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奈米科技的定義

奈米 (nanometer; nm) 是一尺度的單位,1 nm = 10-9 m,相當於4個原子直 徑的大小。在邊長為2.5 nm的正方體中約有1,000個原子。半導體製程中,線徑 為0.25 mm的平面,約可排列1百萬個原子。人體中的蛋白質其尺寸大小約在1~ 20 nm之間。若以頭髮為度量單位,則其直徑的千分之一約為10 nm。簡單的說,一 奈米到底有多小哪?不要說人的眼睛看不見,人的手感覺不出來,就連放大鏡、

光學顯微鏡也無法觀察,必須使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發現其芳蹤!如果將地球與 一公分多的玻璃珠來作比較的話,當地球縮小至直徑為一公尺的圓球時,則等比 例縮小後的玻璃珠,即約一奈米。

「奈米科技」指的是奈米的「科學」和「技術」。馬遠榮(2002)定義「奈 米科技」為,只要尺寸在0.1奈米至100奈米之間的材料結構的物理化學性質研 究,和這種材料的製造、操縱和量測等技術和儀器的研發,都可稱為奈米的「科 學」和「技術」。在0.1奈米至100奈米的空間,存在的原子和分子均數不多,卻 存在著不同於原子和分子這樣的微觀起點,又不同於現實宏觀物質領域,它正好 介於微觀和宏觀之間,科學家們把它稱之均「介觀物理」。

根據工業技術研究院化學工業研究所(2004)的資料顯示,目前人類科學發 展的尺度探索極限,在極短時間的探測可達10-24 s,相當於光通過一原子核所需 的時間。極長時間則可達宇宙年齡的1018 s。在尺度大小上,一原子核的半徑10-15 m及宇宙的邊緣1027 m,則是目前已知的空間極限。在這物質所構成的世界裡,微 米以上的巨觀世界,物質所呈現的是物體的連續性質;而在奈米以下的原子、分 子及電子空間中,則呈現不連續特定能階的量子效應;介於其中的奈米介觀世界 (0.1 nm~100 nm) ,物質的性質是一片尚待開拓的蠻荒處女地,充滿著驚奇、特 異的未知。廣義而言,奈米技術是指處理具有下列特徵之材料或系統的技術: (1) 至少有一維物質尺度介於0.1~100 nm; (2) 經由程序的設計能控制分子尺度結

構的物理與化學屬性; (3) 奈米尺寸的物質可結合形成較大尺度的結構; (4) 物質透過奈米結構可得到優異的電性質、機械性質、化學性質、光學性質及生化 性質等,均為奈米科技發展中重要的一環。

貳、奈米科技的起源

「奈米科技之父」費曼博士,於一九五九年在加州理工學院對美國物理學會 發 表 的 著 名 演 講: 「 底 部 還 有 很 大 空 間 (There’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 」(費曼,1959/2001),即已提出先知性的預言,預測人類的科技發 展,即將邁向前所未聞的微小尺寸發展。演講中費曼談到,如何把整部<大英百 科全書>印到一樣普通大頭針的「大頭」上,如何把有生命和無生命物體的尺寸,

以驚人的幅度大大的縮小,以及如何去潤滑一部比這頁書上的句點還小的機器;

費曼想像:人類可以設計出一個普通尺寸的機器手臂,利用機器手臂來製造體積 較小的機器手臂,利用體積較小的機器手臂再製造體積更小的機器手臂,就這樣 一次又一次的縮小機器的尺寸,最後甚至可以發展出小到可以操控及重新安排原 子的機器,以至最後可以造人的意志來排列、重組原子,如此不只可以幫助生物 學家及化學家做更進一步的研究,更將可使人類的生活提升到新的境界。費曼博 士在這場演講之中,詳細的預測到數十年後,科技界才開始發展的微尺化運動。

在距離費曼先生的經典演說後二十多年後,令人振奮的消息從 IBM 位於瑞 士 蘇 黎 世 的 實 驗 室 傳 來 , 那 是 在 1981 年 , 賓 伊 (Gerd Binning) 與 勞 爾 (Heinrich Rohrer) 成功發明出掃描穿隧式顯微鏡 STM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此儀器利用一根探針的針尖來探測物體表面形貌,可輕易觀測到 表面原子的排列。 1990 年 ,IBM 在位於美國聖荷西 (San Jose) 的研究中心 Almaden Research Center ,由艾格 (Donald M. Eigler) 與其他研究人員,在 超真空與液氮溫度 (4.2K=-268.8℃) 的環境下,利用 STM 成功地將氙原子拖 曳移動,並以 35 個氙原子排列出「IBM」字樣;這次突破性的實驗,得到前所 未有的注目,因為這是人類第一次操控原子,也是科學史上重要的一日,因為這 些充滿熱情的科學家的付出,今日奈米科技的歷史新頁得以開啟。

參、奈米科技的重要意義

馬遠榮(2002)認為地球資源有限,奈米科技能有效運用和保護環境的種種 優點,在未來將扮演重要的角色。以奈米技術製造的元件會比現今大體積的元件 更具環保、省電和高效率,這些優點和其它產業結合也將會激發廿一世紀新興產 業的興起,如同以往數波工業革命,奈米科技將在世界各地引發另一波的產業再 造。而最重要的影響是奈米科技將不同以往的工業或產業革命,不會因為追求經 濟或產業的成長而犧牲環保,經濟成長和環境保護是可以並行不悖的。若說奈米 科技也是一場綠色工業革命,可說並不為過。

199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Smalley於1999年美國參議院奈米科技聽證會上強 調:「奈米科技對未來人類健康及生活福祉之貢獻,絕對不亞於本世紀電子產品、

