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查證

第四節 失智症與音樂治療

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文獻指出有關音樂治療對個體身心靈各方面的療效,亦有學者指出 老人族群是音樂治療師最常尋找工作的對象之一,尤其運用音樂治療針對失智症長者更是成 功的措施(Kirkland,2008)。以下將探討近年來音樂治療應用於失智症長者等相關研究。

Sung,Lee,Li 與 Watson(2012)探討音樂治療對台灣機構中 55 位失智症長者行為問題改善 成效,採實驗性研究設計,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 27 人接受團體音樂治療活動,

每週 2 次,每次 30 分鐘,為期 6 週。對照組 28 人則維持常規的治療,結果發現實驗組在焦 慮情形有顯著改善,而躁動行為分數有下降,但並不顯著。

董(2007)探討音樂治療於改善機構失智症老人認知、行為問題及憂鬱之成效,採類實驗 性重複測量設計,以方便取樣選取 68 位失智症長者,運用日本加賀谷式「主動性音樂療法」,

介入組 33 位,進行每週 2 次,每次一小時,為期 12 週,比較組 35 人,則維持原有照護模式,

兩組於活動介入前進行前測,並於介入後第 4.8.12 週進行後側,結果顯示介入組之失智症老

16

人於認知狀態有顯著的差異,且於第 8 週及第 12 週達到效果。行為問題顯著低於比較組,在 憂鬱狀態上亦有顯著改善,且於第 12 週達到最大效果。

Goddaer & Abraham(1994)針對護理之家 29 位重度認知缺乏之失智症長者,於用餐時間 提供放鬆音樂(relaxing music),運用類實驗設計法,經四週觀察結果顯示可降低失智症長 者其躁動行為 63.4%,身體非攻擊行為降低 56.3%,語言攻擊行為降低 74.5%。

Park & Pringle Specht(2009)針對 15 位居家的失智症長者,探討個別性的音樂對改善躁 動行為的成效,研究者以第 1.2.5.6 週播放個別性音樂,第 3.4.7.8.週採無音樂方式,提供 一週 2 次,每次 30 分鐘共 8 週的個別性音樂, 結果顯示聆聽個別性音樂時,其躁動行為有 顯著的改善。Sung,Chang & Abbey (2006)以實驗的方式證明讓失智症長者聆聽其所喜愛的音 樂,一週兩次,每次 30 分鐘,經過六週觀察發現,實驗組失智症長者其躁動行為有明顯減少。

Brotons 及 Marti(2003)針對 14 位居家失智症長者及 14 位照顧者,進行團體音樂治療活 動,為期 12 天,共 10 次的音樂治療,結果顯示失智症長者 CMAI 及 NPI 平均分數皆有下降,

躁動行為及精神症狀有顯著改善,且於 2 個月後追蹤測量,發現音樂治療對問題行為及精神 症狀仍有效果。

Raglio et al(2008)探討音樂治療對失智症長者精神症狀行為之成效,採實驗性研究設計,

隨機分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 30 人,給於 30 次音樂治療課程,每次 30 分鐘,為期 16 週。

對照組 29 人,則維持一般日常生活活動。結果發現 NPI 總分及 12 個次項目中妄想、激動、

焦慮、冷漠、暴躁易怒、怪異動作及夜眠行為皆有顯著改善。

由綜合文獻得知,失智症長者對外在環境的壓力耐受能力變低,當環境出現太多刺激超 過失智症長者的壓力閾值時,將發生失序的行為問題,利用音樂修改環境的過渡刺激,且音 樂具有鎮靜和放鬆的效果,以降低失智症長者不安的情緒及躁動行為。許多研究也顯示音樂 治療對改善失智症長者的問題行為有顯著成效,尤其以聆聽個別性音樂對改善失智症長者之

行為問題更為顯著,愈熟悉的音樂愈能發揮治療的效果,所以本研究樣本選取以符合個體之 傾向與愛好。音樂治療常被用於改善機構失智症長者的躁動行為,但對於社區失智症長者的 研究及文獻非常少,本研究於使用合宜的評估工具,探討聆聽個別性音樂對於社區失智症長 者之行為問題之效果。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