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媒體識讀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媒體識讀

「識讀」一詞來自於英文的literacy,其定義為「讀與寫的能力(the ability to read and write)」(Vocabulary.com,Macmillan Dictionary),更具體的意 義為「對特定領域具有知識或能力(having knowledge or ability in a more specific area)」(Macmillan Dictionary),如電腦識讀(computer literacy)、

視覺識讀(visual literacy)或成人識讀(adult literacy)等。

早在196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教育部長會議宣布:literacy所指涉 的,不僅是讀寫技能之訓練,還應當包括社會、公民與經濟角色的準備。推論之,

當前受過教育或有知識的人,在基本的讀寫能力以外,必須擁有廣泛知能,方能 成為適應良好的社會成員。綜上所述,晚近英語世界關於literacy的理解,早已 跳脫文字印刷的框限,擴及到因應社會生活的多方面技能。無論如何,閱聽人之 所以需要充實識讀媒體的知能,除了防制大眾傳媒的侵擾危害以外,還在於提升 自己的賞析才能與鑑別力,並藉由督促改善媒體的運作表現,讓優質傳媒勝出,

從而養成民主社會的理想公民(余陽洲,2009)。以上論點將媒體識讀不光侷限於 讀寫能力,更推展到具備社會的知能。

媒體識讀(media literacy)定義分歧,亦有研究者將之譯成「媒體素養」,

簡單地說即是對媒體具有知識或能力,而教育部公布的<<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 書>>,對媒體素養一詞作了詳細的定義,它指出媒體素養教育是一種「優質公民」

的教育,目的是要造就民主社會中,對無所不在的資訊具有主體意志、獨立思考 的公民。這種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人民兩種能力:釋放(liberating)和賦權 (empowerment)。「釋放」指的是個人在心智上能夠穿透媒體所建構的迷障,不 被媒體左右;更能進行社會參與,使用媒體表達對公共事務的關心,促進公民民 主素養。 「賦權」指的是個人有自主能力去分辨、選擇、評估媒體及其內容,

進而透過理性的思考與對話,去影響、督促媒體改善內容,乃至培養公民產製創 意的、良性的、教育的訊息,共同建構社區品味(community standard),從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提高社會的文化品質。(教育部,2002)

吳翠珍與陳世敏(2007)比較媒體識讀與媒體素養,指出這兩者在內涵、層 次、目標、主體等不同處,摘要如下表:

表2-1 媒體識讀與媒體素養之不同

媒體識讀 媒體素養

主要內涵 認知能力 認知、態度、觀念、活動

目標 防疫主義 準備公民生活

主體 媒體消費者 公民

脈絡 消費選擇 公共領域

主要教學活動 文本分析 重視媒體產製與近用

願景 個人資訊健康 健康資訊社區

吳翠珍與陳世敏(2007)並將以上的比較作出3點結論:1.媒體識讀和媒體素 養,都是media literacy,不過在內涵、目標、主體、脈絡、教學或願景等方向 上,不盡相同。2.前述的不同,原因在於時間先後及倡導者的教育觀點。媒體識 讀是早期道德家倡導的,他們眼中看見大眾傳播媒體急速發展所帶來的弊病,所 以排斥媒體,也因此觀念及作法上便採取「解毒」取向。至於媒體素養觀念發展,

時間稍晚,行動者把當代大眾傳播媒體的問題看成教育環境問題,所以解決之道 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實施公民教育,作為進入成人社會的「準備」工作。在這樣的 觀念下,媒體教育強調「素養」,是公民整體教育的部份,就跟「民主素養」是 民主社會公民教育的一部分一樣。3.體制與理論基礎的不同。識讀的觀念,主要 源於大眾傳播採取商業體制的美國,學術理論受到行為主義,尤其是刺激與反應 理論、社會學習理論的影響很大;當然,素養的觀念也受到商業體制和行為主義 的間接影響,但總的來說,直接影響係來自公共廣播體制(包括廣播與電視媒體) 和大眾文化研究、符號學研究、媒體政治經濟學、英國文化研究、媒體批評等學 術理域。大體上而言,吳翠珍與陳世敏認為媒體素養較之媒體識讀所包含的範圍 較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故古雅馨(2010)歸納吳翠珍與陳世敏論述,媒體素養是一種能夠理解、分 析、產製媒體的能力,也就是使用媒體的能力,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認知、情感、

