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兩岸大學生生活適應與生涯自我效能之 比較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兩岸大學生生活適應與生涯自我效能之 比較研究"

Copied!
14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研究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何俊青 博士

兩岸大學生生活適應與生涯自我效能之 比較研究

研究生:王政豪 撰

中華民國一 O 七年七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研究碩士班

碩士論文

兩岸大學生生活適應與生涯自我效能之 比較研究

研究生:王政豪 撰 指導教授:何俊青 博士

中華民國一 O 七年七月

(4)
(5)
(6)

謝 誌

能打這篇謝誌是出乎意料的,我原本沒有打算要讀研究所的。

在大四的時候系主任也是我現在碩二的指導教授何老師鼓勵我來報考本系 的研究所,我還記得當初筆試當天早上還在學校比羽球比賽,帶著疲累跟惡臭去 考筆試。考完過幾天跟父母報告這件事,而且也說明了我如果考上也不會就讀。

家裡某天收到了錄取最低分的成績單,父母親問我為什麼不讀呢?我想說不是跟 你們說過我沒有要讀嗎……所以最後也在父母的鼓勵下選擇讀研究所了。

寫謝誌的好處就是可以不用將「我」改為「研究者」,因為「我」這個字比

「研究者」感覺上更有溫度。我要謝謝指導教授何俊青老師,每次 meeting 在卑 南肉包旁邊的 7-11,老師總是提供許多建議以及研究的方向,也不忘督促我每天 都要花時間努力寫論文,遇到問題臨時打給老師,老師也都很熱心地給我建議。

謝謝鄭燿男主任願意抽空來擔任校內的論文口試委員,在大學時期是我的教育實 習課的老師,也在您的教導下我也順利地歷屆考取教師證。謝謝校外口試委員蔡 進雄老師,第一次見面是在系上的研究講座為研究生們演講,第二次見面是在大 陸的遊學團,有跟蔡老師聊一下研究論文的方向,第三次見面就是我的碩士論文 口考,謝謝蔡老師提供許多論文的修改建議以及鼓勵。謝謝陝西省延安大學的孫 剛成老師願意幫忙發放研究問卷給大陸大學生填寫,如果沒有您的協助,這篇論 文一定沒辦法完成。第一次見面是在本校的國際研討會上,孫老師分享大陸農村 學童的生活情形,令我學習到很多。最後謝謝在台東大學遇到的每一位老師,謝 謝你/妳們這六年的教導使我對於「教育」這兩字多了許多知識與見解,也讓我 學習獨立思考以及到相關機構見習的機會。

在研究所期間也認識到許多同學以及學長姊學弟妹們,每當我有論文上的問 題需要幫忙時你/妳們都不吝嗇給予協助,看到妳/你們為了未來的理想都各自努 力奮鬥著,也提醒了我要堅持自己的目標不輕易放棄。也因為你們的緣故讓我可 以認識到更多人,見識也寬廣了許多,謝謝你/妳們。

(7)

最後是感謝我的家人,謝謝父母親從小到大對我的栽培,一直以來我的學習 成就與學習動機都沒有很好,在國中叛逆期的時候常行為脫序,讓您們對我感到 灰心及失望,高中時在校表現也都是倒數幾位,那時候或許是我目前人生感到最 絕望的時候吧?或許是上天願意再給我一次機會,想不到學測成績能夠讓我報考 臺東大學教育系,在大學期間找到自己的自信心與興趣,也順利拿到大學文憑,

兩年後我也完成了這份論文,希望能將我的喜悅與你們分享!

謝謝臺東大學圖書館一樓的電腦,讓我在搜尋相關文獻與資料時相當方便,

也只有在圖書館我才能靜下心撰寫我的研究計畫;謝謝圖書館二樓擺放的教育相 關期刊,讓我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增添許多靈感;謝謝圖書館四樓教育先進們的 研究論文,在我撰寫論文時遇到瓶頸時可以從中找到方法。謝謝參考文獻裡出現 的每一位教育先進以及政府機關與民間單位,提供了許多資料讓我的論文越來越 充實。謝謝教育系提供了研究生研究室以及電腦,讓我能待在一個良好的環境裡 專心一致的輸入調查問卷的資料。謝謝微軟公司設計出良好的作業系統以及 Office 軟體,讓我在撰寫論文、輸入問卷資料及設計論文口考簡報都可以順利完 成;謝謝 IBM 公司設計出 SPSS 統計軟體,讓我在撰寫論文第四章時能夠順利 完成。謝謝願意幫忙我發送問卷的同學,因為有你們的善意,我才能獲得更多的 問卷資料;謝謝每一位幫忙填寫問卷的大學生,不論是素昧平生的同學或是非常 熟識的學弟妹們,沒有你/妳們的協助我不可能完成這篇論文。

要感謝的人、事、物太多太多了,最後我想說的是……

「謝謝,謝謝。」

王政豪 謹致 中華民國一百零七年七月

(8)

兩岸大學生生活適應與生涯自我效能之 比較研究

作者:王政豪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兩岸大學生生活適應與生涯自我效能之間的差異與現況,

了解不同背景變項之兩岸大學生生活適應與生涯自我效能之差異與生活適應與 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及大學生生活適應對生涯自我效能之預測力。

本研究以兩岸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使用方便取樣及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

再將問卷所得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處理。

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臺灣大學生生活適應中「目標適應」顯著高於大陸大學生。

二、臺灣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中「選擇目標」、「蒐集資料」、「解決問題」顯著高 於大陸生。

三、女性大學生生活適應中「目標適應」、「學業適應」及生活適應整體顯著高於 男性大學生。

四、四年級大學生生活適應中「目標適應」顯著高於一年級大學生。

五、有工讀經驗者生活適應中「目標適應」及生活適應整體顯著高於無經驗者。

六、男性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中「自我評價」顯著高於女性大學生。

七、高年級學生生涯自我效能中「自我評價」、「選擇目標」、「蒐集資料」及生涯 自我效能整體顯著高於低年級或二年級高於一年級。

八、工讀經驗一年以上者生涯自我效能中「選擇目標」、「蒐集資料」、「解決問題」

及生涯自我效能整體顯著高於無經驗者或經驗較短者。

九、兩岸大學生生活適應與生涯自我效能具有關係。

十、兩岸大學生生活適應能預測生涯自我效能。

關鍵字:兩岸大學生、生活適應、生涯自我效能

(9)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adaption and career self-efficac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aiwan and

China

Cheng-hao Wang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ife adaption and career self-efficac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aiwan and China as well as their current status,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ife adaption and career self-efficac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aiwan and China having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ife adaption and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university students’ life adaption on career self-efficacy.

With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aiwan and China as the subjects, this study used convenience sampling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collect the data and the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against the materials gained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shown as below:

1.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aiwan and China’ “goal adaption” achieves the significance in life adaption and Taiwan’s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higher than Mainland China’s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is aspect.

2. Taiwan’s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ainland China’s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erms of “goal selection”, “data collection” and “problem solving” in career self-efficacy.

3. The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erms of “goal adaption” and “schoolwork adaption” in life adaption as well as the overall life adaption.

4. The senior student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freshmen in terms of “goal adaption” in life adaption.

5.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having the experience in doing part-time job for study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having no such experience in terms of “goal adaption” in life adaption and overall life adaption.

(10)

6. The 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erms of “self-evaluation” in career self-efficacy.

7. In regard to “self-evaluation”, “goal selection” and “data collection” in career self-efficacy as well as the overall career self-efficacy, the upperclassmen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lowerclassmen or the sophomores are higher than freshmen.

