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大學生是即將步入成年期的發展階段,為逐漸成熟的個體,不少人是初次離家,

離開以往的家庭環境獨自面對新生活,或以不同型態的學習方式、人際交友模式生 活著。踏入新環境,難免會遇上適應的問題,適應新生活所帶來的壓力。過去的研究顯 示,大學生壓力來源,最主要來自於生活適應、課業考試、生涯規劃、人際關係與親密 關係等(王琳雅,2006;李金治、陳政友,2004;廖淑梅,2006),當知覺到這些 壓力所帶來的威脅,會造成身、心的負面影響與不適感,勢必會嘗試因應以調適 壓力造成的不適。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過去在壓力因應分類方式略有差異。如 根據個體企圖處理壓力源或壓力源產生的負面情緒,可區分為問題焦點因應、情 緒焦點因應兩類。問題焦點因應方式如採取計畫與行動,而情緒焦點因應方式,

如壓抑情緒、否認等 (Lazarus & Folkman, 1984)。亦有強調面對壓力的方向,針 對個體面向或遠離壓力源的反應,將因應區分為趨近因應、逃避因應。當個體是 朝向壓力源,投入行為去面對、處理壓力情境為趨近因應,如主動因應、計畫、

尋求社會支持等;當個體逃離、遠離壓力情境則為逃避因應,對壓力源本身的關 注與行為投入減少,如:分心、否認等方式 (Roth & Cohen, 1986)。大學生在壓 力當前,所採取的因應方式,有時會直接以問題解決方式面對,或以放鬆、轉移 注意力方式減少壓力的威脅,有時會透過情緒宣洩,或就近尋找社會支持來度 過壓力,也會透過逃避、消極的方式、否認壓力源存在的事實(王春展、潘婉瑜,

2006;Misra, McKean, West & Russo, 2000)。然而,因應方式可能會影響壓力因 應結果,若因應不當,可能造成適應困難,對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Endler &

Parker, 1990)。所以關注大學生如何因應壓力,以及如何增進大學生因應方式便至 關重要。

運動對人類的正面影響早已廣為人知,影響的層面除了生理外,更遍及心理、

社會層面。近二十年來,許多學者已針對運動對心理之益處展開熱烈討論,也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漸邁開只有談論競技場上的運動心理,更多地討論運動與一般大眾心理健康的關 係,探討規律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如談焦慮、憂鬱情緒的關係,對紓解壓力、

對自尊、自我概念的影響 (Taylor, Sallis & Needle, 1985; Biddle & Mutrie, 2007;

O'Connor, Herring, & Caravalho, 2010)。當運動對心理的益處類推到一般大眾時,

同樣也能發揮偌大的影響力,所以我們必須更積極地看待運動在心理健康中的作 用。研究者自大學起開始接觸健身,最初接觸健身運動,僅僅是對於外貌上的追 求,嚮往自己有好看的體態,但逐漸地也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轉眼至今已將近 五年的時間。投入在運動的這段期間裡,研究者深刻地感受到運動對心理健康的 效益。其中最明顯的,莫過於運動對於壓力的影響,運動陪伴研究者經歷了無數 的考試與報告。儘管求學路上經歷大大小小的壓力,每當踏進健身房,舉起啞鈴,

踏上跑步機,心頭上的壓力感頓時消除,而當這些壓力的負面情緒經運動得到抒 解後,往往更有餘力面對生活,故引起研究者好奇運動和壓力之間的關係。

基於上述背景,回顧運動與壓力的相關文獻後發現,運動能夠降低個體的主 觀壓力知覺,同時使個體較不容易受到壓力源的刺激,有效降低面臨壓力時的生 理反應,可見運動扮演了壓力的預防因子,使個體能有效因應壓力 (Crews &

