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報紙新聞羶色腥現象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報紙新聞羶色腥現象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清河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臺灣報紙新聞羶色腥現象之研究.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吳昭輝. 中華民國一○二年六月.

(2) 摘要 本文主要目的是探求臺灣報紙新聞羶色腥現象的變化與意義,研究者期望藉 由本研究,提出臺灣報紙新聞羶色腥現象,進而喚起國人理解此問題之嚴重性, 更希望新聞媒體能發揮自律精神,提升新聞品質。更希望能藉由此文喚起大眾重 視此一現象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並嘗試指出提升臺灣媒體品質的方向。 本研究將出版法廢止前 1 年 1998 年 1 月 1 日至 1998 年 12 月 31 日、蘋果日 報在臺灣創刊前後各 1 年 2002 年 4 月 1 日至 2004 年 3 月 31 日、蘋果日報在臺 灣創刊約 4 年 2007 年 1 月 1 日至 2007 年 12 月 31 日、蘋果日報在臺灣創刊逾 8. 政 治 大 大事件後羶色腥新聞變化作內容分析比較,統計新聞則數計 2,527 則,時間序列 立 年 2011 年 7 月 1 日至 2012 年 6 月 30 日,總計 5 年期間臺灣報紙在歷經這些重. ‧ 國. 學. 橫跨 14 年。. 研究發現歸納如下:壹、台灣報紙羶色腥新聞報導情形於蘋果日報進軍台灣. ‧. 後確實比以前嚴重。貳、台灣報紙羶色腥新聞則數於蘋果日報進軍台灣後呈上升. sit. y. Nat. 趨勢,並於創刊後約 4 年達到最高峰,創刊後逾 8 年除自由時報繼續增加外則呈. al. er. io. 收斂。參、台灣報紙羶色腥新聞篇幅於蘋果日報進軍台灣後呈上升趨勢,並於創. v. n. 刊後約 4 年達到最高峰,創刊後逾 8 年除自由時報繼續增加外則呈收斂,而蘋果. Ch. engchi. i n U. 日報的總篇幅大幅領先其他 3 報。肆、台灣報紙羶色腥新聞篇幅占全部新聞篇幅 於蘋果日報進軍台灣後呈上升趨勢,並於創刊後約 4 年達到最高峰,創刊後逾 8 年除自由時報繼續增加外則呈下降。伍、自由時報紙羶色腥新聞使用圖像情形於 蘋果日報進軍台灣後明顯增加,中國時報與聯合報使用圖像比例變化不大,而蘋 果日報使用圖像情形大幅領先其他 3 報。陸、自由時報紙羶色腥新聞使用彩色印 刷情形於蘋果日報進軍台灣後明顯增加,中國時報與聯合報使用彩色印刷則呈緩 步上揚趨勢,而蘋果日報則是一創刊即用全彩印刷。柒、台灣報紙羶色腥新聞超 過 8 成以上皆取材自本國,其中蘋果日報較多取材外電報導。 關鍵字:感官主義、羶色腥、蘋果日報、社會責任、媒體識讀. II.

(3)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aiwan newspaper sensationalism phenomenon and its significance. The researcher hopes that by bringing up Taiwan newspaper sensationalism phenomenon can spurpublic awareness of the seriousness of this problem, and that the news media exercise self-discipline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news.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er hopes that this article can raise public awareness of the potential negative impact of this phenomenon, and tries to point out the direction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aiwan's media. This research covers 5 periods of time, from 1998 January 1 to 1998 December 31, 2011 (a year before the abolition of the Publication Law); from 2002 April 1 to 2004 March 31(a year before and after Apple Daily issued in Taiwan); from 2007 January 1 to 2007 December 31 (about 4 years more after Apple Daily issued in Taiwan); from 2011 July 1 to 2012 June. 政 治 大 five years during which Taiwan's newspapers went through these major events, using content 立 analysis comparison, totaling 2,527 pieces of news and spanning 14 years.. 30 (recent period, more than 8 years after Apple Daily issued in Taiwan), with total periods of. ‧ 國. 學. The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I. Situation of Taiwan newspaper sensationalism worsened after Apple Daily issued in Taiwan. II. Pieces of Taiwan newspaper. ‧. sensational news increaced after Apple Daily issued in Taiwan and reached a peak about 4 years after Apple Daily issued in Taiwan; 8 years after Apple Daily issued in Taiwan the. y. Nat. Liberty Times continues its upward trend while others decline slightly. III. Coverage of. sit. Taiwan newspaper sensational news increaced after Apple Daily issued in Taiwan and. al. er. io. reached a peak about 4 years after Apple Daily issued in Taiwan; 8 years after Apple Daily. v. n. issued in Taiwan the Liberty Times continues its upward trend while others decline slightly.. Ch. i n U. The coverage of Apple Daily is significantly ahead of the other three newspapers. IV.. engchi. Coverage of Taiwan newspaper sensational news compared with total coverage increaced after Apple Daily issued in Taiwan and reached a peak about 4 years after Apple Daily issued in Taiwan; 8 years after Apple Daily issued in Taiwan the Liberty Times continues its upward trend while others decline slightly. V. The Liberty Times has far more use of photos in newspaper sensational news after Apple Daily issued in Taiwan. Use of photos in the China Times and the United Daily News stay relatively the same. Use of photos of Apple Daily is far ahead of the other three newspapers. VI. Use of color printing in the Liberty Times increased greatly after Apple Daily issued in Taiwan. The China Times and the United Daily use of color printing was in a slowly rising trend. Apple Daily adopts full-color printing since its foundation in Taiwan. VII. Over 80% of Taiwan newspaper sensational news are from their own land, while Apple Daily has more foreign reports. Keywords: sensationalism, Apple Daily, social responsibility, media literacy. III.

(4)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1 第二節、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5.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媒體的社會責任……………………………………………………9 第二節、媒體識讀……………………………………………………………13 第三節、感官主義……………………………………………………………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28. 政 治 大. 第一節、內容分析……………………………………………………………28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對象……………………………………………………38 第三節、研究架構……………………………………………………………45. 立. ‧ 國. 學.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發現……………………………47. ‧. 第一節、各時期各報分析……………………………………………………47 第二節、總時期各報分析與趨勢分析..............................69 第三節、新聞主題、形式分析………………………………………………80 第四節、各類目間交叉分析…………………………………………………83 第五節、研究發現……………………………………………………………91. er. io. sit. y. Nat. al 研究結論與限制……………………………94 iv n. 第五章. n U engchi 第一節、結論與討論…………………………………………………………94. Ch. 第二節、研究建議與限制……………………………………………………96 參考書目……………………………………………………………………………104 附錄一 臺灣報紙新聞羶色腥現象之研究編碼表.........................109 附錄二 <國際防暴日公民團體抗「報」防暴行動>新聞稿...................110 附錄三 <政府應促成新聞媒體自律 而非箝制新聞自由>新聞稿............111 附錄四 <性侵害報導 多為負面不雅字詞>新聞..........................112 附錄五 <電視新聞應去除煽色腥內容> …………………………………………113 附錄六 <報業改革檢討與具體方案> ……………………………………………115 附錄七 <中國記者信條> …………………………………………………………116. IV.

(5) 表目錄 表 1-1 2003 年 4 月 1 日-4 月 30 日 3 大報資料...........................5 表 1-2 2003 年 4 月 1 日-4 月 30 日 3 大報資料...........................6 表 1-3 2011 年 5 月 1 日-5 月 31 日與 2003 年 4 月 1 日-4 月 30 日 3 大報資料 6 表2-1 媒體識讀與媒體素養之不同.....................................14 表2-2 媒體識讀的定義...............................................15 表 2-3 「感官主義」概念的流變表格………………………………………………20 表 2-4 以形式與內容兩方面來區分感官主義的定義 ……………………………21 表3-1 前測抽取表 …………………………………………………………………37 表3-2 前測階段編碼員之相互同意度與信度 ……………………………………37 表3-3 台灣報業興衰史 ……………………………………………………………38 表3-4 各階段重大事件及代表意義.....................................42 表 3-5 抽定日期表 …………………………………………………………………44 表 4-1 1998 年 1 月 1 日至 1998 年 12 月 31 日重大事件....................47 表 4-2 1998 年 1 月 1 日至 1998 年 12 月 31 日總數.......................49 表 4-3 1998 年 1 月 1 日至 1998 年 12 月 31 日平均數......................51 表 4-4 2002 年 4 月 1 日至 2003 年 5 月 1 日重大事件.....................51 表 4-5 2002 年 4 月 1 日至 2003 年 5 月 1 日總數..........................53 表 4-6 2002 年 4 月 1 日至 2003 年 5 月 1 日平均數........................55 表4-7 2003年5月2日至2004年3月31日重大事件..........................55 表4-8 2003年5月2日至2004年3月31日總數..............................57 表4-9 2003年5月2日至2004年3月31日平均數............................59 表 4-10 2007 年 1 月 1 日至 2007 年 12 月 31 日重大事件..................59 表 4-11 2007 年 1 月 1 日至 2007 年 12 月 31 日總數.......................61 表 4-12 2007 年 1 月 1 日至 2007 年 12 月 31 日平均數.......................63 表 4-13 2011 年 7 月 1 日至 2012 年 6 月 30 日重大事件......................64 表 4-14 2011 年 7 月 1 日至 2012 年 6 月 30 日總數.......................66 表 4-15 2011 年 7 月 1 日至 2012 年 6 月 30 日平均數 ....................68 表 4-16 1998 年 1 月 1 日至 2012 年 6 月 30 日 5 時期總數 ................70 表 4-17 1998 年 1 月 1 日至 2012 年 6 月 30 日 5 時期平均數 ..............72 表 4-18 1998 年 1 月 1 日至 2012 年 6 月 30 日總則數 ....................73 表 4-19 1998 年 1 月 1 日至 2012 年 6 月 30 日總篇幅 …………………………74 表 4-20 1998 年 1 月 1 日至 2012 年 6 月 30 日總篇幅占全部新聞篇幅 ......75 表 4-21 1998 年 1 月 1 日至 2012 年 6 月 30 日羶色腥新聞形式 ............76 表 4-22 1998 年 1 月 1 日至 2012 年 6 月 30 日彩色印刷 ..................77 表 4-23 1998 年 1 月 1 日至 2012 年 6 月 30 日本國產製來源 ..............78 表 4-24 暴力新聞之新聞形式分析表 ...................................80 表 4-25 色情新聞之新聞形式分析表 ...................................8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n U. v.

