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多角化策略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以集團內部創業為核心,探討集團如何孕育新事業,以及加速其成長。

本章將透過企業內部創業的國內外文獻搜集,先瞭解企業多角化的定義、動機與 模式,接續進入內部創業議題,從中西方學者觀點歸納內部創業的模式、形態、

流程與阻礙,並提出國內外各一內部創業的個案探討。

第一節 多角化策略 一、企業成長策略

企業生存的目的在於追求企業成長與永續經營,為達此目的,企業是否有成 功的「成長策略」至為重要。而企業的成長策略與企業「外部」如產業的機會與 威脅,以及企業「內部」的資源(Resource)與能力(Capability)相關。而多角 化則是廣被認為企業成長的策略。湯明哲(2003)認為,企業成長可以從兩大方 向作探討:其一是集中在企業本業中成長,其二是透過多角化進入非本業的產業 中營運來達到企業成長的目的(圖 2-1)。在本業內成長的方式中,可以藉由企業 本身既有的資源作擴充,包括產品線的擴充、市場的擴張、區域擴充(國際擴張)

以及市場滲透(亦即深根現有市場),或是透過垂直整合的方式,擴充現有企業 資源,包括前向垂直整合(如往下整合通路商或買主),或後向垂直整合(如往 上整合供應商)。

但由於企業在成長過程當中,往往會因為產業生命週期而遇到停滯,無法在 本業上追求恆久的成長。因此,多角化變成為企業成長的另一個選擇。綜觀企業 透過多角化成長的策略,可以分為關聯式多角化、複合式多角化以及垂直整合多 角化。關聯式多角化又稱為「鄰接擴張」,也就是目前企業和要進入的新企業(新 產業)之間有關聯,較易達到利益綜效。複合式多角化又稱為「非關聯式多角化」,

亦即企業進入與現有技術、產品和市場毫無關聯的新產業,以吸引新的客群。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圖 2-1 企業成長策略選擇途徑 資料來源:湯明哲(2003),頁 247。

二、多角化定義

學者對於多角化(Diversification)一詞定義多有不同:Ansoff(1957)認為,

企業成長策略可以從產品與市場兩大構面作分析,並發展出 Ansoff 矩陣如圖 2-2。

該矩陣以企業現況因應環境與市場的變化,提出四個企業成長可行的成長策略,

從市場滲透、產品發展、市場開發都是企業從本業往外開始做擴張的動作,而多 角化經營,則是指企業利用新產品進入一個新市場,因此 Ansoff 認為這樣的一 個策略動作,即是多角化。換言之,Ansoff 矩陣強調的是企業多角化的動作,而 非多角化之後的多樣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圖 2-2 Ansoff 產品-市場擴張矩陣 資料來源:Ansoff (1957).

Gort(1962) 則用「產出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定義多角化。他認為,

只要是不同的產品來滿足不同市場,就是多角化。也就是說,當兩個產品的需求 交叉彈性不高,且在一定時間內,一項產品所需的製造、原料、配銷等資源,無 法移轉到另一產品作應用,這兩種產品就屬於不同市場,以此達到企業多角化。

Berry(1975)則將多角化定義為公司所涉及的產業數目的增加。Kamien &

Schwartz(1975)認同 Berry 的觀點,同樣以產業的觀點定義,當公司跨足另一 個產業,或生產另一個產業的產品時,即為多角化。Pitts 及 Hopkins(1982)則 以事業(business)對多角化程度加以區分,而非以產業(industry)來說明,他 們將多角化界定為「企業同時經營不同的事業體」。Ramanujam& Varadarajan

(1989)則跳脫上述學者的產業或產品的切入點爭論,而加入組織設計的觀點,

認為一企業或一事業單位經由內部的擴張、或外部的併購或合併,因為進入一個 新的活動領域,而導致組織結構、系統與管理流程都要改變,才稱為多角化。

Gareth& Charles(2013)則認為,多角化即是公司進入核心產業或原產業之外的 新產業,為新市場的顧客製造新型產品的一個過程。

上述多位學者對於多角化一詞的定義,或從新產品觀點、或從新市場觀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或從事業單位或產業觀點、亦或是從組織設計與組織活動的觀點來看,雖多有不 同,但最終都以多角化作為企業成長的策略,使之達到永續發展的目的。

三、多角化動機

採用多角化做為企業成長策略的公司,其動機不脫財務表現、營運綜效與降 低企業營運風險等因素。以下分就各學者對於企業進行多角化的動機作分述:

Williamson(1976)認為廠商利用向前整合(forward integration)或向後整 合(backward integration)的方式取代合約的簽訂,以降低未來不確定風險,與 經常簽約的耗時成本,進而降低交易成本。並且在集團內各個子公司間財務狀況 與資源互享的前提下,藉由增加內部資本市場的效率性,進而提高企業的舉債容 量(Debt Capacity)與降低稅賦。

Das(1981)從資源的利用觀點來說明,企業進行多角化的動機可被歸納為 以下五大原因:

(1.)彈性:多角化可以增加企業的資源,以降低對於本業既有資源的依賴。

(2.)降低風險:避免發生將雞蛋都放在同一籃子的高風險困境。

(3.)成長:期望透過多角化,使企業能有效提高每股盈餘(Earning Per Share, EPS)或利潤。

(4.)形象:跨入不同的產業領域,藉以提升企業形象(如製造業跨入高科 技產業)。

(5.)高度利用資源:新事業可以與本業共享資源與技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Amit & Livnat(1988)則將企業多角化的動機歸納為「綜效動機」與「財務 動機」:

綜效動機:

(1.)在研發、原料、生產、採購、行銷等規模經濟而產生的綜效。

(2.)不同產品因為聯合生產得以降低單位成本的範疇經濟。

(3.)藉由提供顧客完整的產品線,而使消費者獲益。

(4.)經由相關事業多角化,以提高市場佔有率,進而提升產品銷售與原料採購 的獨佔力。

財務動機:

(1.)相較於集中於單一事業,多角化可分散企業經營風險

(2.)提高公司負債的承擔能力,降低破產可能性

(3.)可降低賦稅,提高股東獲利。

綜觀諸位學者所提出的觀點,本研究歸納認為,綜效是資源與經驗共享的結 果,多角化後,會因不同業務單位之間的交流而產生正向火花並促使企業成長。

財務面來看,適當的投資則可有效降低企業經營的風險。而無論企業多角化動機 為何,內外的企業進行多角化雖然對於企業成長有諸多嚮往,但首重必須了解企 業本體所握有的資源、具備的能耐為何。同時需配和外部環境的機會與威脅(如 產業的生命週期),才不至於進行多角化之後,因為資訊掌握不足、或錯估情勢,

而背離多角化的初衷越來越遠。

四、多角化類型與進入方式

企業決定從事多角化後,接下來必須瞭解多角化的種類,並選定一進入方式,

以達成企業成長的目的。

Ansoff(1965)提出多角化可依顧客與產品劃分為以下四大種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1.)水平多角化(Horizontal Diversification):企業生產新產品給原產品市場的 客戶,滿足顧客的新需求。該多角化是基於企業的原產品與新產品基本用途不同,

但兩者之間在行銷上有高度關聯性。因此該種多角化所強調的優點,是兩個不同 產品在行銷上所達成的綜效,讓廠商可以利用自己在原先本業裡已經建立的配銷 通路資源,在新產品上繼續使用。

(2.)垂直整合多角化(Vertical Diversification):價值鏈上、下游的整合。可以 分為前向整合(Forward Integration)與後向整合(Backward Integration)。前者 如企業向下游如食品加工業者向下整合配銷通路,後者如企業向上游如食品加工 業者向上整合畜牧農場。該種多角化是基於企業的原產品與新產品基本用途不同,

但兩者之間在加工或生產階段有高度關聯性。因此該種多角化所強調的優點,是 兩個不同產品在技術、供應鏈原料或生產上所產生的綜效強度。

(3.)集中式多角化(Concentric Diversification):可分為行銷、技術或兩者兼備 的相關領域的發展。如汽車業者本業生產汽車,跨入生產柴油機。

(4.)複合式多角化(Conglomerate Diversification):進入與原產品、市場和本 業技術上都屬無關的行業,因此在實現綜效上除了財務方面的表現外,其它功能 上如行銷與技術都較少發揮。而複合式多角化一般需要充足的資金與資源,因此 這類型的多角化多在財力雄厚的集團發生。

Aaker(1984)則從企業內部與外部的觀點,認為企業可以從內部發展來建 立新事業體,包括產品擴張、市場擴張,或新產品與新市場同時發生的多角化。

外部則可透過購併或合併的方式來進入新的事業領域。他進一步將多角化二分為

「相關多角化」與「非相關多角化」兩大種類。相關多角化指的是多角化的兩個 事業體之間有共通點,可能是經由技術或資源的交換,而產生規模經濟達到綜效;

非相關多角化則是指多角化的兩個事業體之間彼此之間,在產品、市場、技術、

行銷等完全沒有任何共通性,因此無法產生如相關多角化透過技術或資源的分享 來達到經濟規模。該種策略的目的,最主要在於財務績效的追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Glueck(1976)則進一步將多角化歸納為十二種(表 2-2),依據多角化方向 分為水平多角化與垂直整合,依多角化方式分為內部發展與外部發展:在水平多 角化部分,包括市場與技術,並再細分為集中與複合,企業採集中市場策略,於 內部發展新產品或新服務給現有顧客,或是在外部發展,透過合併其他公司或其 他公司發展出來的產品或服務,提供給現有市場的客戶;企業若採市場複合策略,

可在內部發展與現有的產品或服務不同的新產品或新服務,供給不同於現在市場 的客戶,或是透過外部發展,購併其他與本公司發展不同產品線或服務的公司,

將其產品或服務提供給不同市場的客戶。企業或可採技術集中的水平多角化策略,

將其產品或服務提供給不同市場的客戶。企業或可採技術集中的水平多角化策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