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 從 ABC 到說故事 到說故事 到說故事 到說故事── ── ── ──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從 從 ABC 到說故事 到說故事 到說故事 到說故事── ── ── ── "

Copied!
16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

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楊茂秀 先生

從 從

從 ABC 到說故事 到說故事 到說故事 到說故事── ── ── ──

例示 例示 例示

例示理論與圖畫書 理論與圖畫書 理論與圖畫書 理論與圖畫書圖文關係運作 圖文關係運作 圖文關係運作 圖文關係運作

研 究 生: 張怡雯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七 月

(2)
(3)
(4)
(5)

謝辭 謝辭 謝辭 謝辭

一直很喜歡寫作與編織連結的意象。論文寫作期間,每天白日舌耕,放學 回家,先做廚工自食其力,接著當織工,開始編織論文,作息規律固定,純然尋 常的工匠生活。在論文一吋吋抽長的同時,織工的大腦完全被織品控制,「像一 個著了魔的紡織機」(薛靈頓語),諸種瑰麗奇詭的影像不斷閃現驅使雙手不停地 編織、拆解。織工苦苦追趕,亟思捕捉住這些飄忽不定的圖像好將它們定著於織 品之上,然而,終有些圖像如同幻影,一閃而逝,僅存在於那想像中更華美的織 物。「三工」的日子悠悠忽忽,如今終能將完成的織品上貢,大腦的喧囂可以暫 時止息,懷抱著曾見過先前未曾想像過的織品圖案的安慰,可以繼續如常地上 課、做飯。

感謝兒文所老師們不辭辛勞奔波兩地,帶領我們一路穿花拂柳,遊賞兒童 文學花園,耐心地指路提點,使我們得以深入蹊徑,遊文習藝,在見樹見林之際,

也深知學無止境。感謝全班同學沿途提攜,在碰到疑難需要解惑時,妳們是除了 老師外,我最重要的諮詢對象,而且總能給我最好的支援和協助,一路上大家全 力以赴的精神,更使我的學習充滿動力,因為有妳,這趟旅遊備感溫馨。畢業後 莫散了聯繫!

感謝張子樟老師對論文寫作的指導和關心。感謝莊坤良老師《西洋兒童文學 史》指定的報告,讓我有機會深入認識 Dr. Seuss. 感謝郭建華老師《繪本教學》

課程使我得以在論文進行中,補充了裝備。感謝杜明城老師,不僅腹笥深廣更讓 我看見讀書的純粹與快樂,講課時旁徵博引,「維根斯坦」、「誤讀」、「分類」等 等,讓我一路撿拾線頭,尤其研究法課程提到的維根斯坦,「活化」了我對於這 位哲學家塵封的記憶,重新連結起他的脈絡。理論課湧現的各種學派、人名,和 安排的講座則使我的大腦開始不安分地一路浮想聯翩。感謝張世宗老師提醒我對 論文做更高一層次的思考,除了成就自我以外還能想到貢獻的真意。

楊茂秀老師的《繪本與兒童哲學》提供了一大片文本的海洋,上課的問答方 式,其實就是所謂刺激思考的「接生術」。論文寫作期間,老師大力的鼓勵:不 要管別人怎麼說,妳就是要怡雯說!著啊!老師借膽,我鼓勇前行。感謝老師給 我的空間與自由,讓我能夠如同夢遊般,完足地沉浸在自己的遊戲創造氛圍裡。

還有上傳前最後的提醒「把自己的論文當作別人的論文,從頭到尾看一次」,老 師就像 Seuss 筆下的大貓,除了詰爍又有力的眼神,還知道眼前的小孩需要什麼。

感謝引領我進入兒童文學領域的曉雯和金蓮,金蓮的鼓勵期許,我希望能早 日實現。感謝惠芬給我詩和電影的提醒,讓我不致老去,妳還好嗎?感謝靖智學 姐,論文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搬家時送我書和筆記還不時關心打氣。感謝文婷告 訴我台北班招考的訊息,玉琴研一時放學同行的討論最是難忘,感謝佩俞、淑娟 幫我校看論文給我寶貴的建議,感謝明足「師姐」陪伴奮鬥,感謝語珊口考時特 地來加油。讓我問東問西的明珊、秀敏,謝謝妳們!台東路迢遙,感謝傳信人琇 珊,感謝彥芬和所辦的行政支援。感謝台北市立圖書館。

(6)

妹妹怡綺、怡珍,一直關心我的生活作息,在論文完成的當天晚上,我聽了 兩次稚嫩合音的生日快樂歌,倫倫、哲哲,旻旻、瑋瑋,三不五時打電話跟我聊 天,他們天真的言語笑聲,化為織工手下呈現於織品上的花朵。

論文寫作期間,父母常常關心,提醒我要吃要睡,注意身體,彷彿我還是個 高中生。我的父親母親,他們是空有能力才情卻沒有環境與資源的一代人。我常 想父親的個人條件倍於我,倘使有我的環境,成就與貢獻當不止於此。父親對我 的期許,我一直沒有善加體察,因此更愧於自己的怠惰。感謝父母對我的支持與 栽培,感謝老天,讓我還能有這樣的表達機會。

僅將這篇小小的論文

獻給我的父親張子敬先生,母親洪梅江女士。

民國九十七年七月十日

(7)

從 從 從

從 ABC 到說故事 到說故事 到說故事: 到說故事 : :

例示理論與圖畫書圖文關係運作 例示理論與圖畫書圖文關係運作 例示理論與圖畫書圖文關係運作 例示理論與圖畫書圖文關係運作

張怡雯 張怡雯 張怡雯 張怡雯 國立台東大學

國立台東大學 國立台東大學

國立台東大學 兒童文學研究所 兒童文學研究所 兒童文學研究所 兒童文學研究所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圖文關係可說是圖畫書的核心,該如何看待圖文關係?圖文關係可以如何 解讀?本文嘗試以理論說明圖文關係的運作方式,試圖發現其中可能性。

作法採例示而非通論。在表現圖文關係較為可觀的概念書與圖畫故事書中 各擇取一文本,輔以理論逐頁分析圖文運作。概念書部分,擇取分析的文本是 Dr. Seuss’s ABC,理論主要運用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學說及精神。

圖畫故事書部份,則從理論的角度看待圖文如何說故事。文本採用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由於說故事比單純傳遞資訊複雜,這個部份運用的理論較為多元。

以理論與圖文的結合運用來說,前部分較為困難。可以說因為理論較為艱 澀,不易運用;但也可說是單一學說不易處理靈活多變的圖文關係。至於圖畫故 事書的部份,隨著逐頁不同的圖文關係轉換理論,說明上較為靈活,確如諾德曼 所言,圖畫書需要同時由許多不同的理論進路考量。

逐一觀看圖文,結合適用的理論說明,會是除了描述或直觀外,看待圖畫 書圖文關係運作的好方法。理論與圖畫書圖文關係的運作其實也像是個遊戲,以 維根斯坦語言遊戲的說法而言,要了解遊戲必須回到活動中實際觀察。理論如何 與圖畫書結合應用?恐怕還是要在具體實例裡觀察了解,而這些具體實例可以由 每個人彷彿遊戲般自行創造。

關鍵詞:圖畫書、圖文關係、說故事

(8)

From ABC to Telling Story: : :

Exemplif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ories and Word-picture Relationship

I-wen Chang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Word-picture relationship is the core of picture books. How to interpret it? This thesis will apply theories to illustrate the word- picture relationship, with attempt to find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studying approach.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not establishing the general rule but discovering the available methods.

Informational books and picture storybooks are two major categories to express word -picture relationship. In this thesis, one example book from each categories will be used for discuss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word and picture will be analyzed with theories in page-by-page fashion.

In the first part, for the informational books, the book Dr. Seuss ' s ABC was selected . Wittgenstein’s methods will be applied to analyze it.

For picture storybooks, the book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was selected in view of theory to examine how to tell story by pictures and words . Because telling story is more complex tha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the theories applied in this part were more than that in the former part.

About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ies and word-picture relationship, the former

(9)

part is more difficult. One possible reason is that the theory of Wittgenstein is not easy to apply ; or because single theory is not easy to deal with the flexible word-picture relationship. For the word-picture part, along with the different word-picture relationship transforming the theory application , the illustrations is more available.

Just as Perry Nodelman said, the picture books demand considerations by many different theories simultaneously.

