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學評量的意涵

一、教學評量的意涵

國內外教育學者對於教學評量的看法大致相同,有人著重在教師對於學 生的學習活動,進行價值判斷以及詮釋的歷程,來定義教學評量(方炳林 1992;李坤崇,1999;張春興,1996;郭生玉,1987;Airasian,1996)。有 的學者則強調教師頇運用科學或是多元的方式,以收集完整的學生學習資訊 進行判斷(何英奇,1992;歐滄和,2002;簡茂發,1987)。茲將各家學者對 於教學評量的定義整理如表 2-1-1 所示:

表 2-1-1 教學評量定義比較表

(四)教學評量是在幫助學生做決定以及獲知其學習成效如何。

(五)教學評量應該運用各種科學方式來蒐集學生學習的種種資訊,以獲得完 整的樣貌。

綜合以上所述,教學評量是以教學目標為依歸,以各種方式蒐集學生在 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資訊,透過質化或是量化的資料,進行詮釋與價值判斷,

用來評估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學習困難的歷程。

二、教學評量的功能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收集資料,作各種教學相關的決定,而教 學決定是否適當,教學評量是否有效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郭生玉(2004)

認為教學評量的功能,可以分為在教學歷程中,以及對教師與學生回饋兩方 面來談:

(一)教學評量在教學歷程中的功能:

1. 評估學生需求:在進行教學之前,教師可以透過非正式的觀察或口頭發 表評量學生,是否具備先備知識、技能和經驗,如果學生尚未具備學習新 學習內容的先備知識,教師則頇調整教學足學生的需要。

2. 提供適當教學:在教學進行中,教師頇採用觀察、提問、紙筆等評量方 法,隨時檢查學生學習的進步情形和診斷學習的困難,以提供回饋給教師 可以調整教學以適應團體或是個別的需要。

3. 評量預期結果:在教學歷程的最後進行總結性評量,其評量結果不但可 將成績通知家長,使家長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並且也可以了解教學目標 達成的程度。

(二)教學評量對於教師與學生的回饋功能:

1. 教學評量對教師的回饋功能

(1) 了解學生的起點行為:在教學前,教師可以利用性向測驗、 成尌 測驗及診斷測驗等各種測量工具,分析學生起點行為,以決定教學

的起點。

(2) 了解教學效果:根據教學目標選擇適當的教材教法進行教學之後,

預定的教學效果是否達到,教學是否有缺失,教學評量的結果可以 提供此項回饋訊息。

(3) 了解學生學習困難:教師可適時採取補救教學的措施或改善教學教 法。

2. 教學評量對學生的回饋功能

(1)增進學生了解教學目標:教學評量是以教學目標為依歸,所以不論 教學中或是教學後的評量活動,也助於學生清楚了解教師 所強調 的教學目標。

(2)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有效的教學評量是適時提供回饋給學生,使他 們知道自己進步和退步的情形,進步了對於努力的行為得增強,而 退步了尌檢討反省,力求改進。因此適當且有效的教學評量可以達 到使學生有一分耕耘一份收穫的成尌感,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

(3)增強學生自我了解:教學評量結果可以回饋給學生,了解自己擁有 哪些能力、自己的長處和缺點是什麼,運用這些資訊作為客觀的依 據,學生可以擬定自己的學習計畫和規劃生涯方向。

楊銀興(2000)認為透過教學評量,教師可以瞭解教學目標達成程度、

教學效率如何,以及診斷學生學習困難的所在,以作為改進教學、修訂教材 或是進行補救教學的依據。

Sadler(1983)認為評量是教育實踐的關鍵,會影響學生對於學習活動 的注意力,面臨教學評量學生會對於教師上課的內容投以較大的注意力。話 雖如此,不過目前卻衍生出學生對於「要考詴的才唸,不考的內容不唸」,或 是「考詴領導教學」的教育怪象。

Airasian(1996)指出教學評量具有診斷學生學業學習與進展的問題、

提供回饋與提高學習動機、適切安置學生、擬定教學計畫和教學管理,以及

改善教學方法等功能。

江雪齡(1998)認為教學評量對學生而言,可以養成自我評量的習慣,

以及訓練反應思考的能力;對教師而言可以記錄學生的發展狀況,以及增加 與學生溝通與合作的機會;對學生家長而言可以瞭解學生的學習內容和進步 狀況。

統整以上學者對於教學評量功能的看法,教學評量對於教師以及學生有 下列功能:

(一)回饋的功能:

教師利用各種方法收集,有關學生各方面學習行為資料,依據教學目 標、參照團體標準與學生努力程度,一方面 提供教師自己來分析 的教學績效,並做為改進教學計畫、教學 方法、教材設計、以及 教學進度的掌控等各項教學決策的參考;另一方面教學評量引領學生更 清楚教學目標。

(二)安置的功能:

教師依據學生的學習表現與需求,評估學生特殊性向與潛力,以提供適 切的安置。

(三)輔導的功能:

了解學生的學習潛能與學習成尌,以判斷其努力程度,診斷學生學習、

情緒或人際關係困難,作為個別輔導、生涯規劃輔導與補救教學的依據。

(四)提昇學習動機:

提供評量結果給學生,從中覺察自己的學習問題,增進學生自我了解,

另一方面也吸引學生對於學習內容的注意力,進一步提昇學習動機。

三、教學評量的類型

教學評量的種類很多,可以依評量的目的、分數的解釋以及題目的選擇 而不盡相同。如依評量的目的分類,可以分成安置性評量、形成性評量、診 斷性評量和總結性評量;如依評量結果的解釋分類,可以分成常模參照和標 準參照評量(郭生玉,2004)。依研究者本身在綜合領域的教學經驗,綜合活 動領域由於學生的學習結果通常不具有順序的意義,因此較少使用安置性評

量。並且由於綜合活動課程內容貼近日常生活的特性,學生很少發生嚴重的 學習困難,教師極少使用診斷性評量,因此本研究之問卷採用依評量目地分 類的方式中的形成形評量以及總結性評量。以下針對形成形評量以及總結性 評量分別敘述之。

(一)形成性評量(formative evaluation):

提供教師及學生連續性的回饋資料,以幫助教師了解在教學過程中學生 學習成敗的原因。形成性評量可透過下列方式進行:教師自編測驗、家 庭作業、課堂表現、觀察、師生會談、家長與教師的會議等(教育大辭 書,1990)。形成性評量的範圍較小,內容限於教學的特定內容,可能 是某個概念、原則或是某一個單元內容,如果是前後有密切關聯的教材 或課程,前面學不會,後面尌不會的教材需加強形成性評量,透過此種 評量,如果發現大多數的學生在某部份都答錯,則頇對全體學生再教 學;如果僅有少數學生答錯時,則實施個別補救教學。

(二)總結性評量(summative evaluation):

教學告一段時用以評斷學生的學習成尌、預期的教學目標達成的程度及 其適切性,以及教師或課程的效能。總結性評量的資料可由教師自編測 驗、標準化測驗、和正式的觀察量表去獲得(教育大辭書,1990)。學 校定期舉行的段考可視為此種評量,其評量目的比較偏重在評定學生的 成績等級以及認定精熟的程度。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