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心理資本的定義及內涵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生使用抱怨、退縮、壓抑與迴避等逃避式因應方式有改善效果。駱積強(2005)

為瞭解運動參與與高中生壓力因應關係,以 371 名高中生為研究對象進行進行 調查分析。研究結果表示,自覺在課外時間參與運動的高中生,比不自覺參與運 動的高中生更傾向於選擇積極的因應方式,但該差異在消極因應策略上則未有不 同。運動參與者認為在運動時會有一段與自我對話的時間,這段時間能去思考自 己該做什麼與不該做什麼,或在運動時得到新的問題解決辦法,進而促使個體積 極因應壓力 (Kim & McKenzie, 2014)。由此可知,除了生理證據外,運動參與也 會改變個體的心境狀態,影響個體壓力因應方式。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對規律運動者而言,運動參與能作為因應壓力的寶 貴資源,減緩個體對壓力的生理、心理反應。除此之外,運動參與也能影響個體 因應壓力的方式,當面臨壓力情境時,促使個體選擇較積極、主動因應方式,減 少以消極、逃避的因應方式。

第三節 心理資本的定義及內涵

壹、心理資本的定義

順應時代的變化,Luthans 和 Youssef (2004) 以組織行為的角度為出發點,

嘗試跳脫傳統物質、金融、經濟資本作為一組織競爭有利條件的框架,結合新興 的人力資本、社會資本,提出心理資本(psychological capital, PsyCap)一詞,使 得人們開始關注心理資本。認為正向心理資本,才是能夠維持個體競爭的有效資 源。心理資本是一積極之心理狀態,也是承襲著正向心理學一脈的價值,轉而重 視人們心理的正向優勢與發展 (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00)。

心理資本的概念最早出現於經濟學領域當中,由Goldsmith, Veum 與 Darity (1997) 提出,認為心理資本是指一可影響個體工作生產力的人格特質,並以自尊、

自我概念作為測量該性格特質的元素。Letcher (2003) 、 Letcher 與 Niehoff (2004) 則以五大人格特質模式作為心理資本的表示,偏向特質的定義,在此定義裡頭,

心理資本被視為具有「類特質」性(trait-like),是相對穩定且難以改變的特質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傾向 (Luthans, Avolio, Avey, & Norman, 2007) 。同時亦有將心理資本視為一種

「類狀態」(state-like)(Luthans, 2002) 。與以往理解不同的是,持「類狀態論」

者,認為心理資本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透過學習適應環境所發展出來的一種正 向心理特質,具有獨特,並且可測量的、可訓練發展的特性(余民寧、陳柏霖、

湯雅芬,2012)。亦即心理資本是超越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的內在心理資源,有 系統的開發便能成為促進個體競爭的優勢條件(Luthans, Luthans, & Luthans 2004;

Luthans, Avolio, Walumbwa, & Li, 2005) 。

基於可培養而改變的特性,心理資本無論在經濟、商管、教育或心理等各個 領領域皆有重要的應用,也可能對員工的工作動機、真誠領導有重要的影響 (Avolio, Gardner, Walumbwa, Luthans, & May, 2004; Gardner, Avolio, Luthans, May,

& Walumbwa, 2005) 。例如在 Luthans , Avolio, Walumbwa 與 Weixing (2005) 的 研究中發現,心理資本與工作績效有顯著關係,擁有較高心理資本中國工人,工 作績效也較高。單以希望、樂觀及復原力三種因素組合成的心理資本,也對員工 的工作績效、組織承諾及組織公民行為有正向關聯(仲理峰,2007)。在教育領 域中,李新民(2009)探討幼兒教師的心理資本,研究發現幼兒教師的心理資本 與工作其工作表現有顯著正向關聯。江守峻、陳婉真(2017)研究中發現,教師 支持、同儕支持以及家庭凝聚力皆正向並顯著地影響心理資本,三者皆能有效提 高經濟弱勢青少年的心理資本程度。

貳、心理資本的內涵

歸納Luthans等人之研究 (Luthans, 2002; Luthans & Youssef, 2007 ),心理資 本由四個正向心理學構面組合而成,包含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希望(hope)、

樂觀(optimism)、復原力(resilience)。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心理資本中的自我效能概念,源自心理學家 Bandura (1997) 社會學習理論 中的觀點,指個體對自己具有能力能完成某事的信念。李新民(2010)將自我效 能定義為個體是否能完成某事的判斷,是個人為自己成功達成任務的信念。余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寧等人(2012)認為自我效能是從付出直到達成目標的一系列過程,個體透過計 畫,加以付出努力及實踐去達成特定目標的能力預期結果。一具有自我效能的個 體,會相信自我有能力完成任務及挑戰,也會進一步選擇較有挑戰性的工作,即 便遇到障礙也能努力不懈 (Luthans, 2002; Luthans & Youssef, 2007; Luthans, Youssef, Avolio, 2007) 。

二、希望(hope)

希望(hope)是一種能夠發展的個人狀態,個體透過動機及途徑來達成期望 的目標(Snyder, 2002),有時也被定義為一種情緒狀態,特質傾向或認知歷程 (Synder, 2000) 。其中包含三個成分,「目標」(goals)、「途徑」(pathway)

與「動力」(agency)。在追求目標的過程裡,個人的動力、動機會促使自己去 尋求路徑,同時會激起更多的動力去追尋(Luthans et al, 2007)。Luthans 認為個 體受欲達成目標的動力所驅使,提供自我決心和意志去實現目標,所以那些具有 高希望感的人,將更相信自己有能力去發展自己的方式來得到想要的東西 (Luthans &Youssef,2004;Luthans et al, 2007)。

