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六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實施流程分為以下六個階段,如圖 3-1,分別詳述之。

壹、發現及聚焦問題

透過報章雜誌及媒體報導,研究者逐漸感受新移民子女在台灣生活遇 到的教育問題越來越顯著,而這樣的問題也在無形中對教師與同學間產生影 響。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基本學科能力知識的培養已明顯不足,為了培 養下一代更具國際觀,應提早讓學童感受文化的多樣性,及尊重、包容的態 度。研究者施教對象始終為低年級,曾運用繪本進行教學,因此發現學童深

受故事著迷及吸引。因此希望藉由與多元文化課程的實施與規畫,結合繪本 教學進行研究。

貳、蒐集及閱讀文獻

研究者在與指導教授討論後暫定以多元文化教育為主要研究範疇,並 在考量研究對象後決定以繪本教學為施教方法。確定兩大方向後,隨即搜尋 並研讀相關書籍、期刊、研究論文、繪本等,在閱讀文獻後概覽並進行重點 整理、摘要,最後製成筆記,以做為研究基礎。在蒐集相關文獻後,確認以 族群議題為繪本教學的重點,並開始思索如何進行族群繪本的選用。

參、選用繪本及設計教案

研究的執行順暢與否,端看研究計畫的擬訂是否詳實、周延。在擬定 研究計畫的過程中,將研究目的與蒐集的文獻進行對照後,認為本研究透過 行動研究法,將能清楚的反應及記錄繪本教學時,師生互動之歷程,及教學 後師生間的轉變。研究者在參考文獻後開始進行繪本的篩選,在選擇繪本 後,即開始排定教學順序及進行教案的編寫(見附錄三)。研究者安排將利 用每週的一節「鄉土教學」、一節「綜合課程」的連續兩節課,搭配所選擇 的五本繪本,分為五個單元,進行十週二十節課的教學。

肆、執行教學及修正計畫

在徵求學校行政與家長的支持,及前置作業一切就緒後,將開始執行 教學計畫。在教學的同時,研究者透過觀察、省思,檢討並修正教學者本身 的教學方式或調整教學者的態度,進而在面對問題時尋求相關資料或請教指 導教授、其他教師等方式,使教學更符合實際、且能在過程中克服困難,並 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進行教學時依序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一)事前準備:將研究對象進行異質分組並安排聆聽故事或進行活動的座 位。再將所需的教學媒體或素材備妥,待教學時方便使用。

(二)暖身活動:藉著引導學童透過封面圖片預測本單元的主題或主角,吸

引學童的注意,也可作為暖身活動。

(三)繪本與故事的呈現:研究者將繪本透過 Power point 及單槍呈現外,

研究者將依據繪本文字的深淺,選擇適用的方式陳述故事內容。若繪本上的 文字敘述較深,則由教師口述並搭配文字、圖案進行講解。文字敘述淺白則 可請學童敘述,以藉此使學童提高參與度。

(四)討論活動:研究者詢問學童對先前的故事內容是否有疑問,接著研究 者再將所擬定的問題請學童思考。透過討論活動,將使研究者、文本及學童 進行對話,希望藉此傳達故事的宗旨及達成教學的目的。

(五)延伸活動:在兩節繪本課程結束後進行與繪本相關的延伸活動,例如 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延伸活動將結合學童的能力與興趣,以期在互動中 了解並尊重彼此的差異。

伍、資料蒐集及歸納

在教學後會撰寫省思札記,將施教時師生的互動情形、研究者發現的 問題及因應之道一一詳實的陳述。此外,透過學童所使用的「單元成果學習 單」,可看出學童在本單元學習的狀況;在各單元教學後,藉由「單元回饋 單」瞭解學童對於該主題、教學方式所呈現的感受;並搭配延伸活動中所運 用的學習單,也可做為觀察學童學習反映的依據之一。

陸、撰寫研究報告

根據所蒐集的資料進行分析與整理後,將針對資料分析後的結果提出 結論與建議。而研究者在此階段將撰寫的論文交由教授指導修正,並將論文 進行統整。最後經由口試委員給予建議後,進行最後階段的修正,及完成論 文的撰寫。

思札記。研究者在各單元進行時即進行資料的蒐集、歸納及建檔,以將最真

音來批判研究者在研究時所使用的教學方式。

第八節 研究效度

行動研究為質性研究的一種,也是在實務中的一種探索,其目的為解 決或改善真實情境中的實務問題。而行動研究中為達成目的將問題妥善處 理,資料的蒐集及詮釋,必然成為研究關注的焦點。因此在研究進行的過程 中,檢驗必須是研究持續不斷的動力,為使研究更為妥善,本研究採用資料 來源的三角測量法、全程的參與,以期避免因個人主觀的判斷而誤判了研究 的結果。分別說明如下:

