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 二 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前融合教育之發展

我國特殊教育在國際民主思潮、教育均等的影響下,使得原本隔離安置到回 歸、融合的教育方式。自從特殊教育法訂立以來經過了幾次的修改,在修法的歷 程中也開始有了比較積極的作為,且在民間與政府部門的努力下,逐漸落實正常 化與最少限制環境的理念,將特殊幼兒盡可能和普通幼兒一起學習。

壹、實施學前融合教育之重要性

1997 年 5 月 14 日教育部頒布特殊教育法中第十三條規定「身心障礙學生之安 置應以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為前提下,最少限制的環境為原則。」1998 年特殊教育 法施行細則第七條更規定「學前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兒童應以與普通兒童一起就讀 為原則」與特殊教育法第九條規定「對身心障礙國民除依義務教育的年限規定辦 理外,並應向下延伸至三歲。」

學前階段係為幼而認知、語言、社會互動、生活自理、動作機能學習的黃金 關鍵期。Bloom 尤其強調嬰幼兒期的經驗對孩子的發展有關鍵性的影響,指出幼兒 在零至四歲間智力發展了 35%,四至八歲間智力發展了 35%。顯示八歲之前智力 發展可達到 70%,學前階段是智能發展最迅速的時期,而環境的刺激相對也可讓 特殊幼兒原本先天能力不佳的狀況獲得改善(引自吳淑美,1998) 。

就社會發展而言,在生命初始的兩年,社會學習的過程變得十分重要,而社 會能力發展對於幼兒又是一項重要的挑戰。由於幼兒在社交中較脆弱而且生理需 求需仰賴他人,特別是在多重情境中(如:家庭、學校與同儕團體)對自我產生不 同的觀感時,兒童需要良好的社會支持網絡來促進其情緒上的調適、人生的滿足 感以及身心健康,這種需要會延續至整個幼兒期。從幼兒發展觀點來看,特殊幼 兒應盡可能地與各式各樣的人們接觸與互動,並儘可能地過正常生活(Bernard Spodek &Olivia N.Saracho,1998,引自郭靜晃等譯,1998)。

在語言能力的發展而言,幼兒期是以驚人的速度來進展,幼兒在學習語言時 即發展了思考與推理的能力與技巧,也影響了兒童思考、感情以及行為,因語言 能力的發展與社會能力的發展有所關連。Vygotsky 理論也提到兒童所經歷的語言 環境,主要受過分簡化或原始的語言所支配,那麼他們的思考也是過度簡單或原 始的,而如果兒童所處的語言環境是包括多樣與複雜的概念,則他們的思考便會 呈現多元化與複雜化(Bernard Spodek&Olivia N.Saracho,1998,引自郭靜晃等譯,

1998)。換句話說,多元的學習環境,有助於幼兒在語言習得、思考能力的增進,

而這也與社會行為的發展息息相關。

且McGee , Paradis & Feldman(1993)、李靜曄(2004)及簡淑蓮(2004)的研 究中均提出,年齡越小的孩子對於特殊需求的同儕接受度越高;和同伴遊戲時,

也較能以平等的關係相處。學齡前幼兒具可塑性和包容性之身心特質,而學前階 段也較無課業壓力,較易將特殊幼兒學習目標融入課程當中,能多提供機會讓幼 兒彼此互動,建立自然的友誼。課程安排亦可依幼兒的興趣、能力和需求規劃出 自主和彈性的課程,以幼兒這些發展特質再配合適當的資源,融合教育從學前教 育階段開始實施最為適合。及早提供特殊幼兒教育機會,將有助於障礙程度之減 輕及現有功能之發揮減少未來生活與學習的困擾,提升日後獨立自主的能力(王 天苗,2001;吳淑美,1998;黃世鈺,1999;黃榮真、盧台華,2003;簡淑蓮,

2004; Bailey& Wolery,1992;Salisbury & Smith,1993)。

綜合言知,推動學前融合的重要性歸納出下列幾點:

1.適當的早期介入,提供特殊幼兒多元、完善的學習環境,有助於個人的發展 及社會技能的獲得。

2.學前階段為幼兒學習及發展的關鍵期,尤其在各方面能力的發展上,可減低 日後進入學齡階段才來彌補的遺憾。

3.改善家長、幼兒與家庭的關係,更進一步防止問題的複雜化與嚴重性,降 低社會成本的付出。

4.讓普通幼兒學習如何接納及關懷和自己不一樣的人,並能滿足並珍惜自己 所擁有的。

貳、融合教育實施之正向研究

根據學者的研究顯示,學前融合教育的實施除了對於具有特殊幼兒有極大的 幫助外,對於其老師、普通幼兒與家長皆有正面效果,大體分為對普通幼兒、特 殊幼兒、家長、學前教師四大優點,內容將分述於下。

一、對普通幼兒而言

學前融合班級中的幼兒,因為班級中有特殊幼兒的出現,所以有機會與特 殊幼兒一起溝通、互動,因此可以逐漸發展出對於特殊幼兒個別差異性與相似 性的瞭解、尊重與敏感度,還可以培養其同理心與責任感、學習如何照顧他人,

因而創造出更有意義的社會互動(呂淑芬等,2009;高宜芝、王欣宜,2005;

