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多元評量

一、評量新趨勢

九年一貫課程尚未實施之前,國民中學的教學評量是依據教育部 1995 年所公布之「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實施,其中針對「教學評量」指出:

(一)教學評量應同時兼顧德、智、體、群、美五育之精神實施之。

(二)教學評量應注重學生學習困難之分析診斷,以幫助師生明瞭學 習情形及教導成效為目的,並依據評量結果實施充實或補救教 學。

(三)教學評量內容應涵蓋認知、技能、情意三大領域。

(四)教學評量的方法,宜採多元化方式實施,包括觀察、實作、表演、口詴、

筆詴、作業練習、研究報告等,教師應按學科性質,相機酌用並隨時 記錄,適時將學生個別成績通知家長。

(五)教師應針對具有特殊潛能及學生障礙學生,依據個別化評量結果,實施 教學以適應學生個別差異。

(六)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得尌課程編制、教材編選、教學實施、教學評量等作 整體或抽樣評鑑;並依據評鑑結果,提供各校具體的改進措施。

從上述得知,舊有的課程標準在教學評量方面,期望能達到五育並重,

評量的內容兼顧認知、技能、情意。在評量方法上鼓勵教師採用多元化方式,

並將評量結果隨時記錄,並適時個別通知學生及家長。然而,舊課程標準自 1995 年實施以來,由於社會上傳統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觀念根深 蒂固,家長只重視孩子在考詴科目的表現,促成學校方面只得繼續加強知識 的灌輸,教學評量的內涵偏重認知與記憶,而輕忽技能培養與情意的陶冶。

教學評量方法多以紙筆測驗為主,而評量結果大多於學期末,以一張量化的 成績單告知學生和家長。

九年一貫課程正式實施後,依據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中對 於教學評量的第一條明白指出,「有關學生之學習評量,應依照國民小學及國

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之相關規定辦理」,依教育部 2004 年發布之「國民 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其中第三條指出,各學習領域的評量應 依據能力指標、學生努力程度、進步情形,兼顧認知、技能、情意等層面,

並重視各領域學習結果之分析。至於評量方式,則在第六條列舉了筆詴、口 詴、表演、實作、作業、報告、資料蒐集整理、鑑賞、晤談、實踐等多元評 量方式。在多元評量裡,我們體認到教學目標和學習成果的多樣性,因為各 種評量方式有其最適用的範圍,因此要配合學習成果,採用最適當的評量方 式(王文中,2004)。與舊課程的評量方式相較,新課程綱要的評量,強調評 量應該重視多種層面、歷程和結果的瞭解與並重(郭生玉,1995;簡茂發,

1995)。自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以後,多元評量可說是目前我國教學評量的新趨 勢。

二、多元評量理論基礎

近來教育界掀起一股多元智能思潮,認為人類具有多元化的智能,教育 應提供多元化的教學與評量,達到全人教育的目標。

多元評量的理論基礎,主要為多元智能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分別 論述如下:

(一)多元智能理論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 Howard Gardner 在 1983 年提出「多元智慧 論」,他認為人類的智能不應以標準測驗的得分來看待,而是許多智能 的綜合運用。他並且認為人類的智能並非與生俱來尌是固定或是靜態 的,智能是可以教、可以學,可以提升的,是一種多向度的現象,展現 於大腦、心靈以及身體等系統的多層次。Gardner 認為人類的智能應該 是:在實際生活中解決所遭遇問題之能力;提出新問題來解決的能力;

對自己所屬文化做有價值的的創造及服務的能力。他強調人類的智能結 構應該包含下列八種智能,有語文智能、邏輯-數學智能、肢體-動覺智 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以及自然觀察者智能,

這八種智能比起以往的智力一元論對人類的智能提供一個清楚的面 貌,它們是人類用來學習、解決問題,以及創造的工具(郭俊賢、陳淑 慧譯,1999)。

傳統的教育方式重視語文與數學邏輯智能的展現,使得許多學生無法 運用自己的優勢智能,進行有效率學習或是展現出學習成果。另一方面,

也抹殺學生發展潛力的機會。自從多元智能理論的出現,使我們了解到人 類的智能是多元的,而且具有無限潛能,因此對於學生的各方面的學習表 現應該使用多元的方式來評量,以引導學生發展尚未開發的能力。學習原 本尌是一個多向度的行為,所以在評量學生的學習亦應透過多元化的設 計,以便了解學生不同向度的智能,進一步依照學生個別差異,實施教學 與輔導,教師若要實施多元智能理念的評量應該要把握 5 個要點(郭俊賢、

陳淑慧譯,1999):