Besides the direct response and description, observing the words and pictures page by page and applying the suitable theory to discuss will be a good method to read picture books. The operation between theories and word-picture relationship actually is like playing a game. As Wittgenstein’s language game theory, a game should not be thought unless looked at its application in the real activities. Everyone could cre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ories and word-picture in his own way of playing games.

keywords: Picture Books/ Word-picture Relationship/Telling Story

(10)

目錄 目錄 目錄 目錄 第壹章 第壹章

第壹章 第壹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範圍……….………... 3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限制………5

第貳章 第貳章 第貳章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圖畫書相關論文研究………7

第二節 圖畫書理論專書………8

第三節 其他理論研究………...11

第叁章 第叁章 第叁章 第叁章 維根斯坦與 維根斯坦與 維根斯坦與 維根斯坦與 Dr. Seuss’s ABC……… 12

第一節 觀看的起點………..12

第二節 比附維根斯坦前期理論的圖文關係……… ………..17

第三節 「語言遊戲」之於圖文關係………36

第肆章 第肆章 第肆章 第肆章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的故事與理論 的故事與理論 的故事與理論 的故事與理論…..…..51

第一節 文字說故事………… ………..………. 52

第二節 圖畫說故事……….……….……….………..61

第三節 圖文一起說故事……….………77

第四節 讀者如何說圖文故事………...………107

第五節 作者如何說圖文故事………...119

第伍章 第伍章 第伍章 第伍章 結論 結論 結論 結論……….……135

第一節 理論分析 Dr. Seuss’s ABC 圖文的發現………..…..135

第二節 理論分析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圖文故事的發現…….……..138

第三節 嬉遊於理論與圖文之間………..……….………...…….142

(11)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唸小學時,台灣省教育廳兒童讀物出版部所編輯的一套套兒童叢書是生活 中最大的期待,每種書幾十本,以班級為單位,每星期由各班交換著看。星期一 一到就開始等著別班班長什麼時候把書收齊送來交換。有些書新,有些書舊,當 書送到放在老師桌上還未發下時,看著書名開始想像內容,因此每在看到書的封 面時,就開始產生失望或期待的情緒,一發下,隨即迫不及待帶著開獎的心情翻 閱。現在想想,一本書用這樣的方式,在無數小朋友的手中旅行,傳遞快樂,真 是一件浪漫的事。有些書,書名可能不是很確切《小紅和小綠》?《小圓圓和小 方方》?還能依稀記得內容。當時是以何種方式閱讀,已全無印象,應該是狼吞 虎嚥式的迅速讀完,一切都是直覺反應吧!

國小畢業後就幾乎沒再看過圖畫書了,它成了一個陌生的文類。

什麼時候圖畫書又開始像花朵般綻放?老實說,我並沒注意。當我發現時,

已經繁花似錦。報紙的讀書版面,如開卷等都有書評介紹,它們遍地開花,到處 搶占閱讀者的視線,到書店總會翻翻,覺得很有意思,卻幾乎沒買。我寧可買文 字書,圖畫書,在店裡翻翻就好,總覺得它輕薄短小,又貴,不似文字書耐看,

可以反覆咀嚼。

我小看圖畫書了。

有機會開始大量密集接觸圖畫書後,我發現看一本圖畫書的角度與方法實 在是千變萬化,即使喜惡理由不同,甚至相互矛盾,聽來卻都頗有道理。比起文 字書,圖畫書的評斷存在更多歧異性,而意見表達也更鮮明強烈,叫人好生為難。

「怎樣能算是一本好的圖畫書?」是一開始存在的問題意識。不過後來自 己發現這是一個假問題,事實上很難存在一個能應用在所有書籍的規準,這是一 種將事物體系化、大一統的虛妄想像。每一本書不同,問題應該改成「這本書好 在哪裡?」從哪裡看好不好呢?或許問題可以再改為「我們可以怎麼看圖畫書?」

(12)

一本圖畫書可以有多少種閱讀方法?橫看、豎看、倒著看,和文字書的閱讀方式 比起來,圖畫書更為多元多變。而圖文關係可說是圖畫書變化的核心,該如何看 待圖文關係?圖文關係可以如何解讀?有多少種解讀圖文關係的方法?

在研一下《繪本與兒童哲學》做期末報告1時,文本《我等待》的那條線讓 我產生了一個念頭──它似乎把人生結構化了。結構?什麼是結構主義?拿起

《文學理論導讀》來翻翻,翻到了這些段落,例如:

意義是零碎或散佈在整個符徵的鎖鏈中,它無法輕易敲定,絕對不是充 份現存於某個單一符號,而是一種現存(presence)與匱乏(absence)

同時不斷閃爍的狀態。……

我閱讀一個句子時,其意義永遠有點懸宕,總有某些東西遭受遲延或尚 未出現,某一符徵將我轉送到另一符徵,然後又轉到另一符徵,先前的 意義被後來的意義修正……每個文字就必須包含先前文字的軌跡,而且 自身必須朝追隨其軌跡的後來文字開放,意義鎖鏈中的每個符號,多少 都刻畫著其他所有的符號,或者順著其他符號模寫得來,形成一個繁複 的組織……2

後結構主義裡將符徵與符旨拆解的說明,彷彿就像似為書裡的那條紅線量 身打造而寫,結構、解構、德希達的痕跡(trace)、延異(différance)等理論在 圖文生動的現身說法下,更平易近人,容易理解;而圖文也在理論的助陣下,開 拓了表現空間,更耐人尋味。寫作過程中比對資料,慢慢思考,尋找契合點,彷 彿玩拼圖遊戲充滿興味,和自己平常習慣性的印象式的圖文描述不太一樣。

這就引發了以同樣方式完成學位論文的動機,能不能試著繼續將理論與圖 文關係結合,說明其運作方式?

1 這篇報告<一條線的思考遊戲>後來修改後刊在《繪本棒棒堂第十期》

2泰瑞‧伊果頓(Terry Eagleton),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Literary Theory),台北市:書林

出版有限公司,2003.10。頁 162-163。

(13)

第二節 研究目的、範圍 一、研究目的

運用理論結合文本閱讀圖畫書,可行性早已毋庸置疑。許多學者的研究都 大量運用理論,諾德曼在《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第九章<理論的詮釋系統>中 也例示了運用不同學說詮釋圖畫書。大衛‧路易士(David. Lewis)甚至在 Reading contemporary picturebooks:

p

icturing text 談到如何看待圖畫書時說「針對探索一 個主題,描述(description)通常被視為是相當低階的進路,也就是說,比論證

(argument)或分析(analysis)更無趣、更沒有影響力──更無潛力。」3理論 系統化的說明力量,儼然成為使閱讀得以升級的神燈巨人。

這篇論文的寫作動機出於一篇試著運用理論說明圖文關係的期末報告,但 圖文關係都能用理論分析嗎?這樣的嘗試能夠再擴大嗎?我還能用哪些理論說 明什麼樣的圖文關係?這篇論文的目的想進一步再深入理論和圖畫書文本,目的 在擴大應用例證,發現應用理論說明圖文關係的「可能性」,不僅是理論與圖文 結合的詮釋,還包含運作時可能產生的各種問題。

二、研究範圍

圖畫書的家族非常龐大,有著不同學者依主題或年齡所做的各式各樣的分 類,在這些分類中,無字書、玩具書、和插圖書因為不具備完整的圖文,或者圖 文僅是聊備一格欠缺實質作用,因此不列為討論範圍。培利‧諾德曼(Perry Nodelman)在 Words about Picture

The Narrative Art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序文中提及他的這本書的研究目標在於探究圖畫書的種種敘事技法(narrative techniques)討論圖畫書裡的圖畫如何和文字共同作用以傳達資訊,並以獨特方

3 David Lewis,Reading contemporary picturebooks: picturing text,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Falmer. 2001.p.2.本篇論文引用的英文書籍資料採自行翻譯。

(14)

式說故事。「我有時會處理資訊書(informationnal books),好比字母書(alphabet books)和單字書(word books);但重點集中在圖畫故事書(picture books that tell stories)4」。換言之,他所處理的圖文關係範圍在廣義的概念書(Concept Books)

與圖畫故事書(Picture story books),這兩者的差別在於是否有連續故事線。

追隨培利‧諾德曼的腳步,我也將對圖文關係的探索鎖定在這個範圍。

至於理論部份,諾德曼也曾表示,圖畫書是由兩種不同藝術傳達形式的技 巧結合而成的奇異混合物,需要同時由許多不同的理論進路考量。5因此,不預 設理論範疇,文、哲、心理學理論都列入思考範圍,視圖畫書文本所需選取檢視。

4Perry Nodelman,Words about PictureThe Narrative Art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Athens,Georgia: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88.Preface.viii-ix.