醫學影像、電腦輔助工程、人造高分子材料的總合貢獻」,可見奈米科技對未來 科技發展是多麼重要的。

若真的奈米時代來臨,對人類具有何重要意義?這可由改變世界的幾次工業 革命來看,就可知奈米科技的重要性了。第一次是十八世紀初的「機器化」革命

(蒸汽機的發明),機器取代人力,提高勞動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改變生產結 構。第二次是十九世紀末的「電氣化」革命(電的發明),以內燃機及發電機取 代蒸汽機,電力成為現代文明的主要能源,支配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脈動。第三 次是廿世紀中後期的「資訊化」革命(電腦的發明),改變了資訊傳遞的技術和 效率,文明的演變過程更加快速、猛烈。在人口急劇成長、地球資源日益短少的 情況下,輕、薄、短、小,和多功能的電腦和家電用品,成為大家的最愛;原有 的化工,電子、光電、電機、生物、醫學等領域,將產生全新的面貌;體積小、

傳輸高的新一代產品,正將我們推向另一波工業革命的高潮-奈米科技;它將會 是史上的第四波工業革命(馬遠榮,2002)。

國科會在「奈米科技交流會」上以「尺寸與技術」描繪出人類社會的發展階 段:(1)農業時代-cm(公分),農業工具;(2)工業革命-mm(毫米),機械設 備;(3)微電子時代-μm(微米),IC電子元件;(4)二十一世紀-nm(奈米),

分子技術;由此亦可知奈米科技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性。

肆、自然界的奈米現象

奈米現象長久以來即存在於自然界中,這些典範帶給奈米科技及其應用很大 的啟示。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所謂的「蓮花效應」 (Lotus effect) 。蓮花之所以 出淤泥而不染,水珠在蓮葉上不會散開的奧祕,就在於蓮葉表面上精密的奈米結 構。另外,像蜜蜂、鴿子、鮭魚等與有辨識方向能力的動物,是因其體內存有磁 性的奈米粒子,宛如生物磁羅盤,具有導航作用。鵝和鴨在水中,翅膀不會透水,

亦是因為羽毛上面的奈米結構。蝴蝶的鱗片蝶翼和孔雀的羽毛,是因為特殊的光 子晶體奈米構造,產生所謂「彩虹效應」,蛇類頭部的奈米構造經歷線感應器官,

使之能在漆黑中偵測到獵物。海豚奈米結構的皮膚,有自潔等功能。事實上,人 類的生命肇始第奈米,人體每個細胞宛如奈米元件,製造廠,負責執行體內各種 重要功能,細胞內外有許多奈米元件及結構,如DNA、酵素分子、細胞膜、核糖 體、脂蛋白……等。大自然的神奇之處即在於,自然界的的生物透過由小做大,

以原子或分子為構件,自組裝堆疊成特殊的奈米結構,展現其獨特的特性或功 能,此種方式為奈米科技未來發展的主流。人類自積極師法自然,科技終將回歸 自然法則,似是早已注定;以下就針對幾種常見的自然界奈米現象,加以說明。

一、蓮花效應

世人對蓮葉的特性並不陌生,但真正有系統地研究與分析卻是最近幾年的 事。1997年,德國波昂大學的植物學家Wilhelm Barthlott針對這個特殊現象進 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發現了蓮花的疏水性與自我潔淨的關係,因此創造了「蓮花 效應」 (Lotus effect) 一詞,同時也擁有這個商標的專利權。從此以後,蓮花 效應就成了奈米科技最具代表性的名詞。巴斯洛得 (W.barthlott) 教授利用人 造的灰塵粒子污染赫蕉 、倪藤.玉蘭、 林山毛櫸、蓮花 、芋、甘藍及 Mutisia decurrens等八種植物的葉面,然後用人造雨清洗兩分鐘,最後將葉面傾斜15度,

使雨水滑落,觀察葉子表面灰塵粒重殘留的狀況。實驗發現,前四種植物之葉面,

所殘留的污染物高達40%以上;而蓮花等後四種植物,污染物殘餘的比例皆小於 5%。因此證明,蓮花真的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能力。而這種不需人工清沈,只需 經天然的雨水沖刷,就可保持表面的清潔,我們稱其具有自潔功能,其中又以蓮 花為代表,稱為「蓮花效應」。

蓮花效應主要是指蓮葉表面具有超疏水以及自潔的特性。由於蓮葉具有疏 水、不吸水的表面,落在葉面上的雨水會因表面張力的作用形成水珠,換言之,

水與葉面的接觸角會大於140度(圖 2-3-1 ),只要葉面稍微傾斜,水珠就會滾 離葉面。因此,即使經過一場傾盆大雨,蓮葉的表面總是能保持乾燥;此外,滾 動的水珠會順便把一些灰塵污泥的顆粒一起帶走,達到自我潔淨的效果,這就是 蓮花總是能一塵不染的原因。

圖 2-3-1 表面張力作用下,水與超疏水表面之接觸角(蘇俊鐘,2003)

在電子顯微鏡下,蓮葉的表面具有大小約 5~15 微米細微突起的表皮細胞,

表皮細胞上又覆蓋著一層直徑約一奈米的蠟質結晶(圖 2-3-2 )。蠟質結晶本 身的化學結構具有疏水性,所以當水與這類表面接觸時,會因表面張力而形成水

表皮細胞上又覆蓋著一層直徑約一奈米的蠟質結晶(圖 2-3-2 )。蠟質結晶本 身的化學結構具有疏水性,所以當水與這類表面接觸時,會因表面張力而形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