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檢測題」得分結果與討論

本節主要是根據「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檢測題」得分結果,探討本研究之 待答問題一∼三:

一、 接受不同資訊科技融入方式的學生在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檢測題得分是 否有差異?

二、 不同性別的學生在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檢測題得分是否有差異?

三、 資訊科技融入方式與性別對學生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是否有交互影響?

壹、「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檢測題」前、後測得分平均數與標準差

由表 4-1-1 及圖 4-1-1 得知教師指導組與學生操控組學生,在「奈米科技 概念學習成效檢測題」各階段學習成就前、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在前測部份,

教師指導組學生除了在「第三階段:奈米結構與材料」得分高於學生操控組之外,

在檢測題「第一階段:奈米定義與特性」、「第二階段:自然界的奈米現象」、

「第四階段:奈米技術發展與應用」得分及「總積分」皆低於學生操控組。而在 後測部份,教師指導組學生在除了「第一階段:奈米定義與特性」得分與學生操 控組相同外,在「第二階段:自然界的奈米現象」、「第三階段:奈米結構與材 料」、「第四階段:奈米技術發展與應用」得分及「總積分」皆高於學生操控組。

表 4-1-1 「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檢測題」前、後測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組別 教師指導組 學生操控組

統計量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前測 67.59 21.66 70.69 14.38 第一階段

後測 88.28 19.47 88.28 14.41 前測 68.77 15.17 69.92 13.57 第二階段

後測 81.80 19.41 76.82 14.78 前測 65.09 16.83 60.34 17.06 第三階段

後測 84.48 21.04 64.66 16.39 前測 68.23 18.27 77.83 13.41 第四階段

後測 86.45 16.57 83.74 12.06 前測積分 67.79 14.67 70.76 9.23 總積分

後測積分 84.83 17.04 79.10 10.35

為清楚呈現各階段前、後測得分情形,進一步以折線圖方式呈現如下:

50

(F=.171,p>.05),即男生與女生在「第一階段:奈米定義與特性」的學習成 效沒有顯著差異。

表 4-1-3 「組別 * 性別」顯示,不同組別、不同性別學生得分的交互作用 未達顯著水準(F=.111,p>.05),即接受不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方式的學生在

「第一階段:奈米定義與特性」的學習成效不會因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

表 4-1-2 「第一階段:奈米定義與特性」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迴歸係數同質性(前測成績*組別+前測

成績*性別+前測成績*組別*性別) 574.66 3 191.55 .87 .463 Error(組內+殘差) 11006.60 50 220.13

表 4-1-3 「第一階段:奈米定義與特性」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組別 37.376 1 37.376 .171 .681 性別 37.438 1 37.438 .171 .681 組別 * 性別 24.213 1 24.213 .111 .741

誤差 11581.255 53 218.514

二、第二階段:自然界的奈米現象

表 4-1-4,F=2.56,p>.05,未達顯著水準,表示每個群體的迴歸線斜率無 顯著差異,符合共變數分析中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假定,繼續進行共變數分析。

表 4-1-5 共變數分析「組別」主要效果顯示,不同組別學生的得分差異未 達顯著水準(F=2.664,p>.05),即教師指導組與學生操控組學生在「第二階段:

自然界的奈米現象」的學習成效沒有顯著差異。

表 4-1-5 「性別」主要效果顯示,不同性別學生的得分差異未達顯著水準

(F=2.225,p>.05),即男生與女生在「第二階段:自然界的奈米現象」的學習 成效沒有顯著差異。

表 4-1-5 「組別 * 性別」顯示,不同組別、不同性別學生得分的交互作用 未達顯著水準(F=.267,p>.05),即接受不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方式的學生在

「第二階段:自然界的奈米現象」的學習成效不會因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

表 4-1-4 「第二階段:自然界的奈米現象」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迴歸係數同質性(前測成績*組別+前測

成績*性別+前測成績*組別*性別) 1388.75 3 462.92 2.56 .065 Error(組內+殘差) 9025.59 50 180.51

表 4-1-5 「第二階段:自然界的奈米現象」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組別 523.375 1 523.375 2.664 .109 性別 437.268 1 437.268 2.225 .142 組別 * 性別 52.551 1 52.551 .267 .607

誤差 10414.343 53 196.497

三、第三階段:奈米結構與材料

表 4-1-6,F=.86,p>.05,未達顯著水準,表示每個群體的迴歸線斜率無 顯著差異,符合共變數分析中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假定,繼續進行共變數分析。

表 4-1-7 共變數分析「組別」主要效果顯示,不同組別學生的得分差異達 顯著水準(F=13.959,p<.05),表示學生在檢測題「第三階段:奈米結構與材 料」後測成績的高低會因受試樣本所接受的資訊科技融入奈米科技教學方式的不 同而有顯著差異,由表 4-1-8 得知教師指導組在檢測題「第三階段:奈米結構

與材料」後測得分高於學生操控組得分(調整後平均數:教師指導組 84.06,學 生操控組65.08);由此可知,利用教師指導的資訊科技融入奈米科技教學,學 生在檢測題「第三階段:奈米結構與材料」得分高於學生自行操控的資訊科技融 入奈米科技教學,且差異達顯著效果。

表 4-1-7 「性別」主要效果顯示,不同性別學生的得分差異未達顯著水準

(F=.470,p>.05),即男生與女生在「第三階段:奈米結構與材料」的學習成 效沒有顯著差異。

表 4-1-7 「組別 * 性別」顯示,不同組別、不同性別學生得分的交互作用 未達顯著水準(F=.015,p>.05),即接受不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方式的學生在

「第三階段:奈米結構與材料」的學習成效不會因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

表 4-1-6 「第三階段:奈米結構與材料」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迴歸係數同質性(前測成績*組別+前

