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B幼兒教師-孩子在教我,不是我在教他

第四章 研究對象的多元文化的相關經驗

第二節 B幼兒教師-孩子在教我,不是我在教他

壹、關於 B 教師

B 教師是位熱情及充滿活力的老師!從研究者進去教室開始,就被她和孩 子的互動所吸引,臉上始終掛滿笑容。她喜歡挑戰任何的事、物,堅持不讓自 己被打倒,慢慢的朝自己的理想邁進。高中畢業後,每年報考國小代課,服務 3 年後,投考南部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科,轉往幼教界發展。現服務於南投縣太 陽國小附幼,一所外配子女占 1/3 強的學校。太陽國小附幼團隊榮獲學前特殊 教育個別教育方案製作競賽特優獎。

踏上教育之路

於民國 77 年畢業後,B 教師沒考上大學,對於將來尚不知如何規劃之時,

在家人的支持建議下投考國小代課教師,很幸運的於當年在阿里山鄉當代課老 師,那是她生平第一次接觸到原住民,感受到對異文化的新鮮與惶恐。自稱在 擔任代課老師期間,為人生重大的轉捩點,從代課生涯裏,體驗到當老師的樂 趣,也找回了自信。喜歡當老師這份工作,於是她開始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B 教師覺得自己不能停留在挫敗中,深覺要帶好所教育的學生,必須先充 實自我。於是,利用一年時間半工半讀,考取 82 年南部師範學院的最後一屆幼 兒教育科,開始幼教生涯,亦在教學工作職場中完成四年暑假幼教系的學程。

「不小心的踏入幼兒教育,最初的目的,只是想把幼兒教育當踏板…

讀了幼師專,於幼教系進修後再到私幼服務後,我發現我好像對幼兒 教育產生很大很大的興趣,從孩子的身上我得到了很多樂趣。」(B訪 a-1-2)

多元文化教育觀念的萌芽

B 教師自述:在我的感覺裡,其實踏入公幼並不是所謂的養老,而是真正 的那種對生命負責任的歷程的開始。

「沒到阿里山鄉小仙國小服務,還是會以平地的教法來教導幼兒,希 望能夠讓原住民的幼兒跟平地的幼兒一樣,也能夠具備相當的競爭力

!漢文化的深植並沒有讓我覺得有什麼衝突之處。」(B 訪 a-1-6)

在剛去原住民地區服務時,B 教師並無覺得地區文化的不同所帶來的差異

。直到一回,有一位幼兒注意到她的膚色,「老師,你皮膚很白耶!我的黑黑 的」(B 訪 a-2-2),讓她注意了幼兒的想法,B 教師也開始正視多元文化這個 問題。在訪談中,她敘述了想法轉換的過程,來自於幼兒。對於種族所呈現的 膚色及當地種族文化,她從觀察到逐漸蔓延於教學活動。

「我並不覺得我在做所謂的多元文化,我只是覺得既然是屬於哪一個 族群,你就必須要對自己的族群的東西有所認識,但這只是一個很單 純的信念,我才開始這樣子做下去的。」(B訪a-2-2)

經由與幼兒的對話,B 教師開始省思多元文化教育的階層、種族等議題,

開始在主題單元課程中,加入在地文化、歷史及特色。

「我走進社區,實際帶著幼兒探訪當地文化與歷史,開始學習他們簡 單的語言。當我們在為他們下一代幼兒盡心盡力的時候,當地人(鄒 族)看得到。」(B 訪 a-2-5)

B 教師指出,隨著年紀的增長、教學經驗的增加,覺得對幼兒的一些問題

、教學方面的模式,可能就會有所改變及不一樣的想法產生,會督促自己教學 要更多元、更活潑。到現在為止教學將近十幾年的時間,她覺得是孩子在教我

,不是我在教他。B 教師認為:教師於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個資料提供者

「教師角色應該是一種多元的角色,期待跟孩子一起共同成長,在多 元文化的這塊領域裡面,我也是在跟孩子學習的互動過程中,而有所 成長。」(B 訪 b-6-5)

B 教師認為自己是跟幼兒一起成長,在多元文化領域,則是與幼兒互動過 程中「教學相長」。

研習進修讓我更了解幼兒

B 教師從原住民地區國小代課時,一直覺得他們的學業成就較低是文化刺 激不足,家長也同時鼓勵她能大量的給予學生知識及督促,因為有些當地家長 會擔心,會趕不上平地的水準。卻是在多年後(考上公幼),她經由幼兒的對話 中才注意到當地的文化傳承做法與想法。

「…於是,我參加原住民活動團體,實地探查與體驗,這才有深切的 改變。」(B 訪 a-2-2)

B教師認為:要保持在最佳狀態,就是要讓自己往前,執著此理念,讓她 在教學前著重在多元文化教育知識的汲取,多方的蒐集資料。在研習方面,會 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參加研習,不會放過任何進修的機會。

「教師應充實自己的知識內涵,多參加原住民、外配子女等相關議題 的研習,累積多元文化的智能及素養。」(B訪b-2-2)

因應教學環境出現的新議題,B 教師會透過參加研習的方式,增加自己的 專業知能和素養。

貳、B 教師的多元文化理念與實踐

我們不一樣?

