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運用繪本進行族群教學之方案設計

第四章 課程設計與實施歷程

第一節 運用繪本進行族群教學之方案設計

本研究欲藉由繪本進行族群教學,在實際情境教學中,將資料蒐集、

整理、分析及統整,希望藉由繪本中的文字與圖畫,除讓二年級的學童培 養正確的多元文化態度與提升閱讀興趣外,也期望藉由問題的釐清與解決 精進自我的專業成長。以下分為三個部分,課程設計理念、教學活動設計 及教學情境的規劃。

一、 課程設計理念

由於「族群」議題為多元文化教育議題之一,研究者從眾多繪本中經 過「多元文化教育(族群)繪本選用標準」表進行篩選,選擇出具有族群 多樣性、偏見、差別待遇、涵化等概念的繪本,在設計上主要以多元文化 課程設計的原則為核心,並靈活運用多元文化之教學策略。本研究的課程 設計有以下幾個理念:

(一)採「附加模式」,融入正式課程中

由於研究者亦是教學者,在實際的課程結構難以改變的情況下,研究 者選擇Banks(1998)所提出的「附加模式」。也就是在主流課程中分別設 計不同有族群議題的主題,以正式課程或非正式課程的方式呈現(劉美慧、

陳麗華,2000)。「附加模式」雖然層次僅高過「貢獻模式」,但考慮研究對 象的認知發展狀況,若要以較高層次為模式進行課程設計,恐將難以實施 教學活動。因此,「附加模式」所涉及的改變較小,較符合教學現況。故研 究者利用「綜合課」與「鄉土課」進行族群繪本教學。

(二)呈現「文化」的多元

多元文化課程的設計應以文化多元觀的教育哲學為核心,不同族群文 化都有其價值,都應受到尊重(黃政傑,1993)。Gay(1997)也認為多元 文化教育的特色之一是不同的族群、文化遺產、經驗、觀點與貢獻在融合 後能呈現出多彩多姿的文化。因此研究者在選用繪本時將此原則加入考 量,豐富繪本中出現的族群,如法國人、荷蘭人、西拉亞人等,以及挑選 具有差異的故事情境,如以校園為主的學生生活為背景、四百年前生活於 台灣的西拉雅少年等,儘可能的使課程更具文化多樣性,以避免出現以單 一文化為主的情形。

(三)重視課程目標

Tiedt 和 Tiedt(1990)認為,多元文化教育的整體目標是要增進學 生的自尊及其對社會上其他族群的理解與欣賞,教育目標應兼顧認知、情 意與技能等方面。也就是說多元文化教育肯定並反映個體與社會之文化經 驗及存在價值,進而促進所有學生自我概念的認同與發展,並培養其對不 同文化的理解與欣賞(洪巧珣,2007)。因此研究者在課程設計上明確的將 目標訂定,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與繪本的傳達性、教育性等達成課程目標,

以單元一為例,學生在認知上了解故事大意及族群多樣性,情意上能專注 聆聽故事及他人發言、能感受到個體間的差異、能發掘自己的特色及長處、

能發掘他人的特色及長處,在技能上能完成小組分配的工作、能以客觀的 角度看待他人及尊重多元文化。

(四)多元的教學策略

多元文化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且以全體學生為對象。

教師為了達成教育目標,應考量不同文化背景及學習背景的學生,靈活運 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使學生有公平學習的機會。由於本研究是透過繪本進 行族群教學,故將以繪本教學的步驟進行,但在延伸活動的設計則講求多 元、豐富的方式呈現,例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

(五)培養教師自我覺察的能力

要成為一位多元文化教師,除了增加多元文化的專業知能,增進對不 同族群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要培養自省能力。教師應時時檢視自己是否 對學生的期望有所偏差,是否對不同族群有不一樣的見解。為使下一代建 立正確的族群態度,教師應謹慎看待自己的言行,以避免不經意的將錯誤 的觀念傳遞給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研究者隨時提醒自己發現問題,尋 找對應策略。

二、 教學活動設計

本研究共分五個單元,以下將針對繪本中蘊含的族群概念、具體目標、

教學流程與活動分別敘述之。

(一)單元一:Guji Guji 1.族群概念:差別待遇 2.具體目標:

認知:能了解繪本故事大意與能了解族群的多樣性。

情意:能專注聆聽故事及他人發言、能感受到個體間的差異、能發掘自 己的特色及長處、能發掘他人的特色及長處。

技能:能完成小組分配的工作與以客觀的角度來看待他人。

3.教學流程與活動:

單元一的暖身活動是讓學童透過ppt畫面的呈現,猜測照片中看到的 是哪一種動物所下的「蛋」,以引起動機。接著,簡介繪本封面、作者與繪 者,並請學童觀察封面圖片,臆測主角及猜測其特徵。教師搭配教學媒體,