5 同上註,Preface.x.

(15)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限制 一、研究步驟

(一)確認主從關係:我的研究主體是圖畫書,而非理論,因此我不是為說明解 釋理論,而將圖畫書作為例證,如,談結構主義,以圖畫書圖文表現為例說明其 理論。反之,我將從圖文關係出發,試圖發現是否有任何理論可能與此圖文相關,

換言之,是以理論就圖文關係。

(二)聚焦圖文關係,搜尋文本:圖畫書浩瀚如海,必須先確定我的研究文本。

哪些書的圖文表現讓人印象深刻?除了搜索枯腸,還到圖書館和書店大量翻閱,

詢問師長同學。

(三)例示而非通論:廣義的概念書(Concept Books)與圖畫故事書(Picture story books)範圍太大,受限能力無法處理太多資料,只撿選出幾本自認為有研究價 值,且是自己喜歡的圖畫書做為研究對象。

(四)探詢理論:反覆閱讀圖畫書後,找出覺得值得一談的圖文表現,它讓我想 到哪些理論?再找出理論導讀書籍翻閱,嘗試定位或發現是否有原先不知道或沒 想到的其他理論。

(五)文獻蒐集:尋找和圖文關係相關的文獻,再深入理論,了解過往的探討方 向及內容,確認自己的立基點。

(六)結合文本理論:在文本與理論找到一個覺得可以結合的切入點後,就以此 作為起點,開始探索的旅程。

先搜羅整理自己覺得可能用到的理論,這是旅行出發前的裝備,覺得差不 多時就開始循著圖畫書文本,一頁頁前進,試著找出圖文之間的關係,並以理論 說明印證。遇到理論欠缺不足或有新發現時則停下尋求補充後再出發。

二、研究限制

(一)取材內容的限制:圖文關係可探索的範圍非常廣大,學者們的著作多為通

(16)

論,架構規模宏大,且都隱然有自成一家之言,建立學說的企圖。雖然追隨培利‧

諾德曼將研究範圍置於廣義的概念書與圖畫故事書,但受限於識見、能力,無法 旁徵博引,只以取樣的方式,在兩個領域中各取一本作為探討對象,因此僅能作 為分析例示,而無法有較具普遍性的概論。

(二)理論認知與個人解讀能力的限制:要深入一門理論真正貫通並非易事,但 事實上又非得使用理論不可,因此只能找尋手邊可及的理論書籍,又因為解讀能 力不足,往往將理論艱澀無法理解之處割捨,只運用能夠理解的部份,或許漏失 的正是奧妙關鍵所在,粗疏淺陋勢所難免。

(三)語文能力的限制:參考資料大多採用翻譯,尤其是理論部分,如果能直接 由原文理解,應該能掌握得更好。圖畫書中圖文關係的理論專書大多無中譯,閱 讀亦不足。仰賴原文資料的作者部分,蒐集也相對有限。

(1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圖畫書相關論文研究

國內研究圖畫書的論文相當多,研究範疇大致有圖畫書教學方面的應用及 教育現場反應、視覺藝術方面的研究、以及以文化社會現象為主題設定的研究,

而以圖畫書作家作品為研究的論文與圖文關係的相關性最高,在分析作品時必就 作品的圖文關係進行評述賞析。如黃孟嬌(1998)《莫里斯‧桑達克自寫自畫作 品研究》、林孟琦,(1998)《阿諾‧羅北兒圖畫書中動物意象之呈現》、張珮歆(1998)

《安東尼‧布朗圖畫書作品中的諷刺性遊戲》、廖麗慧(20000)《約翰‧伯寧罕 圖畫書研究》、胡怡君(2001)《曹俊彥與台灣圖畫書研究》、冀文慧(2003)《幾 米繪本研究》、游嘉惠(2006)《從閱讀安野光雅圖畫書反思圖畫書閱讀》等。但 通常圖文關係並非論文重心,佔全文比例不高,篇幅有限。其他如林德姮(2004)

《圖畫故事書中的後設策略》對圖畫書作廣泛的整理耙梳,也在圖畫書的定位與 特質議題中以相當的篇幅整理出圖文關係的類型和應用。

至於將圖文關係與理論結合論述的應屬盧貞穎(2003)《看東西說故事──

現成物拼貼在圖畫書中》及邱靖智(2005)《我,讓圖畫書變完整——《吵鬧書》

系列之意向性閱讀》,以現象學的觀點看待圖文關係,將理論融入圖文關係之中。

在作者部份,黃孟嬌(1998)《莫里斯‧桑達克自寫自畫作品研究》有相當 多原文資料,將做些轉引。江宜芳(2004)《追尋青鳥--莫里斯桑達克作品裡 的兒童》的作者資料也有可茲轉引之處。

(18)

第二節 圖畫書理論專書

英美兒童圖畫書的理論研究始自七○年代,一開始討論兒童圖畫書的定義 和其特質,同時以藝術角度分析圖像,並以文化研究的眼光看待圖畫書中反映形 塑的童年觀。八○年代以後,圖像元素、書類設計成為討論重點,更有系統的深 化圖畫書和純藝術及視覺設計的關聯性。至於圖畫書和文學理論的相關研究直到 八○年代後期,才開始出現以符號學角度所做的圖畫書研究,如威廉‧梅比爾斯

(William Moebius)、培利‧諾德曼(Perry Nodelman)、莫麗‧邦(Molly Bang)、

珍‧杜南(Jane Doonan)等人的著述。九○年代後除了延續上述研究,更有多 元文化、敘事理論及後現代等思潮併入理論大纛。6

取徑符號學理論的圖畫書研究以諾德曼的著述最具份量,正如他自己所 言:圖畫書研究需要同時由許多不同的理論進路考量。他在 1988 年出版的 Words about Picture

The Narrative Art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中以符號學為主,結合 讀者反應理論、視覺心理學、文化研究多種理論,嶄露了圖畫書跨學科的研究特 質。7本書目前尚無中譯本出版,但期刊《繪本棒棒堂》自創刊起陸續連載中。

諾德曼另一本重要著作《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The Pleasure of Children’s Literature)則有中譯本。而我將以這本書<圖畫書>一章中,諾德曼所提的「三 個故事說」和探索練習作為本論文第二部份討論圖文如何說故事的基本架構。8

珍‧杜南所著《觀賞圖畫書中的圖畫》(Looking at Pictures in Picture Books)

中譯由雄獅美術出版,風格平易,同樣取徑符號學,因為杜南藝術史出身的背景,

較注重圖畫書造形構成元素,如線條、形狀、色彩、比例等表現作用。全書在整 體概述後,進入實際觀察活動,以兩本幼兒圖畫書《小羊睡不著》(When Sheep Cannot Sleep)和《陰天》(Cloudy)的跨頁觀看演練如何探索圖畫書的圖畫與文

6 參考劉鳳芯<1984~2000 兒童圖畫書在台灣的論述內涵、發展與轉變>兒童文學學刊第十二 期,頁 59-60。

7 同上註,頁 60。

8在諾德曼這兩本書中,都常以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作為舉例說明的圖畫書文本。

(19)

字,尤其是圖畫部份。<實用術語摘要>一章更是研究圖畫書的基本工具9。 大衛‧路易士(David Lewis)所著 Reading contemporary picturebooks: picturing text 在 2001 年出版,比起上述兩本書約晚了十年,頗有廓清整理符號學諸多研 究的架勢。

這本書的重要性有幾點。首先在導論中,他提出以維克‧華生(Victor Watson)

所使用的複合字 picturebook 取代先前各種用法,如 picture book、picture-book,

以彰顯圖畫書圖文一體的特性。複合字的一體性是他其後所提的「生態系統說」

精神的外顯和形式化表現。

其次在第一章提出圖畫書的圖文多樣性,認為不要受限於形式,設限圖畫書 的邊界。這導出了他運用維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s)強調 因為圖畫書的多樣性,沒有本質上的定義。另一方面,由於它能被許多不同方式 閱讀,其意義也應使用不同方法了解。

