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壹、研究限制:

一、抽樣偏差及樣本推論性

由於為了研究樣本取得之便利性,本研究採用網路問卷進行施測,樣本來 源為各大專院校之網路交流版,雖有將學校、年級和年齡等題向納入考量,並 加入測謊題篩選,但研究對象只要在交流版上的社團成員都能填答,審核機制 仍然沒有相當嚴格。且本研究為了增加研究參與者,提供填答問卷的誘因,難 以排除是否有人為了獲取獎賞而重複作答,以上原因皆會影響抽樣偏差。

其次,本研究旨在討論運動參與與相關變項的關係,故問卷限定平時有運 動習慣者填答。但礙於時間及成本,研究者並未實際至體育館、健身房或學校 相關之社團等場域取得樣本。以網路的方式發放問卷,未必能收到原來所預期 的研究對象,反而可能接觸到運動量較低的群體。故在進行推論的時候,要特 別考慮網路問卷所造成的抽樣偏差。最後,由於本研究抽樣皆為大學生,樣本 資料無法代表其他群體,推論到其他母群可能會有誤差。

二、壓力因應測量工具與分類方式

由於壓力因應的分類方式繁多,舉凡有強調因應焦點的問題、情緒焦點因 應;著重在因應方向趨近因應、逃避因應;投入與脫離式因應等。但仔細觀察 不同向度中的分量表,僅存在細微的差異。尤其是本研究所使用的簡明因應量 表(Brief COPE),該量表在國內的分類方式就有五種以上,雖然研究都使用 了相同的工具,但因為構念不同的緣故,造成研究結果難以整合,文獻的推論 上也受到限制。另外,簡明因應量表(Brief COPE)由 Carver (1997) 所發展,

國內僅有賴世華(2006)取得原作者同意,進行量表中文化量表,惟該版本在 措辭上與原作有落差,甚至與原版題意不同。例如第28 題「我曾在這樣的處境 中被嘲笑」在原題意中為I've been making fun of the situation。或許如翻譯成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中作樂、自我解嘲較符合原意。故關於簡明因應量表之中文化問題,需待後續 實徵研究更細緻處理。

三、運動參與測量工具限制

本研究所使用之Fox (1987) 運動參與問卷,屬主觀回憶型問卷,亦即透過 受試者自陳過去某段時間運動參與程度。雖這類型回憶法經研究證實與實際身 體活動量有顯著正相關 (Blair et al., 1985; Gionet & Godin, 1989),惟使用回憶型 問卷主要仍是取決於其便利、易測量、適用於樣本數較大的特性,該類型問卷 仍有其限制,也無法完全避免回憶偏差之現象,難免會與實際運動情形有所落 差。如受試者僅能評估過去某段期間,如幾週、幾個月以前的運動參與情形,

未能瞭解個體長時間以來的運動行為、習慣,且該問卷也無針對不同的運動情 境而調整,甚至考量運動參與者的運動年資等。

貳、研究建議

一、對未來研究建議

1. 增加運動參與測量方式,細緻地討論運動行為。

本研究發現運動參與與壓力因應之間未有顯著關係,但運動持續時間與趨 近因應呈顯著正相關,並且能夠正向預測趨近因應,也發現運動平均強度與逃 避因應呈顯著正相關。雖同樣是運動參與測量指標,卻形成三種不同統計結 果。故建議未來探討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應考量到運動是一相對複雜的行 為,除個體運動參與外,也應特別留意運動行為的細節,包含運動頻率、持續 時間與平均強度,各別討論這些指標對於心理健康的意義。建議也能考量運動 參與年資等,方能更加確定研究樣本投入運動的程度,探討這些運動行為變項 與其他變項的關係。再者,也可以在不同的運動項目下進行討論,考量不同族 群的生理條件等特性做探討。必要時,也可搭配生理儀器檢測,透過生理指標 來評估運動者之運動量,進而補足回憶法的不足之處。

2. 心理資本與壓力因應的中間機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本研究證實心理資本與趨近因應有顯著相關,但與逃避因應沒有顯著關 係。故推論心理資本與壓力因應之間,可能尚受其他因素影響,如前述結果討 論,當個體所知覺到的壓力越大時,越傾向採取消極因應策略。反之,會傾向 採積極因應策略。所以不同壓力程度,也會影響因應策略。此外,心理資本被 視為一內在資源,個體所擁有的內在資源多寡,也會影響個體覺知壓力、評估 壓力,進而選擇不同的因應策略。因此,建議未來研究,可嘗試納入上述內 容,比較其中的差異。

3. 運動參與與心理健康相關研究的理論整合

本研究是少數跨足運動與心理健康領域的研究,而在文獻探討時發現,討 論運動與心理健康關係的研究通常較分歧,運動研究多為體育、生理學專長領 域,心理健康則是心理學領域研究居多,不同領域間所重視的不同。鑑於此,

