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奎山的獨輪車與社會化統整性活動課程的關係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很多的體力。由於養漁是家業,所以生長在 80 年代的我還有這樣的身體勞動經 驗。但是到了我姪子約 2000 年後出生,這一代成人就「不讓」他跟著堂哥一起 工作,由於他也是家中的獨子,和我同輩的堂哥就不希望讓他像自己一樣勞 動。

時代的改變,社會的變遷中我們依舊看見人類總會向前邁進,但在人類的 行動中總也會遺留前人的痕跡。「獨輪車」作為歷史演化的物件,在它身上我們 看見人類歷史演進的身影。推「獨輪車」是需要透過勞力,它協助人們搬運,

同時也象徵著「人類勞動的本身」。而「它」如果被放置在幼兒園內,或成為年 幼孩童的工具時,「它」對孩童成長將形成怎樣的身體經驗?「它」在童年教育 中又扮演怎樣的角色?那麼為何創辦於 1963 年的奎山幼兒園會讓幼童使用不是 很好控制的獨輪車,且「它」竟然在奎山校園內留存使用約有 40-50 年之久?

第二節 奎山的獨輪車與社會化統整性活動課程的關係

奎山中學創建於民國 52 年 8 月,位於台北市北投,是一綜合性的從幼稚園 起,經小學而至中學的小班制小型實驗學校。創校人王熊慧英教授當時因洞察大 班級「養鴨人家」式的惡質教育環境是造成學生問題、青少年犯罪的淵藪,為此 開創小班級、少班數的小型學校做教育研究實驗。

創辦人熊慧英(1925-年)是台灣重要的幼教專家及教育家,出生江蘇省六合縣,

父親是一名軍醫、母親是專職的家庭主婦,她身為一代相傳的長孫女,在弟妹間 頗有權威,並就讀上海國立幼稚師範專修科二年,因抗戰中斷學習,隨國民黨政 府遷移來台灣。1948-1955 年來台先任職於教育廳,並獲聘台灣省立台北女子師 範學校附設幼兒園主任,兼任幼稚師範科的教師。1953 年出版《幼兒活動單元教 材教法》推廣陳鶴琴所提倡的「五指教學法」。1955-1963 年主持台銀附設幼稚園,

1963 年創辦奎山學校。1973-1980 年創辦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系與研究所,目 前熊慧英女士已臥病在床約 10 年之久,不能言語。從上述熊慧英的生命歷程來 看,她的一生都奉獻給台灣的教育,而奎山則是其落實其理想教育的實驗田野。

1955-1963 年熊慧英主持的台銀附設幼稚園教育實驗,可以說是奎山幼兒園 教育模式的前身。在台銀幼兒園時期,不斷透過在實務的場域中觀察幼兒,思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考應該如何施行教育才能培養出具健全的人格。她的專業培育受到陳鶴琴五指 教學法的影響,由於以單元分科教學進行,老師教什麼幼童就學什麼,她發現 如此會使幼童形成段落性的學習,學習興致缺缺。觀察到此現象,熊慧英認為 其似乎不是那麼適和幼童的學習。幼兒對於單元中心一節課一節課的上法總是 興趣缺缺,常藉故上廁所溜出去玩,或是在班上幼童無法專心,常常爭吵,導 致課程必須停止。1955 年臺銀幼兒園成立,熊慧英開始思考新的「興趣中心教 學實驗研究」,在教室佈置上將教師主控的材料櫃改成開放式的角落區,幼童可 以不受時間限制並自由的去角落區學習,讓孩子與置身的環境有更多的連結,

讓幼童有主動創造環境的可能,並不中斷孩子的學習,培養其專注力。熊慧英 認為該方式可以兼顧學習者個性發展和個別差異,幼童可以在自由又規律下進 行學習,其價值在讓孩童可以依自我發展的速度從事活動,並自然成長。綜合 各種有效之教學法,熊慧英以興趣中心教學法及行為課程為經,以部頒課程標 準內容及五指活動為緯。強調教學時要能根據幼兒學習心理,採用各種設計教 學法和幼兒園課程各科教材教法,組合成為統整性的孩童學習活動。綜合教學 法表面看是很混亂,但是會發現每位孩童都專心的工作。孩童經驗的獲得需透 過孩童內在的思考活動及外在行動兩方面,孩童的活動不僅是孩童實際去做,