(6) 表 4-26 血腥新聞之新聞形式分析表 ...................................82 表 4-27 報別與新聞形式交叉分析表 ……………………………………………83 表 4-28 版次與新聞形式交叉分析表………………………………………………84 表 4-29 報別與彩色印刷交叉分析表………………………………………………85 表 4-30 版次與彩色印刷交叉分析表………………………………………………86 表 4-31 報別與產製來源交叉分析表………………………………………………87 表 4-32 版次與產製來源交叉分析表 ……………………………………………88 表 4-33 報別與平衡報導交叉分析表………………………………………………89 表 4-34 版次與平衡報導交叉分析表………………………………………………90 圖目錄 圖 3-1 研究時序表 …………………………………………………………………43 圖 3-2 本研究架構 …………………………………………………………………46 圖 4-1 1998 年 1 月 1 日至 2012 年 6 月 30 日總則數......................74 圖 4-2 1998 年 1 月 1 日至 2012 年 6 月 30 日總篇幅……………………………75 圖 4-3 1998 年 1 月 1 日至 2012 年 6 月 30 日總篇幅占全部新聞篇幅.........76 圖 4-4 1998 年 1 月 1 日至 2012 年 6 月 30 日羶色腥新聞形式..............77 圖 4-5 1998 年 1 月 1 日至 2012 年 6 月 30 日彩色印刷....................78 圖 4-6 1998 年 1 月 1 日至 2012 年 6 月 30 日本國產製來源................7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 臺灣報紙的發展經歷了數段重大歷程,從 1949 年頒布的戒嚴令,政府有權 剝奪人民自由與基本人權,包括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等權利,即所謂黨禁、 報禁等,至 1987 年由宣佈解嚴為止,共持續了 38 年,這段時期臺灣人民言論自 由受到普遍限制,而解嚴後,臺灣報紙在解嚴 10 年以來變化快速,截至 1997 年 底官方統計資料顯示,臺灣報紙家數已由解嚴前的 31 家變成 344 家(1998 出版 年鑑,新聞局)。而「出版法」於 1999 年 1 月 25 日廢止後,加諸於國內報紙的. 政 治 大. 緊箍咒可說被解開,「出版法」中關於新聞紙雜誌發行之登記程序(廢「出版法」. 立. 第 16 條)已被廢除,報紙已不再是特許行業,不再有專法管理,其對內容部分規. ‧ 國. 學. 範的模糊條文規定(廢「出版法」第 32 條),如觸犯或煽動他人觸犯內亂罪、外 患罪者、觸犯或煽動他人觸犯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或妨害秩序罪者、觸犯或. ‧. 煽動他人觸犯褻瀆祀典罪或妨害風化罪者,亦轉由各相關法規如「兒童及少年福. y. Nat. sit. 利與權益保障法」、「刑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性騷擾防治法」等管. n. al. er. io. 理,出版業者不再擔心動則得咎,受到如停止發行或撤銷登記等嚴重行政處分。. i n U. v. 而隨著壹傳媒的進軍臺灣市場,壹週刊於 2001 年 5 月 31 日創刊,蘋果日報. Ch. engchi. 於 2003 年 5 月 2 日在臺灣創刊後,部分媒體為追求市占率,忽視媒體之社會責 任,新聞感官化的情形愈形嚴重,不僅壓縮了本土媒體的生存空間,亦對臺灣社 會造成不良之影響,如八卦報導窺探名人隱私、對犯罪新聞過程詳盡描述、過度 刊登羶色腥圖片等,如盧世祥(2005)指出,「<<蘋果日報>>渡海來台兩年多,把 讀者當成資訊消費者,極力加以滿足,也打出閱報率領先的局面,惟其報導煽色 腥、新聞審判是明顯敗筆。」而更有甚者蘋果日報於 2009 年推出「動新聞」 ,以 動畫方式詳細描述社會新聞發生過程,以新聞之名行類戲劇之模擬,完全由美編 及動畫人員憑空想像,不僅對被害當事人造成二度傷害,其所帶來的負面教育意 義,更引起一般民眾與社福團體高度反感。 1.

(8) 國內有志之士亦對壹傳媒進入臺灣市場對本土媒體帶來的衝擊感到憂心,如 陳延昇(2003)指出,蘋果日報在臺灣創刊所帶來的衝擊有二,一是從組織到產品 的全面衝擊,即是報社的組織和文化改變,第二是挑戰過去的文字傳統和管理權 威,亦即是編報的圖像化邏輯。而臺灣的報紙市場將一分為二:「蘋果」與「非 蘋果」。我們很不想說臺灣的報紙只剩如陳延昇所預言的兩個陣營,但是其預言 似乎已逐漸成真,中國時報與聯合報目前還是走著比較傳統的路線,而自由時報 相對地過度著墨於社會新聞,使得其有朝「蘋果化」現象發生。臺灣報紙雖從解 嚴與「出版法」的桎梏解放,但是卻面臨了另一個更嚴竣的問題-數位化與商業. 治 政 大 有更強而有力的管道播放廣告,使得報紙面臨了營收降低的經營困境,原本靠訂 立. 競爭,自從網路與電視興起後,由於民眾可接收新聞資訊的管道變多,廣告主亦. 閱與廣告支持的營收,面臨網路與電視的鯨吞蠶食而逐漸流失,大的報業如自立. ‧ 國. 學. 晚報於 2001 年停刊,更甚者,自從蘋果日報於臺灣創刊後,迅速在臺灣取得發. ‧. 行量領先的地位,更使得許多傳統報紙產生經營困難,甚而結束營業,如中時晚. y. Nat. 報於 2005 年、民生報、臺灣日報、中央日報於 2006 年紛紛停刊,而新生報與中. er. io. 而紛紛退出市場。. sit. 華日報等都遭受到經營困難縮小規模,可見臺灣的報業較小規模者不敵市場衰退. al. n. v i n 此現象就如洪貞玲(2008)指出,媒體長期在戒嚴下扭曲發展,政治上無法監 Ch engchi U. 督政府、商業上坐享壟斷利益,一旦政治束縛力量解除後,反而受市場力量的俘 虜,淹沒在惡性競爭當中,形成現在媒體選邊站與小報化的現象,長久削弱媒體 公信力,也形成民間社會部門間的信賴危機。 而臺灣報紙在發行量與廣告量都面臨萎縮的危機下,部分報紙為了追求獲 利,以感官刺激為訴求,大量報導感官新聞,以誇大的手法來報性、犯罪暴力與 災禍新聞,在情感上引起一般讀者不健全的反應和怵目驚心的作用(陳楚孟, 2001) ,而媒體新聞訴諸感官刺激之現象,亦造成了有識之士之憂心,如蘋果日 報常利用大篇幅刊登社會新聞,使得原先於臺灣報業只佔一版面的社會新聞版, 常出現在蘋果日報頭版,其中更放大社會新聞圖片,如車禍死者照片,或是兇殺 2.