8. In terms of “goal selection”, “data collection” and “problem solving” in career self-efficacy as well as the overall career self-efficacy,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having the experience in doing part-time job for study for more than 1 year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having no such experience or having shorter time in such experience.

9.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aiwan and China’ life adaption is related to career self-efficacy.

10.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aiwan and China’ life adaption can predict career self-efficacy.

Key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aiwan and China, life adaption,

career self-efficacy

(11)

目 次

摘 要 ... i

目 次 ... iv

表 次 ... vi

圖 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大學生生活適應之理論意涵與相關研究 ... 9

第二節 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之理論意涵與相關研究 ... 16

第三節 生活適應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 24

第四節 兩岸比較的相關研究 ...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29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3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3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34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 53

第六節 研究程序與進度 ... 5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59

第一節 兩岸大學生生活適應與生涯自我效能之差異與討論 ... 59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兩岸大學生生活適應之差異與討論 ... 63

(12)

第四節 兩岸大學生生活適應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分析及生活適應對生涯自我效能

之預測力分析與討論 ... 8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95

第二節 建議 ... 98

參考文獻 ... 101

附錄 ... 108

(13)

表 次

表 1-1 民國 95 年到 105 年度大陸學生來臺就讀人數 ... 1

表 2-1 生活適應的相關研究 ... 13

表 2-2 生涯自我效能相關研究 ... 20

表 2-3 生活適應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 24

表 2-4 兩岸比較的相關研究 ... 26

表 3-1 研究對象描述統計表 ... 33

表 3-2 問卷初稿專家效度徵詢之學者專家一欄表(以姓氏筆畫排序) ... 36

表 3-3 大學生生活適應量表項目分析表 ... 37

表 3-4 大學生生活適應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 44

表 3-5 大學生生活適應因素分析特徵值與可解釋變異量 ... 45

表 3-6 教師效能感量表各因素題項與題目內容 ... 46

表 3-7 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因素分析摘要表 ... 48

表 3-8 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因素分析特徵值與可解釋變異量 ... 49

表 3-9 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各因素題項與題目內容 ... 49

表 3-10 大學生生活適應量表信度分析表 ... 51

表 3-11 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量表信度分析表 ... 51

表 3-12 大學生生活適應量表各個構面及題數分配 ... 52

表 3-13 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各個構面及題數分配 ... 53

表 4-1 兩岸大學生在生活適應量表上的獨立樣本T考驗摘要表 ... 60

表 4-2 兩岸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量表上的獨立樣本T考驗摘要表 ... 61

表 4-3 不同性別之兩岸大學生在生活適應量表上的獨立樣本T考驗摘要表 ... 64

表 4-4 不同年級之兩岸大學生在生活適應量表的人數、平均數、標準差 ... 66

(14)

表 4-6 不同工讀經驗之兩岸大學生在生活適應量表的人數、平均數、標準差 . 69 表 4-7 不同工讀經驗之兩岸大學生在生活適應量表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0 表 4-8 不同性別之兩岸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量表上的獨立樣本T考驗摘要表

... 74 表 4-9 不同年級之兩岸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量表的人數、平均數、標準差 . 76 表 4-10 不同年級之兩岸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量表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7 表 4-11 不同工讀經驗之兩岸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量表的人數、平均數與標準

差... 80 表 4-12 不同工讀經驗之兩岸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量表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81 表 4-13 生活適應各分量表對生涯自我效能之積差相關分析摘要表(N=550) 85 表 4-14 兩岸大學生之生活適應對自我評價層面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 88 表 4-15 兩岸大學生之生活適應對選擇目標層面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 89 表 4-16 兩岸大學生之生活適應對蒐集資料層面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 90 表 4-17 兩岸大學生之生活適應對做出計畫層面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 91 表 4-18 兩岸大學生之生活適應對解決問題層面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 92 表 4-19 兩岸大學生生活適應對生涯自我效能的預測力之總結表 ... 93

(15)

圖 次

圖 1-1 民國 95 年到 105 年度大陸學生來臺就讀人數趨勢圖 ... 2

圖 2-1 生涯自我效能覺知圖... 19

圖 3-1 研究架構圖... 30

圖 3-2 研究流程圖 ... 55

(16)

第一章 緒論

自從臺灣開始開放大陸生來臺交換就讀大學,媒體時常報導臺灣跟大陸的大 學生的差異在哪?因此研究者想要針對兩岸大學生進行相關的比較研究。

本研究的目的為了解兩岸大學生的生活適應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現況,並探討 兩者間是否有相關情形,本章將分為五節:研究背景、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名 詞釋義、研究範圍與限制,以方便對本研究初步瞭解。

第一節 研究背景

臺灣在 1994 年 9 月成立了「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並對高等教育提 出檢討與改革,決定擴充高等教育機構的數量(韓宜娟,2011)。但是臺灣在近 年來進入了少子化的時代,衝擊到許多層面,影響最嚴重的地方莫過於各級學校 的招生人數及招生率。內政部統計處(2018,5 月 31 日)顯示出生人數從民國 83 年出生人數共 322,938 位到 106 年出生人數只剩下 193,844 位。學生人數急速 下降,各大專院校面臨裁併校的危機。

為了填補各校的學生缺額,臺灣在民國 100 年開始,各公私立大專院校可開 放大陸大學生來臺就讀,研究者擷取教育部(2016)將民國 95 年到 105 年度大 陸學生來臺就讀人數的部分資料呈現如表 1-1 以及圖 1-1。

表 1- 1 民國 95 年到 105 年度大陸學生來臺就讀人數

年度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人數 448 823 1321 2888 5316 11227 15590 21233 27030 34114 32648

(17)

圖 1- 1 民國 95 年到 105 年度大陸學生來臺就讀人數趨勢圖

從表 1-1 以及圖 1-1 可發現從 95 年的 448 位大陸學生到 105 年已經達到 32648 位,顯示近 10 年來大陸學生來臺就讀的人數急速攀升,這也是為何在近年新聞 媒體與社會輿論時常把兩岸的學生當作題材來討論或發揮。

董事基金會(2008)調查發現 22.2%的大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大學生主要 壓力來源有「未來生涯發展」、「自己的經濟狀況」、「課業、考試成績不佳」等,

調查也發現到將近七成的大學生離鄉背井到外縣市求學,因為要一人自行打理日 常生活以及人際交往,所以在大學生活的適應上也比較辛苦。

教育部(2015)調查大專青年就業的相關情形發現到 2014 年臺灣 15 到 24 歲青年失業率為 13.2%,高於鄰近國家南韓及日本;此調查也發現到大專以上程 度者平均失業週數為 26.8 週,顯示部分大學生在畢業之後的求職生涯遇到極大 的困境。

林郁庭(2017,11 月 28 日)報導青輔會調查 1 萬 2 千名大學生發現到 4 成 的人不會再選擇原來的科系。表示一部分的大學生沒有深入了解自己的興趣在哪,

沒有好好規劃未來生涯的方向。

研究者認為大學生是國家社會未來重要的中流砥柱,如果大學生對於自身的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95年 96年 97年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103年 104年 105年

人數

(18)

生活適應上有諸多困難以及壓力,或是生涯規劃上並沒有重視,會大大影響未來 整體社會經濟的創新與進步。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研究者離開大學生活已經過了三年多,回想大學時光各種點點滴滴湧上心頭。

人生第一次讀書來到外地,當父親駕車離開時,那時躺在學生宿舍心裡想著:「哇,

只剩下我一人獨自在這裡,一切都得靠自己了。」剛開始在外地求學時就要在最 短的時間內去適應很多事情,舉凡食衣住行任何大小事都要處理,除了日常瑣事 以外,課業跟人際關係也是讓研究者值得煩惱的地方。在大學四年期間,同班同 學從 50 幾位到畢業時只剩下 40 幾位,選擇離開的同學大部分都是因為不太適應 大學生活選擇轉學或休學,還有一些是原就讀的科系並不是適合自己的,所以選 擇離開,這樣的情形並不是只有發生在研究者所處班級,學長姐與學弟妹的班級 也有幾位選擇轉學或轉系。因此加深研究者想了解大學生在大學生活適應的現況 為何?