測成績*性別+前測成績*組別*性別)

944.28 3 314.76 .86 .468

Error(組內+殘差) 18284.54 50 365.69

表 4-1-7 「第三階段:奈米結構與材料」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組別 5064.255 1 5064.255 13.959 .000* 性別 170.635 1 170.635 .470 .496 組別 * 性別 5.307 1 5.307 .015 .904

誤差 19228.820 53 362.808

* p<.05

表 4-1-8 「第三階段:奈米結構與材料」調整後平均數摘要表 組別 教師指導組 學生操控組

原始平均數 84.48 64.66 調整後平均數 84.06 65.08

四、第四階段:奈米技術發展與應用

表 4-1-9,F=.97,p>.05,未達顯著水準,表示每個群體的迴歸線斜率無 顯著差異,符合共變數分析中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假定,繼續進行共變數分析。

表 4-1-10 共變數分析「組別」主要效果顯示,不同組別學生的得分差異未 達顯著水準(F=2.633,p>.05),即教師指導組與學生操控組學生在「第四階段:

奈米技術發展與應用」的學習成效沒有顯著差異。

表 4-1-10 「性別」主要效果顯示,不同性別學生的得分差異未達顯著水準

(F=.504,p>.05),即男生與女生在「第四階段:奈米技術發展與應用」的學 習成效沒有顯著差異。

表 4-1-10 「組別 * 性別」主要效果顯示,不同組別、不同性別學生得分 的交互作用未達顯著水準(F=.041,p>.05),即接受不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方 式的學生在「第四階段:奈米技術發展與應用」的學習成效不會因性別不同而有 所差異。

表 4-1-9 「第四階段:奈米技術發展與應用」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迴歸係數同質性(前測成績*組別+前測

成績*性別+前測成績*組別*性別)

555.19 3 185.06 .97 .415

Error(組內+殘差) 9550.85 50 191.02

表 4-1-10 「第四階段:奈米技術發展與應用」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組別 502.152 1 502.152 2.633 .111 性別 96.044 1 96.044 .504 .481 組別 * 性別 7.806 1 7.806 .041 .840

誤差 10106.038 53 190.680

五、總積分

表 4-1-11,F=2.26,p>.05,未達顯著水準,表示每個群體的迴歸線斜率 無顯著差異,符合共變數分析中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假定,繼續進行共變數分析。

表 4-1-12 共變數分析「組別」主要效果顯示,不同組別學生的得分差異達 顯著水準(F=7.878,p<.05),表示學生在檢測題「總成績」後測成績的高低會 因受試樣本所接受的資訊科技融入奈米科技教學方式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由表 4-1-13 得知教師指導組在檢測題「總成績」後測得分高於學生操控組得分(調 整後平均數:教師指導組 85.92,學生操控組 78.01);由此可知,利用教師指 導的資訊科技融入奈米科技教學,學生在檢測題「笫一~四階段之總積分」得分 高於學生自行操控的資訊科技融入奈米科技教學,且差異達顯著效果。

表 4-1-12 「性別」主要效果顯示,不同性別學生的得分差異未達顯著水準

(F=1.681,p>.05),即男生與女生在「奈米科技概念」的學習成效沒有顯著差 異。

表 4-1-12 「組別 * 性別」主要效果顯示,不同組別、不同性別學生得分 的交互作用未達顯著水準(F=.015,p>.05),即接受不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方 式的學生在「奈米科技概念」的學習成效不會因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

表 4-1-11 「總積分」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迴歸係數同質性(前測成績*組別+前

測成績*性別+前測成績*組別*性別)

755.38 3 251.79 2.26 .093

Error(組內+殘差) 5572.23 50 111.44

表 4-1-12 「總積分」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組別 940.577 1 940.577 7.878 .007* 性別 200.722 1 200.722 1.681 .200 組別 * 性別 1.824 1 1.824 .015 .902

誤差 6327.617 53 119.389

* p<.05

表 4-1-13 「總積分」調整後平均數摘要表 組別 教師指導組 學生操控組 原始平均數 84.83 79.10 調整後平均數 85.92 78.01

貳、小結

綜合上述共變數分析結果整理下表 4-1-14,教師指導組和學生操控組學生 在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檢測題「第三階段:奈米結構與材料」和「一~四階段 之總積分」得分差異均達顯著效果,且教師指導組得分高於學生操控組。表示利 用教師指導的資訊科技融入奈米科技教學,學習成效優於學生自行操控的資訊科 技融入奈米科技教學,且差異達顯著效果。此結果與張俊彥(Chang,2003)的「地 球科學教學:我們應該在中學實施教師指導或學生控制的電腦輔助教學呢?」研

究之結果:教師指導的電腦輔助教學組學生比學生自行操控的電腦輔助教學組學 生在地球科學成就測驗有較高的得分表現,且差異達顯著效果,有類似的結果。

表 4-1-14 顯示,不同性別的學生,在「第一階段:奈米定義與特性」、「第 二階段:自然界的奈米現象」、「第三階段:奈米結構與材料」、「第四階段:

奈米技術發展與應用」得分及「總積分」,得分差異均未達顯著水準;即學生在 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檢測題上的得分表現,並不會因為學生的性別不同而有所 差異。

表 4-1-14 顯示,在「第一階段:奈米定義與特性」、「第二階段:自然界 的奈米現象」、「第三階段:奈米結構與材料」、「第四階段:奈米技術發展與 應用」得分及「總積分」,資訊融入方式與性別交互作用未達顯著,即接受不同 資訊科技融入方式的學生在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檢測題上的得分表現,並不會 因為學生的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

表 4-1-14 各階段二因子共變數分析綜合摘要表

表 4-1-14 各階段二因子共變數分析綜合摘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