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由於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與迅速普及,對於教育產生相當大的衝擊,為了要 培育未來的主人翁能適應資訊時代的生活,必需培養國民的資訊素養與運用資訊 科技的能力。因此,在九年一貫(教育部,2002b)課程,不但將「運用科技與 資訊」的能力列入「自然與科技」學習領域之中,也列為國民教育階段所要培養 的十項基本能力之一,並且將「資訊教育」列為六項重大議題之一。

蕭惠君、邱貴發(1998)認為雖然九年一貫課程中非常重視資訊教育,但並 不將資訊科技獨立成一個學科來教學,而是強調融入於各學習領域中,使得資訊 科技成為一個跨領域、跨學科的重要主題。而世界各先進國家,如美國、加拿大、

日本、新加坡等,均是朝這個方向規劃資訊教育。王全世(2000a)指出,「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不但是國內未來教學的新型態,亦是全球未來教學的新趨勢。

壹、「資訊科技」的定義

中央研究院謝清俊教授將資訊科技定義為「利用數位電子媒介所發展出的新 系統或新的傳播方式」,所以資訊科技簡單的說就是電腦的使用,包括電腦簡報 的展示、電腦輔助教學軟體的運用、網際網路資源的使用等。

貳、「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內涵

徐新逸、吳佩謹(2002)指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資訊科技」是指電腦 多媒體或網路科技,這些媒體科技具有數位化、影音聲光多種刺激、易於存取、

快速處理、便於溝通等功能,而「融入」一詞,就是教學應用等意思,也就是成 為教學工具,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簡而言之,即是教師教學時配合授課內容與 教學策略所需應用電腦多媒體網路的特性,將資訊科技視為教學工具。因此,資 訊融入教學不只是教師會用電腦,更精準的說法,應該是教師會用電腦來更有效 的達成教學目標。王全世(2000a)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就是將資訊科技融 入於課程、教材與教學中,讓資訊科技成為師生一項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與學習 工具,使得資訊科技的使用成為在教室日常教學活動的一部分,並且能延伸地視 資訊科技為一個方法或一種程序,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來尋找問題的解答。因 此,教師若能運用資訊科技於課堂教學上或課後活動中,則可培養學生「運用科 技與資訊」的能力和「主動探索與研究」的精神,並進一步養成學生「獨立思考 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王全世(2000a)分析國內外文獻,發現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在國內雖然是近 幾年才興起的名詞,但是在西方先進國家,如美國,科技呈現在幼稚園到高中的 教室中已經超過十年,許多教師已經主動地使用科技與有效教學策略來將科技整 合於他們的課程中。國外的專家學者常用電腦整合教學或科技整合來強調資訊科 技運用在教學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使用資訊科技於課程與教室中,並且將科技整 合列為課程統整的一項重要主題。雖然電腦、資訊科技、與科技這三個名詞所包 含的範圍不同(如圖 2-1-1 ),但是它們在融入教學的內涵中,主要都是指電 腦與網路相關科技。

圖 2-1-1 電腦、資訊科技、與科技的範圍(王全世,2000a)

科技 資訊科技

電腦

王全世(2000a)分析許多研究發現,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後,教學的 型態會有所轉變。教師不再是教學活動的主角,教師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而 是扮演著引導者、輔助者、咨詢者的角色;學生轉變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可以適 度地決定自己所要學習的內容與進度。除了師生角色的轉變之外,所設計的課 程、教材、教學策略均會有所轉變,從以學科為中心的分科課程到以學生為中心 的統整課程;從以學科為體系的循序式教材到以問題為基礎的生活化教材;從講 授式的教學策略到建構式的教學策略。因此,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採用 建構式的教學策略,最能成功地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資訊融入教學是現今教學科技的發展趨勢,其發展始於資訊素養技能的培 育,電腦輔助教學到資訊融入教學。Jonassen (1996) 曾以mindtools說明教學 科技有三層次的應用,分別是「學電腦知識 (learning about computer) 」、

「從電腦學知識 (learning from computer) 」、「用電腦學知識 (learning with computer) 」。Jonassen 對電腦三層次的應用,對應到我國資訊教育的發展分 別是資訊概論、電腦輔助教學、與資訊融入教學;配合著網際網路與通訊科技科 技的發展、電腦科技、軟體設備、技術的快速進步,可以預見的是,資訊教育將 是現今教育與教學中的必要元素。徐新逸和吳佩謹(2002)認為在教學科技理論 的發展也支持未來學習模式朝向「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向之同時,資訊融入學習 領域應是未來主流的學習方式。