這本書最具有顛覆性的論點在於第二章批判性地審視既往學者所做的圖文 分類。首先他以「對位法」(counterpoint)一詞在約瑟夫‧史瓦茲(Joseph Schwarcz ) Ways of the Illustrator ( 1981)和尼可拉捷娃(Maria Nikolajeva)和史考特(Carole Scott)The Dynamic

s

of Picturebook Communication (2000)及 How Picturebooks Work (2001)書中的用法不同為例,指出分類術語使用上的紛歧與混亂。

接著檢視尼可拉捷娃和史考特、丹妮絲‧奧古斯托(Denise Agosto)及瓊安‧

高登(Joanne Golden)三種分類模式,試著說明根據不同形式的圖文互動關係來 歸類圖畫書此一研究方法的優缺點。結論是分類學一旦建立會有一種吸引力促使 圖文個別表現納入分類,但由於圖畫書的多樣性,文本形式極具有彈性,很多情 況下是難以區分的,企圖依據建議的分類為圖畫書貼上標籤,將造成困擾與誤 解。他並不認同將圖文關係分類的作法。

代以圖文關係的分類,路易士提出了「生態系統說」,生態系統是複雜的,

9本篇論文亦將以兩本圖畫書《蘇斯博士 ABC 教室》(Dr. Seuss’s ABC和《野獸國》(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說明所見圖文關係。使用術語也以<實用術語摘要>為準。

(20)

生物之間享有複雜的共生關係,猶如文本內有很多不同的脈絡被放在一起,並產 生內在連結。他將生態學有機體的觀念應用在圖畫書裡圖文的互動關係上,提出 了「圖畫和文字的生態學」(The ecology of picture and word):圖文之間相互依賴,

具有相互活化的特性(interanimation),緊鄰的圖像和文字有著微妙的互動,彼 此影響,相互改變,但又有著各自的自由,為彼此帶來生命力10;此外,他們是 靈活多變的,具有彈性(flexibility)、以及複雜性(complexity)。

路易士另外還提出了「閱讀事件的生態學」(The ecology of the reading event)

指出文字與圖像互動時讀者的角色,由於圖畫書必須結合圖文的性質,使兩者得 以結合的讀者的角色就益形重要。「文字藉由圖像才有生命,而圖像的生命也需 來自文字,這些都只有在閱讀經驗中才可能發生。」11為了表現讀者和圖文生態 不可分,書中便不時運用兩個六歲小孩不同的閱讀反應表現他的「閱讀事件的生 態學」。這提示了我們:圖文意義的分析除了符號學系統性的分析外,還必須注 意讀者的感知方式等。

從複合字 picturebook 到「生態系統說」路易士將圖文視為一體,因此他認 為能夠以圖文一體的完整性來理解所有可能產生的意義會比切割成好幾個部份 分別檢視要好,但他也承認這是困難的。12

在本文的圖文討論中,我將採取路易士的觀點,捨棄分類模式分析,以圖 文生態學的觀點,用彈性、多樣化的角度看待圖文關係。但在圖文如何說故事的 討論仍將依諾德曼的三個故事的架構進行。圖畫書的圖文關係確實應一體看待,

但是如果從發生的角度上看,則必然有先後、部分與整體的存在。作者製作時是 分開進行的,而讀者在閱讀上「合奏」,同樣須先後將兩者匯合,無法同步反應。

看來一體的圖文在考量它們之間的運作關係時,切割其實是順理成章的,一體看 待並不自然。

10林德姮,《圖畫故事書中的後設策略》,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頁 55.

11 David Lewis,Reading contemporary picturebooks: picturing text, York:Routledge Falmer.2001.p.55

12同上註,p.1.

(21)

第三節 其他理論研究

在第一個部份所用的維根斯坦相關理論我將使用舒光所著《維根斯坦哲 學》、波爾森(C.A.Van.Peursen)著《維根斯坦──語言迷宮的嚮導》

(Wit

t

genstein),這兩本書的內容能夠互補,前者是國內普遍常用的研究維根斯 坦的入門書,能涵蓋他的前後期理論及重點。在前期理論部分,佐以維根斯坦原 著 TractatusLogico-Philosophicus 的英譯本

後期理論則使用范光棣、湯潮合譯的

《哲學探討》(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第二個部份圖畫書如何說故事中,應用的理論較雜。米歇爾(W.J.T.Mitchell)

所著《圖像理論》(Picture Theory)中傅柯(Michel Foucault)對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圖畫的解說及圖文關係的「兩個獵手說」將作為我用以開展討論的形 式軸心。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顯義與晦義──批評文集之三》其中的

「錨固」觀念及結構圖文關係的「三層意義說」,也將引入討論之中。至於搜索 整補文學理論的「目錄」則仰賴泰瑞‧伊果頓(Terry Eagleton)的《文學理論導 讀》(Literary Theory)。

(22)

第叁章 維根斯坦與 Dr. Seuss’s ABC

本篇論文設定在廣義的概念書(Concept Books)與圖畫故事書(Picture Story Books)範圍中,探討圖文關係。字母書(Alphabet books)是概念書裡重要的一 環,本章將先以《蘇斯博士 ABC 教室》Dr. Seuss’s ABC 探討概念書中的圖文關 係。圖文如何傳遞資訊?字母是組成文字的最基本元素,這讓我想到維根斯坦的 邏輯原子論,想嘗試著運用維根斯坦的理論看待字母書裡的圖文關係。

第一節:觀看的起點

「觀看先於言語。孩童先學會觀看和辨識,接著才會說話。」13在孩子匍匐 爬行時,可能已開始接觸圖畫書,它或許是硬紙板書,無字書,或者是玩具書,

一會兒是可以一起洗澡的小鴨子,一會兒會發出唧唧蟋蟀叫聲;一下子成了摸起 來毛絨絨,不知怎的又變得粗礪礪的奇怪東西。圖畫書收納了世界的奧秘,並在 幼兒小獸般好奇莽撞初試的感官中如同煙火般迸放開展,帶來魔術般驚奇的效 果。這是一個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未完全分化的混沌時期,它們一 起把世界攪成一團。

這段原始時期並不長久,幼兒每天都在爬離它。終於有一天,他離開地面 站了起來,從搖搖晃晃發出無意識的聲響到開始牙牙學語。既然亞里斯多德、維 科、霍布士、盧騷認為使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的乃是語言14,自此他升格為盧騷 眼中「高貴的野蠻人」,從自然走向文明,從口語走向書寫,拿起他初入文明社

13 John Berger 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台北市:麥田出版城邦文化事業 股份有限公司,2005.10,頁 10。

14Edmund Leach 著,黃道琳譯,《結構主義之父──李維史陀》(L’evi-Strauss),台北市:桂冠圖 書股份有限公司,1984.04.,頁 45。

(23)

會的裝備──「字母書」。

拿起一本什麼樣的字母書?每個小野蠻人極可能拿起不同的書,背後有著 各式各樣的理由,對此我無意探究。我也拿起了一本字母書,為什麼在一片字母 書林中我看見了他?約翰‧伯格說:「注視是一種選擇行為,將我們看到的事物 帶到我們可及之處。」15

藉由觀看,我進入這本書的世界,儘管柏格警示了永存於言語和觀看之間的 鴻溝,我仍試圖用言語說出我的「視域」(Horizon)16,但願這或多或少能夠說 明我的選擇。

字母既是一串有著序列性的符號,就從頭看起吧!

