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運動參與、心理資本與壓力因應之相關結果探討

第五章 討論

第二節 大學生運動參與、心理資本與壓力因應之相關結果探討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大學生運動參與、心理資本與壓力因應之相關結果 探討

壹、大學生運動參與與心理資本之相關結果討論

本研究結果發現,「運動參與」與「心理資本」有顯著正相關,亦即運動 參與越高,心理資本也越高,此部分與孫崇勇、楊忠君(2015)、王元聖、鄭 世忠、王俊傑(2016)的研究部份相同,顯示對大學生而言,運動參與確實對 於心理資本有重要的意義,透過提升大學生的運動參與程度,將有助於正向心 理資本的成長,為個體帶來積極的心理狀態,也突顯了運動會是增進個體心理 資本的途徑之一。同時,在運動參與中,「運動持續時間」與「心理資本」亦 有顯著正相關,亦即在本研究定義的時間之下(最短30 分鐘下至 121 分鐘以 上),運動持續時間越長,心理資本也越高。由此推論,大學生平均每次花費 在運動的時間,是透過運動提升個體心理資本的關鍵因素。

貳、大學生運動參與與壓力因應之相關結果討論

本研究發現「運動參與」中,「運動持續時間」與「趨近因應」有顯著正相 關,也就是說,在本研究定義的時間之下(最短30 分鐘下至 121 分鐘以上),

運動持續時間越長,採取直接面對壓力源的趨近因應策略傾向越高。由此推論,

大學生平均每次花費在運動的時間,能對壓力因應產生重要影響。再次呼應個體 在運動的過程中,能與自我相處,也給予自己一段時間去判斷或思考,從而去處 理所面對的壓力來源 (Kim & McKenzie, 2014)。

另外,本研究亦發現「運動參與」中的「運動平均強度」與「逃避因應」有 顯著正相關,此研究結果與研究預期相反。也就是說,個體自覺運動的強度越高,

採取逃離壓力源的逃避因應策略傾向越高。本研究推測,運動強度越高,反而會 造成情緒上的麻木,以及身心負擔,也更無力於現況,因此會有越高的逃避因應 傾向。該研究結果說明了,適度或中等的運動有較佳的效益(Mose, Steptoe, Mathews, & Edeards , 1989; Netz & Wu, 2005)。除此之外,若仔細檢視簡明因應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Brief COPE)的內容可以發現,在逃避因應向度的題目中,由「我做一些事 情,試著讓情況變好」,以及「我會做一些事情讓自己盡量少去想它,像是去看 電影、看電視、讀書、做白日夢、睡覺或去購物」兩題可知,投入運動可能如同 看電影、看電視,是一種個體暫時逃避面對壓力的方法。而在 Bamber, Cookerill, Rodgers, & Carroll (2003) 的研究中,以質性研究方式訪談 56 位女性健身運動參 與者,欲瞭解個體依賴運動的情形。其中一項研究結果指出,過度依賴運動者會 出現固著性的運動慾望,強烈地欲投入運動行為,同時在運動量的耐受性上也會 提升,如增加運動量、強度與頻率。也就是說,在某些極端的運動參與者中,可 能會倚賴高強度的運動,將運動視為一種逃避壓力、麻痹自我的方式。

至於整體「運動參與」與「趨近因應」、「逃避因應」之間的相關皆未達顯 著,該結果不符合本研究預期。在駱積強(2005)的研究中顯示,在課餘時間參 與運動者,比起未參與者有更加成熟的因應方式,但這樣的差異只顯示在積極因 應方式上,在消極因應的部分未有顯著差異,同時該研究也指出,運動參與程度 較低者與完全不參與運動者之間,在壓力因應的方式上未有顯著差異。或許也足 以說明本研究結果不符的原因,運動參與若要與個體壓力因應方式產生關聯性,

個體至少要有足夠的參與程度,也就是運動頻率、運動持續時間、運動平均強度,

皆要達到一定的標準。同時,也可以說明何以運動與心理素質的研究,對象多著 重在運動員身上,畢竟一般人在運動量上,遠遠不及於專業運動員,也未必達到 影響心理素質的標準。

綜合上述結果討論,本研究發現運動參與的程度過低,可能無法達到提升因 應能力的效益,而運動參與的程度過高,反而會導致身心負擔與負面影響,過與 不及都不利於個體身心健康。同時也發現可能有極端的運動情形,個體藉由高強 度的運動作為一種逃避因應、麻痺自我的方式。