(9) 案現場照片,如 2006 年 11 月 19 日該報頭版刊登「胡志強翻車. 妻受傷」新聞,. 刊登大幅邵曉玲女士車禍受傷血腥報片,衝擊著閱聽者感官刺激,惟此報導嚴重 侵害被報導者人權,引起閱聽人及公民團體之抗議,包含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勵馨基金會在內的數十個公民團體,於 2006 年 11 月 24 日 前往蘋果日報總社表達抗議,同時將提出監督時間表,要求蘋果日報除了道歉之 外,應限期改善其違反人權原則之報導方式。 洪貞玲(2006)亦於研究解嚴後媒體近用權的發展指出,2002 年天下雜誌每 年一度的國情調查顯示,公眾看待臺灣當前面對的最大危機,「媒體煽動、炒作. 治 政 大 玲,2006)。總統府《2006 國家安全報告》也指出:「大眾傳播媒體的惡質競爭, 立 新聞、誇大負面訊息」被列為僅次於「政黨惡鬥」(天下雜誌,2002;引自於洪貞. 政治站邊、八卦化、新聞造假等,都讓媒體的社會公信力一落千丈,這些問題弱. ‧ 國. 學. 化了社會正義價值支撐體系,造成了民間社會部門間的信賴危機。」(國家安全. y. Nat. 的。. ‧. 會議,2006;引自於洪貞玲,2006) 由此可見,臺灣媒體的品質是令民眾不滿意. er. io. sit. 而民眾真的喜歡看羶色腥新聞嗎?蔡念中(1999)表示,由於傳播生態丕變, 競爭劇烈,電視新聞為了爭取收視率,充滿了羶色腥的內容,滿足觀眾的感官刺. al. n. v i n 激,卻失去了品質,他在對 1097 C h位民眾針對國內電視台之社會新聞報導,有關 engchi U 羶色腥內容所作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2.5%的民眾表示電視社會新聞的情色畫. 面及新聞過多,而對電視新聞導情色畫面及內容,有 72.4%的民眾表示具有負作 用。77.5%閱聽眾收看電視新聞之主要目的乃是為了獲得資訊,僅有 17.6%的閱 聽眾收看電視是為了消遣娛樂。由此可見,臺灣傳媒與閱聽人的關係常是不對等 的,閱聽眾收看新聞是主要是為了獲取資訊,而電視台卻以收視率商業考量因素 大量供給羶色腥新聞,民眾從而被迫接受。 臺灣報紙經歷前述重大變革後,尤其在 2003 年壹傳媒進軍臺灣後,臺灣媒 體逐漸為人所詬病,如正向的內容過少,而負向的內容偏多,如政治性傾向過重 (偏藍或偏綠)、犯罪新聞與挖人隱私的新聞過多、未給當事人表達意見機會(平 3.

(10) 衡報導)或者是置入性報導,如李曕(2012.3.28)指出,蘋果日報以特大字號的標 題,濃烈的彩色印刷,數十大張的篇幅,其內容充滿色情、犯罪與災禍新聞,可 以說是標準的黃色新聞。李更語重心長地表示,目前世界上任何國家,報業的實 際表現都難令人滿意;尤其色情、暴力的新聞報導,對社會風氣、教育文化與社 會犯罪,都有明顯而深遠的影響。由以上可見,媒體的羶色腥新聞氾濫是構成媒 體亂象的主要原因。 國外有許多書籍與文章介紹與研究報紙新聞感官化現象(John D. Stevens, 1991;Gripsrud, 2000;Rooney, 2000;引自於陳順孝,2003),國內亦有學者針對. 治 政 大 2009),惟國內針對報紙新聞感官主義之研究並不多,而參考文獻探討有關感官 立. 電視新聞感官化現象作研究(王泰俐,2004,2005,2006;何宗儒,2009;許志明,. 新聞的定義紛雜,考量羶色腥新聞的氾濫是民眾對媒體品質低落詬病之處,並避. ‧ 國. 學. 免本研究的取樣範圍過大,本研究取感官新聞中的羶色腥新聞,即新聞主題與內. ‧. 容與「暴力」、「色情」、「血腥」,作為研究的對象。並考量出版法廢止與蘋果日. y. Nat. 報在臺灣創刊都是影響臺灣報紙的重大事件,本研究將出版法廢止前 1 年 1998. er. io. sit. 年 1 月 1 日至 1998 年 12 月 31 日、蘋果日報在臺灣創刊前後各 1 年 2002 年 4 月 1 日至 2004 年 3 月 31 日、蘋果日報在臺灣創刊後約 4 年 2007 年 1 月 1 日至 2007. al. n. v i n 年 12 月 31 日、蘋果日報在臺灣創刊後逾 8 年 2011 年 7 月 1 日至 2012 年 6 月 Ch engchi U. 30 日,總計 5 年期間臺灣 4 大報紙在歷經這些重大事件後羶色腥新聞變化作分 析比較,統計新聞則數計 2,527 則,時間序列橫跨 14 年。 研究者期望藉由本研究,提出臺灣報紙新聞羶色腥現象,進而喚起國人此問 題之嚴重性,更希望新聞媒體能發揮自律精神,提升新聞品質。本文將探求臺灣 報紙新聞羶色腥現象的變化與意義,除了探討此現象外,更希望能藉由此文喚起 大眾重視此一現象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並嘗試指出提升臺灣媒體品質的方向。. 4.

(11) 第二節、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壹、研究問題緣起 研究者為了嘗試研究蘋果日報對臺灣報紙羶色腥新聞的變化,曾分析蘋果日 報 2003 年 5 月 2 日在臺灣創刊前、後臺灣主要報紙羶色腥新聞的數量與篇幅有 無變化,羶色腥新聞的定義主要區分為暴力類型新聞、血腥類型新聞與色情類型 新聞 3 大類,只要符合此 3 大類之新聞節予列入,未再加以細分類,並自行將蘋 果日報在台創刊前 1 個月(即 2003 年 4 月 1 日-4 月 30 日)臺灣 3 家主要報紙中 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與蘋果日報在台創刊後 8 年(2011 年 5 月 1 日-5 月. 政 治 大 的數量與篇幅的變化。發現如下 立 :. 31 日)臺灣 4 家主要報紙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羶色腥新聞. ‧ 國. 學. 一、2003 年 4 月 1 日-4 月 30 日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 3 大報之資料如下:. ‧. 聯合報. 自由時報. 總則數. 68. 97. al. 66. n. 血腥新聞則數 0. 色情新聞則數 24 篇幅面積 cm2. Ch. 0. e n g31c h i U. 18610.4. 16648.1. 93. er. io. 暴力新聞則數 44. y. 中國時報. Nat. 2003.4.12003.4.30. sit. 表 1-1 2003 年 4 月 1 日-4 月 30 日 3 大報資料. 67. v ni 0. 26 15416.5. 茲歸納研究發現如下 : 2003年4月1日-4月30日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3報相較,中國時報的 羶色腥新聞則數為3報中最少,自由時報篇幅為3報中最少,則數最多者為聯合 報,篇幅最多者為中國時報。惟3報間的則數與篇幅差異度不大。 再細分如下,暴力與色情新聞則數最多者皆為聯合報,而血腥類新聞3報皆 未刊登。. 5.

(12) 二、2011年5月1日-5月31日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之資料如下: 表 1-2 2003 年 4 月 1 日-4 月 30 日 3 大報資料 2011.5.1-2011.5.31 中國時報. 聯合報. 自由時報. 蘋果日報. 總則數. 126. 107. 200. 189. 暴力新聞則數. 81. 60. 125. 94. 血腥新聞則數. 0. 0. 0. 6. 色情新聞則數. 45. 47. 75. 89. 篇幅面積 cm2. 22250.5. 17048.5. 48887.4. 72361.3. 茲歸納研究發現如下 :. 政 治 大 聯合報的羶色腥新聞則數與篇幅皆為4報中最少,則數最多者為自由時報,篇幅 立 2011年5月1日-5月31日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4報相較,. ‧ 國. 學. 最多者為蘋果日報。. 再細分如下,暴力類新聞則數最多者為自由時報,色情新聞則數最多者為蘋. ‧. 果日報,而血腥新聞只有蘋果日報有刊登,其餘3報皆未刊登。. sit. y. Nat. io. er. 三、經統計2011年5月1日-5月31日與2003年4月1日-4月30日中國時報、聯合報、 自由時報3大報資料相較如下:. al. n. v i n Ch 表1-3 2011年5月1日-5月31日與2003年4月1日-4月30日3大報資料 engchi U 2011.5.1-2011.5.31 vs. 2003.4.1-2003.4.30. 中國時報. 聯合報. 自由時報. 總則數. +58. +10. +107. 暴力新聞則數. +37. -6. +58. 血腥新聞則數. 0. 0. 0. 色情新聞則數. +21. +16. +49. 篇幅面積 cm2. +3640.1. +400.4. +33470.9. 茲歸納研究發現如下 : 2011年5月1日-5月31日與2003年4月1日-4月30日與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 時報3大報資料相較,中國時報的羶色腥新聞則數增加58則(85%)、篇幅增加 6.

(13) 3640.1cm2(20%),聯合報則變動不大,羶色腥新聞則數增加10則(10%)、篇幅增 加400.4cm2(2%),自由時報則數與篇幅皆大幅增加,羶色腥新聞則數增加107則 (115%)、篇幅增加33470.9cm2(217%)。 以上結果與彭芸 (2008) 在《21 世紀新聞學與新聞學硏究》一書中的〈軟、 硬新聞學、小報化與公共性〉,以 2001 年和 2004 年的中國時報、聯合報、自 由時報的小報化寫作進行比較,結果發現:2001 年 3 大報的小報化寫作佔比是 15.2%,至 2004 年 3 大報的小報化寫作佔比上升 22.1%。但 2004 年三大報的小 報化寫作比例,仍不及蘋果日報,2004 年蘋果日報小報化寫作佔比已達 33.3%。. 治 政 大 者上述自行研究的結果大致一致。 立. 國內 3 大報於蘋果日報進軍臺灣後,其小報化寫作比例確有提高。此結論與研究. 而周世豐(2005) 探討蘋果日報創刊後對臺灣其餘3大報的影響版面編排的. ‧ 國. 學. 變化,得出結果「自由時報的頭版試圖藉由調整樣貌來吸引讀者的變化最明顯,. ‧. 推測該報對蘋果日報的出現亦最為警覺,在產品策略上也最願意改變。而中國時. y. Nat. 報和聯合報在競爭的策略上似乎仍堅持其新聞專業性」。此亦說明蘋果日報在臺. n. al. er. io. sit. 灣創刊後,臺灣某些報紙不管在內容與版面上都有相當程度的變化。. 貳、研究問題. Ch. engchi. i n U. v. 臺灣報紙在經歷了解嚴、出版法廢止、壹傳媒進軍臺灣、數位化與商業競爭 等階段,其質(報導主題、內容、走向)與量(張數、篇幅、價格)都產生變化,且 臺灣報紙的羶色腥新聞現象為構成臺灣媒體亂象的原因之一,故本研究以出版法 廢止前 1 年、蘋果日報在臺灣創刊前後各 1 年、創刊後約 4 年與創刊後逾 8 年 1 年間,以隨機抽樣蒐集前後總計 5 年間,臺灣報紙在歷經這些重大事件後羶色腥 新聞變化作分析比較,以探討臺灣報紙新聞羶色腥現象的變化,擬定以下主要研 究問題:. 7.

