸納發現,此課程概念同樣

是以「族群」為主,其中部分概念與 Banks 相同,例如:權力、文化、溝通、社 會化、種族主義、涵化及族群等,這些概念重複地出現,均顯示其重要性。

三、Tiedt 與 Tiedt 的主張

Tiedt 與 Tiedt (1995)認為多元文化課程可以採用螺旋狀的模式,從自尊開始,

培養建立友誼的能力,到認識文化、人性、移情等方面的概念,消除歧視與偏見,

終至接納多元文化理念,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此模式,多元文化課程概念可包括:

自尊、友誼、家庭、性別主義、人性、特殊性、刻板印象、種族主義、文化、歧 視、階級、公民權、受虐兒童、種族隔離、地球村、婦女運動、文化多樣性、移 情、世界和平、非裔美人、日裔美人、猶太人、越南人、聯合國,上述族群乃是 美國社會中的族群,若以臺灣族群而言,則可分成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原 住民與新住民等族群。

綜合而言,Tiedt 與 Tiedt 的概念乃遵循螺旋狀模式逐漸加深延展,從自我 開始至世界整體,每階段融入適當概念於課程中,藉由課程的實施達到多元文化 教育的目標,這樣的方式提供另一種新思維:「概念的次序性」,如此多元文化概 念將可更系統地出現於教材之中。

三、Santora 的主張

Santora(1995)在(The Drama of Dominance and Diversity:A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Secondary Social Studies/Language Art Core)一文中,

以三大層面、十二項概念建立多元文化課程的要素,此課程模式以學生為中心,

三大範疇與其包含的概念如下:

(一) 瞭解自我與他人:文化、種族與個人和團體認同 1.種族認同(Ethnic Identity)

2.文化概念運用(Applying Concepts of Culture)

3.文化多樣性(Cultural Diversity)

(二) 民主多元主義:

4.重建社會的社會行動(Social Action for Social Reconstruction)

5.社會和文化的權力及責任(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6.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

(三)多元文化轉型知識:

7.相互關聯(Interconnectedness)

8.多元的觀點(Multiple Perspectives)

9.環境脈絡(Context Setting)

10.種族、階級與性別意識(Race, Class, and Gender Consciousness)

11.社會歷史(Social History)

12.貢獻(Contributions)

這十二項要素為多元文化課程的核心,透過社會、心理、政治等社會學科的 整合,經由過去的歷史與現在的議題探討,結合家庭、社區、國家以及世界的探 索,以提供學生個人、文化和國家認同的發展機會,並說明了在多元民主社會中 積極參與所需要的技巧訓練,茲將其架構以圖 2-2 表示。

圖 2-2 Santora 多元文化課程要素 資料來源:出自 Santora(1995:48)

Santora 運用量化的方式整合相關學科與實驗研究,並輔以質性觀察提出多 元文化課程要素,這些概念係以美國學生為主體,而教科書是為學生學習所設計 的教材,二者皆以學生為對象。再者,Santora 提出三大層面作為分類架構,讓 概念與概念間具有次序性,對應至國內教科書,遵循學習階段與能力指標規準編

者皆具備學習順序,以符合學生心智發展。因此,相較其他學者以「族群」或是

「課程模式」觀點提出相關概念,這些概念更能提供研究者作為參考,檢視教科 書中多元文化概念的呈現情形。是故,研究者採行此概念架構,做為本研究類目 分析表發展之依據,並適當結合其他學者主張之概念,使類目制定更周延完善。

關於此多元文化課程十二項概念的相關內容,茲以表 2-3 整理說明如下:

表 2-3 Santora 多元文化課程概念說明表

概念 說 明

種族認同 瞭解文化是以動態過程的方式影響個體及群體,透過自我 闡述與運用他人的文化經驗協助認識自我與他人雙文化 的經驗,進而促進族群認同感,開啟互相尊重與瞭解的途 徑,搭起文化橋樑和運用多元的文化視角。

文化概念運用 透過檢視自身文化經驗,從參與的觀點以同理心感受不同 族群的文化,探索其差異性,培養相互尊重與接納的文化 觀,凝聚族群共識以實現共同目標。

文化多樣性 藉由親身參與認識群體成員中多元的觀點,使個體思想得 以轉變,理解文化是以多樣性的型態存在於社會中,並透 過研究發展出改革社會與政治活動所需具備的技巧。

重建社會的社會行動 檢視隱藏在文化背後的權力運作結構,培養批判性思考的 能力,建立賦權增能的觀念,凝聚團結意識展開社會行動

,藉此培養改善社會和政治現實的能力。

社會和文化的 權力及責任

知曉自身有權力去捍衛他人或群體所有人的尊嚴,透過承 擔責任覺察壓迫的環境,發展一種文化批判的良知,使所 有的人在壓迫中獲得解放,並擁有司法平等與人性尊嚴的 權利。

表 2-3 Santora 多元文化課程概念說明表(續)

概念 說 明

批判性思考 透過學習自身歷史、實際事物與聽見隱藏於多元文化教育 中自我的聲音,發展出批判式探究的能力,並且在有關於 社會與政治的活動中從事合作與個人決策。當看見自身能 力已感動他人去承認並採取社會行動時,個體將獲得解放 的力量。

相互關聯 體認世界為一個相互依賴的網絡,這些網狀組織意味著關 懷每一個人的責任,透過檢視自身和歷史性時刻與事件間 的關聯,可將行動成效與人們共同努力去克服社會、經濟 與政治障礙後,所獲得的自由、平等與人性尊嚴有所連結。

多元的觀點 鼓勵個體探索變動中多元的觀點,運用所學知識去質疑、

消除主流中心視角,對無庸置疑的歷史產生批判性思考,

以回應來自於不同政治、社會、歷史與經濟等所創造出的 群體獨特性或文化的世界觀點,重新建構自身對於歷史中 主觀的視角。

環境脈絡 個體運用環境脈絡,諸如文化、地理與歷史等,去提及所 看見的事物,並賦予更多的機會,透過分析自身脈絡去探 索複雜的事件,覺察尚未被同化的整體世界觀。

環境脈絡 個體運用環境脈絡,諸如文化、地理與歷史等,去提及所 看見的事物,並賦予更多的機會,透過分析自身脈絡去探 索複雜的事件,覺察尚未被同化的整體世界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