那時候因為父母親的緣故選擇了教育學系,研究者在一開始就讀大學時並沒 有強烈動機想就讀教育學系,更沒有想過未來想成為一位教育工作者,對於自身 的生涯規劃並沒有太大想法與計畫。大學畢業後在 2016 年考取國民小學教師資 格證,在那時多了一份自信心,也開始相信自己未來只要努力,一定可以成為一 位稱職的教育工作者。在就讀研究所期間,發現新進的學弟妹裡,絕大部分是為 了想要考取教育學程,令研究者不經思考:「為何我是在考取教師證時才有強烈 的動機跟信心決定未來朝著教育工作者的方向努力邁進?而不是一開始在就讀 教育相關科系時就有動機呢?」研究者也時常看到電視媒體上常報導大學生抱怨 選錯系,還有討論最沒有投資報酬率的十大科系,因此加深研究者想了解大學生 在生涯自我效能上的現況為何?

(19)

研究者在西元 2017 年 6 月 20 日參加中國遊學團,並與大陸學生進行學術交 流,發現中國的學生相當有學習熱忱,也很清楚自己未來的規劃。臺灣的電視媒 體也經常報導中國交換生上課相當認真,在 2018 年許多的因緣際會之中,認識 不少大陸交換生以及老師,並與他們進行學術交流。令研究者感到相當好奇:「大 陸的大學生如此認真,會不會對於大學生活的適應跟自身的生涯規劃也比較好呢?

兩岸大學生在於生活適應與生涯自我效能的會是如何?」因此,研究兩岸大學生 生活適應與生涯自我效能之比較研究為本研究動機。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一、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以及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目的分析兩岸大學生的生活適應 與生涯自我效能的現況與差異情形,以下進行分點說明:

(一) 了解兩岸大學生在生活適應上的情形。

(二) 了解兩岸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上的情形。

(三) 了解不同背景變項之兩岸大學生在生活適應上的差異情形。

(四) 了解不同背景變項之兩岸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上的差異情形。

(五) 探究兩岸大學生的生活適應與生涯自我效能的相關情形。

(六) 探究兩岸大學生的生活適應對生涯自我效能的預測力。

二、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的研究問題以下分點說明:

(一) 兩岸大學生之生活適應是否有差異?

(二) 兩岸大學生之生涯自我效能是否有差異?

(三) 探討兩岸大學生的生活適應是否與背景變項有關?

(20)

(四) 探究兩岸大學生的生涯自我效能是否與背景變項有關?

(五) 探究兩岸大學生的生活適應與生涯自我效能之間是否存在顯著相關?

(六) 探究兩岸大學生的生活適應對生涯自我效能是否有預測力?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以下將針對此研究的重要名詞進行分點說明:

一、兩岸

兩岸又稱為:「海峽兩岸關係」,是指臺灣海峽東西兩側的臺灣以及大陸的關 係。

二、大學生

大學生是指就讀教育部立案之大學或獨立學院者,年齡大約介於 18-23 歲,

於 107 學年度就讀大學之日間部 1 至 4 年級在學大學生。

三、生活適應(Life Adjustment)

生活適應是指個人在面對現實環境的互動與變化,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所表 現出的各種反應及其環境互動所產生的改變去達到身心平衡的過程並維持與環 境間的和諧或健康關係而產生自我適應的調適情形。

本研究採用的大學生生活適應量表是以楊正誠(2003)編製之「大學生活量 表」測量之,包括目標適應、學業適應、社會適應、情緒適應四個層面,得分愈 高表示大學生自評的生活適應越好。

四、生涯自我效能(Career Self-Efficacy)

生涯自我效能理論是源自於加拿大心理學家 Bandura 在 1977 年所發表的社 會學習理論中的關於自我效能的相關概念而來。

高申春(2001)指出自我效能是一種與能力有關的概念,指的是個體應付或

(21)

處理環境事件的效驗或有效性。而生涯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在面對自身生涯發展過 程中的相關問題時,對於個體本身的自我評估以及是否能夠表現出問題解決能力 與信心程度,Hackett 和 Betz(1981)首先發展出測量工具測量生涯自我效能,

並把自我效能的觀念運用於生涯輔導的領域(轉引自黃惠香,2008)。

在本研究中,以黃惠香(2008)所編製之「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預試 問卷經修改後為本研究的施測工具「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得分指標為自 我評價、蒐集資料、選擇目標、做出計畫、解決問題。得分越高,表示大學生自 評的生涯自我效能越好。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使用生涯自我效能量表以目前能就學的大學生為調查研究對象,了解

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的現況,以下將研究的範圍與限制進行分點說明: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對象以兩岸大學生為母群,採取方便抽樣方式選取研究樣本。

二、研究變項

本研究以臺灣東部地區臺東大學與大陸陝西省延安大學的大學生的背景變 項為自變項,以生活適應與生涯自我效能做為依變項進行研究。研究所探討之變 項以下分點說明:

(一) 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工讀經驗。

(二) 生活適應:目標適應、學業適應、情緒適應、社會適應。

(三) 生涯自我效能:自我評價、蒐集資料、選擇目標、作出計畫、解決 問題。

(22)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量化研究,並且使用楊正誠(2003)編製之「大學生活量表」及黃 惠香(2008)所編製之「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預試問卷經修改後為本研究 的施測工具「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量表」為施測工具,於臺灣東部臺東大學以及 大陸陝西省延安大學兩所大學大學生做為問卷調查對象,將藉由 t 考驗、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與比較。

四、研究限制

本研究限於現實狀況考量,將研究範圍限定於臺灣東部與大陸陝西省,無法 擴大範圍解釋是否為兩岸整體現象。因此,研究對象會針對臺灣東部臺東大學與 大陸陝西省延安大學之大學生做方便抽樣,並無法針對所有臺灣與中國大陸之大 學生都進行調查。

(23)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為大學生生活適應之理論意涵與相關研究,第二節為 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之理論意涵與相關研究,第三節為生活適應與生涯自我效能 之相關研究探討,第四節為兩岸大學生的相關比較研究。

第一節 大學生生活適應之理論意涵與相關研究

本節分為四個部分,以下將介紹:生活適應的定義、生活適應的理論、大學 生生活適應之測量工具、生活適應的相關研究。

一、生活適應的定義

研究者綜合歸納薛凱方〈2005〉、謝如惠〈2015〉等研究整理出下列生活適 應的定義:

適應〈adaptation〉一詞源自達爾文〈C.R. Darwin〉在生物學「進化論」〈theory of evolution〉中所提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概念;意指生物為了存活而適 度改變自己以因應客觀的環境,經過心理學家不同詮釋後更名為(adjustment),

個體主動的調適自身心理狀態並且表現出適當的行為去適應環境變化的一連串 過程。

國內外許多心理學者都曾為「適應」〈adjustment〉一詞下過定義,研究者綜 合歸納薛凱方〈2005〉、池妮聲〈2011〉、陳昭蓉〈2012〉等研究整理出下列學者 曾對適應一詞做出定義,以下將分點說明:

Arkoff(1968)認為適應是指個體與環境兩者間不斷地互相影響的交互作用。

適應包含個體與環境雙方達成和諧的狀態,交互作用為個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忍 受與影響。適應是雙向的(two-way),也是動態的(dynamics)。