(14) 臺灣主要報紙羶色腥現象的變化為何? 一、臺灣主要報紙羶色腥新聞則數的變化為何? 二、臺灣主要報紙羶色腥新聞篇幅的變化為何? 三、臺灣主要報紙羶色腥新聞新聞形式的變化為何? 四、臺灣主要報紙羶色腥新聞彩色印刷的變化為何? 五、臺灣主要報紙羶色腥新聞產製來源的變化為何? 六、臺灣主要報紙羶色腥新聞消息來源的變化為何? 七、臺灣主要報紙羶色腥新聞新聞主題的變化為何?. 參、研究目的. 立. 政 治 大. 本研究旨在分析臺灣主要報紙新聞羶色腥現象的變化,透過內容分析方法,. ‧ 國. 學. 探討如上述研究問題的變化趨勢,將發現結果呈現給國人,進而喚起國人此問題. ‧. 之嚴重性,更希望新聞媒體能發揮自律精神,提升新聞品質。本文將探求臺灣報. y. Nat. 紙新聞羶色腥現象的變化與意義,除了探討此一現象外,更希望能藉由此文喚起. n. al. er. io. sit. 大眾重視此一現象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並嘗試指出提升臺灣媒體品質的方向。. Ch. engchi. 8. i n U. v.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媒體的社會責任 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第三任總統傑佛遜有云:「與其有政府而無報紙,我 寧願有報紙而無政府」(Were it left to me to decide whether we should have government without newspapers or newspapers without government, I should not hesitate for a moment to prefer the latter.)新聞自由固然值得擁護, 但是新聞自由應受那些限制、媒體需負那些責任,一直是大眾討論的議題,研究 者認為,媒體既然是社會的組成一分子,自然負有社會責任,特別是媒體傳播訊. 政 治 大. 息的效果強大、影響深遠,被認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以外的「第四權」,媒. 立. 體與一般企業擁負更大的社會責任。. ‧ 國. 學. 媒體的社會責任為何?中外有許多學者提出定義,李瞻(1968)對社會責任論 作了詳細的擘析,文中敘述:(一)社會責任論的時代背景:社會責任論的重要著. ‧. 作、黃色新聞與報業獨佔、對自由報業的批評;(二)社會責任論的萌芽有:「紐. y. Nat. sit. 約時報」與「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普立茲的格言、「報人守則」與「報業信條」、. n. al. er. io. 其他新聞事業的自律;(三)社會責任論的誕生:新聞自由委員會的成立及其組. i n U. v. 織、新聞自由委員會的基本目標、當前新聞事業的缺點、新聞自由委員會的建議;. Ch. engchi. (四)社會責任論的成長:社會責任論與報業自律、皇家委員會與報業總評會、報 業總評會的改組、「報業四種理論」的貢獻、報業自律的發展;(五)社會責任論 的理論:自由報業的流弊、自由報業理論的失效、三大前題與六大功能、社會責 任論的基本原理;(六)社會責任論的特質:新聞自由的積極意義、新聞價值觀念 的轉變、新聞事業的教育性、莊重報紙應予保障、政府經營新聞事業。由以上可 見社會責任論與自由報業的流弊與新聞自律的覺醒息息相關。 黃新生(1992)提及美國社會責任的起源,係有鑑於媒體內容格調逐漸降低, 1942 年美國「新聞自由調查委員會」(The Commission on Freedom of the press) 成立。1947 年該委員會委員哈佛大學教授霍根(W.E. Hocking)發表報告,提出 9.

(16) 「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概念,其重要原則有媒體應重視對社會 的責任、媒體社會責任有賴於教育性、告知性、真實性、正確性、客觀性與平衡 性之專業標準來達成、 媒體應在現成的法律和機構之內作自律、媒體內容應避 免導致犯罪、暴力、破壞社會、更不可悔辱少數種族或宗教信仰、媒體應反映社 會多元層面,報導不同觀點,給公眾有答辯的權利、社會大眾有權要求媒體提高 品味,並可基於公眾之利益,干預媒體運作。 Fred S. Siebert、Theodore Peterson 與 W. Schramm(1956)則提出了「報 刊的四種理論」,把報紙制度的規範理論分為 4 種:集權主義理論、自由主義理. 治 政 大 支持政府的政策,經營權可以是私人或公有;自由主義則是由 1688 年後的英國 立. 論、社會責任理論和蘇聯共產主義理論。集權主義發源於 16-17 世紀英國,媒體. 與美國所採用,認為媒體的功能有告知(inform)、娛樂(entertain)、營利. ‧ 國. 學. (sell)、發掘真實(discover truth)與制衡政府(check on government),媒體. ‧. 經營權主要是私營;社會責任理論則是實行為 20 世紀的美國,認為媒體的功能. y. Nat. 除了有告知(inform)、娛樂(entertain)、營利(sell)外,尚重視反省討論的功. er. io. sit. 能(raise conflict to the plane of discussion),媒體經營權為私營;蘇聯 共產主義理論則發展於蘇聯時期,媒體的功能淪為共產黨與共產主義的傳聲筒. al. n. v i n (contribute to the success and Soviet socialist system, C hcontinuance of the engchi U and especially to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party)。. 關尚仁(1994)亦補充社會責任的意義,指出美國「社會責任論」的內涵,在 於強調,傳播媒體有負起社會責任的義務,不能侵害個人權利或傷害社會利益。 同時,媒體的使用者,只要有意見發表都可以使用媒體,媒體也受到社會輿論、 閱聽眾和專業倫理的規範。 許志明(2009)綜觀國、內外學者對媒體「社會責任」提出的具體作法,提出 重點有:媒體應提供公眾「公共論壇」平台,新聞及論壇並應給予公眾答辯機會、 媒體內容應考慮是否有教唆犯罪或特定偏見之嫌、媒體新聞報導應力求正確、客 觀與平衡、閱聽眾有權干預媒體,要求其提高新聞或節目品質。 10.

(17) Carl Hausman 在<<良心危機:新聞倫理學的多元觀點>>(胡幼偉譯,1995; 轉引自陳楚孟,2001)中強調,新聞媒體具有社會責任,這不僅是一種承諾,它 也是一種控制力量,這些控制力量可以來自新聞界內部(倫理規範、管理公約、 新聞工作者的良心),或是來自新聞界以外(政府的管制、消費者壓力、新聞評議 等組織)。此將媒體的社會責任與新聞倫理連結。陳楚孟(2001)並把媒體產業的 社會責任定義為:媒體是否能在充分應用經濟資源,兼顧經濟上的獲利與成長, 並遵守各種新聞事業的政策法令、檢審制度與規章、新聞倫理道德外,媒體本身 產製的內容需真正有益或無害於閱聽眾(媒體煽色腥的問題),並且對於自願性擔. 治 政 大 任。以上除了把經濟、法律、倫理、自發責任結合外,更加上了教育責任,可說 立 起公益廣告、慈善捐助、文教基金等社會公共事務的回饋與媒體識讀教育的責. 是近來對媒體社會責任較完整的定義。. ‧ 國. 學. 李郁青(2009)更提出「傳媒外部性」,是指傳媒在生產其內容、或閱聽人於. ‧. 消費該內容的過程中,對於非關該市場交易之第三人產生影響,致使傳媒活動可. y. Nat. 能侵害第三人的權益,抑或可能創生公共利益的現象。作為一種傳播效果,以及. er. io. sit. 一種構成市場失靈、從而需要公共政策介入的概念工具,「傳媒外部性」可以作 為聯繫「傳播效果」與「媒介政策」的研究橋樑。其所提出的「傳媒外部性」可. n. al. Ch. 作為媒體組織發揮社會責任的立論基礎參考。. engchi. i n U. v. 新聞自律與國家管制孰輕孰重,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且國內外文獻已多 有討論。站在業者的角度而言,國家的管制太嚴格,新聞報導動輒得咎被處罰, 甚或是如極權國家封鎖不利國家形象的新聞,則會被認為干預新聞自由,妨害人 民知的權利;可是國家若完全不管制,則各媒體競相追逐利益,為了提高閱聽率 搶食廣告大餅,不惜走偏鋒以大量羶色腥報導充斥報紙或電子媒體版面,則民 眾,甚至是兒少的心靈受到污染,亦非大家所願見,所以這兩端該如何取得平衡, 引起許多學者的討論,甚至提出共管模式,為媒體自律與國家管制天平兩端的折 衷,並獲得實務上國家的採用,如英國廣告監督機構 ASA(Advertising Standards Authority)對於廣播廣告法規的授權,在公共權力中,業者建立自律制度,英國 11.

