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五節 研究的檢核

蕭瑞麟(2006)認為詮釋型的質性研究是精采的故事、動人的戲劇,以真 實度、合理度、批判度原則去為研究之檢核。質性研究的重點非「測量」,著眼 在「瞭解」。

本研究者為求蒐集資料的客觀性及可信度,運用檢核與校正資料為:

一、研究者透過面對面的訪談,以及相關文件資料,期達到能儘可能真實 描述研究對象所言及與教學相關之行為。

二、運用三角檢測,從不同的角度來源蒐集資料,以便互相檢核獲得全面 性的瞭解。

三、持續性的反思及研究者經驗性的自我驗證、觀察的手札與初步的發現

,並於觀察與訪談的前、中、後,做研究者的省思日記,以期真實引導研究者 進入現象的線索。

第六節 研究倫理

質性研究者除了與受訪者之間達成互為主體的默契之外,對受訪者考量的 保護與隱私,也是研究者重要的倫理課題;潘淑滿(2003)指出「告知後同意」

、「欺騙和隱瞞」、「隱私與保密」、「潛在的傷害與風險」以及「互惠關係

」等五個值得謹慎遵行的研究倫理。

研究者在進行研究時,恪守以下原則:

一、確實遵行訪談同意書內容所述。

二、將受訪者暱名處理,訪談席間對話牽涉到人名、地名及所屬單位均以 化名呈現,保護當事人的隱私;此外原始資料的保存將收存於隱密之處,受訪 資料於完成本研究後即予以銷毀。

三、受訪者在研究過程中,不願繼續進行深層的訪談內容時或回答欲保留

,應尊重受訪者的決定。

四、同時在訪談結束後,研究者將再次詢問受訪者對於訪談對話內容,受 訪者認為不適宜謄錄於文本時,應尊重其意見不列入撰寫並避免批判的言論。

五、分析資料時,研究者應給予客觀的態度,不刻意排除與資料不符之資 料。

第四章 研究對象的多元文化相關經驗

研究者於九十四學年度著手蒐集布農族文化祭典研究資料,與布農族幼兒 共譜生命的故事時,覺察到學校生命教育課程與當地傳統祭典不相容的問題,

進而欲了解漢籍教師任教於原住民地區所遇到的不適應到調適的任教歷程,種 族議題在教學現場,發酵?發現?漢民族文化思想隱含性的置入?欲藉由半結 構性的訪談,探究幼兒教師在多元文化教育的注意,遂種族問題是研究者的第 一個子題。

在幼兒教師訪談的過程,從求學、任教經驗的生命故事中,以 Derman-Sparks et al.(1989)Anti-Bias Curriculum: Tools for Empowering Young Children 所列 舉幼兒階段呈現多元文化議題,如族群、性別、殘障、文化及楊傳蓮(2000)

探究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素養所建立指標為起始,輔以研究者在幼稚園所碰觸的 多元文化議題為訪談綱要,擷取受訪者在教學現場多元文化的相關經驗,藉以 瞭解漢籍幼兒教師對原住民文化的覺察及教學因應之歷程。

然而,教師對原住民文化覺察之後,受訪教師在自編教材、或搭配單元活 動設計較少在多元文化教育等議題開立教學課程設計等研究,例如:明定多元 文化教學目標及個案研究…等課程實施。而是會將多元文化所習得的觀念及覺 知,施行於主題教學及機會教育中,藉由扮演遊戲等實際操作帶給幼兒。於此

,多元文化教育方案及議題在幼稚園如何施行,並不在本研究敘寫之內。

本章呈現 A、B、C、D 四位幼兒教師從事幼教之路為始,以故事鋪陳方式

,將多元文化的相關經驗,藉由受訪者教學實踐歷程及文獻探討,反覆檢視四 位受訪者訪談內容文本,嘗試詮釋受訪者的經驗和感受。以下依訪談文稿歸納 整理出四位幼兒教師的多元文化理念與實踐。

第一節 A 幼兒教師-眾人皆是我的好老師

壹、關於 A 教師

A 幼兒教師是一位很開朗、健談的男老師,他樂於和別人分享教學經驗,

從訪談的過程中,娓娓道來從事幼兒教育的歷程。他從事幼教以來,發生了不 少段的波折,很感謝在教育的路上遇到不少貴人,也因此慢慢的接受幼教這條 路,到現在仍不減弱對幼兒教育的初衷與熱情。A 教師現於北部的教育大學研 究所進修中,修習國小教育學程,期望投入幼小銜接為其方向努力。對於未來 規劃想要轉任國小教師並往行政路線邁進。曾榮獲教學卓越金獅獎、兒童閱讀 史懷哲等獎項。

學校養成教育:我所處的性別適應

A 教師就讀私立國中男校時,老師在功課方面嚴謹督促,他想要努力上個 好高中,對自己也有所要求。考上學風自由北部中學的「和尚學校」後,開始 徹底的解放與改變,他覺得過著還蠻快樂的高中生活;輕忽大學聯考的結果,

選填到北部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系,但卻不是他理想中的志願。當 A 教師初入大

學,從大多數的男同學的環境,到幼兒教育領域中大多數為女同學的環境,覺 得在幼教領域中自己是「異類」。剛開始 A 教師想休學,一點也不想往幼教發 展。

「我經過相當長的適應及磨合期,如果不是兩位男同學及一群女同學 的鼓勵和提攜,我想是無法完成學業。不過,這時候回想來,真是美 麗的錯誤!」(A 訪 a-1-4)