壹、資料來源的三角檢測

資料來源越多元,在進行比較、對照、檢驗時,能使詮釋及判斷上能 更準確,同時也能提升研究的可靠性。因此本研究透過研究者本身的省思札 記、觀察記錄,學生給予的單元成果學習單及回饋單、延伸活動的學習單等 方式,來運用不同的觀點切入問題核心,詮釋資料,以協助研究者判斷課程 計畫的設計是否得宜。

貳、全程的參與

研究者在研究進行前、中、後都持續的與研究對象互動,因此研究者 的全程參與可對於研究對象有更深入及全面的了解,如此將不致使研究對象 受到研究者的變化而有所影響。

第九節 研究倫理

在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將謹守研究倫理以保護研究對象不受到傷害,

以下為具體作法:

一、尊重研究對象並尋求同意

在研究進行之前,研究究者即告知學校行政人員、學童及家長(見附

錄七)本研究的目的、教學時程與進度、預期達到的教學目標等。在進行錄 影前也告之研究對象,並徵得同意。

二、注重研究結論的真實性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將客觀分析研究結果,詳細敘述真實情境,並 真實的將研究結果完整呈現。

第四章 課程設計與實施歷程

本章將說明運用繪本進行族群教學之教學方案設計、正式教學實施及 省思、學童對各個單元教學課程進行後之反應。以下共分三節,第一節為運 用繪本進行族群教學之方案設計,第二節為運用繪本進行族群教學之教學實 施及省思,第三節為學童對運用繪本進行族群教學之反應分析。

第一節 運用繪本進行族群教學之方案設計

本研究欲藉由繪本進行族群教學,在實際情境教學中,將資料蒐集、

整理、分析及統整,希望藉由繪本中的文字與圖畫,除讓二年級的學童培 養正確的多元文化態度與提升閱讀興趣外,也期望藉由問題的釐清與解決 精進自我的專業成長。以下分為三個部分,課程設計理念、教學活動設計 及教學情境的規劃。

一、 課程設計理念

由於「族群」議題為多元文化教育議題之一,研究者從眾多繪本中經 過「多元文化教育(族群)繪本選用標準」表進行篩選,選擇出具有族群 多樣性、偏見、差別待遇、涵化等概念的繪本,在設計上主要以多元文化 課程設計的原則為核心,並靈活運用多元文化之教學策略。本研究的課程 設計有以下幾個理念:

(一)採「附加模式」,融入正式課程中

由於研究者亦是教學者,在實際的課程結構難以改變的情況下,研究 者選擇Banks(1998)所提出的「附加模式」。也就是在主流課程中分別設 計不同有族群議題的主題,以正式課程或非正式課程的方式呈現(劉美慧、

陳麗華,2000)。「附加模式」雖然層次僅高過「貢獻模式」,但考慮研究對 象的認知發展狀況,若要以較高層次為模式進行課程設計,恐將難以實施 教學活動。因此,「附加模式」所涉及的改變較小,較符合教學現況。故研 究者利用「綜合課」與「鄉土課」進行族群繪本教學。

(二)呈現「文化」的多元

多元文化課程的設計應以文化多元觀的教育哲學為核心,不同族群文 化都有其價值,都應受到尊重(黃政傑,1993)。Gay(1997)也認為多元 文化教育的特色之一是不同的族群、文化遺產、經驗、觀點與貢獻在融合 後能呈現出多彩多姿的文化。因此研究者在選用繪本時將此原則加入考 量,豐富繪本中出現的族群,如法國人、荷蘭人、西拉亞人等,以及挑選 具有差異的故事情境,如以校園為主的學生生活為背景、四百年前生活於 台灣的西拉雅少年等,儘可能的使課程更具文化多樣性,以避免出現以單 一文化為主的情形。

(三)重視課程目標

Tiedt 和 Tiedt(1990)認為,多元文化教育的整體目標是要增進學 生的自尊及其對社會上其他族群的理解與欣賞,教育目標應兼顧認知、情 意與技能等方面。也就是說多元文化教育肯定並反映個體與社會之文化經 驗及存在價值,進而促進所有學生自我概念的認同與發展,並培養其對不 同文化的理解與欣賞(洪巧珣,2007)。因此研究者在課程設計上明確的將 目標訂定,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與繪本的傳達性、教育性等達成課程目標,

以單元一為例,學生在認知上了解故事大意及族群多樣性,情意上能專注 聆聽故事及他人發言、能感受到個體間的差異、能發掘自己的特色及長處、

能發掘他人的特色及長處,在技能上能完成小組分配的工作、能以客觀的 角度看待他人及尊重多元文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