(25)

Maslow(1954)認為適應是個體與環境建立的美滿關係,他強調個體經過 學習之後可以修正行為並取得與環境間的和諧關係與和諧程度。

Lazarus(1976)以壓力因應觀點認為適應是一種成功或適當的因應行為,

其行為能夠幫助個體在社會環境中努力奮鬥以求生存,並克服來自個體內部加諸 在自身的壓力緊繃感覺。

二、生活適應的理論

生活適應的理論因為有許多學派在理論基礎上存在不同的觀點,所以對生活 適應有不同的詮釋,研究者綜合歸納蔡佳男〈2010〉、韓宜娟〈2011〉、陳昭蓉〈2012〉

等研究整理出各學派理論對生活適應之詮釋,以下將針對精神分析學派、人本派、

特質派、社會學習理論、認知派等學派的論點進行分點說明。

(一) 精神分析學派

Freud 認為,適應的問題是深受個體人格受到生物本能所影響,即是本我、

自我、超我,本我為個體以生俱來的人格基礎,是最原始的行為動機;自我注重 實際且合乎邏輯原則;超我掌管理想跟道德規範,當三者和諧並存,個體即處於 一種最佳的生活適應狀態,Freud 也強調早期經驗,個體適應不良是源自個體早 期的經驗影響,越早期的問題經驗對日後的人格發展影響越大。

(二) 心理社會發展學派

Erikson〈1980〉發展出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將個體一生分為八個階段,每

個階段都有發展任務,任務若能達成便適應良好,發展產生障礙則產生危機。大 學生位於第五階段,發展任務為自我整合,順利者則了解自我,清楚未來的方向;

產生障礙者則失去人生方向,感到徬徨與迷失,也代表生活適應不良。

(三) 人本學派

人本論者相信人性本善,個體與生俱來就朝著正向目標發展。因此對適應的 本質為個體能主觀知覺自身行為並充分發揮功能,最後達到自我實現則代表個體 適應良好。

(26)

Maslow〈1970〉發展出需求層次理論,他認為個體的需求有其順序性,當 低層次需求滿足後,才能繼續達成更高一層的需求,直到達成自我實現。個體愈 能實現自我,其適應也愈好。

Rogers〈1961〉認為個體與外界接觸的各種經驗中,個體能採用「歷程式的 生活」,遇到困難願意主動隨著經驗產生變化,逐漸產生自身的知覺,將生活視 為一種連續歷程的狀態,不斷經歷且不斷產生經驗變化,個體充分發展且發揮功 能,則達到適應良好。

(一) 社會學習學派

Bandura 認為個體透過觀察模仿去解決生活上的各種問題,個體有強烈的積 極主動性,個體將學習模仿到的行為在合適的環境中表現出來,若獲得良好增強 後則會強化個體出現該行為的出現次數,個體適應良好則擁有較佳的人際關係及 自我需求滿足。

(五) 認知學派

Piaget 認為個體認知結構的改變與適應的產生有密切的關係,個體透過「同 化」及「調適」此兩種方式改變舊有的行為模式或認知結構以適應環境變化,適 應良好為同化與調適能平衡運作。

綜合上述各學派對於生活適應的詮釋雖然都不盡相同,但都有各自的論點。

個體為了適應外在的一切,在生理與心理各方面中使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現出適應 的行為,有的個體調節自我、本我、超我之間的和平共處;有的則在發展階段中 達成任務;有的達到自我實現;有的觀察學習、有的改變認知模式。

三、大學生生活適應之測量工具

研究者綜合歸納薛凱方〈2005〉、蔡佳男〈2010〉、陳昭蓉〈2012〉等研究整 理出下列國內外等大學生生活適應測量工具:

(一) 大學生適應量表

Baker 與 Siryk(1984)兩位學者綜合了許多學者對於大學生生活適應的看法

(27)

後,認為大學生的適應應該是多層面的,包含四個層面:學業適應、社會適應、

個人情緒適應、目標/承諾適應。

(二) 孟式行為困擾量表

孟式行為困擾量表(大學版)最早是由胡秉正(1965)修訂 Mooney 所編製,

功能為瞭解受試者的困擾層面及問題。全量表共有十個分量表,其內容包括「健 康與身體發展」、「經濟與生活狀況」、「社交與娛樂活動」、「與他人關係」、「對自 己的態度」、「戀愛、性與婚姻」、「家庭與隸屬」、「大學課程適應」、「前途(包含 就業與升學)」與「課程與教學方法」等層面。共 300 題。

(三) 大學生生活量表

大學生生活量表是李坤崇等人(1987)參酌 Baker 和 Siryk(1984)所編製 的大學生適應量表所修訂而成,主要用來測量大學生生活適應的情形,內容包含 四個層面,分別為「目標適應」、「學業適應」、「社會適應」、「情緒適應」。原量 表採六點量表,共 100 題,從「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得分越高代表受 試者適應情形越好。

楊正誠(2003)修訂李坤崇等人(1987)所編製的大學生活量表,共 76 題,

內容包含四個層面,分別為「目標適應」、「學業適應」、「社會適應」、「情緒適應」。 本研究之大學生生活適應量表採用楊正誠(2003)之大學生活量表,也獲得 此研究問卷之授權同意。

(一) 大學生心理適應量表

「大學生心理適應量表」是 1996 年由陳李綢參考 Chickering 及 Sternberg 等 人的研究為架構,共有 108 題,所包含的六大適應力指標:問題解決及決策力、

家庭與朋友人際關係、個人勝任技能、學習適應力、情緒適應力、價值判斷力。

四、生活適應的相關研究

本研究發現國內外有許多生活適應的相關研究,發現影響生活適應的因素眾 多。並針對性別、年級、工讀經驗等變項進行探討,將相關研究整理如表 2-1。

(28)

表 2- 1 生活適應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題目 研究地區/對象 研究方法

楊正誠

(2003)

大學生網路成癮、社會支持與生活適 應關係之研究

中部/大學生 量化(問卷調查法)

李毓璱

(2005)

大學生住宿生活適應相關因素研究-- 以國立臺灣大學為例

北部/大學生 量化(問卷調查法)

廖淑梅

(2005)

技專校院研究生與大學生生活壓力 與生活適應之比較-以國立雲林科技 大學為例

南區/大學生、研究生 量化(問卷調查法)

高嘉偵

(2009)

生活適應、學業成就與學生忠誠度關 係之研究-以某大學僑生為例

臺灣/大學僑生 量化(問卷調查法)

蔡佳男

(2010)

南部地區大學生正向情緒、樂觀傾向 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南部/大學生 量化(問卷調查法)

池妮聲

(2011)

大學生依附風格及其知覺的社會支 持對生活適應之影響研究

中部/大學生 量化(問卷調查法)

李逸雲

(2011)

大陸學生來臺就學動機、生活適應及 對相關政策看法之研究

臺灣/大陸交換生 質性(深度訪談法)

韓宜娟

(2011)

陸生來臺就學動機與生活適應 臺灣/大陸交換學生 量化(問卷調查法)

陳昭蓉

(2012)

大陸來臺研究生之生活壓力、學習滿 意度與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

臺灣/大陸研究生 量化(問卷調查法)

簡慧貞

(2013)

高中生生活適應、生涯自我效能及希 望感之相關研究

北部/高中生 量化(問卷調查法)

(續下頁)

(29)

林堂勛

(2014)

在臺僑生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國立臺 灣海洋大學為例

北部/大學僑生

問卷調查法 半結構訪談法

葉昌智

(2014)

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與其畢業後生 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某大學校友為 例

北部/大學畢業校友 量化(問卷調查法)

蔡惠欣

(2014)