亦經由孩童自己思考而產生行動,教師的工作並非按教案進行教學,而是設法 為孩童安排自我發展與團體合作發展的機會,在孩童自己主導的活動過程中達 到教育目的(熊慧英主編,1959:28)。在臺銀幼稚園兩年的實驗中,「故事中心 教學法」最受幼童喜愛,熊慧英認為好的故事提供不同的教育意義,同時協助 幼童發展良好行為與健全人格的教育工具。孩童的故事表演不同於成人的戲劇 演出,在孩童投入故事表演的遊戲過程中會使用個別活動趨向團體活動,從小 團體趨向於大團體,而形成孩童社會化歷程。總而言之,對熊慧英而言「尊重 孩童」與「課程統整」可以說是幼兒園教學實驗研究的基調,她向傳統的教學 方式作了一個嘗試性的革命(熊慧英主編,1959:1),透過不斷的教學實驗,由

「單元活動課程」、「興趣中心活動」最後揉合長期教學經驗驗證的結果,建構 出所謂的「社會化統整性活動課程」,倡導幼兒園教育乃需提供有效的空間與寬 裕的時間,讓幼兒在適合其發展特徵與需要的物理與人文環境中,獨立自主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在群體互動中,學習創造表現投入群體貢獻,以成長良好的自處與處群人格基 模,用以承受後期學成心身廣的學習,能獨立生存也能貢獻群體,有良好的正 面人際關係,以達「教育就是達到良性社會化」的原理,以己立立人,以達達 人 (熊慧英,1998:49) 。

在這凡事凡物都為孩子構想的奎山校園裡,「獨輪車」的存在,似乎與奎山 學校創辦人熊慧英提出的核心教育理念息息相關。2013 年進入奎山校園進行田 野觀察與尋找學習主題報告研究時,聽聞奎山將在 2014 年因為增加高中部而需 要另外興建一棟新大樓,由於此,需把原有的幼兒園校舍給拆除,那麼幼童每日 搬運牛奶的日常活動將會跟著消失。帶著為歷史留下見證的心情,當時的我透過 拍錄影像把整個約 20 分鐘的活動過程記錄下來,並把它當作質性研究課程的期 末作業。這份影像資料中的幼童間的互動對話內容被我轉成逐字稿,且進行文本 的微觀分析與詮釋。這份前導性的作業,也就成本研究構想的先導研究。

當時初步研究發現奎山幼童經由獨輪車搬運牛奶的這個日常活動,即三位 幼童合力推著不是很好掌控的獨輪車時,為了要共同完成搬運牛奶,過程中爭 執等、協商、合作行為就跟著他們一面走一面被講了出來。在一種需要勞動的 過程中,呈現出他們當下的內在情緒。三位幼童透過獨輪車為其他教室內的同 輩搬運牛奶,一開始幼童們都會好好地說,希望對方如何協助推行獨輪車,但 當獨輪車方向一直失控,或是翻倒時,他們就會產生一種急迫性搶救的行動,

同時一面責怪對方,一面互相協助。過程中增加了他們很多同伴間的互動關 係,對話中可以清楚看見每位孩子鮮明的個性。透過微觀解讀幼童與獨輪車之 間的互動關係,可以發現似乎他們是在這搬運的行動中,透過經驗的累績來促 進身體知覺的建構。奎山幼兒園內讓幼兒用獨輪車來搬運牛奶的這個活動,它 不僅提供孩童的勞動性,同時在爭執、協商與合作的社會互動關係中幼童形塑 出其社會化的能力。

這個「幼童以獨輪車來搬運牛奶」的活動,讓我意識到消逝已久的童年勞動 經驗,內心驚訝的是這個搬運的身體勞動經驗竟然出現在繁華台北市的巷弄中,

既是熟悉又是陌生的;驚喜的是,它再次點醒當今幼兒教育忽視孩童身體勞動經 驗的培養,而該活動提供幼童社會互動關係的平台之餘,其在奎山校園以工作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近半百,與奎山學校創辦人熊慧英的教育理念必然息息相關。基於此,我決定透 過論文的研究來探討奎山幼兒園幼童以獨輪車來搬運牛奶的日常活動教育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