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媒體識讀能力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媒體識讀能力之相關研究

國內有許多媒體識讀能力相關研究是以問卷調查法的方式進行,描述閱聽 人的媒體識讀能力與各項因素對媒體識讀能力之影響。本節針對近年來對學生 所進行之媒體識讀能力相關研究分為「研究對象」與「研究背景變項」兩方面 做整理與分析。

壹、研究對象

在以「學生」為研究主體方面,主要有國小學生、國中學生、高中職學生 與大學學生等,研究者歸納媒體識讀之相關研究,依照教育階段先後順序排列 如下表 2-3-1。

表 2-3-1

媒體識讀相關研究之研究對象與研究區域彙整表

研究對象 研究區域 研究者 研究主題

國小三、六年級 全國 朱則剛與吳翠珍

(1994)

我國國小學生電視識讀能 力研究

國小四、六年級 台中縣市 蔡菁秤(2000) 兒童電視識讀能力與父母 介入兒童收視行為

國小四、六年級 台南縣市 潘恆惕(2007)

臺南縣市國小學童收看電 視節目類型與電視識讀能

力之調查研究

國小四、六年級 彰化縣市 高于喬(2009)

新移民子女收視行為、親 子共視與電視識讀能力之

關聯性研究

(續下頁)

國小四、五、六

高中、高職學生 台北市 陳慶懋(2006)

以及在不同的社經地位下,享有何種的文化符碼以詮釋特定的訊息(馮建三譯,

1995)。研究者歸納媒體識讀之相關研究,整理出與本研究有關以及較常被使用 的媒體識讀能力相關研究變項,包括「性別」、「年級、年齡」、「家庭社經地位」、

「父母親介入孩子媒體使用之情形」、「學校所在地區」、「媒體使用時間或頻 率」、「媒體使用目的、動機或偏好」。依序說明如下:

(一)性別

朱則剛、吳翠珍(1994)之研究發現不同性別在電視識讀能力的整體表現 及各分項表現上無顯著差異。蔡菁秤(2000)發現性別與兒童電視識讀能力無 顯著相關;王姵雯(2002)也發現性別對青少年整體的電視識讀能力並無多大 影響;邱民才(2002)發現高中男同學媒體識讀能力較高,教師性別在電視識 讀能力表現上無顯著差異;林誼宣(2006)發現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童的批判思 考能力並無差異;何巧姿(2006)不同性別的大學生之電視新聞識讀能力並無 顯著不同;于力真(2007)發現不同性別的政治作戰學院學生其電視識讀能力 部分無顯著差異;高于喬(2009)發現性別與電視識讀能力並無相關性。由此 可知,以上研究均顯示性別與媒體識讀能力無顯著相關或差異。也有少數研究 顯示出性別與媒體識讀能力的差異與相關,例如:許誌宏(2005)發現女生網 路媒體識讀能力高於男生;吳政峰(2007)發現不同性別之國中學生之媒體識 讀能力有顯著差異,且女生優於男生。

(二)年級、年齡

朱澤剛、吳翠珍(1994)發現不同年級之國小學生在電視識讀能力的整體 表現及各分項表現上有顯著差異,六年級顯著優於三年級;饒淑梅(1995)發 現年級是影響國中學生電視素養的重要因素;蔡菁秤(2000)發現國小學生之

年級愈高電視識讀能力愈高;王姵雯(2001)發現青少年之年齡和電視識讀能 力成正相關;何巧姿(2006)發現年級在大學生電視新聞識讀能力上並無顯著 不同;于立真(2007)發現政治作戰學院之學生的年級愈高電視識讀能力愈高;

潘恆惕(2007)國小學童之年級對於電視識讀能力達到顯著差異;蘇冠如(2008)

發現國小六年級學童的電視識讀能力高於五年級學童;陳佩佩(2010)發現國 中九年級學生在網路素養之技能層面表現優於七、八年級學生。以上研究均顯 示年級或年齡與媒體識讀能力有顯著相關,而以下研究則有不同的發現:何巧 姿(2006)發現年級在大學生電視新聞識讀能力上並無顯著不同;高于喬(2009)

發現國小學童之年級與電視識讀能力無相關。

(三)家庭社經地位

家庭社會經濟地位係指依據父母親受教育程度、父母親職業地位與家庭經 濟收入等做為衡量指標,以反映一個家庭在社會階層中所占的地位(黃毅志,

1998)。朱則剛、吳翠珍(1994)發現國小學童之父母的教育水準愈高,子女在 電視識讀能力的表現上愈佳。饒淑梅(1995)發現家庭社經地位是影響學生電 視素養的重要因素;蔡菁秤(2000)發現父親或母親教育程度愈高的兒童,其 電視識讀能力愈高;王姵雯(2001)發現青少年之父母若教育程度越高,其子 女的電視識讀能力越佳;邱民才(2002)發現台北市高中生之父母社經地位愈 高者,其電視識讀能力愈高;于力真(2007)發現父母親教育程度愈高的政治 作戰學院學生,其電視識讀能力愈高;林誼宣(2006)發現家庭社經地位與媒 體識讀能力有顯著相關。潘恆惕(2007)發現國小學童之父母親的教育程度對 於電視識讀能力則達到顯著差異;蘇冠如(2008)發現父母親教育程度較高、