(18) 通訊局保留了阻止制裁的權力、並監督整個系統的效力。通訊局並保留廣告時間 編排控制權,例如,關於小孩的垃圾食物廣告,被產業認為是具有高度限制的法 規。(Tony Prosser,200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2. i n U. v.

(19) 第二節、媒體識讀 「識讀」一詞來自於英文的literacy,其定義為「讀與寫的能力(the ability to read and write)」(Vocabulary.com,Macmillan Dictionary),更具體的意 義為「對特定領域具有知識或能力(having knowledge or ability in a more specific area)」(Macmillan Dictionary),如電腦識讀(computer literacy)、 視覺識讀(visual literacy)或成人識讀(adult literacy)等。 早在196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教育部長會議宣布:literacy所指涉 的,不僅是讀寫技能之訓練,還應當包括社會、公民與經濟角色的準備。推論之,. 政 治 大 成為適應良好的社會成員。綜上所述,晚近英語世界關於literacy的理解,早已 立 當前受過教育或有知識的人,在基本的讀寫能力以外,必須擁有廣泛知能,方能. ‧ 國. 學. 跳脫文字印刷的框限,擴及到因應社會生活的多方面技能。無論如何,閱聽人之 所以需要充實識讀媒體的知能,除了防制大眾傳媒的侵擾危害以外,還在於提升. ‧. 自己的賞析才能與鑑別力,並藉由督促改善媒體的運作表現,讓優質傳媒勝出,. sit. y. Nat. 從而養成民主社會的理想公民(余陽洲,2009)。以上論點將媒體識讀不光侷限於. al. er. io. 讀寫能力,更推展到具備社會的知能。. v. n. 媒體識讀(media literacy)定義分歧,亦有研究者將之譯成「媒體素養」,. Ch. engchi. i n U. 簡單地說即是對媒體具有知識或能力,而教育部公布的<<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 書>>,對媒體素養一詞作了詳細的定義,它指出媒體素養教育是一種「優質公民」 的教育,目的是要造就民主社會中,對無所不在的資訊具有主體意志、獨立思考 的公民。這種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人民兩種能力:釋放(liberating)和賦權 (empowerment)。「釋放」指的是個人在心智上能夠穿透媒體所建構的迷障,不 被媒體左右;更能進行社會參與,使用媒體表達對公共事務的關心,促進公民民 主素養。 「賦權」指的是個人有自主能力去分辨、選擇、評估媒體及其內容, 進而透過理性的思考與對話,去影響、督促媒體改善內容,乃至培養公民產製創 意的、良性的、教育的訊息,共同建構社區品味(community standard),從而. 13.

(20) 提高社會的文化品質。(教育部,2002) 吳翠珍與陳世敏(2007)比較媒體識讀與媒體素養,指出這兩者在內涵、層 次、目標、主體等不同處,摘要如下表: 表2-1 媒體識讀與媒體素養之不同 媒體識讀. 媒體素養. 主要內涵. 認知能力. 認知、態度、觀念、活動. 目標. 防疫主義. 準備公民生活. 主體. 媒體消費者. 公民. 脈絡. 消費選擇. 公共領域. 主要教學活動. 文本分析. 重視媒體產製與近用. 願景. 個人資訊健康. 立. 健康資訊社區 政 治 大. 吳翠珍與陳世敏(2007)並將以上的比較作出3點結論:1.媒體識讀和媒體素. ‧ 國. 學. 養,都是media literacy,不過在內涵、目標、主體、脈絡、教學或願景等方向. ‧. 上,不盡相同。2.前述的不同,原因在於時間先後及倡導者的教育觀點。媒體識 讀是早期道德家倡導的,他們眼中看見大眾傳播媒體急速發展所帶來的弊病,所. y. Nat. io. sit. 以排斥媒體,也因此觀念及作法上便採取「解毒」取向。至於媒體素養觀念發展,. n. al. er. 時間稍晚,行動者把當代大眾傳播媒體的問題看成教育環境問題,所以解決之道. Ch. i n U. v. 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實施公民教育,作為進入成人社會的「準備」工作。在這樣的. engchi. 觀念下,媒體教育強調「素養」,是公民整體教育的部份,就跟「民主素養」是 民主社會公民教育的一部分一樣。3.體制與理論基礎的不同。識讀的觀念,主要 源於大眾傳播採取商業體制的美國,學術理論受到行為主義,尤其是刺激與反應 理論、社會學習理論的影響很大;當然,素養的觀念也受到商業體制和行為主義 的間接影響,但總的來說,直接影響係來自公共廣播體制(包括廣播與電視媒體) 和大眾文化研究、符號學研究、媒體政治經濟學、英國文化研究、媒體批評等學 術理域。大體上而言,吳翠珍與陳世敏認為媒體素養較之媒體識讀所包含的範圍 較大。. 14.

(21) 故古雅馨(2010)歸納吳翠珍與陳世敏論述,媒體素養是一種能夠理解、分 析、產製媒體的能力,也就是使用媒體的能力,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認知、情感、 態度或是行動,都屬於媒體素養的範疇,比較重視的是媒體的產製與近用,識讀 是站在文本分析的角度,期能慎選資訊,避免被媒體內容所誤導及誤用。古雅馨 (2010)並將媒體識讀能力定義為,係指個體能理解媒體所傳遞的訊息、知道傳播 媒體如何運作、如何組織,並以邏輯批判的思考加以詮釋、賞析、評判、區辨的 一種能力。 而根據MEDIA AWARENESS NETWORK網站上教育專家Jane Tallim表示「媒體識. 治 政 體產生批判性思維的能力。」(Media literacy is 大 the ability to sift through 立 讀即是篩選並分析我們每日所接觸的告知、娛樂或推銷信息的能力,是對所有媒. and analyze the messages that inform, entertain and sell to us every day.. ‧ 國. 學. It's the ability to br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o bear on all media.). ‧. 唐可歆(2010)則指出,媒體識讀的批判範圍含括媒體的文本、媒體的政經結. y. Nat. 構、媒體的再現等面向,保持獨立思考以及警覺與質疑的態度,檢視上述媒體的. er. io. sit. 整體脈絡系統,避免個人想法受媒體的意識形態和主流價值左右,或落入片面解 讀的陷阱。此定義與媒體素養的概念較相近。. al. n. v i n 而黃鏗嘉(2009)則整理各學者對媒體識讀的定義如下表,並歸納出媒體識讀 Ch engchi U. 涵蓋的項目有:一、對於媒體所傳遞的訊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詮釋。二、每個 人應該發展出獨特的觀點來解讀媒體的訊息,而非被動的接受媒體所傳遞的訊. 息。三、要了解媒體所傳遞的訊息並不是都是正確的,便可判斷出媒體訊息是否 為自己所需要接受的資訊。四、了解媒體訊息的產製過程。 表2-2 媒體識讀的定義 時. 間. 學. 者. 媒. 體. 識. 讀. 能. 力. 之. 定. 義. 1981. Anderson. 是指個體為了某種目的而吸收、利用傳播訊息的技能, 此技能包含蒐集、解釋、試驗及應用資訊,使個體不受 媒介傳播物表面所呈現的訊息所影響。. 1983. Huston &. 包含認知技能、語言能力、對世界的了解,以及對於媒 15.

(22) Wright. 介組成的主要特點有所認識。. 1990. Young. 是指了解、欣賞電視的形式與內容。. 1992. Kress. 一、由一個符號譯碼至另一個符號。 二、意義的製造與再造,此可能性指的是符碼產生的效 果。 三、在特定的符號系統內,其獨特的 精神物質及意義 型式的呈現。. 1995. David & Stan. 批判的媒體識讀能力要以大眾文化當基礎,也是一種反 霸權的實踐,它有三個層面:重新閱讀媒體、情感的反 省重新將個人主體的位置定位、重新詮釋媒體訊息以及 瞭解權力運作的重要策略。. 1995. Neuman. 是種運用邏輯批判思考的能力,使個體在接收電視所傳 遞的訊息時,能免於被輕易地說服。. 1995. Silverblatt. 是媒介消費者對於所消費的媒介,不論是在內容、形 式、影響、工業及產製方面上,皆能去質疑、評估、創 造以及回應,並具有了解以及選擇能力。. 立. io. y. 教授可以使公民以及學生增能的技巧,使他們能夠對於 族群、性別、階級以及其他的文化差異中的再現政治 (the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s)能有更敏感的瞭 解。. sit. Kellner. n. al. er. 1998. 一、對於電視媒體使用時間的管理。 二、學習媒體內容中所運用的特殊的技術,並以批判性 的觀點探討這些技術如何架構出媒體真實。 三、了解是誰掌控媒體、其目的為何以及是否為了某些 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利益。. ‧. ‧ 國. 學. Thoman. Nat. 1995. 政 治 大. Ch. engchi. i n U. v. 1998. James. 其基本概念就是對於各種媒體的訊息文本和其產製流 程的一種知識。. 1999. 袁乃娟、 巫知諭. 認識和解讀媒體的能力。. 1999. Alvermann, Moon, & Hagood. 一、批判的媒體識讀能力是與文化研究這個跨學科的領 域相關。 二、必須提供給個人瞭解屬於日常生活中一部份的印刷 以及非印刷的媒體文本的途徑,並且經由這種方式協助 人們建構他們對世界的認知以及建構對人們所處的環 境裡多樣的社會、經濟以及政治情況的瞭解。 三、培養主動的閱聽人,在某種程度上能夠主動的去決 定是否要接受或抗拒媒體的訊息。. 2003. 蔡尚琴. 指個人為了某種目的而蒐集、解釋、試驗及應用資訊的 16.