馬來西亞國民中等學校畢業學生在 臺大學生活適應之研究

臺灣/大學生 質性(深度訪談法)

楊宏文

(2015)

大陸交換生來臺學習動機、生活適應 及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臺灣/大陸交換生 量化(問卷調查法)

謝如惠

(2015)

現實治療取向生涯團體之實施對高 中生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活適應之成 效研究

南部/高中生 實驗設計法

魏勝福

(2015)

大學僑生的生活適應與主觀幸福感 知關係研究-以臺灣南部馬來西亞僑 生為例

南部/馬來西亞大學 僑生

量化(問卷調查法)

黃竹瑩

(2017)

大學身心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學校 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

臺灣/大學身心障礙 學生

量化(問卷調查法)

楊錦登

(2017)

大學生生命意義感、正向情緒、生活 適應與心理幸福感關聯之研究

臺灣/大學生 量化(問卷調查法)

謝嘉雲

(2017)

大學生社會支持、內外控與生活適應 相關之研究 - 以南臺科技大學為例

南部/大學生 量化(問卷調查法)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1. 性別

性別是影響個體生活適應的背景變項之一,在一些相關研究中發現性別會影

(30)

響個體的生活適應。楊正誠(2003)研究大學生網路成癮、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 關係之研究,研究對象為中部地區 587 名大學生,研究結果發現女性大學生無論 是在生活適應全量表與各分量表之平均得分皆比男性大學生高,顯示女性大學生 在大學生活適應上較男性大學生為佳。廖淑梅(2005)針對研究生與大學生為研 究對象,進行生活壓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在生 活適應上有顯著差異。蔡佳男(2010)研究南部地區大學生正向情緒、樂觀傾向 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研究對象共 907 位大學生,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性別的南 部地區大學生,在生活適應整體層面未達顯著差異,但是在學習適應分層面上,

女性大學生優於男性大學生。陳昭蓉(2012)研究大陸來臺研究生共 110 位,結 果顯示性別不同女生得分在學習適應層面得分高於男生且達顯著差異,但在日常 生活適應、心理適應、社會文化適應以及整體生活適應得分並無顯著差異。楊錦 登(2017)研究臺灣 276 位大學生,研究結果發現年級不同之大學生在生活適應 上會有顯著差異。謝嘉雲(2017)研究南部大學生共 750 位,研究發現不同性別 之大學生在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差異,男性大學生在「情緒適應」分量表上高於女 性大學生。

而也有一些相關研究發現性別此背景變項並沒有影響個體的生活適應。高嘉 偵(2009)研究大學僑生之生活適應、學業成就與學生忠誠度關係,研究結果發 現不同性別的大學僑生在生活適應上沒有顯著差異。韓宜娟(2011)研究陸生來 臺就學動機與生活適應,研究對象共 272 人,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性別的大陸交換 生在生活適應上無顯著差異。葉昌智(2014)研究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與其畢業 後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發現不同性別的大學畢業校友的生活適應並沒有顯著。

楊宏文(2015)研究臺灣各地區大學共 553 位中國交換生的生活適應,發現不論 是男性或女性的大學中國交換生在生活適應上皆沒有顯著相關,魏福勝(2015)

研究臺灣南部馬來西亞僑生發現男生與女生大學僑生在生活適應上沒有顯著差 異。黃竹瑩(2017)研究臺灣 150 位大學身心障礙學生,結果顯示不同性別的大 學身心障礙學生在各個學校生活適應層面無顯著差異。

(31)

2. 年級

年級也是影響個體生活適應的背景變項之一,在一些相關研究中發現年級會 影響個體的生活適應。廖淑梅(2005)針對研究生與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生 活壓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年級之大學生在生活適應上有顯著 差異。高嘉偵(2009)研究大學僑生之生活適應、學業成就與學生忠誠度關係,

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年級的大學僑生在生活適應整體上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在分量 表「文化適應」上,高年級優於一年級僑生。謝嘉雲(2017)研究南部大學生共 750 位,研究發現不同年級之大學生在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差異,四年級大學生在

「社會適應」分量表上高於一、二年級大學生。

而也有一些相關研究發現年級此背景變項並沒有影響個體的生活適應。蔡佳 男(2010)研究南部地區大學生正向情緒、樂觀傾向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研 究對象共 907 位大學生,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年級之大學生在生活適應上沒有顯著 差異。魏福勝(2015)研究臺灣南部馬來西亞僑生發現不同年級之大學僑生在生 活適應上沒有顯著差異。黃竹瑩(2017)研究臺灣 150 位大學身心障礙學生,結 果顯示不同年級的大學身心障礙學生在各個學校生活適應層面無顯著差異。

3. 工讀經驗

在生活適應相關研究中,工讀經驗也是影響大學生生活適應之重要背景變項。

廖淑梅(2005)針對研究生與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生活壓力與生活適應之研 究,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工讀經驗之大學生在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差異。

第二節 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之理論意涵與相關研究

本節分為四個部分,以下將介紹:自我效能理論、生涯自我效能理論、大學 生生涯自我效能之測量工具、生涯自我效能的相關研究。

(32)

一、自我效能理論

研究者綜合歸納簡君倫(2010)、丁原郁(2013)、毛菁華(2015)等研究整理出以 下自我效能理論之內涵。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的概念最早是由 Bandura(1977)在《社會學習理論》

(Social Learning Theory)一書中所提出(簡君倫,2010)。社會學習論認為個體性格 是來自環境、個人與行為三者交互作用而形成。自我效能為「個體對於自身是否 能夠完成任務或達到成功的信心程度。」自我效能影響個體面對挑戰時選擇克服 或是逃避、進行工作時的努力程度高低、遭遇挫折或失敗經驗時選擇重新爬起或 是一蹶不振。

自我效能包含了三個向度,這些向度與表現行為有密切的關係。

(一) 難度:個體面對工作時感覺的難度高低。

(二) 強度:個體評估自身行為表現的信心程度高低。

(三) 推論性:個體預期成功的信念推論到其他任務或其他情境。

自我效能形成之因素主要來自四個部分:成就表現、替代學習、情緒激起、

言語說服。個體受到這四種不同的訊息來源,進而影響個體自我效能的高低。

二、生涯自我效能理論

Hackett 與 Betz(1981)首次依據自我效能應用在女性生涯發展上,進而提 出了「生涯自我效能理論」。生涯自我效能為個體對於是否成功達成在生涯選擇 過程中所做出的行為與信心程度。研究中發現,低自我效能者缺乏信心、對於生 涯上的選擇較無信心、面對生涯上的阻礙較選擇逃避、在生涯發展上與職業的選 擇較猶豫(賴曉庭,2008)。

研究者綜合歸納賴曉庭(2008)、簡君倫(2010)、丁原郁(2013)等研究整理出以 下生涯自我效能理論中生涯自我效能四種訊息來源的影響與影響後的三個面向,

以下分別敘述:

(一) 成就表現

(33)

個體過去的成功經驗或行為表現會增加自我效能。在生涯階段中,個體得到 成功經驗能夠提升生涯自我效能,增強生涯做決定與規劃的信心。例如:出去打 工時努力完成交辦的工作後受到老闆的賞識,都會提升個體該工作性質的生涯自 我效能。

(二) 替代學習

生涯自我效能並非是完全以個體本身的經驗為依據,有時候替代性經驗也會 增加個體的生涯自我效能。個體透過觀察他人在生涯發展上的成功表現或是他人 面對生涯困境時所選擇的解決方法,都能作為個體在生涯上的參考作法,也開始 對自己產生信心,進而增進了個體的生涯自我效能。

