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運動參與、心理資本與壓力因應之概況探討

第五章 討論

第一節 大學生運動參與、心理資本與壓力因應之概況探討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討論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大學生運動參與、心理資本與壓力因應的關係,並瞭解心 裡資本是否能作為運動參與與壓力因應的中介變項。根據研究結果,結論與建議 將分為四部分:第一節探討大學生運動參與、心理資本與壓力因應之概況;第二 節探討大學生運動參與、心理資本與壓力因應之相關結果;第三節探討心理資本 對運動參與與壓力因應之中介效果。

第一節 大學生運動參與、心理資本與壓力因應之概況探討

壹、大學生運動參與、心理資本與壓力因應概況討論

根據本研究結果,就大學生整體運動參與而言,運動參與程度低者為數較多,

而每週運動次數落在每週 2 次至 3 次之間,而平均每次運動的持續時間落在 31 至90 分鐘之間,平均運動強度介於輕鬆至有點疲累。若以美國運動醫學會及美 國心臟學會所提供的運動建議,18 至 65 歲成年人適當的運動量,每週應進行 5 次,每次30 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而若是強度較高有氧運動,則每週至少進 行3 次,每次至少 20 分鐘 (Haskell, 2007)。相較之下,本研究之大學生每次運 動強度、時間尚充足,但頻率較低。故整體而言,大學生運動參與程度仍有提升 空間,該結果與過去研究結果大致相同(陳珮紋,2017)。檢視國內教育部體育 署(2018)統計資料,大學生規律運動的人口比例,確實明顯低於其他年齡層,

而影響大學生運動參與較低原因,該研究推測可能受限於時間因素以及挫折感。

根據本研究結果指出,大學生心理資本的整體而言得分偏高。顯示大學生普 遍具有豐厚的心理資本,顯示大學生對完成具挑戰性任務有信心,對當前和未來 的成功做積極、正向地歸因,能堅持並帶著意志力,並透過實踐策略完成理想目 標,遇到挫折和困境能堅持,並能從挫折中恢復(Luthans et al., 2007)。而在心理 資本的四個構面當中,其中尤以「希望」與「復原力」的得分最高,上述結果與 過去研究一致(余民寧等人,2012;陳柏霖,2011;吳珮瑄,201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至於大學生壓力因應概況。其中趨近因應平均得分偏高,顯示大學生可能較 常使用趨近因應方式,傾向積極、面對壓力源的因應方式。而大學生在逃避因應 的平均得分偏低,顯示大學生面對壓力時,較少使用逃避因應策略。上述結果與 參考文獻一致(饒家榮,2012)。

貳、背景變項在運動參與、心理資本、壓力因應之差異情形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性別於「運動參與」、「運動頻率」與「運動持續時間」

以及「心理資本」等變項的得分上有顯著差異。

首先,在「運動參與」、「運動頻率」與「運動持續時間」中,三個變項中 的男性平均得分皆顯著高於女性,亦即男性投入運動的情形相較於女性是較高的,

該結果與過去研究相符合。普遍而言,男性花更多的時間在體育活動上,或許是 受到社會結構、傳統文化的影響,女性被期待要符合溫和柔弱特質,而運動則在 傳統社會被認為是充滿男子氣概的活動(Bourdeaudhuij et al., 2005;林建宇、楊 志豪、李炳昭,2007)。而男性與女性間有先天體能條件上的不同,使得男性在 運動的自我效能感高於女性,女性可能會低估自己在於運動能力上的表現,造成 男女在運動參與程度上的不同(陳珮紋,2016)。除此之外,也可能與不同性別 在參與運動中的動機、心理需求之差異有關。男性在運動中較容易感到自主性及 自我決定感,也傾向為了獲得認同與外在酬賞,驅使自己投入更多體育活動,其 中這些心理需求滿足感越高,個體會有更多的運動參與行為(許建民,2006;陳 建瑋、季力康,2009;王傑賢、方佩欣、楊雪子,2014)。

再者,本研究亦發現「心理資本」在性別上有得分差異,且男性在心理資本 上的平均得分顯著高於女性,與 You (2016) 的研究結果一致。但其他研究結果 指出,心理資本不存在性別差異(Pan & Chou, 2009;巫姿嫺,2011;陳柏霖,

2012)。顯示大學生心理資本在性別上的差異,可能尚未有定論。因心理資本同 時具有特質、狀態的特性,個體心理資本程度高低,受諸多因素影響,如成長背 景、家庭教養風格、同儕支持、經濟狀況,都可能形塑出不同心理資本程度,包 括性別差異(Luthans, 2002 ;余民寧、陳柏霖、湯雅芬,2012;謝雅苓,2010;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守峻、陳婉真,2017),但根據本研究結論,仍無法確定心理資本在性別上的差 異,建議未來研究多針對性別差異進行分析。

在壓力因應方面,本研究發現性別在「趨近因應」、「逃避因應」向度上的 平均得分皆無顯著差異,也就是男女之間在因應策略的傾向上,無顯著差別。此 結果與國內討論大學生因應策略之研究陳貴柱(2013)、洪培真(2017)、陳瑋 婷(2014)等人的研究相同。但王春展與潘婉瑜(2006)發現男性較女性傾向採 取問題解決策略,而女性比男性採用更多的「放鬆分心」、「情緒發洩」、「社 會支持」策略,在後設分析研究也發現女性傾向採取更多逃避因應、情緒因應策 略 (Matud, 2004)

本研究考量性別差異,原是為了後續預測分析做控制,進而提高迴歸預測正 確性,但也因此發現結果與過去研究不同,故在此討論差異。本研究認為,造成 結果不同的原因,可能與因應策略的分類方式,測量工具不同有關。陳貴柱(2013)、 洪培真(2017)之研究,測量壓力因應的工具、向度分類方式皆與本研究相同,

而結果也與本研究一致。再者,若要細緻的討論男女差異,應針對社會角色,或 考量男女所面臨的壓力事件上的差異 (Almeida & Kessler, 1998)。如在 Matud (2004) 研究中指出,受社會角色影響,男性被期待是積極、工具性,問題解決與 目標導向的,故傾向採取更多問題解決與趨近因應方式,而女性被社會所期待的 特質是柔弱的、以情感為中心的,也更常認為自己沒有足夠資源來因應壓力源,

故傾向將壓力評估為負面、不可控制的,也就會採取更多逃避因應方式。另外,

過去研究發現,男性在面臨工作相關的壓力時,會比女性使用較多趨近取向與問 題解決因應方式,但在其他領域差異便不存在 (Porter & Stone, 1995)。由此可知,

壓力因應在性別上差異,可能受特定壓力情境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大學生運動參與、心理資本與壓力因應之相關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