引導學童進入繪本內容,並藉由圖畫預測故事的發展。故事講述後,教師 帶領學童回顧整體了解故事的架構,並拋出相關問題,請學童思考並回答。

在延伸活動「優點大轟炸」中,請學童想一想,有哪些同學的優點是值得 我們學習,藉由同儕的分享,讓學童發現自己是否曾經忽略別人的長處,

只看到缺點。在「猜猜他是誰」活動中,請小組成員分別設定某位同學,

在白紙上寫出該位同學的特徵,目的是希望透過特徵的提示,讓其他同學 猜到所設定的同學。研究者設計以上活動的用意即是希望學童能先從同儕 互動中,感受到個體的差異,並藉由平日的觀察與相處,學習模仿他人的 優點。雖然故事中的主角並不是人類,無法認定為某族群,但在想像的動 物故事中,這些動物角色大多都具有人的行為和個性,兒童讀了這些幽默 的動物故事後,會反省自己的行為(郭麗玲,1991),因此研究者將Guji Guji 做為運用繪本進行族群教學的第一本繪本。

4.族群概念與課程的關係:

差別待遇:Guji Guji原是一隻鱷魚,但卻誤打誤撞出生在鴨子家族 中。原本Guji Guji與鴨寶寶們如同一家人,但在三隻壞鱷魚出現後,開始 使Guji Guji思考自己的處境。故事講述後,透過教師拋出問題,讓孩子思 考,假如我們就像Guji Guji一樣,跟其他不同文化的人相處,我們會用甚 麼樣的心態來看待對方?是包容?感到奇怪?不以為然?在「優點大轟炸」

中先請學童思考,在與同儕相處時,其他同學是否有值得欣賞與學習的特 質?此外,鴨媽媽在故事中負擔照顧全家的責任,但卻沒有不合理的對待 Guji Guji,鴨媽媽的態度也影響了其他鴨寶寶。難道鴨媽媽不知道Guji Guji 不是小鴨嗎?為什麼鴨媽媽依舊把Guji Guji當作自己的孩子?故事中鴨媽

媽對鴨寶寶們是一視同仁,並沒有對Guji Guji差別待遇,這是一個值得學 習的良好範例。於是在「猜猜他是誰」的活動中,請小組成員寫下其他組 某位組員的特徵與特質,再以宣讀的方式由班上同學來辨識,在活動進行 時,教師可藉由學童的對話讓學童了解差別待遇或排擠的概念,並加以輔 導之。

(二)單元二:我是老大 1.族群概念:偏見

2.具體目標:

認知:能了解繪本故事大意與對族群的認同。

情意:能思考平時自己的交友情形、能欣賞他人的長處與能感受文化的 差異。

技能:能順利完成角色扮演的工作與能學會尊重與包容。

3.教學流程與活動:

首先進行「猜領袖」的遊戲,希望以活潑的型態做為開場,並引伸出 成為「領袖」應具有的特質。接著簡介繪本封面、作者與繪者,並觀察封 面中的場景及認識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我是老大」繪本中的故事是以對話 方式出現,故在呈現時,除了教師講述外,亦將請有意願的學童擔任故事 中的角色,進行對話,希望藉此學生能更投入繪本情境,提高參與度。接 著教師提出問題,進行腦力激盪。在延伸活動的「我會想一想」中,讓學 童思考交友時是否有學習單所列的狀況,如「同學跟我借東西時,我不會 借給同學或和同學意見不合時我會認為自己一定是對的」等等,若有上述 情形,應該學習如何改善。此活動設計的目的是希望學童能更了解自己對 待他人的態度是否有偏差,在發現有偏差後應如何改善。課程結束後,安 排各組分別上台進行「角色扮演」的活動,學童根據以繪本內容改編的劇 本進行演出,透過演出前的討論、相處與合作,及小組的互動,使學童在 共同相處的過程中學會尊重與包容。

4.族群概念與課程的關係:

偏見:主角呂西安是法國鄉下一所學校的小學生,原本擁有來自不同 文化背景的朋友,但因為自己的偏見,而使朋友越來越少,而這些偏見包 括語言、外表、性別等。在討論活動時,教師請學生思考,為什麼呂西安 會有這些偏見,呂西安希望別人能認同他,但其他同學能配合嗎?不同文 化背景的人都很難與人和平共處嗎?希望在討論過程中經由教師引導,讓 學童思考自己待人處事的態度。在「我會想一想」活動中,檢覈自己的交 友心態是否有所偏頗;此外故事是以學童熟悉的校園為藍本,且內容以角 色生動的對話來鋪陳,因此藉由「我是老大」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童有 機會深入繪本核心,體會角色心境。

(三)單元三:少年西拉雅 1.族群概念:族群多樣性、涵化 2.具體目標:

認知:能了解四百年前台灣南部的時空背景、能了解繪本故事大意、能 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

情意:能專注聆聽、能包容及接納文化的差異 技能:學習說出對不同文化的感受

情意:能專注聆聽、能包容及接納文化的差異 技能:學習說出對不同文化的感受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