(三) 情緒激起

個體面對生涯上的困難情境或必須做選擇所產生的壓力,產生焦慮感受與生 理反應,進而影響個體的生涯自我效能,或是個體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則對生涯 上的決定較沒自信心。例如:去找工作時因主管面試過度緊張影響自身表現與自 信心,導致面試表現不良,進而影響生涯自我效能;選擇職業不知道如何決定,

徬徨的負面情緒使個體沒有信心面對未來。

(四) 言語說服

言語說服為他人口頭上的鼓勵或說服。使個體因重要他人,包括家人、師長 或朋友的建議或告誡,讓個體更有信心去克服生涯上的困境或更有信心做出人生 未來方向的選擇。但言語說服的效果較低,但也是這四種來源中比較容易產生 的。

透過上述四種訊息來源影響個體的生涯自我效能之後,個體會在生涯選擇、

生涯表現、生涯持續三個面向上會有不同的表現:

(一) 生涯選擇

個體在有關於生涯的選擇或規劃上,會因為個體對於自身生涯自我效能的評 估來做出選擇與決定。例如:高生涯自我效能者在面對未來職業的選擇時會積極

(34)

(二) 生涯表現

個體對於某職業領域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時,在工作表現時則會表現較好,而 高自我效能者較清楚自身的能力與條件,在面對生涯上的任務時也比較不會感到 焦慮。

(三) 生涯持續

個體在自己所選擇的職業或生涯目標上是否可以持之以恆。高自我效能者比 較能夠堅持在自己所選擇的職業領域或目標上,遇到阻礙也不輕言放棄。

綜合以上所述,生涯自我效能會受到四種訊息來源的影響,受影響的生涯自 我效能會表現在不同三個面向上。圖 2-1 為生涯自我效能覺知圖。

三、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之測量工具

國內外有許多測量工具在檢測生涯自我效能,以下將介紹國內外生涯自我效 能量表:

(一) 生涯決定自我效能量表(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簡 稱 CDMSE)

Taylor 與 Betz(1983)編製了生涯決定自我效能量表(CDMSE)。該量表分 為五個分量表:「正確的自我評估」(accurate self-appraisal)、「職業資訊的蒐集」

成就表現

替代學習

口語說服

情緒激起

生涯自我效能覺知

生涯選擇

生涯表現

生涯持續

圖 2- 1 生涯自我效能覺知圖

(35)

(gathering occupational information)、「目標選擇」(goal selection)、「對未來做 計畫」(planning)、「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得分越高則表示生涯自我效 能感越高(引自丁原郁,2013)。

(二) 生涯決定自我效能量表

陳金定在 1986 年參考 Taylor 與 Betz(1983)所編製的「生涯決定自我效能 量表」,為一針對高中生所作的研究。全量表共分有六個分量表:(1)生涯計畫;

(2)目標選擇;(3)生涯資料;(4)職業的自我評量;(5)問題解決;(6)能 力與人格評量,得分越高則表示生涯決定自我效能預期程度越高(引自簡君倫,

2010)。

黃惠香(2008)修訂陳金定(1986)生計決策自我效能預期量表,題目為 52 題,

共五個分量表:自我評價、蒐集資料、選擇目標、作出計畫與解決問題。

本研究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參考黃惠香(2008)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 表預試問卷,也獲得此調查問卷之授權同意。

四、生涯自我效能的相關研究

本研究發現國內外有許多生涯自我效能的相關研究,發現影響生涯自我效能 的因素眾多。並針對性別、年級、工作經驗等背景變項進行探討,將相關研究整 理如表 2-3。

表 2- 2 生涯自我效能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題目 研究地區/對象 研究方法

黎麗貞

(1997)

大學女生性別角色、生涯自我效能、生 涯阻礙與職業選擇之相關研究

臺灣/大學生 問卷調查法

(續下頁)

(36)

黃雪瑛

(2003)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生涯團體對大學生生 涯自我效能輔導效果之研究

中部/大學生 實驗設計

張佳晏

(2004)

大學女生之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成 熟、生涯阻隔及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

南部/大學女生 問卷調查法

邱卉綺

(2005)

高中生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能與 焦慮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

北部/高中生 問卷調查法

陳佩雯

(2005)

技職校院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礙 因素與其生涯發展狀況之關係研究

北 部 / 技 職 校 院 學 生

問卷調查法

許雅嵐

(2008)

技職校院應外系學生工作價值觀、生涯 自我效能與生涯定向之相關研究

臺 灣 / 技 職 校 院 學 生

問卷調查法

許慧香

(2008)

大專應屆畢業生生涯自我效能與就業服 務需求關係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為例

南部/大學生 問卷調查法

郭蓓蓉

(2008)

臺北市高中生生涯自我概念、生涯自我 效能與生涯決定困難之研究

北部/高中生 問卷調查法

賴曉庭

(2008)

音樂相關科系學生生涯發展狀況與生涯 自我效能研究

臺灣/大學生 問卷調查法

謝雅棻

(2009)

高中職獨生子女知覺父母支持、生涯自 我效能、自我認定與生涯決定之研究

中部/高中職生 問卷調查法

簡君倫

(2010)

大學生性格類型、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 決定之相關研究

臺灣/大學生 問卷調查法

翁若雲

(2011)

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生涯成熟與心理 幸福感之結構方程模式分析

南部/大學生 問卷調查法

葉青玲

(2011)

大學生知覺父母職業期望、生涯自我效 能與職業選擇關係之研究

臺灣/大學生 問卷調查法

(續下頁)

(37)

藍唯語

(2011)

大學體育科系學生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 發展狀況之研究

北部/大學生 問卷調查法

詹俊成

(2013)

大專運動員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 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研究

臺灣/大學生

問卷調查法 深度訪談法 蔡杰穎

(2013)

大學生選系雙元自主發展與生涯自我效 能之相關研究

臺灣/大學生 問卷調查法

毛菁華

(2015)

大學生父母支持、父母期待對生涯未定 向的影響暨生涯自我效能的中介效果

臺灣/大學生 問卷調查法

許巧樺

(2016)

大學生非理性信念、生涯阻礙與生涯自 我效能之關係研究

臺灣/大學生 問卷調查法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1. 性別

性別是影響個體生涯自我效能的背景變項之一。黎麗貞(1997)研究臺灣 1044 位大學生,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上有顯著差異。

許雅嵐(2008)研究 407 位技職校院學生,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性別之技職院校學 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上有顯著差異。翁若雲(2011)研究臺灣南部地區 579 位大學 生,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分量表「目標選擇」上有顯 著差異,且男性高於女性。葉青玲(2011)研究臺灣地區 585 位大學生,研究結 果發現不同性別之大學生男性大學生在「實用型」、「研究型」高於女性大學生,

女性大學生「社會型」高於男性大學生。藍唯語(2011)研究 1054 位大學體育 科系學生,研究發現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上有顯著差異,且男性高 於女性。詹俊成(2013)研究 650 位大專運動員,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性別之大學 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上有顯著差異,且男性高於女性。許巧樺(2016)研究 416 位大學生,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分量表「目標選擇」

(38)

上有顯著差異,且男性高於女性。

而也有一些相關研究發現性別此背景變項並沒有影響個體的生涯自我效能。

許慧香(2008)研究臺灣南部地區 601 位大學生,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性別大學生 在生涯自我效能上沒有顯著差異。賴曉庭(2008)研究 405 位大學生,研究結果 發現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上沒有顯著差異。蔡杰穎(2013)研究 534 位大學生,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上沒有顯著差異。

毛菁華(2015)研究 633 位大學生,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在生涯自我 效能上沒有顯著差異。

2. 年級

年級是影響個體生涯自我效能的背景變項之一。翁若雲(2011)研究臺灣南 部地區 579 位大學生,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分量表

