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生活適應之理論意涵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大學生生活適應之理論意涵與相關研究

本節分為四個部分,以下將介紹:生活適應的定義、生活適應的理論、大學 生生活適應之測量工具、生活適應的相關研究。

一、生活適應的定義

研究者綜合歸納薛凱方〈2005〉、謝如惠〈2015〉等研究整理出下列生活適 應的定義:

適應〈adaptation〉一詞源自達爾文〈C.R. Darwin〉在生物學「進化論」〈theory of evolution〉中所提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概念;意指生物為了存活而適 度改變自己以因應客觀的環境,經過心理學家不同詮釋後更名為(adjustment),

個體主動的調適自身心理狀態並且表現出適當的行為去適應環境變化的一連串 過程。

國內外許多心理學者都曾為「適應」〈adjustment〉一詞下過定義,研究者綜 合歸納薛凱方〈2005〉、池妮聲〈2011〉、陳昭蓉〈2012〉等研究整理出下列學者 曾對適應一詞做出定義,以下將分點說明:

Arkoff(1968)認為適應是指個體與環境兩者間不斷地互相影響的交互作用。

適應包含個體與環境雙方達成和諧的狀態,交互作用為個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忍 受與影響。適應是雙向的(two-way),也是動態的(dynamics)。

Maslow(1954)認為適應是個體與環境建立的美滿關係,他強調個體經過 學習之後可以修正行為並取得與環境間的和諧關係與和諧程度。

Lazarus(1976)以壓力因應觀點認為適應是一種成功或適當的因應行為,

其行為能夠幫助個體在社會環境中努力奮鬥以求生存,並克服來自個體內部加諸 在自身的壓力緊繃感覺。

二、生活適應的理論

生活適應的理論因為有許多學派在理論基礎上存在不同的觀點,所以對生活 適應有不同的詮釋,研究者綜合歸納蔡佳男〈2010〉、韓宜娟〈2011〉、陳昭蓉〈2012〉

等研究整理出各學派理論對生活適應之詮釋,以下將針對精神分析學派、人本派、

特質派、社會學習理論、認知派等學派的論點進行分點說明。

(一) 精神分析學派

Freud 認為,適應的問題是深受個體人格受到生物本能所影響,即是本我、

自我、超我,本我為個體以生俱來的人格基礎,是最原始的行為動機;自我注重 實際且合乎邏輯原則;超我掌管理想跟道德規範,當三者和諧並存,個體即處於 一種最佳的生活適應狀態,Freud 也強調早期經驗,個體適應不良是源自個體早 期的經驗影響,越早期的問題經驗對日後的人格發展影響越大。

(二) 心理社會發展學派

Erikson〈1980〉發展出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將個體一生分為八個階段,每

個階段都有發展任務,任務若能達成便適應良好,發展產生障礙則產生危機。大 學生位於第五階段,發展任務為自我整合,順利者則了解自我,清楚未來的方向;

產生障礙者則失去人生方向,感到徬徨與迷失,也代表生活適應不良。

(三) 人本學派

人本論者相信人性本善,個體與生俱來就朝著正向目標發展。因此對適應的 本質為個體能主觀知覺自身行為並充分發揮功能,最後達到自我實現則代表個體 適應良好。

Maslow〈1970〉發展出需求層次理論,他認為個體的需求有其順序性,當 低層次需求滿足後,才能繼續達成更高一層的需求,直到達成自我實現。個體愈 能實現自我,其適應也愈好。

Rogers〈1961〉認為個體與外界接觸的各種經驗中,個體能採用「歷程式的 生活」,遇到困難願意主動隨著經驗產生變化,逐漸產生自身的知覺,將生活視 為一種連續歷程的狀態,不斷經歷且不斷產生經驗變化,個體充分發展且發揮功 能,則達到適應良好。

(一) 社會學習學派

Bandura 認為個體透過觀察模仿去解決生活上的各種問題,個體有強烈的積 極主動性,個體將學習模仿到的行為在合適的環境中表現出來,若獲得良好增強 後則會強化個體出現該行為的出現次數,個體適應良好則擁有較佳的人際關係及 自我需求滿足。

(五) 認知學派

Piaget 認為個體認知結構的改變與適應的產生有密切的關係,個體透過「同 化」及「調適」此兩種方式改變舊有的行為模式或認知結構以適應環境變化,適 應良好為同化與調適能平衡運作。

綜合上述各學派對於生活適應的詮釋雖然都不盡相同,但都有各自的論點。

個體為了適應外在的一切,在生理與心理各方面中使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現出適應 的行為,有的個體調節自我、本我、超我之間的和平共處;有的則在發展階段中 達成任務;有的達到自我實現;有的觀察學習、有的改變認知模式。

三、大學生生活適應之測量工具

研究者綜合歸納薛凱方〈2005〉、蔡佳男〈2010〉、陳昭蓉〈2012〉等研究整 理出下列國內外等大學生生活適應測量工具:

(一) 大學生適應量表

Baker 與 Siryk(1984)兩位學者綜合了許多學者對於大學生生活適應的看法

後,認為大學生的適應應該是多層面的,包含四個層面:學業適應、社會適應、

個人情緒適應、目標/承諾適應。

(二) 孟式行為困擾量表

孟式行為困擾量表(大學版)最早是由胡秉正(1965)修訂 Mooney 所編製,

功能為瞭解受試者的困擾層面及問題。全量表共有十個分量表,其內容包括「健 康與身體發展」、「經濟與生活狀況」、「社交與娛樂活動」、「與他人關係」、「對自 己的態度」、「戀愛、性與婚姻」、「家庭與隸屬」、「大學課程適應」、「前途(包含 就業與升學)」與「課程與教學方法」等層面。共 300 題。

(三) 大學生生活量表

大學生生活量表是李坤崇等人(1987)參酌 Baker 和 Siryk(1984)所編製 的大學生適應量表所修訂而成,主要用來測量大學生生活適應的情形,內容包含 四個層面,分別為「目標適應」、「學業適應」、「社會適應」、「情緒適應」。原量 表採六點量表,共 100 題,從「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得分越高代表受 試者適應情形越好。

楊正誠(2003)修訂李坤崇等人(1987)所編製的大學生活量表,共 76 題,

內容包含四個層面,分別為「目標適應」、「學業適應」、「社會適應」、「情緒適應」。 本研究之大學生生活適應量表採用楊正誠(2003)之大學生活量表,也獲得 此研究問卷之授權同意。

(一) 大學生心理適應量表

「大學生心理適應量表」是 1996 年由陳李綢參考 Chickering 及 Sternberg 等 人的研究為架構,共有 108 題,所包含的六大適應力指標:問題解決及決策力、

家庭與朋友人際關係、個人勝任技能、學習適應力、情緒適應力、價值判斷力。

四、生活適應的相關研究

本研究發現國內外有許多生活適應的相關研究,發現影響生活適應的因素眾 多。並針對性別、年級、工讀經驗等變項進行探討,將相關研究整理如表 2-1。

表 2- 1 生活適應的相關研究

林堂勛

響個體的生活適應。楊正誠(2003)研究大學生網路成癮、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 關係之研究,研究對象為中部地區 587 名大學生,研究結果發現女性大學生無論 是在生活適應全量表與各分量表之平均得分皆比男性大學生高,顯示女性大學生 在大學生活適應上較男性大學生為佳。廖淑梅(2005)針對研究生與大學生為研 究對象,進行生活壓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在生 活適應上有顯著差異。蔡佳男(2010)研究南部地區大學生正向情緒、樂觀傾向 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研究對象共 907 位大學生,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性別的南 部地區大學生,在生活適應整體層面未達顯著差異,但是在學習適應分層面上,

女性大學生優於男性大學生。陳昭蓉(2012)研究大陸來臺研究生共 110 位,結 果顯示性別不同女生得分在學習適應層面得分高於男生且達顯著差異,但在日常 生活適應、心理適應、社會文化適應以及整體生活適應得分並無顯著差異。楊錦 登(2017)研究臺灣 276 位大學生,研究結果發現年級不同之大學生在生活適應 上會有顯著差異。謝嘉雲(2017)研究南部大學生共 750 位,研究發現不同性別 之大學生在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差異,男性大學生在「情緒適應」分量表上高於女 性大學生。

而也有一些相關研究發現性別此背景變項並沒有影響個體的生活適應。高嘉 偵(2009)研究大學僑生之生活適應、學業成就與學生忠誠度關係,研究結果發 現不同性別的大學僑生在生活適應上沒有顯著差異。韓宜娟(2011)研究陸生來 臺就學動機與生活適應,研究對象共 272 人,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性別的大陸交換 生在生活適應上無顯著差異。葉昌智(2014)研究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與其畢業 後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發現不同性別的大學畢業校友的生活適應並沒有顯著。

楊宏文(2015)研究臺灣各地區大學共 553 位中國交換生的生活適應,發現不論 是男性或女性的大學中國交換生在生活適應上皆沒有顯著相關,魏福勝(2015)

研究臺灣南部馬來西亞僑生發現男生與女生大學僑生在生活適應上沒有顯著差 異。黃竹瑩(2017)研究臺灣 150 位大學身心障礙學生,結果顯示不同性別的大 學身心障礙學生在各個學校生活適應層面無顯著差異。

2. 年級

年級也是影響個體生活適應的背景變項之一,在一些相關研究中發現年級會 影響個體的生活適應。廖淑梅(2005)針對研究生與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生 活壓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年級之大學生在生活適應上有顯著 差異。高嘉偵(2009)研究大學僑生之生活適應、學業成就與學生忠誠度關係,

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年級的大學僑生在生活適應整體上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在分量 表「文化適應」上,高年級優於一年級僑生。謝嘉雲(2017)研究南部大學生共 750 位,研究發現不同年級之大學生在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差異,四年級大學生在

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年級的大學僑生在生活適應整體上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在分量 表「文化適應」上,高年級優於一年級僑生。謝嘉雲(2017)研究南部大學生共 750 位,研究發現不同年級之大學生在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差異,四年級大學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