第一頁,白色底面上有兩隻表現驚異之情的動物,文字寫著 BIG A little a What begins with A?再翻開下一頁,黃色底色的跨頁上,一隻長長的綠色動物,

背著橘色座椅,椅上坐著戴著橘色帽子的一位太太,拉著韁繩?駕馭這座騎。右 頁下方 A 這個字母排列成 A..a..A,左頁文字這麼寫著 Aunt Annie's alligator... 在

15John Berger 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頁 11。

16胡塞爾稱我們經驗事物變化,體會各種期盼、情緒、與思想等活動,都處於一種脈絡內。他稱 這種脈絡為「視域」 (Horizon)。Horizon 包含時間、空間、與他物等。例如知覺一棵樹時,我們 是在某時、某地經驗到這棵樹,我們也能區別這棵樹與其他的物體,這棵樹只有在其 Horizon 之 內才能被分析。事物呈現必有其 Horizon。我們永遠無法完全脫離這種 Horizon。上述解釋出自 史提華、米庫納合著(David Stewart and Algis Mickunas),范庭育譯,《現象學入門》(Exploring Phenomenology:A Guide to The Field and Its Literature ),台北市:康德人工智能科技公司出版部,

1988.03.,頁 46。

(24)

看著這同時有著文字和圖畫的書本頁面時,我的知覺意向轉為表意意向和圖畫意 向。表意意向的意向性穿過了文字指向不在場的 Aunt Annie's alligator,然而圖畫 意向卻以具現的方式把 Aunt Annie's alligator 圖像帶到我面前,它們交互作用。17 至此,我以立基於知覺之上的表意意向和圖畫意向認取了文字圖畫,但要 將這個動物也能達到的簡單知覺層次提昇到一個較理性的層面,即邏輯、論證以 及智性思考的領域,還得行使建構出範疇對象的範疇意向。這個意向是人類由知 覺到智性的轉捩點,成就了人類語言與言談的基礎,知覺事物從而在理性與言談 的領域中得到了認記與承認。18因此,我得以用經驗語言與句法表達出我的知覺 意向範疇──這本字母書。

字母書,介紹英文廿六個字母。或許有人會問什麼是字母?

如果這人站在我的面前,我們可以當面溝通,交換我們的想法意見,使我 們得以溝通的共同媒介即是語言。但如果我們無法在此時此地共同體驗同一語 境,只好由語言衍生出一套書寫符號系統--文字,作為言說的再現

(representation)。

這篇企圖探討圖畫書裡圖像與文字存在何種關係的論文,無疑地是文字形 式的溝通。那麼首先我將嚐試以文字釐清「文字」的意涵。

文字是溝通的符號。世界上各種文字的發展途徑具有一致的規律性:「表形

→表意→表音」。初期的文字開始於對於自然界事物的模仿,接著出現抽象化的 創造,即從自然物原本的型態中,抽出其屬性,使其抽象化,即所謂象形文字,

之後再逐漸形成更為抽象的楔形符號,直到字元外形辨認不出原本形象,並在發 展過程中接受了語音內容。某些字元甚至逐漸發展變化,僅具音聲功用,便成為 表音符號,文字的符號系統更簡易清楚,字母就此誕生了。19

17羅伯,索科羅斯基(Robert Sokolowski)著,李維倫譯,《現象學十四講》(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03,頁 127。

18 同上註,頁 143-144。

19海拉‧哈爾門(Harald Haarmann)著,方奕譯,《文字的歷史》(Geschichte der Schrift),台中 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5.04,頁 27,40。

(25)

英文字母是一套表音符號,更準確地說是一套音素符號,每個符號代表一 個元音或輔音,藉這些少數符號的組合就可以拼寫出大量文字。可以說字母是文 字的基本元素。

蘇格拉底在<索亞蒂特斯> ( Theaetetus )中曾說:「假如我沒有弄 錯,我曾聽有人這樣說過:基本元素( Primary elements )不可解釋……描 述任何基本元素都不可能;因為對它來說除了徒具其名外,任何都不 可能。它的名稱就是它所有的一切。(PI, §46)20

以符號學的觀點來看,字母這個符號表示音素--聲音的基本單位。當看到 A、a,它的符徵是 A、a 的形狀和聲音,它的符旨沒有任何描述意義,仍然只是 聲音。符徵和符旨毫無二致,除了聲音還是聲音。因此,介紹字母往往從發音一 途取徑。

字母既是音素的符號,它承載的「意義」就是特定的聲音。而這樣的聲音 單獨存在並無作用,必須顯現在它的用法之中,因此,字母書多以單字介紹字母。

但當孩子第一次翻開字母書,看見 A..a..A 時如何能夠認識它們? BIG A little a What begins with A?Aunt Annie's alligator...這一連串符號,如何能「顯示」聲音?

孩子如何學習文字?或者我們再追問一個更基本的問題,孩子如何學習言說?

奧古斯汀在《懺悔錄》第一章第八節有很傳神的描寫:

當他們(我的長輩)稱呼某物時,他們同時轉向該物。我注意到這些 並且漸漸明白:他們是用發出的那個聲音來意指該物的。他們用身體的動 作來表示自己的用意,可以說身體的動作是一切種族的自然語言。人們 用面部表情、眼神、身體其它部位的動作和語氣表達尋求、擁有、拒絕

20(PI, §46) )表示《哲學探討》的章節標號。PI 表示第一部分,§為標號,(PI, §46)可讀為:第一部 分,第 46 節。引自維根斯坦(L.Wittgenstein)著,范光棣、湯潮合譯,《哲學探討》(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台北市:水牛圖書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01,頁 25。

(26)

或逃避等心理狀態。因此,當我反覆聽字詞在各種不同語句中不同位置 的用法後,便逐漸學會了懂得它們所指的東西。後來我的口舌習慣於這 些聲音符號時,我便用它們來表達我自己的意願。(PI, §1)21

維根斯坦認為,這樣的言說教授方式,不是解釋而是訓練,並稱此為「指 物識字法」,他也將整個這過程當作兒童藉以學母語的遊戲之一,稱作「語言遊 戲」( Language-games ),許多兒童遊戲中使用的語言,如邊跳繩邊喊「小皮球、

香蕉油,滿地開花二十一」,語言和動作交織成的語言組成整體也都是「語言遊 戲」。強調語言是一種活動的組成部分,或者一種生活形式的組成部分。

以這樣的方式,孩子從一兩歲時開始學習言說,到六歲左右翻開字母書時,

其實已經相當嫺熟言說的運作。「言說寄寓於聲音,人類語言與動物的叫聲有極 大的不同,人類語言的聲音是由聲韻模式、文法因子、轉調與位置所結構起來。

正是因為語言的文法連結使得語意符號系統得以為人所掌握,使得這個系統十分 精細複雜」22。這個已能夠使用複雜的言說連結聲音和字詞的「高貴的野蠻人」

要做的事僅是學習文字符號,加強語法並與其原先掌握的言說系統結合。

文字,既為言說的再現,它的學習方式也類似言說的翻版──「指物識字」,

只不過這次所指的物並非實物,而是文字符號。當看見 A..a..A 時,大人將會指 著字母對他發出 A 的聲音。他認識了 A a ,大人再對他唸出 BIG A little a What begins with A?Aunt Annie's alligator...聽著一連串的發音,在言說中早已掌握的 BIG、What 、little、Aunt 一一找到對應的符號。對於世界萬事萬物,我們彷彿 先用言說給與名稱,再用文字為言說貼上標籤。字母正是這一切標籤的源頭。

字母其實是音素,純為表現聲音的符號,是拼音文字最基本的單位,猶如 文字的原子。探究圖文關係就由這最單純的組成文字的符號作為起點吧!

21維根斯坦(L.Wittgenstein)著,范光棣、湯潮合譯,《哲學探討》,頁 3。

22羅伯,索科羅斯基(Robert Sokolowski)著,李維倫譯,《現象學十四講》,頁 162。

(27)

第二節 比附維根斯坦前期理論的圖文關係

以這本字母書的 A 的表現為例,取 Aunt Annie's alligator 三個有 A 的單字形 成片語介紹這個字母。字是意義的最小單位,孩子學說話是從一個個單字開始。

在圖文配合上,這裡有三個單字,但圖上只有 Aunt 和 alligator,因為 Annie 是人 名,是 Aunt 的名字,Annie 就是 Aunt。

字與字會連結成詞,字詞有其文法,圖像如何反映文法?Aunt Annie's alligator 如何用圖像顯現呢?可以像生物圖鑑般在畫面上畫個安妮太太,再畫一 隻短吻鱷,兩個離得遠遠地;可以讓短吻鱷目露凶光瞪著安妮太太,露出要吃人 的樣子;可以讓安妮太太穿得火辣勁爆,手拿皮鞭,喝斥短吻鱷跳火圈。

因為只有三個單字,因為這三個單字之間,並沒有複雜的文法限制他們之 間的關係。文法的限定愈少,關係的可能性愈多,而這樣的關係正是圖像表達的 空間。「安妮太太的短吻鱷」安妮太太長什麼樣?短吻鱷情態如何?他們之間關 係如何?對插畫家來說,這句話幾近是張空白支票!僅可以自由揮灑。

或許文字圖畫是同一創作者,圖文極可能同步構思的情況下,「空白支票」

不是那麼重要。但字母書文字極簡的特性,確實使圖像的表現空間相形擴大,後 續我們會看到許多這樣的情況。

接下來看 B

Barber

baby bubbles and a

bumblebee.