「當自己學著去調適與適應,才開始覺得幼兒教育的生動有趣之處…

選擇沒轉系,也很難想像我從幼兒教育走了出來,放棄休學的念頭。

」(A 訪 a-1-5)

從大學求學歷程中,發現自己對幼兒教育的喜歡。同學的支持和鼓勵使他 完成幼教學程,後來決定對幼教堅持到底。

差點被淹沒的低潮期

A 教師在任職幼教的第一年,感到很挫折,他覺得自己被淹沒在求職生涯 中的求生期,辭職的念頭油然而生。第二年時,一位資深的玲玲老師,要求 A 教師當她的搭當,A 教師認為在她的身上,發現了當幼教老師的樂趣及學到豐 富的教學經驗與技巧。

「自然燃起以前對幼教喜歡的心情,這是我對教學最大的教學轉折。

如果沒有她,我想我今天就離開幼教了。」(A 訪 a-1-8)

玲玲老師給 A 教師一個很好的教學啟發,甚至在教學過後跟他討論幼兒的 學習狀況及 A 教師的想法,慢慢的引導他,使其教學後的省思得以更加縝密及 產生相互間的教學激盪。

「她帶活動很活潑,...年紀又蠻長的,她可以這麼柔啊!甚至還可 以這麼的動人,又可以跟大家打成一片,我心裡想為什麼她做得到,

我做不到。她已經一把年紀了,竟然還可以像年輕小夥子一樣。...

再來,她的很多觀點都會刺激我的一些想法,她常常拉著我去作一些

兩個人的對話,就像我們現在一樣的對話。」(A 訪 a-1-8)

具有豐富經驗的玲玲老師,隨著歲月的累積,卻無法消退對幼教的關懷 與注意,對於幼教工作仍保有赤子之心,在工作上充滿教學熱忱,對於提攜後 進也不盈餘力的傳授教學技巧、噓寒問暖,終究讓曾想要當幼教界逃兵的 A 老 師,在幼教職場中發光發亮。

身處教學的環境

A 教師具有十一年的教學經驗,曾在台北都會區的小草幼稚園任教七年,

而後覺得想要回到自己的縣市服務,於是經由調動,回到自己的家鄉。A 教師 比較了城鄉的教學教法認為:教學步調需要調適,他喜歡台北的教學教法及開 放式的教學方式。初回到家鄉苗栗縣佳佳國小附幼任教,其幼兒族別為閩南人

、客家人、賽夏族,雖然剛開始有點不太適應當地原住民部落的文化,後來他 調整自己的步伐,慢慢接受及重視賽夏族的歷史及文化。

「工作場域從都會到部落雖然有環境及文化之間的落差,但仍喜歡地 區性的差異與不同」。(A 訪 a-6-6)

在任教台北市小草幼稚園期間,即已開始接觸多元文化教育的教學課程、

性別教育、生命教育及須重視幼兒所處的族群等。他說,當時創園的○○園長

,是一位蠻有遠見的園長,在其他縣市及園所尚未開始重視多元文化教育時,

就已經開始推動,也讓 A 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有所初步的涉略及對他日後調至 苗栗縣部落地區的學校多所助益。在服務期間,A 教師也獲得幼教界的殊榮,

樂於接受的教學訪視的活動,分享他的教學經驗。

「回來自己的家鄉服務,自己經營一個幼稚園,從以前一個大團體到 自己經營,是非常投入與認真,所以可以得到教學卓越金質獎是對我 的肯定。」(A 訪 b-1-6)

A 教師會以多元文化教育的觀點來檢視自我所處的教學環境。他認為:在 任教的教學場域裡,我們才會注意到在地的人、事、物及文化,如果一直在都 會區任教,會很難體會異文化與主流文化衝擊之處。

研習進修的體認

A 教師從研習中獲得成長,一方面反省自我的教學是否出現盲點,另一方 面也自我檢視幼教知識不足的地方;他意識到,唯有靠進修的途徑,才能再求 精進。於是,藉研習與進修來幫助自己跳出視框與侷限。

「研習只要是現今潮流及看重的議題,對我有幫助的行政、行銷、教 學技巧、教師評鑑…等,通常我都會去注意。在進修方面,希望能順 利畢業拿到碩士,會以研究所為重。當然,不會影響到我的教學。」

(A 訪 b-6-9)

由於 A 教師喜歡閱讀並予以幼兒分享及運用體能結合律動達到幼兒伸展身 體,讓 A 教師悠遊教學,樂在其中。

「會看體能那一方面的遊戲,跟我的教學也有很大的關係,我的興趣 是體能律動;另一個興趣是看書,喜歡閱讀,覺得三日不讀書,便覺 面目可憎,很難接受自己不好看。不自覺就會帶給孩子有關閱讀的ㄧ 些活動。」(A 訪 a-6-6)

A 教師因著自己對於體能律動和閱讀的興趣,很自然的帶入自己的教學之 中,可知教師本身的素養,影響著教師的教學。

A 教師因著自己對於體能律動和閱讀的興趣,很自然的帶入自己的教學之 中,可知教師本身的素養,影響著教師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