Landers, 1987; Holmes & McGilley, 1988; McGilley & Holmes, 1987)。但也發現,

這類型的研究多以生理測量作為壓力指標,如果單憑生理指標來評估個體因應壓 力情形,可能會遺漏重要的資訊。又研究者身為諮商與輔導領域之學生,尤其重 視個體身處壓力情境時,是如何處理與面對的。故擬透過本研究瞭解運動與壓力 因應之間的關係,並且著重於個體面對壓力時的因應方式,進而補充過去研究的 不足之處。根據過往的研究結果,運動與壓力因應能力有顯著正向關係,規律參 與運動者,可以發展較好的壓力因應能力。另外,規律的運動參與者比起不參與 運動者,有較多問題解決、尋求幫助因應方式。在逃避因應上,亦有研究指出運 動介入對於抱怨、退縮、壓抑與迴避等逃避的因應策略有明顯的改善,經運動介 入後會減少對壓力源的逃避反應(Iwasaki, Zuzanek & Mannell, 2001;崔冬雪、劉 希佳、何濤,2005;駱積強,2005;孫海艷、顏軍,2013)。顯示運動參與的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可能影響個體因應壓力的方式,會促進個體選擇較為積極地趨近因應方式,減少 遠離壓力源的逃避因應方式。

過去有學者以資源(resources)的概念來解釋壓力與因應的過程。提出資源 保留理論(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 COR)( Hobfoll, Dunahoo, & Monnier, 1995) 該理論視壓力為一個資源流失的過程。此處指的資源,除了物體的資源,

如房子、金錢外,同時也包含個人特質或條件,也就是說壓力會消耗個體的心理 資源,最終造成負面結果。個體也會在壓力情境中動員可運用的資源,來因應壓 力,預防更多資源持續流失。

心理資本承襲正向心理學的價值,轉而重視人們心理的正向優勢與成長 (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00)。擁有心理資本的個體,對於挑戰性任務會有 信心(自我效能),對成功做積極、正向的歸因(樂觀),有決心透過策略去達 成目標(希望),遇到挫折和困難能夠堅持(復原力)。鑑於心理資本為一可測 量、可訓練的特性,心理資本應當是可被培養的心理優勢,能透過不同途徑來提 升(Luthans, 2007)。因此本研究亦想瞭解,心理資本是否可以做為一個人的內在 資源,一個在壓力情境時所能動員的資源,藉以因應壓力,預防資源持續流失,

或者透過累積心理資本,引發正向循環。更進一步而言,心理資源能夠保護個體 免於受到壓力的耗損,故積極地建立正向心理資源作為壓力的保護因子,便顯得 重要。研究指出,當個體富有資源時,會傾向採取更多積極的因應方式,當資源 流失的越多時,就可能採取逃避的因應方式(許文耀,2003)。

回顧過去研究,這四個構面在運動領域中也不少應用,如 Joseph, Royse, Benitez 與 Pekmezi (2014) 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有規律運動的大學生,

對於自我效能有正向顯著影響。Kavussanu 與 McAuley (1995) 則發現,身體活 動量大者,比起低活動量者,有較高的樂觀分數,其他運動與心理資本相關構念 的研究,亦顯示運動和個體的心理資本具有正向關係,個體可能藉由運動的途徑,

培養正向心理資本 (Curry, Snyder, Cook, Ruby, & Rehm, 1997; Galli & Vealey, 2008)。基於此,本研究除了瞭解運動參與與壓力因應間的直接關係,也擬探討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動參與與壓力因應之中介機制,瞭解心理資本在運動參與,趨近因應、逃避因應 之間的角色。

綜合上述,本研究欲瞭解,運動參與是否能影響大學生對於壓力的因應,促 使大學生選擇較為積極、正向因應方式,減少逃避、消極的因應策略。更進一步 而言,是以正向心理學的積極角度出發,探討心理資本作為一可培養的心理資源,

是否在運動參與與壓力因應之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為個體受壓力身、心影響 的保護因子,試圖提供運動參與影響壓力因應的途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