「自我評估」上有顯著差異,且三年級高於二年級。藍唯語(2011)研究 1054 位大學體育科系學生,研究發現不同年級之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上有顯著差異,

且低年級高於高年級之大學生。毛菁華(2015)研究 633 位大學生,研究結果發 現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分量表「未來計畫之擬定」上有顯著差異,

且二年級高於一年級。

而也有一些相關研究發現年級此背景變項並沒有影響個體的生涯自我效能。

賴曉庭(2008)研究 405 位大學生,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年級之大學生在生涯自我 效能上沒有顯著差異。許巧樺(2016)研究 416 位大學生,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年 級之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上沒有顯著差異。蔡杰穎(2013)研究 534 位大學生,

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年級之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上沒有顯著差異。

3. 工讀經驗

工讀經驗是影響個體生涯自我效能的背景變項之一。黎麗貞(1997)研究臺 灣 1044 位大學生,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工讀經驗的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上有顯 著差異。簡君倫(2010)研究臺灣共 744 位大學生,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工讀經驗 之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上分量表「目標選擇」、「自我評估」、「解決問題」、「作

(39)

出計畫」達到顯著差異,擁有兩年工讀經驗者有較高的生涯自我效能。翁若雲

(2011)研究臺灣南部地區 579 位大學生,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工讀經驗的大學生 在生涯自我效能分量表「作出計畫」、「蒐集資料」、「解決問題」上有顯著差異,

且工讀經驗一年以上之大學生高於三個月以下或無經驗之大學生。蔡杰穎(2013)

研究 534 位大學生,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工讀經驗之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分量表 以及整體上有顯著差異,且一年以上工讀經驗大於無工作經驗者。

而也有相關研究發現工讀經驗此背景變項並沒有影響個體的生涯自我效能。

許慧香(2008)研究臺灣南部地區 601 位大學生,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工讀之大學 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上沒有顯著差異。

第三節 生活適應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國內有相關研究是研究生活適應與生涯自我效能,將相關研究整理如表 2-3。

表 2- 3 生活適應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題目 研究地區/對象 研究方法

薛凱方

(2004)

大學生學習社群互動與生活適應、生涯 決策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臺灣/大學生 量化(問卷調查法)

簡慧貞

(2013)

高中生生活適應、生涯自我效能及希望 感之相關研究

北部/高中生 量化(問卷調查法)

(續下頁)

(40)

謝如惠

(2015)

現實治療取向生涯團體之實施對高中 生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活適應之成效研 究

南部/高中生 實驗設計

李梅鳳

(2016)

國中生希望感、自我效能與生活適應之 關聯性研究:以桃園市為例

桃園/國中生 量化(問卷調查法)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薛凱方(2004)針對臺灣共 693 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學習社群互動與 生活適應及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間的關係為何。研究發現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能預 測大學生生活適應。

謝如惠(2015)針對高雄市某國立高級中學二年級學生施予「生涯決策自我 效能量表」與「新訂青年生活適應量表」,篩選出在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量表得分 低於一個標準差,以及在青年生活適應量表得分偏低約 20 名學生,參加本研究 共九週的團體諮商,共計 18 小時的實驗處理。研究結果發現團體成員從歷次回 饋與總回饋及焦點團體訪談等輔助資料中反映出成員的收穫與成長,有效提升生 涯自我效能感與生活品質。

簡慧貞(2013)針對臺灣北部高中之高一、高二男女學生樣本共 614 人。研 究工具包括「學校生活適應量表」、「生涯決定自我效能預期量表」及「希望感量 表」。所得資料統計方式進行整理。研究結果發現不同的性別、年級、組別、入 學管道之高中生在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差異。不同的性別、組別之高中生在生涯自 我效能上有顯著差異。

李梅鳳(2016)研究國中生希望感、自我效能與生活適應的差異現況,以桃 園市 415 位國中生為研究對象,發現不同性別、年級、家庭結構之國中生在希望 感、自我效能與生活適應都有達到顯著差異。

研究者發現生活適應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為數不多,顯示本研究之重

(41)

要性。

第四節 兩岸比較的相關研究

國內有相關研究為兩岸的比較研究,將相關研究整理如表 2-4。

表 2- 4 兩岸比較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題目 研究地區/對象 研究方法

朱逵

(2017)

兩岸大學生志工管理機制之比較研 究—以國立臺北大學與北京航空航 天大學為例

兩岸/大學生

文獻探討 深度訪談

夏雨潔

(2017)

兩岸大學心理輔導中心發展現狀與 學生使用之比較----以臺灣師範大 學與南京師範大學為例

兩 岸 / 機 構 工 作 人 員

半結構式訪談

張裕華

(2005)

兩岸大學生民主意識之比較研究 兩岸/大學生

內容分析法 問卷調查法

倪佳

(2012)

購物網站顧客滿意度與信任對購物 意願之影響-兩岸大學生之比較研 究

兩岸/大學生 問卷調查法

楊育明

(2012)

兩岸大學生對市場經濟之態度調查 -以臺灣大學與廈門大學學生之比 較研究

兩岸/大學生 問卷調查法

(續下頁)

(42)

陳羿君、劉電 芝、朱江容、陳

(2014)

海峽兩岸大學生性別角色發展的 對比研究

兩岸/大學生 問卷調查法

陳羿君

(2012)

兩岸大學生對教師教學領導能力認 知之比較分析

兩岸/大學生 問卷調查法

蘇頤婷

(2016)

兩岸青少年視覺影像解讀之比較—

以臺北市與上海市之中學生為例

兩岸/中學生 問卷調查法

曾絲宜

(2016)

兩岸新科技學習行為之比較研究—

以數位出版專業領域為例

兩岸/大學生、大學 教授

問卷調查法 專家訪談法

何希慧、彭耀平

(2016)

臺灣與中國大陸深圳地區大學生學 習動機與學習成效關 係發 展之比 較:以學習模式為中介變項

兩岸/大學生 問卷調查法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兩岸比較的相關研究中,研究對象大多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朱逵,2017;

張裕華,2005;倪佳,2012;楊育明,2012;陳羿君、劉電芝、朱江容、陳翠,

2014;陳羿君,2012;何希慧、彭耀平,2016)。研究方法則是多以問卷調查法 進行研究。

研究者發現所蒐集的研究主題相當多元,舉凡教育、人文、企管、藝術、經 濟、社會各學門。顯示兩岸的相關研究在各個學門正在蓬勃發展。但研究者發現 所蒐集到的教育相關研究付之闕如,因此研究者希望能為兩岸的教育相關研究盡 一分心力。

(43)
(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討兩岸大學生生活適應與生涯自我效能之比較,除了依據研究 目的及文獻探討分析外,並採用問卷調查方式之實施進行實證研究。使用問卷調 查法作為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在問卷資料的收集與分析上,以 600 位兩岸大學生 為樣本,使用「大學生生活適應與生涯自我效能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探討 兩岸大學生在生活適應與生涯自兩個變項之間的量化資料相關情形與現況。

本章將先說明本研究之研究架構,並依序說明介紹研究架構、研究假設、研 究對象、研究工具、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節根據前述之文獻探討,並搭配研究動機與目的設計出本研究之研究架構 與假設;本研究一方面探究兩岸大學生之生活適應與生涯自我效能是否有明顯的 差異,一方面探討性別、年級、工讀經驗是否會對兩岸大學生的是否存在差異。

最後更進一步探討兩岸大學生的生活適應與生涯自我效能的關係。因此,本研究 以「大學生身分別」與「大學生個人背景」做為背景變項,大學生的「生活適應」

為自變項,「生涯自我效能」做為依變項,本研究基本架構如圖 3-1。

(45)