Kochtanek 和 Hein(2000)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指掌握資訊科技 的特質,創造深度學習以提昇學習者的心智能力。陳德懷(2002)指出近年來,

由於資訊科技不斷的進步,使得各種教育理念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利用電腦及網 際網路進行電腦輔助教學、電腦輔助學習、線上學習、電子化學習、以及數位學 習的風氣逐漸興盛,且日益受到國內外教育單位的重視及推廣。各國政府無不致 力於電腦科技的提昇,並將此視為是教育改革的關鍵。政府與國立中央大學等學 府,合作創設亞卓市,努力營造虛擬的數位學習社會,並逐步完成補助各國民中 小學電腦教室軟硬體設備,建置全國及縣市資訊化校園環境。而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更是於九十一年一月十五日,正式以40億元的金額,通過「數位學習國家 型科技計畫」,在在都顯示台灣已邁向新紀元的知識學習方式。不難預料,傳統

教育將產生巨大的變革,該塑造何種新型態的教育環境,以提供學習者充分適應 並從中學習,以及該如何有效學習,即為二十一世紀資訊社會的重要議題。

參、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目的

從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與內涵中可以了解,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目的應 該有下列三個:

一、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

資訊時代中,國民具有足夠的資訊素養是相當重要的。王全世(2000b)提 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後,國民教育將不再有電腦課,資訊科技成為非資訊科 技學科內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電腦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必需從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中獲得。要讓學生學得基本的電腦知識與技能,並不是刻意地騰出一些時間,專 門來教學生電腦,這樣是不符合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與精神的。最好的方式 是,利用當時的課程與教學情境來教學生所需要而且會立即用到的電腦知識與技 能,這樣不但有學習動機,也能學中做、做中學,立即運用電腦這項工具來增進 學習。如此一來,資訊科技才算是真正融入教學。

二、培養學生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

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是國民教育所要培養的十項基本能力之一,為了要培 養這項能力,學生要能將電腦視為平常的工具,普遍應用電腦於學習中。為了要 使學生能視電腦為學習工具,則必需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讓學生平常上課都 能接觸到資訊科技,使用資訊科技來進行學習活動,這樣,學生才能自然地、自 信地於使用資訊科技來解決問題,進而培養其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 (王全世,

2000a)。

三、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習成效

未來世界一日千里,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想要教導我們現在的學生,適應未 來的世界,光靠過去的知識是不夠的,不只學習內容的改變、學習方式也要跟著 改變。王全世(2000a)認為將資訊科技整合於教學時,教師很難再用傳統的講 授式教學來教學生,而是會趨向建構式的教學策略;學生則不再是被動地聽教師

講解,而必須主動地使用資訊科技來建構自己的知識,完成自己的目標。因此,

由於資訊科技的特性,可以使傳統的教學型態轉變,提升教學的品質,使教學達 到最佳化;也可以使學習活動豐富,刺激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批判思考的能 力,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韓善民(1998)認為學校師生能普遍應用電腦於教學或學習,以提昇教學品 質及學習成果,才是資訊教育基礎建設之終極目標,也就是說,將電腦融入各學 科教學是教育部推動資訊教學的最終目標。王全世(2000a)也認為,推動資訊 科技融入教學不但符合資訊教育的最終目標 ,也順應了全球的趨勢與世界的潮 流,更對教學的革新與教育的改革帶來了另一個希望。

肆、為何要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一、配合教育部的教育政策

劉兆漢、黃興燦(2002)指出,近年來我國教育部在資訊科技相關之工作推 動上亦不遺餘力,目前已積極進行「網路學習發展計畫」和「資訊教育基礎建設 計畫」均有卓越的成效。另外,民國九十一年一月十五日,行政院國科會通過「數 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將在未來五年內投入四十億元進行此項計畫。「數位 學習」在此計畫中指的是以數位工具,透過有線或無線網路,取得數位教材,進 行線上或離線之學習活動;希望藉由數位學習工具的研發、數位學習網路環境的 建置、數位教材內容的製作、以及數位學習活動的設計等,推動全民數位學習﹔

使得我國成為「學習型社會」,進而營造一個「優質數位化社會」的環境,以利 提昇知識經濟時代的國家整體競爭力。

「建構全民網路教育,建立終身學習的社會」是行政院於2002年提出的挑戰

「建構全民網路教育,建立終身學習的社會」是行政院於2002年提出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