態度或是行動,都屬於媒體素養的範疇,比較重視的是媒體的產製與近用,識讀 是站在文本分析的角度,期能慎選資訊,避免被媒體內容所誤導及誤用。古雅馨 (2010)並將媒體識讀能力定義為,係指個體能理解媒體所傳遞的訊息、知道傳播 媒體如何運作、如何組織,並以邏輯批判的思考加以詮釋、賞析、評判、區辨的 一種能力。

而根據MEDIA AWARENESS NETWORK網站上教育專家Jane Tallim表示「媒體識 讀即是篩選並分析我們每日所接觸的告知、娛樂或推銷信息的能力,是對所有媒 體產生批判性思維的能力。」(Media literacy is the ability to sift through and analyze the messages that inform, entertain and sell to us every day.

It's the ability to br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o bear on all media.) 唐可歆(2010)則指出,媒體識讀的批判範圍含括媒體的文本、媒體的政經結 構、媒體的再現等面向,保持獨立思考以及警覺與質疑的態度,檢視上述媒體的 整體脈絡系統,避免個人想法受媒體的意識形態和主流價值左右,或落入片面解 讀的陷阱。此定義與媒體素養的概念較相近。

而黃鏗嘉(2009)則整理各學者對媒體識讀的定義如下表,並歸納出媒體識讀 涵蓋的項目有:一、對於媒體所傳遞的訊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詮釋。二、每個 人應該發展出獨特的觀點來解讀媒體的訊息,而非被動的接受媒體所傳遞的訊 息。三、要了解媒體所傳遞的訊息並不是都是正確的,便可判斷出媒體訊息是否 為自己所需要接受的資訊。四、了解媒體訊息的產製過程。

表2-2 媒體識讀的定義

時 間 學 者 媒 體 識 讀 能 力 之 定 義

1981 Anderson 是指個體為了某種目的而吸收、利用傳播訊息的技能,

此技能包含蒐集、解釋、試驗及應用資訊,使個體不受 媒介傳播物表面所呈現的訊息所影響。

1983 Huston & 包含認知技能、語言能力、對世界的了解,以及對於媒

1995 Silverblatt 是媒介消費者對於所消費的媒介,不論是在內容、形 式、影響、工業及產製方面上,皆能去質疑、評估、創 (the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s)能有更敏感的瞭 解。

1999 Alvermann, Moon,

& Hagood

一、批判的媒體識讀能力是與文化研究這個跨學科的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技能,這種使用傳播訊息的技能,能夠使個人不受媒介 的表面訊息意義所影響

資料來源:黃鏗嘉(2009),<電視置入性行銷對學童的影響研究-以台北縣市國小 中、高年級學童之媒體識讀能力為例>,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 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在成露茜與羅曉南(2009)主編的《批判的媒體識讀(第二版)》一書中,將媒 體識讀的介紹分為媒體識讀的基礎、媒體產製、文本類型與解讀、識讀型態與再 現、行動閱聽人等5部分,可說是國內帶領閱聽人認識媒體、解讀媒體的入門。

陳炳宏亦架設「論媒.批媒」網站(http://www.pxc24.url.tw/index3.html),

為提高民眾媒體識讀能力而努力。

而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與中國廣播公司和世新大學傳播學院共同合 作,每周五7:50至8:00時於中廣開闢10分鐘的「新聞解碼」直播節目,針對時事 新聞作解析,一方面可提供媒體和新聞工作者更多專業自律上的參考,一方面也 為社會閱聽眾作媒體識讀的經驗分享,首集節目已於102年4月19日開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感官主義(sensation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