(28)

右頁圖面上 ,從左上到右下依序出現文字所指稱的事物(things)──這些 名詞。乍看之下,文字和圖像一一對應,但似乎事物之間並無關聯。檢視全書,

類似這樣的表現方式還有 E、G、K、L、N、P。

ear egg elephant

Goat Girl

Googoo goggtes

Kitten. Kangaroo.

Kick a kettle.

Kite and a

king's kerchoo.

(29)

Little Lola Lopp.

Left leg.

Lazy lion licks a lollipop.

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是當代語言哲學大師,他把哲學問題當成 語言問題,企圖釐清語言問題,終結哲學問題。維根斯坦把世界和語言細分為一 一對應的單位,並指出語言和世界具有相同的邏輯形式,至於邏輯語言無法處理 的形上命題則歸為不可說的神秘主義。

早期哲學的世界構造觀點,認為世界是由具體可感的形體事物構成。維根 斯坦認為他們錯誤地將世界理解為事物的總和。維根斯坦認為「世界是事實的總 和,而不是事物的總和。」(T1.1) 「所謂事實──就是諸事件事態的存在」(T.2)23 世界並非單純由像大象、國王、棒棒糖等事物所建構的,而是由事態(state of affairs)的出現和不出現所建構。

「事態,就是事物(thing)的連結」(T 2.01),所有的事物存在於某一個事 態之中。在事物之下,還存在更小的基本單位。「諸象目(Object)構成世界實 體的要素。他們為不可再分的要素。」(T2.021)可見象目指的是構成世界的最 小元素。(T 2.0251)「象目在事態中像一條鏈環彼此連綴在一起」(T 2.03),其 彼此相關聯的確定方式就是事態的結構」(T 2.032)。「世界」是由各個不同的事 實,以它們在整個邏輯領域上可以想到的關係所組成的。

這套解釋世界的說法,被稱為「邏輯原子論」。

事態是可以用圖像顯現的。圖像可以表現事實,展現其存在或不存在,及

23 (T )表示出自維根斯坦著作《邏輯哲學論說》(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的標號。維根 斯坦將其思想以數字方式分主次排列。文中引用主要使用波爾森(C.A.Van.Peursen)著,陳榮波 譯,《維根斯坦──語言迷宮的嚮導》(Wittgenstein)中的翻譯。

(30)

其存在的樣態24。圖像中的元素對應於構成世界的元素25,而這些圖像元素彼此 連結的方式如同事物的連結,因此,可以將圖像元素的關聯視為世界的結構或這 種結構可能性的描繪26。這是維根斯坦的「圖像說」(Picture Theory)。

關於「圖像說」的來源,有人認為它是維根斯坦在一次大戰期間,曾在一 本雜誌上看到一幅描寫摩托車出車禍的圖像,用洋娃娃、玩具車來代表實物,圖 像都在特定位置上,以一定方式連繫起來,描述當時車禍的情態:「圖像中的每 一要素對應於象目」(T 2.13)。出現在畫面上的個體關係必須表示出事實上的個 體關係:「圖像就是實在界(reality)的模型」(T 2.12)。維根斯坦看著圖解,心 想這說明了一個事實,於是斷定:「這就是一個命題啊!」當用一個語句陳述一 個事實時,同用一幅畫描述一個事實是一樣的。27維根斯坦認為,一個命題不僅 在某些方面像一幅圖像,而且它實在是一幅圖像。28

組成語句命題的詞被視為名稱(name),諸名稱在特定位置上,以特定方式 連繫起來,即有一定的邏輯形式。因此和命題相應的圖像也有一定結構。圖像說 的建立,以假定圖像能夠表現實在為前提。依照維根斯坦的看法,圖像之所以能 夠表現實在,也是依靠它的結構。他聲稱:不論圖像是什麼樣形式,為了能夠表 現實在,必須與實在具有共同的東西,這種共同的東西就是邏輯形式。29換言之,

圖像和世界具有共同的邏輯的描繪形式30

圖像一方面表現命題的本質,另方面作為語言和世界或命題領域和事實領域 之間連繫的紐帶。31

圖像說是一種形式主義的理論。當維根斯坦認為一個命題是一個圖像的時

24「T 2.141 圖像就是一個事實」「T 2.11 某一圖像在邏輯空間中展示某一事物情境,也就是圖 像呈現事態的存在與不存在。」

25「T 2.131 圖像中的每一元素代表某一象目。」

26「T 2.15 圖像的元素依某種確定方式彼此相關連,來描寫在同一方式下,彼此相關聯的事物。

我們稱這種圖像元素的關聯為世界的結構以及稱這種結構的可能性為圖像的描繪形式。」

27舒光著,《維根斯坦哲學》,台北市:水牛圖書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07,頁 82-83。

28波爾森(C.A.Van.Peursen)著,《維根斯坦──語言迷宮的嚮導》(Wittgenstein),陳榮波譯,

1983.08,頁 7。

29舒光著,《維根斯坦哲學》,頁 86。

30「T 2.2 圖像與它所描繪的東西具有共同的邏輯描繪形式。」

31舒光著,《維根斯坦哲學》,頁 90。

(31)

候,他注意的是:命題是對世界的一種邏輯模寫,而所謂圖像就是這種邏輯模寫,

32如他曾舉例「aRb」形式的命題是一個圖像(T.4.012)。對世界所形成的邏輯圖 像是一種思想33,而表達思想的記號是命題記號,藉由命題記號所做的表達是命 題,這命題就是我們運用邏輯圖像對世界的思考的投射34,可以說邏輯圖像連結 彰顯了世界和命題的基本關係。這裡的命題記號應比我們所想到的日常語言更廣 泛,包括數理符號等等,所有這些具有溝通能力的符號總結為一種廣義的語言35。 看來維根斯坦所指的語言不只是日常語言,所謂的圖像也不只是普通圖畫。

但什麼是圖像的邏輯形式呢?什麼是邏輯圖像?似乎他自己也弄不清楚或無法 弄清楚。36由於邏輯形式難明,維根斯坦本人從未明言什麼是圖像,他曾把圖像 和實在界之間的關係比喻為樂譜與音樂,發音符號與口語,以及用圖案描繪事實 的象形文字。37

在樂譜與音樂,發音符號與口語之中似乎隱含著某種邏輯關係,但如果說 圖像描繪實在界如同象形文字描繪代表物的外形一樣,那麼圖像僅僅是一種外形 形式上的相似,是一種形式上的象徵關係,邏輯關聯不顯38。那麼儘管「圖像說」

的圖像並非普通圖畫,但很難說沒有普通圖畫中以形似圖像象徵實物的內涵。事 實上,學者仍不時比附普通圖畫說明「圖像說」。39在以下的討論中,圖像將比

32 同上註

33「T 3. 事實的邏輯圖像就是思想。」

34 「T3.12 我稱我們用來表達思想的記號為命題記號。而命題就是命題記號對世界的投射關係。」

35「T 4.001 命題的總和就是語言。」

36傳說斯拉法(P.Straffa)以輕蔑的態度追問維根斯坦:究竟什麼是事實的邏輯形式?這使維根斯 坦頓時為難。這個問題挫傷了維根斯坦自以為大功告成的情緒。由此他開始懷疑、動搖以致後來 終於拋棄了他的圖像說。波帕爾(Karl Raimund Popper)對於維根斯坦的圖像說抱藐視的態度。

他認為可以輕易地指出這個理論站不住腳。引自舒光著,《維根斯坦哲學》,頁 100。

37 「T 4.021 命題是一個實在的圖像…… 」「T4.016 為了要了解命題的實質,我們可想像一 個描繪事實的象形文字……」舒光著,《維根斯坦哲學》,頁 102。維根斯坦認為字母仍保留象形 文字餘緒,並沒有失去描繪的本質。但這似乎不是一般的認定,因此這裡我未將字母列入象形文 字考量。

38 舒光著,《維根斯坦哲學》,頁 102。

39 「真的命題固然是一個圖式,假的命題同樣是一個圖式……這如同普通圖畫一樣:一幅虛構 的畫和一幅寫生畫一樣是一幅圖畫。」「命題用文字的線性次序來表現個體、關係、性質等等。