建議未來研究能促成更多跨領域的合作,搭起運動與心理健康研究的橋樑。

二、對教育及諮商輔導實務建議 1. 提升整體大學生運動參與程度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所提供的運動建議,18 至 65 歲成年人適當的運動 量,每週應進行5 次,每次 30 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而若是強度較高有氧運 動,則每週至少進行3 次,每次至少 20 分鐘 (Haskell, 2007)。相較於此,以本 研究結果而言,大學生整體運動參與偏低,雖每次運動強度、時間尚充足,但 運動頻率較低。故建議大學生,藉由簡單易上手的輕度運動開始,如可安排每 週3 次,每次 20 分鐘的慢跑,逐步增加運動頻率,提升整體的運動參與程度。

教育端也能舉辦校園活動,藉由外在酬賞,來提升大學生運動動機,累積運動 中的正向經驗以及勝任感、效能感(許建民,2006;陳建瑋、季力康,2009;

王傑賢、方佩欣、楊雪子,2014;許珮紋,2016)。

2. 正向心理資源是協助壓力因應的重要因素

根據本研究結果,大學生心理資本與趨近因應之間具顯著正相關,且心理 資本能正向預測個體趨近因應。由此可知,大學生內在正向心理資源,促使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選擇較有建設性因應方式,並可能協助其適應壓力,故以任何形式提升大學生 心理資本,有其必要性。建議學校端之諮商、身心健康中心,亦可參考本研究 結果,設計心理資本相關講座與課程等,從而提升大學生面對壓力因應。

3. 諮商實務現場鼓勵個案投入運動

根據本研究結果,心理資本能中介運動持續時間與趨近因應的關係。亦即 增加運動持續時間,可以提升內在心理資源,也能進一步促進個體趨近因應。

在諮商實務現場中,常需要提供個案一些平常能使用的自我照顧、因應壓力的 方法,而運動便是一個相當實際的方式,能長時間運用於生活,且實際、好上 手。所以在實務現場,可根據上述結果,視個案的身體狀況,參考前述之運動 建議,鼓勵個案參與運動。藉由提高運動的持續時間,以協助因應壓力,亦可 因此而提升個體內在心理資源,作為壓力的緩衝。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書目/文獻

中文部分

王琳雅(2006)。四技大學生生活壓力、自我效能與因應策略之探討。中國醫藥 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王琳雅、林綽娟(2006)。四技新生生活壓力、自我效能與因應策略之探討。健 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6,1-15。

王傑賢、方佩欣、楊雪子(2014)。性別對大專院校學生自主休閒運動參與動 機之影響。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4,51-65。

王元聖、鄭世忠、王俊傑(2016)。探討不同性別大學生的運度參與、心理資 本與情緒焦慮之影響。運動教練科學,44,9-19。

江守峻、陳婉真(2017)。經濟弱勢青少年的教師支持, 同儕支持, 家庭凝聚與

心理資本之關係:台灣貧窮兒少資料庫分析。當代教育研究季刊,

25(4),11-50。

仲理峰(2007)。心理資本對員工的工作績效、組織承諾及公民行為的影響。

心理學報,39(2),328-334。

李金治、陳政友(2004)。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四年級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

社會支持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學校衛生,44,1-31。

李政明(2011)。雲林縣國小教師運動自我效能, 運動樂趣, 運動社會支持和運

動參與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李新民(2009)。幼兒教師的心理資本及其與工作表現的潛在關聯。幼兒保育 學刊,7,1-23。

李新民(2010)。正向心理學在學校教育的應用。高雄市:麗文文化。

李新民、黃文三、沈碩彬(2014)。兒童文教事業高齡工作者的心理資本學習 介入方案之實施成效分析。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2(4),105-148。

余民寧、陳柏霖、湯雅芬(2012)。大學生心理資本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8,19-52。

季力康(1997)。運動對心理的益處。大專體育,34,4-7。

林正常(1986)。運動科學與訓練。台北市:健行文化出版事業公司。

林正常、蔡崇濱、劉立宇、林政東、吳忠芳(譯)(2001)。運動訓練法(原 作者:Bompa T. O.)。台北市:藝軒圖書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9)。

林正常、林貴福、徐台閤、吳慧君(譯)(2002)。運動生理學:體適能與運動 表現的理論與應用(原作者:Powers, S. K. & Howley, E. T.)。台北市:藝 軒圖書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0)

林建宇、楊志豪、李炳昭(2007)。性別與運動:台灣父權社會結構與女性參與 運動議題探討。彰化師大體育學報,7,43-51。

林志豪(2013)雲林縣公立高中職生運動參與行為與幸福感之研究。臺灣師範 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台北市。

周元璋(2003)。彰化縣國民小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周嘉琪、胡凱揚(2005)。健身運動參與動機量表的編製。大專體育學刊,7(1),

117-129。

吳珮瑄(2018)。大學生父母生涯支持,心理資本與生涯希望感及其中介效果

吳珮瑄(2018)。大學生父母生涯支持,心理資本與生涯希望感及其中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