A

C D

B

一、研究架構說明

研究架構圖(圖 3-1)由圖 3-1 包括自變項與依變項三個部分。自變項為大 學生的背景變項,而依變項包含了生活適應與生涯自我效能,生活適應包含:目 標適應、學業適應、情緒適應、社會適應等四個層面;生涯自我效能包含:自我 評價、選擇目標、蒐集資料、作出計畫、解決問題等五個層面。要探討的項目有:

A: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學生在生活適應量表上的差異情形。

B: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量表上的差異情形。

C:探討生活適應與生涯自我效能之間的相關情形。

背景變項 大學生身分別 1. 臺灣大學生 2. 大陸大學生

大學生個人背景 1. 性別

2. 年級 3. 工讀經驗

依變項 生涯自我效能 1. 自我評價 2. 選擇目標 3. 蒐集資料 4. 做出計畫 5. 解決問題 自變項 生活適應 1. 目標適應 2. 學業適應 3. 情緒適應 4. 社會適應

圖 3- 1 研究架構圖

(46)

二、研究變項說明

本研究架構所涉及之主要變項,以下進行分點說明:

(一) 背景變項

1. 性別:為男生、女生兩個選項。

2. 年級: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個選項

3. 工讀經驗:為無工作經驗、3 個月以下的工作經驗、3 個月至 6 個月的工作 經驗、6 個月至 1 年的工作經驗、1 年以上的工作經驗五個選項。

(二) 生活適應變項

本研究使用楊正誠(2003)參考李坤崇等人(1986)、Baker 與 Siryk(1984)

所編製的大學適應量表(Adjustment-to-College Scale)編製之「大學生活量表」,

此量表之全量表內部一致性係數為.9162,顯示內部一致性極佳。此量表分成四 個層面:第一層面為目標適應,題數為 13 題;第二層面為學業適應,題數為 28 題;第三層面為情緒適應,題數為 20 題;第四層面為社會適應,題數為 15 題,

共擬定 76 題。受測對象在各層面得分越高,表示在該層面的適應越好;總分越 高,代表整體適應越好,反之則適應越差。

(三) 生涯自我效能變項

本研究參考黃惠香(2008)所編製之「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預試問卷 經修改後為施測工具,經研究者整理歸納、篩選與潤飾後,發展出生涯自我效能 效能量表。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分成五個層面,第一層面為自我評價,題數為 10 題;第二層面為蒐集資料,題數為 9 題;第三層面為選擇目標,題數為 9 題;第 四層面為做出計畫,題數為 11 題;第五層面為解決問題,題數為 11 題,共擬定 50 題。受測對象在各層面得分越高,表示在該層面的生涯自我效能越好;總分 越高,代表整體生涯自我效能越好,反之則生涯自我效能越差。

(4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本研究的假設以下分點說明:

假設 1:臺灣大學生與大陸大學生之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

假設 2:臺灣大學生與大陸大學生之生涯自我效能有顯著差異。

假設 3:不同背景變項之兩岸大學生在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 3-1:不同性別之兩岸大學生在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 3-2:不同年級之兩岸大學生在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 3-3:不同工讀經驗之兩岸大學生在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 4:不同背景變項之兩岸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 4-1:不同性別之兩岸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 4-2:不同年級之兩岸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 4-3:不同工讀經驗之兩岸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 5:兩岸大學生之生活適應與生涯自我效能之間存在顯著相關。

假設 6:兩岸大學生之生活適應對生涯自我效能具有預測力。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是以臺灣東部臺東大學與大陸某地區某大學的大學部學生為研究調 查的對象,發放 600 份調查問卷請兩岸大學生填答做為樣本,研究對象的背景變 項的敘述統計資料如下:

(48)

表 3- 1 研究對象描述統計表

背景變項 組別 人數 百分比

區域

臺灣 290 52.5

大陸 262 47.5

性別

男性 185 33.5

女性 364 65.9

年級

一年級 135 24.5

二年級 121 21.9

三年級 208 37.7

四年級 86 15.6

工讀經驗

無工作經驗 181 32.8

3個月以下的工作經驗 104 18.8

3個月至6個月的工作經驗 77 13.9

6個月至1年的工作經驗 48 8.7

1年以上的工作經驗 139 25.2

由表 3-1 可以發現,臺灣大學生共 290 位,大陸大學生共 262 位;男性兩岸 大學生共 185 位,女性兩岸大學生共 364 位;一年級兩岸大學生共 135 位,二年 級兩岸大學生共 121 位,三年級兩岸大學生共 208 位,四年級兩岸大學生共 86 位;無工作經驗之兩岸大學生共 181 位,3個月以下工作經驗之兩岸大學生共 104 位,3個月至6個月之工作經驗之兩岸大學生共 77 位,6個月至1年的工 作經驗之兩岸大學生共 48 位,1年以上工作經驗之兩岸大學生共 139 位。

數據

表 4- 6 不同工讀經驗之兩岸大學生在生活適應量表的人數、平均數、標準差 . 69  表 4- 7 不同工讀經驗之兩岸大學生在生活適應量表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圖 1- 1 民國 95 年到 105 年度大陸學生來臺就讀人數趨勢圖          從表 1-1 以及圖 1-1 可發現從 95 年的 448 位大陸學生到 105 年已經達到 32648 位,顯示近 10 年來大陸學生來臺就讀的人數急速攀升,這也是為何在近年新聞 媒體與社會輿論時常把兩岸的學生當作題材來討論或發揮。          董事基金會(2008)調查發現 22.2%的大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大學生主要 壓力來源有「未來生涯發展」 、 「自己的經濟狀況」 、 「課業、考試成績不佳」等, 調查也
表 2- 1  生活適應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題目  研究地區/對象  研究方法  楊正誠  (2003)  大學生網路成癮、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  中部/大學生  量化(問卷調查法)  李毓璱  (2005)  大學生住宿生活適應相關因素研究--以國立臺灣大學為例  北部/大學生  量化(問卷調查法)  廖淑梅  (2005)  技專校院研究生與大學生生活壓力與生活適應之比較-以國立雲林科技 大學為例  南區/大學生、研究生  量化(問卷調查法)  高嘉偵  (2009)  生活
表 3- 1  研究對象描述統計表  背景變項  組別  人數  百分比  區域  臺灣  290  52.5  大陸  262  47.5  性別  男性  185  33.5  女性  364  65.9  年級  一年級  135  24.5 二年級 121 21.9  三年級  208  37.7  四年級  86  15.6  工讀經驗  無工作經驗  181  32.8 3個月以下的工作經驗 104 18.8 3個月至6個月的工作經驗  77  13.9  6個月至1年的工作經驗  48  8.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ritz Buri, The Buddha-Christ as the Lord of the True Self: The Religious Philosophy of the Kyoto School and

Kelly Besecke, “Seeing Invisible Religion: Religion as a Societal Conversation about Transcendent Meaning”, in Religions of Modernity: Relocating the Sacred to the Self and

Worksheets for Conducting Virtual Fieldwork.. self-determined methodology / collection of data

Having regard to the above vision, the potential of IT in education and the barriers, as well as the views of experts, academics, school heads, teachers, students,

Problem Solving Skills through Creating the Makerspace in the Secondary English Language Classroom3. Collabor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eed”)

 Negative selection: if the antibodies of a B cell match any self antigen in the bone marrow, the cell dies.  Self tolerance: almost all self antigens are presented i n

As to the effects of internet self-efficacy on information ethics, students who get high, middle, and low scores on basic computer operation also perform differently on

Lopez & Manson (1997), “A study of individual computer self-efficacy and perceived usefulness of the empowered desktop information system,” Business Admini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