參、心理資本與壓力因應之相關結果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心理資本」與「趨近因應」呈顯著正相關,此結果與過去 研究概念相同(Pan & Chou, 2009;陳怡君,2012)。亦即心理資本作為個體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理資源,一積極的心理狀態,會影響個體回應環境的方式與因應的行為。當個體 的心理資本越豐厚,採取直接面對壓力源的趨近因應策略傾向越高,例如主動因 應、計畫、接受等。更進一步而言,個體評估自己有足夠的資源去因應壓力,心 理資本越豐厚,會傾向將壓力評估為一種挑戰,視為可解決的事件,也就越可能 選擇去解決、面對壓力源 (Franks & Roesch, 2006)。

然「心理資本」與「逃避因應」之間無顯著相關,也就是說心理資本程度越 低,面對壓力時,未必會傾向使用逃避因應策略。該此結果並不符合本研究預期,

在陳怡君(2012)的研究中,心理資本與逃避取向的因應策略雖達顯著負相關,

但相關介於範圍-.12~-.28,比起心理資本與趨近取向因應的相關強度(r=.51~.68),

相對較弱。顯示心理資本與逃避因應之間,雖有一定程度的關係,但緊密程度較 低。再者,Gupta, De, Hati, Saikia 與 Karmakar (2019) 的研究中,也發現心理資 本與逃避因應之間未有顯著關係,故兩者的關係需再著墨。本研究認為,心理資 本與個體壓力因應之間的關係,可能還受其他因素影響。如個體在面臨壓力情境 時,所知覺的壓力大小。國內李金治、陳政友(2004)指出,個體壓力因應,受 到生活壓力程度影響,當生活壓力越大時,越傾向採取消極因應策略。反之,生 活壓力越小,越傾向採取積極因應策略。由此可知,個體因應方式的傾向,受生 活壓力大小所影響,且消極因應可能只在高度壓力的情境下發生。若以 Lazarus 與 Folkman (1984) 的觀點而言,當個體評估壓力源為自身無法掌控時,才會傾 向使用逃避因應策略。故推測生活壓力大小,會調節心理資本與逃避因應的關係,

也就是說,在不同程度的生活壓力下,心理資本與逃避因應之間的關係可能會不 同。故未來在探討逃避因應取向因應方式時,若能在兩者的關係路徑中考量個體 自覺壓力程度、對壓力的認知評估,甚至考量不同的壓力情境,應會得到不同的 結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心理資本對運動參與與壓力因應之中介效果

本研究旨在瞭解運動參與、心理資本與壓力因應間的關係,同時也欲瞭解心 理資本是否能作為運動參與與壓力因應之中介變項,故本節針對心理資本中介效 果的統計結果進行討論。

首先,根據階層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心理資本在運動持續時間與趨近因應之 關係中扮演完全中介角色,顯示運動持續時間不但能夠影響個體趨近因應,也能 透過心理資本,間接影響趨近因應,該結果證明心理資本能夠作為運動參與與壓 力因應的中介變項,也能說明運動參與與壓力因應中間之心理運作機制。以資源 保留理論(COR)的概念而言,個體面臨壓力時,將引來資源的流失,而個體會 在壓力情境時,動員自身可運用的資源來因應壓力,預防更多資源持續流失 (Freddy, Shaw, Jarrell, & Master, 1992; Hobfoll, 2001)。以本研究結果而言,增加每 次運動的持續時間能累積正向心理資本,當個體面臨壓力情境時,心理資本便是 一種可動員資源,藉以因應壓力,富有充足心理資本個體,會採取趨近因應方式,

透過較積極、正向因應方式,預防資源持續流失(許文耀,2003),亦如壓力評 估觀點,個體評估自身有足夠資源足以應付壓力源,壓力對個體的威脅性會下降,

進而選擇較積極因應方式 (Lazarus & Folkman, 1984)。

然未符合本研究預期的是,運動參與未透過心理資本影響逃避因應,心理資 本未能中介運動參與與逃避因應的關係。而中介效果未成立的主要原因在於,心 理資本與逃避因應的關係未達顯著水準。其中可能的原因已於前一節次討論,如 可能與個體面臨壓力情境時,所知覺到的壓力程度有關。個體因應壓力的方式,

受生活壓力大小所影響,當個體生活壓力越大,越傾向採取消極因應策略。反之,

生活壓力越小,越傾向採取積極因應策略(李金治、陳政友,2004)。也就是說,

消極因應可能只在高度壓力的情境下發生,故未能全然反映心理資本與逃避因應 的關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