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A Map of Misreading),<導論:對誤讀的沉思>頁 1-2。

能就像這些東西的功能,各不相同。」(PI, §11)221錘子有錘子的用途,鉗子有

221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著,范光棣、湯潮合譯,《哲學探討》(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頁 8。

222維根斯坦(L.Wittgenstein)著,范光棣、湯潮合譯,《哲學探討》,頁 169

223同上註,頁 123。

224同上註,頁 24。

225舒光著,《維根斯坦哲學》,頁 331。

226本文頁 36。

227舒光著,《維根斯坦哲學》,頁 331。

以更理解熟悉工具(理論)。

回顧整個論文寫作過程,文本總是會引導我找到我的工具(理論),這是個 有點神秘的經驗,我看著圖畫書裡的 Max、Wild Things,他們也看著我,告訴我 他們想要什麼,經過一陣靜默的密商,「我們」有了共同的決定,從工具箱中找 出「我們想要的」工具(理論),好比拿起了傅柯的「兩個獵手說」,把他的「懲 罰」、「權力」種種留在箱中。有時候沒有密商,他們直接大聲呼喊:「快!錘子!」

或叫我「拿鉗子來!」。「「「文本會自己找理論「文本會自己找理論文本會自己找理論文本會自己找理論!」!」!」!」228228228228對 Max、Wild Things 來說,維 根斯坦的邏輯原子論、圖像說英雄無用武之地,Dr. Seuss’s ABC 也用不著說故事 的相關理論。圖文關係和理論的遇合自有其內在邏輯。在這個遊戲裡,圖文和我 共謀選擇工具(理論),當理論工具出現時,作為執行者的我盡力而為。然而,

工具(理論)用的稱不稱手,熟不熟練,圖文就不置一詞了。只不過,偶爾他們 會又突然出現,拉拉我的袖子,跟我說:「再來一錘!」

從另一個角度看,我是圖文說話的「工具」。我和理論談,和圖文談,透過 我,圖文和理論相互交談。這使得這篇論文的寫作過程充滿興味,像是一場熱熱 鬧鬧的聚會,充滿著各種聲響。

在這個聚會中,理論和圖文相互活化了彼此理論和圖文相互活化了彼此理論和圖文相互活化了彼此理論和圖文相互活化了彼此────────兩者有著微妙的互動兩者有著微妙的互動兩者有著微妙的互動兩者有著微妙的互動,,,,彼彼彼彼 此影響此影響

此影響此影響,,,相互改變,相互改變相互改變相互改變,,,,但又有著各自的自由但又有著各自的自由但又有著各自的自由但又有著各自的自由,,,,為彼此帶來生命力為彼此帶來生命力為彼此帶來生命力為彼此帶來生命力。。。大衛‧路易士圖。 文互相活化的說法同樣適用於此。相互活化使圖文和理論彼此擴大了對方,完整 了對方,成為彼此的精神底蘊。

不僅圖文和理論相互活化,他們也和讀者互相活化。桑達克這位讀者一定 曾在這樣的聚會中和精神分析理論及 Dr.Seuss 的書交談過;如我一個普通讀者,

早看了無數次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早已聽過相關心理學理論,卻直到這樣 的聚會時,才突然看見 Wild Thing 的「髮型」像媽媽,他們紛紛「開口」、「示現」。 我看見前所未見的風景。對我而言,透過與文本及理論交談的歷程,所讀的文本 成了我的文本,所應用的理論成了我的理論。文本和理論活化了讀者文本和理論活化了讀者文本和理論活化了讀者,文本和理論活化了讀者,,讀者也提,讀者也提讀者也提讀者也提

228改換自電影《侏儸紀公園》裡有名的台詞──「生命會自己找出路!」

供了一個活化既有文本和理論看法的視野 供了一個活化既有文本和理論看法的視野 供了一個活化既有文本和理論看法的視野

供了一個活化既有文本和理論看法的視野。。。。由於圖文關係和理論常常蘊含許多可 能性,宜就個別頁面逐一交談討論,如此會是較於描述或直觀外,表現圖畫書圖 文關係運作的好方法。倘使忽略圖文個別特質倘使忽略圖文個別特質倘使忽略圖文個別特質,倘使忽略圖文個別特質,,反客為主,反客為主反客為主,反客為主,,,意圖將所有圖文關係意圖將所有圖文關係意圖將所有圖文關係意圖將所有圖文關係 納入僅具工具意義的理論之下

納入僅具工具意義的理論之下 納入僅具工具意義的理論之下

納入僅具工具意義的理論之下,,,或包裹式的分類,或包裹式的分類或包裹式的分類,或包裹式的分類,,,或緊抱單一理論說明整本書的或緊抱單一理論說明整本書的或緊抱單一理論說明整本書的或緊抱單一理論說明整本書的 圖文關係圖文關係

圖文關係圖文關係,,,,則可能使理論應用成為另一種則可能使理論應用成為另一種則可能使理論應用成為另一種則可能使理論應用成為另一種「「「「圖文關係分圖文關係分圖文關係分圖文關係分類說類說類說類說」」」」,,,,墜入膠柱鼓瑟的墜入膠柱鼓瑟的墜入膠柱鼓瑟的墜入膠柱鼓瑟的 陷阱

陷阱 陷阱 陷阱。。

理論與圖畫書圖文關係的運作其實像是個遊戲,「理論遊戲」、「圖文遊戲」、

「理論和圖文的遊戲」以維根斯坦語言遊戲說法而言,遊戲是一種活動,沒有本 質,毋須定義,要了解遊戲必須回到活動中實際觀察。準此而言,這篇論文在第 四章其實已經該畫上句點。以上所述可視為個人遊戲心得。理論如何結合圖文運 作?恐怕還是要在具體實例裡觀察了解,而這些具體實例可以由每個人彷彿遊戲 般自行創造,發展出多樣的遊戲與遊戲心得。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份 一、文本與論述專書

朱剛著。《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2.07.

