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

臺灣報紙的發展經歷了數段重大歷程,從 1949 年頒布的戒嚴令,政府有權 剝奪人民自由與基本人權,包括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等權利,即所謂黨禁、

報禁等,至 1987 年由宣佈解嚴為止,共持續了 38 年,這段時期臺灣人民言論自 由受到普遍限制,而解嚴後,臺灣報紙在解嚴 10 年以來變化快速,截至 1997 年 底官方統計資料顯示,臺灣報紙家數已由解嚴前的 31 家變成 344 家(1998 出版 年鑑,新聞局)。而「出版法」於 1999 年 1 月 25 日廢止後,加諸於國內報紙的 緊箍咒可說被解開,「出版法」中關於新聞紙雜誌發行之登記程序(廢「出版法」

第 16 條)已被廢除,報紙已不再是特許行業,不再有專法管理,其對內容部分規 範的模糊條文規定(廢「出版法」第 32 條),如觸犯或煽動他人觸犯內亂罪、外 患罪者、觸犯或煽動他人觸犯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或妨害秩序罪者、觸犯或 煽動他人觸犯褻瀆祀典罪或妨害風化罪者,亦轉由各相關法規如「兒童及少年福 利與權益保障法」、「刑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性騷擾防治法」等管 理,出版業者不再擔心動則得咎,受到如停止發行或撤銷登記等嚴重行政處分。

而隨著壹傳媒的進軍臺灣市場,壹週刊於 2001 年 5 月 31 日創刊,蘋果日報 於 2003 年 5 月 2 日在臺灣創刊後,部分媒體為追求市占率,忽視媒體之社會責 任,新聞感官化的情形愈形嚴重,不僅壓縮了本土媒體的生存空間,亦對臺灣社 會造成不良之影響,如八卦報導窺探名人隱私、對犯罪新聞過程詳盡描述、過度 刊登羶色腥圖片等,如盧世祥(2005)指出,「<<蘋果日報>>渡海來台兩年多,把 讀者當成資訊消費者,極力加以滿足,也打出閱報率領先的局面,惟其報導煽色 腥、新聞審判是明顯敗筆。」而更有甚者蘋果日報於 2009 年推出「動新聞」,以 動畫方式詳細描述社會新聞發生過程,以新聞之名行類戲劇之模擬,完全由美編 及動畫人員憑空想像,不僅對被害當事人造成二度傷害,其所帶來的負面教育意 義,更引起一般民眾與社福團體高度反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國內有志之士亦對壹傳媒進入臺灣市場對本土媒體帶來的衝擊感到憂心,如 陳延昇(2003)指出,蘋果日報在臺灣創刊所帶來的衝擊有二,一是從組織到產品 的全面衝擊,即是報社的組織和文化改變,第二是挑戰過去的文字傳統和管理權 威,亦即是編報的圖像化邏輯。而臺灣的報紙市場將一分為二:「蘋果」與「非 蘋果」。我們很不想說臺灣的報紙只剩如陳延昇所預言的兩個陣營,但是其預言 似乎已逐漸成真,中國時報與聯合報目前還是走著比較傳統的路線,而自由時報 相對地過度著墨於社會新聞,使得其有朝「蘋果化」現象發生。臺灣報紙雖從解 嚴與「出版法」的桎梏解放,但是卻面臨了另一個更嚴竣的問題-數位化與商業 競爭,自從網路與電視興起後,由於民眾可接收新聞資訊的管道變多,廣告主亦 有更強而有力的管道播放廣告,使得報紙面臨了營收降低的經營困境,原本靠訂 閱與廣告支持的營收,面臨網路與電視的鯨吞蠶食而逐漸流失,大的報業如自立 晚報於 2001 年停刊,更甚者,自從蘋果日報於臺灣創刊後,迅速在臺灣取得發 行量領先的地位,更使得許多傳統報紙產生經營困難,甚而結束營業,如中時晚 報於 2005 年、民生報、臺灣日報、中央日報於 2006 年紛紛停刊,而新生報與中 華日報等都遭受到經營困難縮小規模,可見臺灣的報業較小規模者不敵市場衰退 而紛紛退出市場。

此現象就如洪貞玲(2008)指出,媒體長期在戒嚴下扭曲發展,政治上無法監 督政府、商業上坐享壟斷利益,一旦政治束縛力量解除後,反而受市場力量的俘 虜,淹沒在惡性競爭當中,形成現在媒體選邊站與小報化的現象,長久削弱媒體 公信力,也形成民間社會部門間的信賴危機。

而臺灣報紙在發行量與廣告量都面臨萎縮的危機下,部分報紙為了追求獲 利,以感官刺激為訴求,大量報導感官新聞,以誇大的手法來報性、犯罪暴力與 災禍新聞,在情感上引起一般讀者不健全的反應和怵目驚心的作用(陳楚孟,

2001) ,而媒體新聞訴諸感官刺激之現象,亦造成了有識之士之憂心,如蘋果日 報常利用大篇幅刊登社會新聞,使得原先於臺灣報業只佔一版面的社會新聞版,

常出現在蘋果日報頭版,其中更放大社會新聞圖片,如車禍死者照片,或是兇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案現場照片,如 2006 年 11 月 19 日該報頭版刊登「胡志強翻車 妻受傷」新聞,