三、樂觀(Optimism)

過去樂觀或悲觀被定義為一種對未知結果的事件做出好壞預期的傾向,或被 稱 作 對 正 面 事 件 及 負 面 事 件 的 解 釋 風 格 (Carver & Scheier, 1985; Seligman, 2002) 。余民寧等人(2012)將樂觀定義為一種循環過程,樂觀思考者會因過去 克服障礙的成功經驗,其預期目標就會增加,當預期成功之後,個人的樂觀亦會 增加。樂觀者傾向會對事件做出好的預期,會採主動積極的歸因方式,將正向事 件歸因於內在(internal)、永久(stable)及普遍(global)因素。而把負向事件 歸因於外部(external)、暫時(unstable)及情境(specific)因素 (Gillham, Shatté, Reivich, & Seligman, 2001) 。由於這些歸因或解釋風格的差異 這樣一來能夠相 信生活中的有利事件,並增強他們的信心 (Carver & Scheier, 2002; Luthans et al , 2007) 。

四、復原力(Resilienc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Luthans (2002) 認為,復原力是指從逆境或不確定性中反彈的能力,使人有 能力從挫敗中尋找成功的契機,可以在困難中茁壯成長,甚至會有比先前更好的 表現。其次,復原力除了來自個人內在外,也有部分來自於環境,亦即將復原力 視作保護因子,Werner 與 Smith (1992) 認為復原力具有不放棄的意涵,也是使 個體免於受危險情境及衝擊的保護因子,因此而開拓更多改變的機會。而 Christle, Jolivette 與 Nelson (2000) 認為復原力是指個人內在與外在(家庭、學 校),兩大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從逆境恢復的能力。另一方面,Luthar 與 Cicchetti (2000) 認為復原力不只是一種個人特質,也是個體面臨逆境的一種正向適應歷 程,這個適應過程遍及個體認知、心理及社會心理及社會方面(曾文志,2006)。

在正向心理學的定義裡,具有高復原力的個體,在面臨生活困境及威脅時能更有 效地調整,亦可以透過學習來開發此能力 (Coutu, 2002; Masten, 2001) 。

2-3-1 心理資本的四大構面圖 資料來源:Luthans & Youssef (2004),p.152。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動員認知資源去 獲得特定結果

心理資本

1.獨特(unique)

2.可測量(measurable)

3.可發展(development)

4.影響表現(impact of performance)

希望(hope)

擁有達成目標的意志力和實踐力

樂觀(Optimism)

以開放的態度賦予事件正面意涵

復原力(Resiliency)

有能力從逆境失敗中恢復正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Luthans等人 (2007) 針對這些來自正向心理學的重要構念進行統整性的修 訂。整體而言,認為心理資本是指個體的積極心理發展狀態,主張其中的特點為,

表現和付出努力,成功完成具有挑戰性任務的信心(自我效能)。對當前和未來 的成功做積極、正向地歸因(樂觀)。堅持並帶著意志力,必要時透過實踐策略 抵達理想目標(希望)。遇到挫折和困境時,能夠堅持,很快能恢復正常繼續前 進取得成功(復原力)。

綜合上述,本研究將心理資本視為一種個體具有的積極心理狀態,由自我效 能、樂觀、希望及復原力所構成的心理資本,具有可測量、可訓練和發展的特性,

可以直接加總作整體理解,也能夠分別測量四個構面的狀態(李新民等人,2014), 進一步影響生活各層面,作為個體競爭的優勢條件。

參、心理資本之測量

Luthans 等人 (2007) 透過驗證性因素分析,分別從每個構面中選出六道題 目,發展出適用於職場的心理資本問卷(PsyCap questionnaire, PCQ),問卷共有 24 道題,以 Likert 式 6 點量表計分,以總分表示整體心理資本狀態。由此可知,

心理資本狀態能夠分別透過自我效能、希望、樂觀及復原力四個構面測得,也能 夠集合來測量整體的心理資本狀態。國內學者不少有參考此架構編製而成的測量 工具,多應用於教育領域。例如李新民(2009)「幼兒教師心理資本量表」。鄭 博真、吳禹鴒(2012) 編製之「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心理資本量表」。國內余民 寧等人(2012)鑑於國內現有心理資本量表整合不完善,多直接翻譯且測量對象 不一,故著手編制一份適合全國大學生的心理資本量表。

綜合上述,考量施測對象、題目的內涵及品質後,本研究將採用余民寧等人 編修之心理資本量表,作為測量心理資本的工具。

肆、不同背景變項於心理資本差異情形

就大學生性別而言:過去文獻結果顯示,不同性別大學生在心理資本上並無 顯著差異(Pan & Chou, 2009;巫姿嫺,2011;陳柏霖,2012),而也有研究結 果顯示,大學男性心理資本顯著高於大學女性 (You, 201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就大學生年級而言:巫姿嫺(2011)、陳柏霖(2012)研究結果顯示,不同 年級在心理資本上並無顯著差異。然而也有研究發現,不同年級的心理資本上有 顯著差異,並經事後比較,大一生的心理資本高於大四生(黃慧,2011)。

綜合上述,大學生的背景變項(性別、年級)的心理資本是否有顯著差異,

目前尚未有一定論,故需後續研究驗證。

伍、心理資本與壓力因應之關係

接下來這部分先分別就心理資本中的四個構面:樂觀、希望感、復原力、自 我效能和壓力因應的關係加以探討,最後再綜合論述心理資本與壓力因應間的關

接下來這部分先分別就心理資本中的四個構面:樂觀、希望感、復原力、自 我效能和壓力因應的關係加以探討,最後再綜合論述心理資本與壓力因應間的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