施耐庵撰。《水滸傳》。台北市:泰昌書局。1984.

張大春著。《小說稗類》。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05.

張春榮著。《極短篇的理論與創作》。台北市: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11.

舒光著。《維根斯坦哲學》。台北市:水牛圖書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07.

彭懿編著。《圖畫書閱讀與經典》。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06.09.

楊茂秀著。《重要書在這裡》。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07.

鄔昆如著。西洋哲學史話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7.11.

龍協濤著。《讀者反應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03.

二、中文翻譯著作

魯道夫‧阿恩海姆(Arnheim, Rudolf)著。郭小平、翟燦譯。《藝術心理學新論》

(New essays on the Psychology of art)。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 公司。1992.12.

莫麗‧邦(Bang, Molly)著。楊茂秀譯。《圖畫‧話圖》(Picture This)。台北市:

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2003.10.

羅蘭‧巴特(Barthes, Roland)著。懷宇譯。《顯義與晦義──批評文集之三》。天 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08.

約翰‧伯格(Berger, John)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台 北市:麥田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10.

哈羅德‧布魯姆(Bloom, Harold)著。朱立元、陳克明譯。《比較文學影響論──

誤讀圖示》(A Map of Misreading)。板橋市:駱駝出版社。1992.11.

波赫士(Borges, Jorge Luis)著。楊耐冬譯。《想像的動物》(The book of Imaginary Beings)。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79.05.

珍‧杜南(Doonan, Jane)著。宋珮譯。《觀賞圖畫書中的圖畫》(Looking at Pictures in Picture Books)。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03.

泰瑞‧伊果頓(Eagleton, Terry)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Literary Theory)。 台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3.10.

蘇珊‧恩傑(Engel, Susan)著。黃孟嬌譯。《孩子說的故事:了解童年的敘事》

(The Story children tell:making sense of the narratives of childhood)。台北 市:成長基金會。1998.12.

E.M.佛斯特(Forster, Edward Morgan)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台北市:志文出版社。2002.01.

E.佛洛姆(Fromm, Erich)著。孟祥森譯。《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台 北市:志文出版社。1984.

傑哈‧簡奈特(Genette, Gerard)著。廖素珊、楊恩祖譯。《辭格(三)》(FiguresⅢ)。

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01.

海拉‧哈爾門(Haarmann, Harald)著。方奕譯。《文字的歷史》(Geschichte der Schrift),台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5.04.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Jung ,Carl Gustav)著。馮川、蘇克編譯。《心理學與文 學》。台北市:九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10.

奎斯、李文合著(Kress,G .and Leeuwen,T.)著。桑尼譯。《解讀影像:視覺傳達 設計的基本原理》(Reading Imagine:Grammar of Visual Design)。台北市:

亞太圖書。1999.07.

米蘭‧昆德拉(Kundera, Milan)著。孟湄譯。《小說的藝術》(L’ART DU ROMAN)。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

艾德蒙‧李區(Leach, Edmund)著。黃道琳譯。《結構主義之父──李維史陀》

(L’evi-Strauss)。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4.04.

萊昂(Lyons, John)著。劉福增編譯。《語意學新論》(Linguistics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0.03.

G.B.馬修斯(Matthews, Gareth B.)著。王靈康譯。《童年哲學》(The Philosophy of Childhood)。臺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1998.02.

梅茲(Metz, Christian)著。劉森堯譯。《電影語言:電影符號學導論》。台北市: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10.

W.J.T.米歇爾(Mitchell, W.J.T.)著。陳永國、胡文征譯。《圖像理論》(Picture Theory)。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03.

培利‧諾德曼(Nodelman, Perry)著。劉鳳芯譯。《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The Pleasure of Children’s Literature)。台北市: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2005.09.

波爾森(Peursen, C.A.Van.)著。陳榮波譯。《維根斯坦──語言迷宮的嚮導》

(Wittgenstein),台北市:時報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08.

羅伯,索科羅斯基(Sokolowski, Robert)著。李維倫譯。《現象學十四講》

(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2004.03.

史提華、米庫納合著(Stewart, David and Mickunas ,Algis)。范庭育譯。《現象學 入門》(Exploring Phenomenology:A Guide to The Field and Its Literature )。

台北市:康德人工智能科技公司出版部。1988.03.

茨維坦‧托多羅夫(Todorov, Tzvetan)著。王國卿譯。《象徵理論》(Theories du Symbole)。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04.

約翰‧洛威‧湯森(Townsend, John Rowe)著。謝瑤玲譯。《英語兒童文學史綱》

(An Outline of English-Language Children’s Literature)。台北市:天衛文化 圖書有限公司。2003.01.

維高斯基(Vygotsky, L.S.)著。李維譯。《思維與語言》(Thought and Language)。

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02.

維根斯坦(Wittgenstein, Ludwig)著。范光棣、湯潮合譯。《哲學探討》(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台北市:水牛圖書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01.

佐藤忠男著。廖祥雄譯。《電影的奧秘》。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89.10.

四、學位論文

黃孟嬌。《莫里斯桑達克自寫自畫作品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8.

江宜芳。《追尋青鳥 ~ 莫里斯桑達克作品裡的兒童》。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4.

林德姮。《圖畫故事書中的後設策略》。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

五、期刊論文

劉鳳芯。<1984~2000 兒童圖畫書在台灣的論述內涵、發展與轉變>。載於《兒

劉鳳芯。<1984~2000 兒童圖畫書在台灣的論述內涵、發展與轉變>。載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