刊登大幅邵曉玲女士車禍受傷血腥報片,衝擊著閱聽者感官刺激,惟此報導嚴重 侵害被報導者人權,引起閱聽人及公民團體之抗議,包含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勵馨基金會在內的數十個公民團體,於 2006 年 11 月 24 日 前往蘋果日報總社表達抗議,同時將提出監督時間表,要求蘋果日報除了道歉之 外,應限期改善其違反人權原則之報導方式。

洪貞玲(2006)亦於研究解嚴後媒體近用權的發展指出,2002 年天下雜誌每 年一度的國情調查顯示,公眾看待臺灣當前面對的最大危機,「媒體煽動、炒作 新聞、誇大負面訊息」被列為僅次於「政黨惡鬥」(天下雜誌,2002;引自於洪貞 玲,2006)。總統府《2006 國家安全報告》也指出:「大眾傳播媒體的惡質競爭,

政治站邊、八卦化、新聞造假等,都讓媒體的社會公信力一落千丈,這些問題弱 化了社會正義價值支撐體系,造成了民間社會部門間的信賴危機。」(國家安全 會議,2006;引自於洪貞玲,2006) 由此可見,臺灣媒體的品質是令民眾不滿意 的。

而民眾真的喜歡看羶色腥新聞嗎?蔡念中(1999)表示,由於傳播生態丕變,

競爭劇烈,電視新聞為了爭取收視率,充滿了羶色腥的內容,滿足觀眾的感官刺 激,卻失去了品質,他在對 1097 位民眾針對國內電視台之社會新聞報導,有關 羶色腥內容所作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2.5%的民眾表示電視社會新聞的情色畫 面及新聞過多,而對電視新聞導情色畫面及內容,有 72.4%的民眾表示具有負作 用。77.5%閱聽眾收看電視新聞之主要目的乃是為了獲得資訊,僅有 17.6%的閱 聽眾收看電視是為了消遣娛樂。由此可見,臺灣傳媒與閱聽人的關係常是不對等 的,閱聽眾收看新聞是主要是為了獲取資訊,而電視台卻以收視率商業考量因素 大量供給羶色腥新聞,民眾從而被迫接受。

臺灣報紙經歷前述重大變革後,尤其在 2003 年壹傳媒進軍臺灣後,臺灣媒 體逐漸為人所詬病,如正向的內容過少,而負向的內容偏多,如政治性傾向過重 (偏藍或偏綠)、犯罪新聞與挖人隱私的新聞過多、未給當事人表達意見機會(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衡報導)或者是置入性報導,如李曕(2012.3.28)指出,蘋果日報以特大字號的標 題,濃烈的彩色印刷,數十大張的篇幅,其內容充滿色情、犯罪與災禍新聞,可 以說是標準的黃色新聞。李更語重心長地表示,目前世界上任何國家,報業的實 際表現都難令人滿意;尤其色情、暴力的新聞報導,對社會風氣、教育文化與社 會犯罪,都有明顯而深遠的影響。由以上可見,媒體的羶色腥新聞氾濫是構成媒 體亂象的主要原因。

國外有許多書籍與文章介紹與研究報紙新聞感官化現象(John D. Stevens, 1991;Gripsrud, 2000;Rooney, 2000;引自於陳順孝,2003),國內亦有學者針對 電視新聞感官化現象作研究(王泰俐,2004,2005,2006;何宗儒,2009;許志明,

2009),惟國內針對報紙新聞感官主義之研究並不多,而參考文獻探討有關感官 新聞的定義紛雜,考量羶色腥新聞的氾濫是民眾對媒體品質低落詬病之處,並避 免本研究的取樣範圍過大,本研究取感官新聞中的羶色腥新聞,即新聞主題與內 容與「暴力」、「色情」、「血腥」,作為研究的對象。並考量出版法廢止與蘋果日 報在臺灣創刊都是影響臺灣報紙的重大事件,本研究將出版法廢止前 1 年 1998 年 1 月 1 日至 1998 年 12 月 31 日、蘋果日報在臺灣創刊前後各 1 年 2002 年 4 月 1 日至 2004 年 3 月 31 日、蘋果日報在臺灣創刊後約 4 年 2007 年 1 月 1 日至 2007 年 12 月 31 日、蘋果日報在臺灣創刊後逾 8 年 2011 年 7 月 1 日至 2012 年 6 月 30 日,總計 5 年期間臺灣 4 大報紙在歷經這些重大事件後羶色腥新聞變化作分 析比較,統計新聞則數計 2,527 則,時間序列橫跨 14 年。

研究者期望藉由本研究,提出臺灣報紙新聞羶色腥現象,進而喚起國人此問 題之嚴重性,更希望新聞媒體能發揮自律精神,提升新聞品質。本文將探求臺灣 報紙新聞羶色腥現象的變化與意義,除了探討此現象外,更希望能藉由此文喚起 大眾重視此一現象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並嘗試指出提升臺灣媒體品質的方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