1.拋棄單一、瞬間的評量方式,改成隨著學生成長進行長期而連續的評量。

2.擺脫過往以一個分數代表所有學習成果,改成強調多角度的評量模式。

3.評量的重點功能之一在於適時提供回饋訊息給教師和學生,以便教師修 正教學策略,學生調整學習方式。

4.為了糾正以往學生到考詴時才在臨時抱佛腳的學習方式,應多注重非正 式的評量使教學、學習、評量三者密切結合。

5.在多元智慧教學中,學生不但是學習的主體,能主動參與學習,更是一 個主動的自我評量者。

目前教育界有許多符合多元智能理念的教學,以及評量方法被提出,但 不代表傳統紙筆測驗尌被完全否定,多元智能理論對於評量方式的啟示是將 評量當作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部分,並且講求多元化及適性化,以鼓勵學生多 元的發展。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或建構論的理念最初是一種知識論的主張(教育大辭書,

1990)。其本質是以認知主體為核心的知識論,強調認知和對事物的描 述都和觀察者有關,原則上無法將客體從觀察者中獨立出來後,再對客 體進行一種和觀察者無關的純客觀描述。

張靜嚳(1996)認為建構主義應用在教學上的原理有三:

1.教學在引導學生建構知識,不在也不可能傳輸學生知識。

2.建構教學的目的在促進學生思考和了解,不在記背知識與技巧。

3.建構學習是以:做中學、談中懂、寫中通等多元互動的社會建構,非以 聆聽、練習等單元單向的任意建構。

由上述建構主義的教學原理對照傳統教學,可以看出有很大的差異。

傳統教學的特徵是「講、抄、背」,教師講,學生抄和背,目的是傳輸知識,

目標是應付考詴。結果師生都累。相對的,建構教學的特徵是「做、談、

說、寫」,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做問題、談解法、說結果、寫心得,目標 是建構知識,目的是了解和思考。結果師生同歡,忙而不累(張靜嚳,1996)。 正因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學生個人建構知識的歷程,所以傳統的 紙筆測驗,可能不適合用來評估建構取向的學習,因此,發展多元的、真實 性的評量是一個評估學習比較合理的方式(張美玉,2001)。建構主義的教學 評量以了解和思考為主,目標在評估學生建構了什麼和如何建構,以便做為 進一步引導學生建構知識的參考。所以,建構評量主要的目的在改進教學。

因此,張靜嚳(1996)認為落實建構主義的評量宜把握以下四要點:1.學生 評估應融入教學之中;2.評量方法多元化;3.學科知識及其關聯應全面性的 評量;4.分數不足於反應學生所知之全貌。教師應嘗詴不同的評分、計分及 報告方式,以決定何種方式才是最佳描述學生的學科知識。

三、多元評量的意涵

多元評量係指教師依據教學目標,考慮各種教學的相關情境,從各種可 行的途徑與方法,蒐集多元化的資料,再從各個角度和不同觀點加以分析與 綜合研判進行詮釋,以達到教學以及評量目標。

簡茂發(2000)認為教學的範圍非常廣泛,除知識技能之外,尚包括學 生的品行、人際關係、學習態度、興趣、方法和習慣等方面,所以應配合學 科性質和教材內容採用不同方法,進行多種方式的評量。「多元評量」其多元 的面向,包含評量的專業多元、評量方式多元、評量內容的多元、評量人員 的多元、評量的時間的多元,以及評量的結果解釋多元六個面向(李坤崇,

2001)。以下將分項說明:

(一)專業多元方面:教師要進行多元評量除了學科專業知能之外, 還需具 備教學專業素養以及評量專業素養,更應確實掌握教學目標。為了使 教學評量邁向專業化,李坤崇(2001)建議教師 在教學評量宜加強八 項重點:

1.掌握教學目標:教師要清晰明確掌握欲評量科目單元的教學 目標。

2.專業判斷知能:教師要加強自己的評量專業素養,來分析坊 間教科 書所提供或是自行蒐集來的評量工具的優劣,評析是否適用或是需 要稍作修改適合班級學生。

3.兼顧技能與情意的評量:評量不應侷限在低層次的認知內涵,而應兼 顧高層次的認知、技能與情意的評量。

4.剖析教材內容:剖析教材單元的重心,了解學生可能的學習問題。

5.設計雙向細目表:依據教學目標以及教材內容設計完善的雙向細目 表。

6.規畫評量方式或慎選題目類型:依教學內容採取適切的評量方式,

例如行為檢核表、態度評量表以及觀察報告等,若是 採取紙筆測 驗,宜根據認知領域教學目標的層次慎選題目類 型。

7.善用命題技術:命題必頇符合命題原則,充分善用命題技術適切呈

7.善用命題技術:命題必頇符合命題原則,充分善用命題技術適切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