圖式用個體表現個體,用性質表現性質,用關係表現關係。」引自舒光著,《維根斯坦哲學》,頁 98、99。

(32)

附普通圖畫看待,探討字母書中日常語言、圖像二者之間的關係。嚴格來說,僅 是維根斯坦「邏輯原子論」和「圖像說」理論精神的轉化運用。

讓我們看看 B、E、G、K、L、N、P 這幾個字母的圖像,他們都是一些事 物的集合,看來似乎無關、零散,一起出現能傳達出什麼意義嗎?他們之間是否 有所連結構成事態?看來選擇這些事物(thing)根據的不是事物本身的意義,而 是它們的發音。例如要介紹 B 這個字母,選出了 barber、baby、bubbles、bumblebee 這些有發出 b 聲的字協同演出。字母是表現聲音的符號,本身沒有意義,但字母 組合起來就有意義。可以造成單字(word),當我們看見這許多發 b 音的單字,

我們看到的不只是發音的字母,還看到單字的意義:理髮師、嬰孩、泡泡、嗡嗡 叫的蜜蜂。發 b 音的字很多,為什麼選出這些字?因為這些字有兩到三個的 b 發音?因為這些字在六七歲孩子的認識範圍內?作者是以類似翻字典、翻童書適 用字詞表的科學方法篩選,還是想著想著,這些字和圖像就不明所以地突然閃現 腦海?我們不得而知。但不論是哪一個原因,我們可以知道發 b 音就是這些事物 出現的內在邏輯。

再來看看 E 這個字母,ear、egg、elephant。這三個字(名稱)是不是一個 命題?「一個基要命題(elementary proposition)是由名稱組成。它是諸名稱的 連結。」(T4.22)對於基要命題維根斯坦有形式上的描述:設 x、y 代表名稱,

基要命題就是一種函應的形式“ƒx”、 “φ(x,y)”等。他另外提到具有「aRb」

的函應形式的命題,40譬如玻璃、書桌,本身是可分離的,但在實在界中所賦予 的東西並不是分離的單體,而是一種具有實際關係的事件,某一種事態--例如

「這塊玻璃是放在此桌子上」,一事件可用「aRb」的邏輯語詞表達出來,其中

「a」和「b」是表示事物,而「R」則表示兩事物之間的一種關係。玻璃、桌子 可能有這種關連性,表明出維根斯坦所謂邏輯空間內的事實。41

40舒光著,《維根斯坦哲學》,頁 65。

41波爾森(C.A.Van.Peursen)著,陳榮波譯,《維根斯坦──語言迷宮的嚮導》(Wittgenstein),

台北市:時報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 61-62。

(33)

ear、egg、elephant 三個名稱雖然隱含具有相同發音的關係,但表面之間並 無聯繫,看不到其函應的邏輯關係,很難稱為基要命題。然而維根斯坦認為事物 只能在可能事態的空間中出現。「玻璃、書桌」和「這塊玻璃是放在此桌子上」

確是不同的表述形式;「玻璃、書桌」雖無明顯函應關係,但其間可能存有著文 字未顯的 R 關係。

倘使 ear、egg、elephant 三件事物以圖像表現,我們會發現文字符號中未曾 顯現的他們存在的事態。耳朵,是「小朋友的耳朵」,小朋友還在笑呢,還看到 小朋友的眼睛、眉毛、鼻子...能不能畫出一個無所依附的耳朵?蛋,「放在草地 上」,或者放在某處,因為它不會懸空。誰的蛋啊?旁邊還有個得意洋洋的怪鳥。

大象,「站在那兒」(當然也得腳踏實地),看起來很害羞。事物難以不依存事態 而獨立存在。

名稱在圖像中顯露其樣態。

回頭看 B。Barber/ baby/ bubbles/ and a/ bumblebee. 幾個名稱同樣有著共同的 發音,但看不出什麼表面的關聯性。再看看圖。怎樣的 Barber 呢?看來瀟灑悠 閒;baby,喔,是正在理髮的 baby。瞇著眼,似乎沉醉在工作中的 Barber,挾 著大剪刀,正要剪下 Baby 頭頂上一根長長的向上鬈曲生長的頭髮,Baby 睜著大 眼向上注視,露出驚奇期待結果發生的表情。

以上是我對圖像的知覺意向。

字母書預期的讀者──五、六歲的小孩可能產生什麼知覺意向呢?

大人比著 Barber 這個字母,口中發音,五、六歲的孩子聽到發音幾乎都能 知道 Barber 就是理髮師,再看看圖,圖像可參照輔証;但如果小孩不知道 Barber 就是理髮師,圖像就得發揮解釋的功能。

如何能讓孩子一看就知道是個 Barber 呢?只畫一個人站在那兒,看不出身 分。好吧!讓他穿著白袍。不夠,醫師、藥師也可能穿白袍。再拿把剪刀吧,有 點意思了。但拿剪刀做什麼呢?當然要剪頭髮才能看出是 Barber 呀!剪誰的頭 髮?大家的頭髮都差不多,剪沒頭髮的人的頭髮應該會很有趣,baby 一起上場

(34)

合作演出。

Barber、baby 不僅有其存在事態(Barber 剪髮、baby 坐在椅上),圖像也把 它們連綴起來,使它們彼此間產生了意義關聯。兩個獨立的文字名稱,在圖像裡 形成了如同「aRb」這樣的命題關係。看到這樣的圖像,孩子可能會嘰嘰呱呱地 說,你看 Barber 有鬍子,口袋裡有梳子,有領結喔,領結是黃色的,他拿剪刀 的樣子好奇怪,baby 的褲子也是黃色的,他的肚子好大,名稱之間隱而未現的 邏輯關連,在圖像中顯現。在學字母、單字的同時,圖像發揮增進兒童言說能力 的功能,甚至刺激孩子思考衍生出圖像外的邏輯關係,如,baby 只有一根頭髮,

剪了就沒頭髮了。孩子很可能看著圖像自言自語地東想西想。

Barber、baby 的下方是 bubbles,同樣地 bubbles 找了個人來吹,還有隻 bumblebee。

諸事物構成的事實,藉由圖像可以看得更清楚。

接下來是 G。Goat/girl/googoo goggles 看完這段文字,再看看圖像畫的是 Goat、girl。Goat、girl 一前一後,有著同樣愉悅的表情,同樣披著一身黃,使他 們之間產生了某種關連性,小女孩領著她的羊?然後呢?一個看來像戴著眼鏡的 小羊咩?他就是……googoo goggles?

googoo goggles 面對著我們,像在想:「你在看我嗎?」有其他人也叫 googoo goggles 嗎?真是個怪名字。這當然是作者為發音、押韻設計的命名。

googoo goggles 這「命名」,明顯地是為與 Goat、girl 押韻而出現的。這個 名稱和貼上名稱標籤的事物到底誰先誰後?某物沒有名稱,我叫他 googoo goggles?或者我先想到 googoo goggles 這名稱,某物才出現在這世界上?以維根 斯坦「圖像就是實在界(reality)的模型」來看,事實先於圖像,圖像及命題(語 言)是為了表示已存在的某物42,即先有了此物,再為它「命名」為 googoo goggles。但由於 googoo goggles 此名稱具有連結 Goat、girl 押韻的內在邏輯性,

我會傾向認為先有 googoo goggles 這名稱。然而這樣的圖文關係似乎逆反於維根

42「T 3. 事實的邏輯圖像是思想。」、「T3.12 表達思想的記號為命題。」

(35)

斯坦圖像、命題表達實在界的邏輯順序,表現的是幻想先於實在的另一種對應關 係。

這名稱(標籤)何以會恰貼在「這樣的事物」而非其他可能的事物上?

先讓我保留這個問題。

來看看 K。Kitten. Kangaroo./Kick a kettle. /Kite/and a /king's kerchoo./這段文 字和先前文字不同,不再只是名稱,名稱之間產生連結:Kick a kettle.除了 Kitten.