(23) 技能,這種使用傳播訊息的技能,能夠使個人不受媒介 的表面訊息意義所影響 資料來源:黃鏗嘉(2009),<電視置入性行銷對學童的影響研究-以台北縣市國小 中、高年級學童之媒體識讀能力為例>,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 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在成露茜與羅曉南(2009)主編的《批判的媒體識讀(第二版)》一書中,將媒 體識讀的介紹分為媒體識讀的基礎、媒體產製、文本類型與解讀、識讀型態與再 現、行動閱聽人等5部分,可說是國內帶領閱聽人認識媒體、解讀媒體的入門。 陳炳宏亦架設「論媒.批媒」網站(http://www.pxc24.url.tw/index3.html),. 政 治 大 而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與中國廣播公司和世新大學傳播學院共同合 立. 為提高民眾媒體識讀能力而努力。. 作,每周五7:50至8:00時於中廣開闢10分鐘的「新聞解碼」直播節目,針對時事. ‧ 國. 學. 新聞作解析,一方面可提供媒體和新聞工作者更多專業自律上的參考,一方面也. ‧. 為社會閱聽眾作媒體識讀的經驗分享,首集節目已於102年4月19日開播。.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7. i n U. v.

(24) 第三節、感官主義(sensationalism) 壹、感官主義 <<孟子>>:「食色,性也」食與色都是人類的感官作用之一,<<道德經>>: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而西 方哲學中亦有「享樂主義」(hedonism),可見不論在東方或西方,哲學家們都提 出感官對人類的吸引力。 感官主義的定義一般並無定論,西方學者定義分歧,John D. Stevens(1991) 在討論美國報紙的感官主義史時指出,許多新聞學史課程通常把感官主義與過度. 政 治 大 我們的「基本與原始的人類慾望(fundamental and primitive human desires)」, 立 (excess)劃上等號,而新聞史學者 Frank Luther Mott 表示感官主義為過度訴求. ‧ 國. 學. 而 Edwin 與 Michael Emery 則將感官主義定義為「強調自身的情感(emphasis on emotion for its own sake)」,而甚少人賦與感官主義正面的意義,而 George. ‧. Juergens 在他撰寫 Joseph Pulitzer 的書的緒論中指出感官主義的三面向:1.強. sit. y. Nat. 調人身攻擊(emphasis on personalities)2.偏好瑣事新聞甚於重大新聞. al. er. io. (preference for trivial over significant news)3.使用口語,私人語言(use. v. n. of colloquial, personal language),他發現感官新聞報導將人們感興趣的新. Ch. engchi. i n U. 聞報導擴張至以前視為涉及隱委的小道消息及名人醜聞,以致大量報導犯罪與日 常發生的事情。 感官主義的起源一般並無定論,從美國的 Benjamin Day1833 年創辦第一份 便士報(penny press)紐約太陽報(New York Sun),隨後於 1835 年 James Gorden Bennett 也於紐約創辦紐約先鋒報(New York Herald),而 1895 年至 1906 年美 國報業 Joseph Pulitzer 的紐約世界報(New York World)和 William Randolph Hearst 的紐約新聞報(New York Journal)的黃色新聞大戰,都可以說見證了 感官主義的蓬勃發展。而所謂黃色新聞的起源與定義,李曕(2012.3.27)指出, 1895 年,美國「黃色報業」鼻祖赫斯特(William R. Hearst)創辦<<紐約新聞. 18.

(25) 報>>(N.Y.Journal),以黃色新聞(Yellow Journalism)與普立茲之<<紐約世界報 >>爭奪報紙銷數,而密蘇里大學前新聞學院院長麻特(Frank Mott),認為黃色新 聞形式上有 6 大特徵:通欄大字號標題、彩色印刷、捏造新聞、虛偽訪問、假裝 科學,及對弱勢者表示虛偽的同情。 而至 19 世紀末葉,報業逐漸變成商業,因過分追求利潤,乃導致新聞自由 的濫用與黃色新聞的災害,如 1898 年的「美西戰爭」,與 1901 年美國麥金萊總 統的被刺,就是報紙濫用新聞自由與黃色新聞惡性競爭所造成的重大悲劇。(李 瞻,1992)。而小報(tabloid)的出現,更是將感官新聞推向高峰,根據陳順孝指. 治 政 大 1903 年創刊時,格式即是小開本,內容則強調簡短故事、大照片和煽情標題, 立 出,小報原意指大型報紙一半的小開本報紙,世界第一份小報英國每日鏡報於. 從此小報一詞就兼具小開本和通俗報導雙重意涵(Gripsrud, 2000;引自於陳順. ‧ 國. 學. 孝,2003),而其具體作法則是採取煽情的筆調、斗大的標題、大篇幅的照片、. ‧. 圖像化的編排、鮮艷的彩色印刷來吸引讀者,大幅報導醜聞、體育、娛樂和消費. y. sit. io. er. 2003)。. Nat. 資訊,而很少討論嚴肅的政治、經濟、社會議題(Rooney,2000;引自於陳順孝,. 陳楚孟(2001)在研究國內報紙新聞羶色腥現象及討論媒體企業社會責任時. al. n. v i n 指出,羶色腥的新聞內容統稱為「煽情主義」(sensationalism),是指以誇大的 Ch engchi U 手法來報性、犯罪暴力與災禍新聞,在情感上引起一般讀者不健全的反應和怵目 驚心的作用。 而羶色腥的新聞研究將小報化的定義範圍加以延伸,主要分成三個面向探討 之:滿足人類基本需求的內容(basic needs content)、小報化包裝(tabloid packaging)、以及生動的敘事手法(vivid storytelling)。滿足人類基本需求的 內容包括性愛、暴力、犯罪、或災難新聞;小報化包裝則是就外觀而言,如報紙 斗大的標題和照片、生動的敘事手法則是採取具體且接近閱聽眾的方式傳達報導 內容,例如在報導中加入故事主角的個人背景歷史(Vettehen, Nuijten & Petters, 2006;引自於尹俊傑, 2008)。 19.

(26) 現在新聞媒體報導也有傾向「小報化」的趨勢,感官新聞充斥,這種情形在 壹傳媒進軍臺灣後,有部分學者指出新聞媒體小報化情形更趨嚴重,王泰俐(2004) 研究比較臺灣的電視新聞節目感官主義指出,臺灣媒體報導政商影藝名流或社會 秘辛等所謂「八卦新聞」類別已經存在數十年,但是 2001 年「壹周刊」在臺灣 發行後,「八卦新聞」文化日益高張。而王泰俐(2005)在說明她為何要研究電視 新聞感官主義時表示,以「感官主義」一詞,來指涉電子新聞媒體近來年偏好以 辛辣的新聞主題以及令人目眩的數位傳播科技形式刺激閱聽人感官經驗的新聞 包裹手法。王泰俐(2006)在研究電視新聞感官製作形式、新聞敘事以及新聞排序. 治 政 大 可說是「感官主義的年代」,無論國內、外的電視新聞文化都偏好以辛辣聳動主 立. 等因素對閱聽人資訊處理、新聞評價及感受的影響指出,二十一世紀的電視新聞. 學. 更整理出「感官主義」概念的流變表格如下。. 表 2-3 「感官主義」概念的流變表格. 研究者(年代)感官主義新聞概念定義. 感官主義新聞操作定義. Nat. y. 扭曲或製造「真實」的新聞角 否 度. io. sit. Altheide (1976). ‧. ‧ 國. 題及令人目眩神移、訴諸感官刺激的數位製作形式來刺激閱聽人的閱聽經驗。王. n. al. er. Adams(1978) 「人情趣味」以及「災難」新 「人情趣味」以及「災難」 聞 新聞在地方電視新聞中的 播出長度. Ch. engchi. i n U. v. Dominick, 以「輕鬆對談」敘事模式報導 以主播和記者間以此方式 Wurtzel and 新聞 報導特寫、人情趣味、暴力 Lometti(1975) 及幽默新聞的報導時間長 度 Knight(1989)性、醜聞、犯罪、貪污等新聞 否 主題,並以「以氾濫的影像和 文字」形式來呈現 Slattery & Hakanen (1994). 「人情趣味」以及「災難」新 此三類新聞在地方電視新 聞,以及硬式新聞中內嵌有 聞中的播出長度, 「感官新聞」成分者. Grabe & Zhou 新聞主題與電視新聞「包裹」感官新聞主題包括「犯罪」 (1998) (packaging)形式 、「意外」或「災難」、「名 人」 、 「醜聞」及「性」五類。 20.

