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之理論意涵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之理論意涵與相關研究

本節分為四個部分,以下將介紹:自我效能理論、生涯自我效能理論、大學 生生涯自我效能之測量工具、生涯自我效能的相關研究。

一、自我效能理論

研究者綜合歸納簡君倫(2010)、丁原郁(2013)、毛菁華(2015)等研究整理出以 下自我效能理論之內涵。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的概念最早是由 Bandura(1977)在《社會學習理論》

(Social Learning Theory)一書中所提出(簡君倫,2010)。社會學習論認為個體性格 是來自環境、個人與行為三者交互作用而形成。自我效能為「個體對於自身是否 能夠完成任務或達到成功的信心程度。」自我效能影響個體面對挑戰時選擇克服 或是逃避、進行工作時的努力程度高低、遭遇挫折或失敗經驗時選擇重新爬起或 是一蹶不振。

自我效能包含了三個向度,這些向度與表現行為有密切的關係。

(一) 難度:個體面對工作時感覺的難度高低。

(二) 強度:個體評估自身行為表現的信心程度高低。

(三) 推論性:個體預期成功的信念推論到其他任務或其他情境。

自我效能形成之因素主要來自四個部分:成就表現、替代學習、情緒激起、

言語說服。個體受到這四種不同的訊息來源,進而影響個體自我效能的高低。

二、生涯自我效能理論

Hackett 與 Betz(1981)首次依據自我效能應用在女性生涯發展上,進而提 出了「生涯自我效能理論」。生涯自我效能為個體對於是否成功達成在生涯選擇 過程中所做出的行為與信心程度。研究中發現,低自我效能者缺乏信心、對於生 涯上的選擇較無信心、面對生涯上的阻礙較選擇逃避、在生涯發展上與職業的選 擇較猶豫(賴曉庭,2008)。

研究者綜合歸納賴曉庭(2008)、簡君倫(2010)、丁原郁(2013)等研究整理出以 下生涯自我效能理論中生涯自我效能四種訊息來源的影響與影響後的三個面向,

以下分別敘述:

(一) 成就表現

個體過去的成功經驗或行為表現會增加自我效能。在生涯階段中,個體得到 成功經驗能夠提升生涯自我效能,增強生涯做決定與規劃的信心。例如:出去打 工時努力完成交辦的工作後受到老闆的賞識,都會提升個體該工作性質的生涯自 我效能。

(二) 替代學習

生涯自我效能並非是完全以個體本身的經驗為依據,有時候替代性經驗也會 增加個體的生涯自我效能。個體透過觀察他人在生涯發展上的成功表現或是他人 面對生涯困境時所選擇的解決方法,都能作為個體在生涯上的參考作法,也開始 對自己產生信心,進而增進了個體的生涯自我效能。

(三) 情緒激起

個體面對生涯上的困難情境或必須做選擇所產生的壓力,產生焦慮感受與生 理反應,進而影響個體的生涯自我效能,或是個體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則對生涯 上的決定較沒自信心。例如:去找工作時因主管面試過度緊張影響自身表現與自 信心,導致面試表現不良,進而影響生涯自我效能;選擇職業不知道如何決定,

徬徨的負面情緒使個體沒有信心面對未來。

(四) 言語說服

言語說服為他人口頭上的鼓勵或說服。使個體因重要他人,包括家人、師長 或朋友的建議或告誡,讓個體更有信心去克服生涯上的困境或更有信心做出人生 未來方向的選擇。但言語說服的效果較低,但也是這四種來源中比較容易產生 的。

透過上述四種訊息來源影響個體的生涯自我效能之後,個體會在生涯選擇、

生涯表現、生涯持續三個面向上會有不同的表現:

(一) 生涯選擇

個體在有關於生涯的選擇或規劃上,會因為個體對於自身生涯自我效能的評 估來做出選擇與決定。例如:高生涯自我效能者在面對未來職業的選擇時會積極

(二) 生涯表現

個體對於某職業領域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時,在工作表現時則會表現較好,而 高自我效能者較清楚自身的能力與條件,在面對生涯上的任務時也比較不會感到 焦慮。

(三) 生涯持續

個體在自己所選擇的職業或生涯目標上是否可以持之以恆。高自我效能者比 較能夠堅持在自己所選擇的職業領域或目標上,遇到阻礙也不輕言放棄。

綜合以上所述,生涯自我效能會受到四種訊息來源的影響,受影響的生涯自 我效能會表現在不同三個面向上。圖 2-1 為生涯自我效能覺知圖。

三、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之測量工具

國內外有許多測量工具在檢測生涯自我效能,以下將介紹國內外生涯自我效 能量表:

(一) 生涯決定自我效能量表(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簡 稱 CDMSE)

Taylor 與 Betz(1983)編製了生涯決定自我效能量表(CDMSE)。該量表分 為五個分量表:「正確的自我評估」(accurate self-appraisal)、「職業資訊的蒐集」

成就表現

替代學習

口語說服

情緒激起

生涯自我效能覺知

生涯選擇

生涯表現

生涯持續

圖 2- 1 生涯自我效能覺知圖

(gathering occupational information)、「目標選擇」(goal selection)、「對未來做 計畫」(planning)、「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得分越高則表示生涯自我效 能感越高(引自丁原郁,2013)。

(二) 生涯決定自我效能量表

陳金定在 1986 年參考 Taylor 與 Betz(1983)所編製的「生涯決定自我效能 量表」,為一針對高中生所作的研究。全量表共分有六個分量表:(1)生涯計畫;

(2)目標選擇;(3)生涯資料;(4)職業的自我評量;(5)問題解決;(6)能 力與人格評量,得分越高則表示生涯決定自我效能預期程度越高(引自簡君倫,

2010)。

黃惠香(2008)修訂陳金定(1986)生計決策自我效能預期量表,題目為 52 題,

共五個分量表:自我評價、蒐集資料、選擇目標、作出計畫與解決問題。

本研究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參考黃惠香(2008)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 表預試問卷,也獲得此調查問卷之授權同意。

四、生涯自我效能的相關研究

本研究發現國內外有許多生涯自我效能的相關研究,發現影響生涯自我效能 的因素眾多。並針對性別、年級、工作經驗等背景變項進行探討,將相關研究整 理如表 2-3。

表 2- 2 生涯自我效能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題目 研究地區/對象 研究方法

黎麗貞

(1997)

大學女生性別角色、生涯自我效能、生 涯阻礙與職業選擇之相關研究

臺灣/大學生 問卷調查法

(續下頁)

黃雪瑛

藍唯語

上有顯著差異,且男性高於女性。

而也有一些相關研究發現性別此背景變項並沒有影響個體的生涯自我效能。

許慧香(2008)研究臺灣南部地區 601 位大學生,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性別大學生 在生涯自我效能上沒有顯著差異。賴曉庭(2008)研究 405 位大學生,研究結果 發現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上沒有顯著差異。蔡杰穎(2013)研究 534 位大學生,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上沒有顯著差異。

毛菁華(2015)研究 633 位大學生,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在生涯自我 效能上沒有顯著差異。

2. 年級

年級是影響個體生涯自我效能的背景變項之一。翁若雲(2011)研究臺灣南 部地區 579 位大學生,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分量表

「自我評估」上有顯著差異,且三年級高於二年級。藍唯語(2011)研究 1054 位大學體育科系學生,研究發現不同年級之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上有顯著差異,

且低年級高於高年級之大學生。毛菁華(2015)研究 633 位大學生,研究結果發 現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分量表「未來計畫之擬定」上有顯著差異,

且二年級高於一年級。

而也有一些相關研究發現年級此背景變項並沒有影響個體的生涯自我效能。

賴曉庭(2008)研究 405 位大學生,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年級之大學生在生涯自我 效能上沒有顯著差異。許巧樺(2016)研究 416 位大學生,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年 級之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上沒有顯著差異。蔡杰穎(2013)研究 534 位大學生,

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年級之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上沒有顯著差異。

3. 工讀經驗

工讀經驗是影響個體生涯自我效能的背景變項之一。黎麗貞(1997)研究臺 灣 1044 位大學生,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工讀經驗的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上有顯 著差異。簡君倫(2010)研究臺灣共 744 位大學生,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工讀經驗 之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上分量表「目標選擇」、「自我評估」、「解決問題」、「作

出計畫」達到顯著差異,擁有兩年工讀經驗者有較高的生涯自我效能。翁若雲

(2011)研究臺灣南部地區 579 位大學生,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工讀經驗的大學生 在生涯自我效能分量表「作出計畫」、「蒐集資料」、「解決問題」上有顯著差異,

且工讀經驗一年以上之大學生高於三個月以下或無經驗之大學生。蔡杰穎(2013)

研究 534 位大學生,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工讀經驗之大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分量表 以及整體上有顯著差異,且一年以上工讀經驗大於無工作經驗者。

而也有相關研究發現工讀經驗此背景變項並沒有影響個體的生涯自我效能。

許慧香(2008)研究臺灣南部地區 601 位大學生,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工讀之大學 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上沒有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