蔡昆瀛,2004)。

二、對特殊幼兒而言

在學前融合班級中,對於特殊幼兒的家庭、學校、社會皆有正面的影響,

可以使特殊幼兒在正常的環境中學習,培養獨立性與主動性,讓他們和同儕一 起學習成為班級中的一份子,因此給予特殊幼兒最大的發展機會,也提供了最 少限制的環境,讓特殊幼兒在融合的情境中少了標記作用所帶來的影響,提高 了特殊幼兒的自尊心(王天苗,2002;高宜芝、王欣宜,2005;陳綠萍,1995;

許嘉麟,2009;Stainback &Stainback,1996)。另外Guralnick & Groom

(1987),Killoran,Quintero 及 Striefel(1987)研究資料顯示參加回歸主流方案 的特殊幼兒所達之成就與發展至少與在自足式特殊班時之表現相仿或更好,在 融合早期教育計劃的特殊幼兒有較高層次的社會遊戲、更合適的社會互動、且 更容易與其他幼兒互動,需要老師個別處置的時間也顯著的減少。Jenkins , Odom 及Speltz在1989年研究發現,參與學前融合教育安置的特殊兒童比隔離安置的特 殊幼兒有更多的互動遊戲、較高層次的語言發展、以及比較好的社會能力。1988 年Guralnick及Groom研究報告中提出,回歸主流的幼兒比在特殊班的幼兒表現 出更多的同儕互動及個別的社會行為,且回歸主流的特殊幼兒所進行的遊戲更 結構化(引自薛秋子、徐美蓮,2002)。也因此,除了對輕度障礙學生的影響 外,實施融合教育對中重度障礙學生的影響,主要在於增進社會能力,有較多 的社會互動及被接納,且在行為上有更多的進步(林鈺涵,2004)。

根據上述所知,特殊幼兒在學前融合教育方案有下列優點:

(一) 態度方面

1.促進社會大眾對特殊幼兒的接受度。

2.增進特殊幼兒的自我概念。

(二) 增進各方面能力習得

1.促進幼兒間的社會互動及友誼的發展,以得良性間的社會互動。

2.增加特殊幼兒向普通幼兒觀察、學習的機會,以得較高層次語言發 展。

3.增加特殊幼兒參加不同活動的機會。

三、對學前教師而言

一般而言,學前教師在特殊教育上的專業能力較為不足,而在融合教育的 實施中,若有專業團隊的協助便能提高學前教師對於特殊幼兒的瞭解,當班級 中教師們有適當的支援時,他們對於班級中特殊幼兒的教學上會有更多的合作 行為,也會比較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學習新的技能、參與專業發展的活動,進 而在課程上以較符合特殊幼兒的特質來加以調整或設計,且學前教師對於班級 中幼兒間的互動與協調能力將有所提升,在情境佈置方面更能顧及到全體幼兒 的需要(林鈺涵,2004;張美雲、林惠芬,2005;蔡昆瀛,2004),教師對於 特殊幼兒也不會有刻板印象、貼標籤或排斥的態度(林敬鯉,2001)。

四、對家長而言

Stainback 和 Stainback(1996)指出在特殊幼兒家長方面,能增進家長對 特殊幼兒未來的期望,張英鵬(2001)也指出大多數普通幼兒的家長也都認 同融合式教育。在家庭方面,特殊幼兒在融合班級中的進步,可以讓家庭得 到更多的支持與照顧(王天苗,2002)。

參、融合教育實施之負向研究

國內外的研究對實施學前融合的成效表示存疑,Cambra 和 Silvestre 以西班牙 某所中小學融合班裡的 260 位幼兒為對象,其中有百分之四十五的特殊幼兒,自 我概念較低,出現被普通幼兒孤立的情況(引自曾葆賢,2004)。Vaughn(1994)

訪問學前教師對融合教育方案了解與知覺,教師反應呈現負向,因為擔心融合教 育方案實施後工作量大增、學生安全問題、普通學生與特殊學生課業問題、教師 角色改變等方面。Scheepstra, Nakken 和 Pijl 曾以荷蘭 23 組融合班唐氏症幼兒為對 象,發現唐氏症幼兒的同儕互動行為較普通幼兒為少,且大約有一半唐氏症幼兒 被普通幼兒排斥(引自曾葆賢,2004)。國內學者蘇燕華(2000),以國小普通 班教師為對象,進行深度訪談後之結果表示,融合可能會造成普通學生的同儕互 動質量不佳、學業進步有限等情況。以下進行國外融合教育負向研究結果之呈現。

表 2-2-1 國外融合教育實施之負向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結果

Adams 1982

1.需要花時間發展與學生的關係。

2.教導身心障礙學生,教師感到專業能力不足。

3.維持紀律和常規造成教師的難處。

4.與同事的關係要互相支援。

5.與行政人員的關係要相互支援。

6.與家長的關係必須保持聯繫。

7.教導態度不佳的學生,教師花去不少時間。

Ayres 1992

1.身心障礙學生與普通班級學業性活動機會很少。

2.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提出的問題、表現較少給予回應。

3.身心障礙學生在班上,可能因教師顧及大多數學生的需求 而遭受忽略。

4.如何使身心障礙學生個別差異需求獲得滿足,又能盡可能 的參與普通班的學習活動。

Micklo 1992

1.課室管理和紀律。

2.親師關係。

3.教學方案。

4.環境設備。

5.經費預算。

6.相關專業團隊服務。

7.學生人數限制。

8.教師薪水。

9.學生成就。

10.時間經營。

11.同事和學生間的人際關係。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