Kangaroo.以圖像另行創造其事態外,這裡有了一個以命題形式陳述的事態,Kick a kettle.。在此,圖像非常經濟地揭露此事態──不多不少地僅僅畫了一條腿,

踢壺。E 裡的耳朵,還畫出「小朋友的耳朵」,這裡的腿卻無所依附,沒有更多 的事態,堪稱天外飛來一腿。加個人呢?似乎太擁擠。當然,可以把人畫得小小 的踢個大茶壺,像前頭 B 的 bubbles 加個小人使勁吹著比他還大的泡泡,似乎有 趣不少。但如此一來,畫面安排上,小人馬上和小貓、袋鼠形成單調的平行排列。

畫面的中心是一大片白色不規則多角的楔形塊狀--很費勁的形容,文字 用於表現感官經驗,常捉襟見肘。習於圖像閱讀的有經驗的讀者,馬上理解這是 某種視覺符號,用來表示發出的聲響。有人教過這個嗎?以我而言,沒人教過我,

不知怎的,我就是知道了。視覺符號的接收是非常直覺性的,通常都能很快理解。

一個閱讀新鮮人很快地將在此進入視覺符號的堂廡。瞧,旁邊的國王在幹嘛?

king's kerchoo.畫面上有個大大的 KERCHOO。KERCHOO 表示打噴嚏的聲音,

是個擬聲字(Onomatopoeia)。聲音難以形象化,圖像中常直接用擬聲字作為傳 達聲音的圖像符號,表現聲響。

心理學家認為,擬聲字是最初的言語,和所謂的托兒所語言,是無數代兒 童們的自發性創造,模仿在兒童言語發展中的作用。43自然語言多是任意或約成 的,但是裡面也有非任意性的,例如擬聲字,這種非任意性符號,通常被稱為肖

43維高斯基(L.S Vygotsky)著,李維譯,《思維與語言》(Thought and Language),台北市:桂冠 圖書股份有限公司,頁 72。

(36)

象性符號(iconicity),也就是用該記號的形式與該記號所表記的東西的相似性來 解說的記號。44

以維根斯坦的說法,擬聲字這個記號,既是名稱,也是圖像,相當符合他 所舉例說明的樂譜和音樂之間的關係,可視為「邏輯圖像」的典型。

擬聲字是孩子會感到親切有趣的字。諸如這裡的 kerchoo(打噴嚏聲),和 字母 Q,皇后身邊的鴨子 quack quack,擬聲鴨子「呱呱」(中文的擬聲字)的叫 聲。但對於學習非以言說為進路的外國人而言,擬聲字並不「自然」,常需加以 確認--讀出“BLURP”、 “SLURP”的聲音,我們會聽出是喇叭聲或動物啜水的 聲音嗎?作者另有一本 Mr. Brown Can Moo! Can You?45整本書介紹了各式各樣表 現不同聲音的擬聲字。在圖畫中,直接以擬聲文字做視覺符號使用。如下圖 , 擬聲字和非擬聲但表現聲響的視覺符號聯手圖像式的表現聽覺聲響,喇叭聲、啜 飲聲、打雷的轟隆聲。

接下來是 L。Little Lola Lopp. /Left leg./ Lazy lion/licks a lollipop.圖像仍是由 上到下依序出現文字所指稱的事物,但名詞前加上了形容詞限定其性質。Left leg.

圖像表現並不明顯,倒是和剛剛翻過的前頁「天外一腿」相互輝映。Lazy lion 果然看起來懶洋洋,怎樣才夠懶?躺著不動不過是在睡覺。瞇著眼,根本沒睡、

44 John Lyons 著,劉福增編譯,《語意學新論》(Linguistics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台北市:

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頁 11。

45 Dr.Seuss, Mr. Brown Can Moo! Can You?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1(1970).

(37)

不想睡,還趴著不動,夠懶了吧!再來根棒棒糖舔舔,慵懶舒服的樣兒,好吃懶 動到入木三分。

舔個棒棒糖表現慵懶和前頭理髮師為嬰兒剪髮以彰顯其身分的理由不同。

前者理髮師為嬰兒剪髮,圖像的成分以一定方式結合,這樣的圖像成分的聯繫超 出文字名稱的組成結構。圖像結構決定了名稱未顯的事態及其表現形式。這裡舔 棒棒糖則是命題的結構要求。在命題中的諸名稱處於特定的位置上。並以特定的 方式連繫起來。圖像就是命題,非得這麼畫不可!

此時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句子出現了!Lazy lion licks a lollipop.雖然分行不 太明顯,確是一個文字命題,構成一個事態,命題中名稱的排列也是圖像的結構 問題,圖像所表現的事態必須與命題一致,圖像和命題有共同的邏輯關係。但邏 輯外的知覺層面,圖像仍有莫大權柄。在此獅子和棒棒糖的大小、造型、顏色、

情態,命題並未介入限定。事實上即使有所限定,圖像仍有相當空間。例如,文 字命題寫道:「一隻巨大、肥胖看來神經兮兮的黃色獅子伸長紅紅舌頭,舔著一 根綠色的小棒棒糖。」巨大?怎麼算大?肥胖?什麼標準?怎樣看起來像神經兮 兮?黃色?是檸檬黃?銘黃?正黃?還是橘黃?獅子?是公獅還是母獅?有沒 有鬃毛?怎樣的紅色、綠色?棒棒糖要畫得多小?一個命題可以畫出好多對應圖 像。

圖像說要求圖像的要素(個體)、命題的成分(名稱)和事實成分(象目)

之間僅能存在單一的對應關係。46從這裡知道,以日常語言的使用方式,恐怕難 以符合維根斯坦圖像說的要求。有人因此解釋,維根斯坦的圖像說不適用於日常 語言,而需要一種理想語言。

對此情況,維根斯坦的英譯者之一皮爾士提出了一種解釋,認為日常語言 仍能以圖像說說明。他認為這裡的單一對應指的是邏輯的對應,當一個詞與一個 事物對應時,即將此事物的所有可能性都吸收於自身之中,就像一隻變色龍有著

46舒光著,《維根斯坦哲學》,頁 85。

(38)

許多能同它所棲息的事物的顏色相配的可能性。47如「黃色獅子」這個詞蘊含了 一切可能的黃,和獅子的各種可能樣貌,以致仍能與特定的一隻黃色獅子產生邏 輯上的對應。

這樣的說法似乎頗符合我們日常對語言的用法。除了專業或科學敘述,如 圖鑑或者服飾設計等會用極精確的文字,如幾公分、公厘、幾號色票描述,我們 很少這樣鉅細靡遺地形容事物,然而當聽到「黃色獅子」這個詞時,我們仍然會 自然產生某特定的對應連結。

這組圖文關係還有兩個字母 N、P 先看 N

What begins with those Nine new neckties and a nightshirt and a nose.

有三項事物,圖像一一對應。單畫 Nine new neckties 太無趣了,領結還是繫 在頸上的好,九隻小熊心滿意足的模樣,唔,新的喲!領結繫在頸上,nightshirt 也是穿著的好,一隻小熊穿著白睡衣,看來也很滿意。應該也是新的吧?旁邊露 出半張臉,a nose 出現了,一個大鼻子!

圖像並未連結這些事物,但在表現事物的事態上增添了領結和睡衣依附的小 熊,以及一張臉。文字語句裡有 9 個領結,圖畫裡就有 9 隻戴領結小熊,但由於 穿睡衣的也是小熊,9+1=10 就偷渡了 10 這個數字。9 個領結顏色還不一樣喔!

有 4 種顏色,哪 4 種?桃紅、草綠、深藍、銘黃。各有幾個?桃紅 3 個、草綠 2

47同上註。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於是,榮方歸而思之,數日不能得。復見陳子曰: 「方思之不能得,敢請問之。」陳

《 石中劍 》( The Sword in the Stone ),英國作家 T·H·懷特 (T·H·White)1938 年的小說,以「 亞瑟 王傳說

能夠說出詳略 有別、主次分 明、徐疾有致 的故事。. 能以特定人物

每一個泰國年輕男子一生中必須出家做一次僧人,這可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莎劇中「弄人」的打諢(見 附錄二)與《史記》優孟故 事、宋代「二聖鐶故事」中 的優伶相類;但「莎劇」中

從地理位置上作一觀察,中國可說是「東盟」最親密的近鄰。「東盟」對中國的外交政 策,大致上分為兩個重要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從 1990

Jonathan Gottschall ,《大腦會說故 事》(The Storytelling Animal: How Stories Make Us Human)為此問題提 供解答.

 個人短講部分(看圖說故事和口頭報告)設五項 評審準則︰「能清楚講述不同類型的故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