(27) 「包裹」形式則含音樂、音 效、慢動作、flash 轉場以 及記者口白的突兀性等五 個結構因素 Grabe(2001) 新聞主題與電視新聞「包裹」感官新聞主題延續 1998 年 (packaging)形式 定義,「包裹」形式則再增 加攝影手法及剪接後製技 巧等 Ekstrom(2000)特意尋求視聽覺不尋常的刺 否 激以吸引觀眾收視的電視新 聞敘式模式 資料來源: 王泰俐(2004),<電視新聞節目「感官主義」之初探研究>, <<新聞學研究>>第 81 期,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系。. 政 治 大. 立. 而許瓊文(2009)在研究新聞記者在採訪報導受害者應面對的新聞倫理指. ‧ 國. 學. 出,指出隨著 SNG(Satellite News Gathering)引進、有線電視加入收視率戰 場,觀眾觀看特殊社會新聞事件直播所造成的高收視率,讓報紙與廣電媒體加強. ‧. 對社會新聞的篇幅報導。在畫面與照片上極盡羶色腥的能事,對犯罪的細節鉅細. y. Nat. sit. 靡遺的描述。這樣的現象在壹傳媒集團的引進之後更為嚴重,引起其他媒體爭相. n. al. er. io. 「蘋果化」,媒體記者瘋狂追逐當事人,把嫌疑犯的一舉一動變成賣點,將受害. i n U. v. 者的傷痛與淚水當作高潮,完全無視於法、理、情的存在。. Ch. engchi. 茲整理以上文獻,以形式與內容兩方面來區分感官主義的定義如下: 表 2-4 以形式與內容兩方面來區分感官主義的定義 作者. 形式. 內容. Gripsrud,200 0;Rooney,200 0;引自於陳順 孝,2003. 研究小報: 一、大照片和煽情標題 二、煽情的筆調、斗大的標 題、大篇幅的照片、圖像化的 編排、鮮艷的彩色印刷. 一、內容則強調簡短故事 二、大幅報導醜聞、體育、娛樂 和消費資訊,而很少討論嚴肅的 政治、經濟、社會議題. 陳楚孟(2001) 王泰俐(2005). 以誇大的手法來報性、犯罪暴力 與災禍新聞 電子新聞媒體:. 辛辣的新聞主題 21.

(28) 令人目眩的數位傳播科技形 式 王泰俐(2006). 及令人目眩神移、訴諸感官刺 辛辣聳動主題 激的數位製作形式. Adams(1978) Dominick, Wurtzel and Lometti (1975). 「人情趣味」以及「災難」新聞 以「輕鬆對談」敘事模式報導 報導特寫、人情趣味、暴力及幽 新聞 默新聞. Knight(1989) 以氾濫的影像和文字形式來 呈現. 性、醜聞、犯罪、貪污等新聞主 題. Slattery & Hakanen (1994). 「人情趣味」以及「災難」新聞, 以及硬式新聞中內嵌有「感官新 聞」成分者. 學. ‧. 視聽覺不尋常的刺激. y. Nat. Ekstrom (2000). (packaging)形式, 「包裹」形 、「意外」或「災難」、「名人」、 式則含音樂、音效、慢動作、 「醜聞」及「性」五類。 flash 轉場以及記者口白的 突兀性等五個結構因素. ‧ 國. Grabe & Zhou (1998). 政 治 大 新聞主題與電視新聞「包裹」 感官新聞主題包括「犯罪」 立. Vettehen, Nuijten & Petters(2006 ). 斗大的標題和照片、生動的敘 性愛、暴力、犯罪、或災難新聞 事手法則是採取具體且接近 閱聽眾的方式傳達報導內 容,例如在報導中加入故事主 角的個人背景歷史. Ch. engchi. er. n. al. 加強對社會新聞的篇幅報導,對 犯罪的細節鉅細靡遺的描述。. sit. 在畫面與照片上極盡羶色腥 的能事. io. 許瓊文(2009). i n U. v. 由以上文獻整理發現,雖然感官新聞的定義紛雜,惟在「形式」方面,感官 主義不脫斗大的標題、大篇幅的照片、圖像化的編排、鮮艷的彩色印刷、生動的 敘事手法、氾濫的影像和文字形式等,而在「內容」方面,感官主義的定義不脫 醜聞、性、犯罪、暴力、災難等主題,綜上所述,羶色腥確實是構成感官主義的 重要部分,且為避免本研究的取樣範圍過大,加上考量羶色腥新聞的氾濫是民眾 對媒體品質低落主要詬病之處,故本研究取感官新聞中的羶色腥新聞,即新聞主 22.

(29) 題與內容與「暴力」、「色情」、「血腥」,作為研究的對象。以下對暴力、色情、 血腥新聞定義分述如下:. 貳、暴力、色情、血腥新聞定義 依據「出版品及錄影節目帶分級辦法」第 5 條對限制級出版品的規定:「出 版品之內容有下列情形之一,有害兒童及少年身心健康者,列為限制級,未滿十 八歲之人不得閱聽:一、過當描述賭博、吸毒、販毒、搶劫、竊盜、綁架、殺人 或其他犯罪行為者。二、過當描述自殺過程者。三、有恐怖、血腥、殘暴、變態. 治 政 大 音、圖畫、攝影描繪性行為、淫穢情節或裸露人體性器官,尚不致引起一般成年 立. 等情節且表現方式強烈,一般成年人尚可接受者。四、以語言、文字、對白、聲. 人羞恥或厭惡感者。」大概可將第 1、2 款歸類為暴力、第 3 款歸類為血腥、第. ‧ 國. 學. 4 款歸類為色情,可供下列暴力、色情、血腥定義參考。. ‧ y. Nat. 一、暴力定義. er. io. sit. 根據教育部的網路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暴力之定義為:「激烈而強制的力 量。」為暴力下了簡單的定義,「激烈」反映了暴力一程的程度,而「強制」則. n. al. 反映了暴力的主動性。. Ch. engchi. i n U. v. 早期國內有羅文坤(1976;轉引自黃明明,1999)參考多位學者對暴力的解 釋,將暴力定義為「行使身體力量與(或)身體的延伸力量,意圖在身體上、心理 上、精神上傷害別人或破壞他人物品,為攻擊形式的一種。他並認為暴力應包括 以下4種行為:(一)使用武器之身體傷害或破壞行為;(二)非使用武器之身體傷害 或破壞行為-即指以身體部位行使襲擊或破壞的行為;(三)口語之傷害行為;(四) 非口語非身體之傷害行為-即故意以非口語以「行為語言」、非蠻橫動作或其他 方式間接對他人構成傷害者。. 23.

(30) 而黃明明(1999)在研究電視新聞暴力內容對兒童之涵化效果,將暴力定義為 「以任何明顯而具體的言語或行為意圖使人屈服(無論有無人員傷亡或物品損毀) 之情境皆屬暴力」,並將暴力分類為(一)口語暴力-指言語上的攻擊或衝突行為, 例如辱罵、威脅與恐嚇等。(二)肢體暴力-指使用身體部份攻擊他人,如扭打、 互毆等徒手攻擊行為。(三)武器暴力-指以任何器具、物品攻擊他人,例如槍擊 或以刀劍棍棒襲擊對方之行為。(四)物品毀損-專指人為意圖所造成之物品損 壞,例如拔麥克風、砸桌椅、縱火等行為。 根據法務部網站統計資料,則將暴力犯罪的類型分為殺人(不含過失致死)、. 治 政 大 計資料,則將暴力犯罪的類型分為謀殺、綁架、搶劫、搶奪、重傷、恐嚇、強姦。 立 重傷、強制性交、強盗(海盗)、搶奪、恐嚇、擄人勒索。而內政部警政署網站統. 本研究參考法務部與內政部警政署對暴力犯罪的定義,及黃明明對暴力的分. ‧ 國. 學. 類,將其分類為殺人(包含殺人未遂)、擄人勒索(綁架)、強盗(包含搶劫、搶奪)、. sit er. io. 二、色情定義. y. Nat. 損(縱火)。而強制性交(強姦)則歸為色情分類。. ‧. 傷害(如輕傷、重傷、扭打、互毆)、恐嚇(脅迫、妨害自由)、辱罵咆哮、物品毀. al. n. v i n 根據教育部的網路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色情之定義為: 「本指色慾、情慾。 Ch engchi U. 後引申為透過文字、視覺、語言描繪或表現裸體、性器官、性交等,與性有關的. 形象,使觀賞者產生性興趣和性興奮的事物。」故任何描繪或表現裸體、性器官、 性交等,與性有關的形象,使觀賞者產生性興趣和性興奮的事物皆可稱為色情, 而呈現色情的載體可為文字、視覺、語言,包含了印刷、影音。 刑法對於性交有做出明確定義:「稱性交者,謂非基於正當目的所為之下列 性侵入行為:一、以性器進入他人之性器、肛門或口腔,或使之接合之行為。二、 以性器以外之其他身體部位或器物進入他人之性器、肛門,或使之接合之行為。」 另訂定「妨害性自主」罪章,其中第 221 與 224 條分別訂定強制性交與強制猥褻. 24.