職業聲望較高的兒童其電視識讀能力較佳;陳映先(2009)國小學童之父母的 學歷與電視新聞媒體識讀能力達顯著差異;高于喬(2009)發現母親教育程度

越高的新移民子女,其電視識讀能力越高;古雅馨(2009)發現父母教育程度 越高之高中職學生的電視識讀能力越佳。整體看來,大多數相關研究均顯示,

家長之教育程度以及職業地位越高,學生之媒體識讀能力也越佳

(四)父母親介入孩子媒體使用之情形

蔡菁秤(2000)發現父母以「評價型介入」與「約束型介入」國小學童收 視行為皆與整體電視識讀能力有顯著相關;羅健豪(2009)發現國小學童網路 識讀能力會因為家長是否陪同國小學童使用網路而有所影響;陳佩佩(2010)

發現國中學生之父母會管教及參與網路行為者,其網路素養表現較佳。而在高 于喬(2009)的研究則發現親子共視行為、親子共視頻率與子女電視識讀能力 無相關。由於此部份相關研究較缺乏,本研究將針對父母對子女媒體使用之管 教態度、參與程度與媒體識讀能力之差異性,作進一步的探究。

(五)學校所在地區

有部分研究顯示學生就讀學校所在地區與媒體識讀能力有顯著差異,例如 周慧美(1999)發現城市地區的國小學童電視識讀能力發展優於鄉鎮地區的學 童;蔡菁秤(2000)發現就讀台中市的學校的國小學童電視識讀能力高於就讀 台中縣學校的學童;潘恆惕(2007)發現學校所在地區對於國小學童之電視識 讀能力達到顯著差異;陳映先(2009)發現城鄉地區的學童電視新聞媒體識讀 能力在「瞭解電視新聞媒體訊息內容」層面達顯著差異。高于喬(2009)發現 就讀彰化市的學校的新移民子女,其電視識讀能力較就讀彰化縣者高。

(六)媒體使用時間或頻率

王姵雯(2002)發現青少年閱報時間和頻次與青少年電視識讀能力呈現正

相關;青少年使用電視媒體和網路媒體的頻次和時間,卻與青少年的電視識讀 能力呈現負相關;邱民才(2002)發現「收看電視時數」最能預測高中生的電 視識讀能力,收看電視時數短之高中學生其電視識讀能力愈高;林誼宣(2006)

發現國小學童收看電視時間愈長,其批判思考能力與批判思考意向相對愈低;

陳慶懋(2006)發現台北市高中、職學生電視與網路使用愈頻繁者,識讀能力 愈低;報紙閱讀率愈高的人,識讀能力愈高;于力真(2007)發現收視時間與 政治作戰學院之學生電視識讀能力具有顯著關聯性;吳政峰(2007)發現觀賞 電視時間,在媒體識能力上達顯著差異;蘇冠如(2008)發現國小學童觀看電 視時間愈長,識讀能力並未隨之提高,甚至長時間觀看電視的兒童,其識讀能 力更差;古雅馨(2009)學生媒體使用時間對於媒體識讀能力呈現負相關。高 健訓(2011)發現每週不同的網路使用時間的國小學生之資訊素養有顯著差異。

以上相關研究均顯示媒體使用時間與媒體識讀能力具有相關性。

以下研究則未發現媒體使用時間或頻率與媒體識讀能力之相關與差異,朱 則剛、吳翠珍(1994)發現兒童看電視時間的多寡和兒童的電視識讀能力無顯 著相關,意即看電視愈多的兒童,不一定電視識讀能力就愈好;蔡菁秤(2000)

發現收視時數與兒童電視識讀能力無相關;何巧姿(2006)發現收視時間在大 學生電視新聞識讀能力並無顯著不同;吳政峰(2007)發現上網、收聽廣播、

閱讀報紙與雜誌的時間,與媒體識能力無顯著相關。高于喬(2009)發現 國小學童電視收視時數與電視識讀能力無相關。

(七)媒體使用目的、動機或偏好

王姵雯(2001)發現若受試者使用電視、網路、報紙的動機為娛樂目的時,

則其在電視識讀能力問卷內的各項分數皆偏低;吳政峰(2007)發現上網動機 部分,娛樂目的優於認識新朋友,也優於增加與同儕聊天的話題,而收聽廣播

動機方面,動機為獲取資訊、打發時間的學生,均優於增加與同儕聊天的話題;

潘恆惕(2007)發現國小學童電視收看類型中,「新聞」與「戲劇」節目與電視 識讀能力呈現低度正相關。古雅馨(2009)發現不同的觀賞電視節目類型、不 同上網用途、不同閱報版面之高中職學上在媒體識讀上具有顯著差異。高健訓

(2011)發現上網目的為「查資料」、「線上學習」的國小資優生之資訊素養高 於「玩遊戲」之資優生,更顯著高於「玩遊戲」、「交友」之普通生。林誼宣(2006)

之研究則有不同的結果,其研究顯示不同收看電視類型之學童在媒體識讀能力 上無顯著差異。

由於媒體使用目的、動機與類型之範圍較廣,各研究所使用之種類也不盡 相同,研究發現也有所歧異,本研究將針對媒體偏好類型與學生媒體識讀能力

由於媒體使用目的、動機與類型之範圍較廣,各研究所使用之種類也不盡 相同,研究發現也有所歧異,本研究將針對媒體偏好類型與學生媒體識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