在阿里山鄉服務期間,B 教師帶著大女兒一起就讀此國小附幼。她發現從 教學活動中,幼兒會與她的大女兒做比較,也會覺得比她低一等。「老師,妳

女兒比我們白;你們住平地好好;為什麼你的女兒常跌倒?」(B 訪 b-2-6)…

等,針對幼兒們的疑問,產生以下的對話:

「她(B 教師女兒)在平地比較沒有太陽,你在山上太陽比較大,所 以曬的比較黑啊!幼兒問:曬久一點會不會黑一點?當然會黑一點啊

!…身體特徵都是一樣的,只是在不同的環境成長,會有身體的優勢

。…我讓幼兒思考:一、種族不同,有不同的膚色。二、家鄉部落大

,活動空間廣,所以曬得比較黑。三、居住的環境不同,沒有優缺點

,更沒有好與不好…等概念做主題延伸。」(B 訪 b-2-9)

當幼兒有這樣的疑問時,B 教師開始著手規劃在地文化教學課程,針對平 常的對話紀錄,於課堂上呈現。她認為,所謂的多元文化教育,應該就是既然 是屬於哪一個族群,就必須要對自己的族群的文化有所認識,這是她一個很單 純的信念,讓幼兒不要忘記自己的根。在教學時,介紹多種民族,希望藉由認 識自己也要學習尊重別人。B 教師主題活動中,會講述地方文化傳說,她認為 當地的傳說故事及傳統祭典是最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是很好多元文化教育著 手處。

「像傳說故事-長毛公公,我們討論及著手策劃戲劇扮演,由幼兒自 行選擇角色,演出鄒族的故事。也會邀請一年級的哥哥姐姐觀賞。」

(B 訪 b-2-7)

B教師認為,多元文化課程需設計在地化教材,在教學上應因地制宜,應 著重其文化的特色,適時、適地、適材的加入課程或另開一個主題課程。她指 出,幼兒就是她的老師,教她語言及文化的故事,在策略上應運用與結合社區 資源。學校曾經辦親職專題講座,但參與度不高,因為家長只想要瞭解他們的 小孩在學校有沒有認真學習、學習態度等問題。B教師認為這樣無法落實到與

「…那時第一年我是在學校裡面辦,但是發現效果不好,於是就決定 這樣到學生的家長家裡面去,那我們就利用那種烤肉的方式,品嚐他 們一些經常準備鄒族的食物吧!讓我們在比較輕鬆的狀況下來開會,

發現這樣子得到的效果還比較好一點。」(B 訪 a-2-2)

B教師是平地人,就是鄒族所稱的ㄅㄨˋ ㄉㄨ(漢人),與族人熟識後才知 道,ㄅㄨˋㄉㄨ並不是什麼好聽的話,是一種貶低漢人的意思。她覺得一定要 放下身段,大家都是平等的地位,互相尊重彼此的族別,心要敞開來跟他們交 往,這邊的族人就會接受你。

延續部落的語言

她覺得自己對原住民先前的刻版印象,是他們不喜歡承認自己是原住民,

不喜歡講母語,相處過後才發現,我們不能用自己的生活環境去衡量他們。但 是 B 教師認為,這跟保存在地文化並不衝突,開始著手規劃請家長來園說母語 的可行性。

「原住民來講的話你會覺得說,有的人他想要保存他們自己的文化

,可是有的人會覺得說很看不起他自己的文化。所以,他不想說他鄒 族的語言。他覺得他們的文化好像是比較次級的這樣子,可是我會慢 慢慢慢發現相處久了以後不是這樣子的。…你會慢慢的了解為什麼他 們會形成這樣的心態,可能是從小生長的環境跟生長的背景裡面,讓 他產生這樣子的心態,所以,不是說用我們的認知下去用我們自己理 解的程度下去批判他們。」(B 訪 a-2-3)

有這樣的認知之後,B 教師認為她可以做的到的就是所任教幼稚園的幼兒

,能重視自己的文化。

「關注多元文化是從阿里山鄉小仙國小附幼的時間開始吧!…,因為 覺得那邊的孩子,他們不曉得要珍視及尊重他們的文化…一直想給他 們東西和觀念,希望不要讓當地族群文化再流失。」(B 訪 a-2-1)

於是,她走進社區,實際帶著幼兒探訪當地文化與歷史,開始學習他們簡 單的語言。就在地化的教學而言,B 教師認為,需要幼兒教師多方的汲取新知

,以幼兒聽得懂的語言,重新認識屬於他們自己的地方。並且認為部落的延續 首重母語的傳承,語言重建是首要之務。在部落裡她發現青少年都不會使用母 語交談了,更何況是幼兒。於是,她希望從幼稚園就開始做起,同時也跟著幼 兒一同學習當地的語言。

「我去拜託班上的一位家長,請她一個禮拜裏面抽出 40 分鐘,教我 們唱簡單鄒語的兒歌,還有介紹鄒族的文化及字彙,就是日常生活中 簡單的語詞運用。再來,就是帶著我的小孩(學生),安排到社區做 探訪。」(B 訪 b-2-3)

B 教師結合社區資源,除邀請家長協助母語的教學活動,並透過校外教學 方式,讓幼兒熟悉自己生長之地的文化,而這些資源都是教師平常努力經營,

才能讓教學豐富與在地化。

認識國家與種族,讓彼此的距離更近

認識國家與種族,讓彼此的距離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