(31) 罪,主要是指對於男女以強暴、脅迫、恐嚇、催眠術或其他違反其意願之方法而 為性交或猥褻之行為。此為法律上對強制性交與猥褻所作出之定義。 而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 407 與 617 號解釋分別對刑法 235 條「猥褻」出版品 概念作出一般性定義,如 407 號解釋:「惟猥褻出版品,乃指一切在客觀上,足 以刺激或滿足性慾,並引起普通一般人羞恥或厭惡感而侵害性的道德感情,有礙 於社會風化之出版品而言。猥褻出版品與藝術性、醫學性、教育性等出版品之區 別,應就出版品整體之特性及其目的而為觀察,並依當時之社會一般觀念定之。」 617 號解釋:「猥褻,指客觀上足以刺激或滿足性慾,其內容可與性器官、性行. 治 政 大 道德感情,有礙於社會風化者為限」。 立. 為及性文化之描繪與論述聯結,且須以引起普通一般人羞恥或厭惡感而侵害性的. 性騷擾防治法則對性騷擾作出明確定義:「係指性侵害犯罪以外,對他人實. ‧ 國. 學. 施違反其意願而與性或性別有關之行為,且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一、以該他人順. ‧. 服或拒絕該行為,作為其獲得、喪失或減損與工作、教育、訓練、服務、計畫、. y. Nat. 活動有關權益之條件。二、以展示或播送文字、圖畫、聲音、影像或其他物品之. er. io. sit. 方式,或以歧視、侮辱之言行,或以他法,而有損害他人人格尊嚴,或造成使人 心生畏怖、感受敵意或冒犯之情境,或不當影響其工作、教育、訓練、服務、計. al. n. v i n 畫、活動或正常生活之進行。」則是界定性騷擾與性侵害行為不同。 Ch engchi U. 林芳玫(1997)指出,大部分研究者會區分「情色」和「色情」的不同,前者. 代表不含暴力的性題材,而後者代表含性暴力的題材。如 Check(1985)便採取了 以下的分類:色情(pornography)包括含性暴力與不含性暴力但含貶抑意味的性 題材 (sexually violent or sexually non-violent but degrading);而情色 (erotic) 則為不含性暴力與不具貶抑意味的性題材。有時候,也有許多研究者 直接使用 erotic 代表所有色情材料,再分為含暴力與不含暴力二種(aggressive vs. non-aggressive erotic)。 林芳玫(2006)整理各研究中對色情的定,將其大致分為:1.情色(Erotic): 為不含暴力,不含貶抑、貶低女性意味的性題材。通常具有故事情節,而情節描 25.

(32) 述中,除了呈現性行為外,也強調男女之間情感的面向與聯繫。2.不含暴力、不 貶抑女性的色情(Non-violent, non-degrading pornography):內容類似情色, 但無情節:即沒有暴力、沒有貶抑女性、但也沒有強調人物的情感面向,完全以 行動、動作為主。3.不含暴力,但具貶抑意味的色情(Non-violent, degrading pornography):雖然片中沒有呈現暴力行為,但呈現女人下跪、獸交、綁架女人、 對女人下迷藥等情節,或表現女人是花癡之類的訊息等。4.含暴力、具貶抑意味 的色情(Violent, degrading pornography):通常是強暴場景加上受害者不同的 反應,如呈現受害者自抵抗轉變為享受被強暴,或是受害者感到噁心痛苦的反. 治 政 大 明顯的性交動作。B. Violent erotic:片中經常出現男主角對女主角的暴力行 立. 應。5.其他:A. R-rated slasher film:是一種以暴力為重點、有性暗示,但無. 為,但同時又強調男主角對女主角的真情真愛。林芳玫(2006)的分類又較其 1997. ‧ 國. 學. 的分類更為詳細周全。. ‧. 而陳楚孟(2001)則考國內外學者,將羶色腥新聞中的色情定義為情慾(情. y. Nat. 色)、裸露、色情、猥褻及性暴力等層次,分述如下:(一)情慾(情色)(erotica):. er. io. sit. 呈現出人性本能上的慾望與兩性的相互取悅,同時不含暴力與不具貶抑意味的性 題材。(林芳玫,1997)(二)裸露(naked):沒有包裹的裸體狀態。(三)色情. al. n. v i n (pornography):無法律上指涉(廖新田,1995)的男女情慾。包括含性暴力與不含 Ch engchi U 性暴力但對女性產生貶抑意味的性題材。林芳玫(1997)指出:此題材從部分裸露. 到各種層級的性活動,從暗示性到明顯表示的,包括各種的行為,如從自慰、同 性或異性的性交、口交、獸交、奴化等。(四)猥褻(obscenity):有明定的禁制範 圍,足以構成法律上犯罪的色情(廖新田,1995)。包含了人為了滿足自己性慾上 的需求,而對別人作性交以外的一切淫穢行為,如進行摳、摸、摟、抱等下流行 為。(五)性暴力(sexual violence):指性侵害行為,涵蓋了強姦罪行在內(黃富 源,1995)。. 26.

(33) 本研究綜合上述說明,將色情區分為暴力、非暴力兩大類,暴力類依程度別 則有性侵害、猥褻、性騷擾。而非暴力類則為裸露(如裸體照或清涼泳裝照或妨 害風化)、性交易、通姦外遇、一夜情、自慰、偷窺(偷拍)。. 三、血腥定義 根據教育部的網路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血腥之定義為:「比喻非常的殘酷。」 引申之,舉乏具殘酷本質的事物皆可用「血腥」來形容。 范育瑄(2001)則將血腥分類為:有血,足以使人產生不悅;無血,足以使人. 治 政 大 而「遊戲軟體分級管理辦法」第 5 條第 2 款亦對血腥作出定義:「遊戲軟體 立. 產生不悅。. 內容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列為限級:…二、暴力、恐怖:涉及人或角色被殺害之. ‧ 國. 學. 攻擊、殺戮等血腥、殘暴或恐怖畫面,令人產生殘虐印象。…」. ‧. 本研究綜合上述說明,將血腥定義為有、使人產生不悅、殘虐、殺害、攻擊. y. Nat. 與殺戮,而符合此類新聞大多為報紙照片,並將其分類為兇殺、鬥毆、戰爭、車. n. er. io. al. sit. 禍、災難(地震、風災、水災、海嘯)。. Ch. engchi. 27. i n U. v.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第一節、內容分析 本研究是以報紙新聞為研究對象,採用內容分析法探討,探討臺灣報紙 1998 年 1 月 1 日至 1998 年 12 月 31 日、2002 年 4 月 1 日至 2004 年 3 月 31 日、2007 年 1 月 1 日至 2007 年 12 月 31 日、2011 年 7 月 1 日至 2012 年 6 月 30 日總計 5 年期間內,羶色腥新聞的變化。內容分析法的特色是系統化、量化、客觀,可以 清晰的呈現媒介訊息內容及分布狀況。 本研究在收集所有資料後,對研究取樣期間內國內主要報紙羶色腥新聞各主. 政 治 大. 題類目進行交叉分析,來了解各類目的異同,最後,最後將分析結果歸納為研究. 立. 結論。. ‧ 國. 學. 壹、內容分析法. ‧. 一、內容分析的特點. y. Nat. sit. 王石番(1991)指出內容分析有兩個特點,其一,內容分析非親身訪查技術,. n. al. er. io. 不易干擾被研究對象,內容分析允許研究者依照自己選擇的時間和地點,觀察傳. i n U. v. 播者發出的公共訊息。其二,便於處理資料,包括處理非結構性資料(內容分析. Ch. engchi. 者的資料通常不是自己事先籌設的,因此資料本身不是分析者心目中的結構)、 符號形式(內容分析如果只用類目(category)、變項(variable)、分數(point) 等名稱來代表資料的符號品質是比較容易的)和卷帙浩繁的資料(儘管內容分析 者的眼前資料堆積如山,那是不必只由一個人捉刀以竟全功。內容分析進行的時 候,許多分析者可以聚集一堂,依照嚴謹劃分的類目和單位,將經年累月堆積的 資料,開始分析、登錄,必要時也可透過機器的協助,終底完成)。 由此可知,當面臨資料龐雜,或研究時期長的文本,適合採用內容分析。本 研究取樣期間為 1998 年 1 月 1 日至 1998 年 12 月 31 日、2002 年 4 月 1 日至 2004 年 3 月 31 日、2007 年 1 月 1 日至 2007 年 12 月 31 日、2011 年 7 月 1 日至 2012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daily averages of total suspended solids as well as oil and fats in the waste water treated at the WWTP in Macao Peninsula were higher than the standard values of

Incorporated Management Committees should comply with the terms in this Code of Aid and abide by such requirements as promulgated in circulars and instructions issued by the

After teaching the use and importance of rhyme and rhythm in chants, an English teacher designs a choice board for students to create a new verse about transport based on the chant

現在使⽤用 Apple Configurator. 學生用MDM內建的 In-house

Since huge quantities of transactions are involved in daily operations of a hotel, the accounting department always has to deal with complicated calculations which undoubtedly

Daily operation - Sanitizing after guest checked-in / swab test (guest floor

Taiw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TCSI) model shown in Figure 4-1, 4-2 and 4-3, developed by the National Quality Research Center of Taiwan at the Chunghua University in

After 1995, 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changed a lot in Taiwan, the cost of employee and land got higher and higher, the medium and small enterprises in Taiwan faced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