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 五 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將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乃依本研究發現,對實施學前融合教育之教學 實務上所提出建議方向;第二部份乃針對本研究不足之處,提供未來研究參考之 方向,包含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上的建議。

學前融合教育中的特殊幼兒在發展上常不只伴隨一種障礙,所以在生活及學 習上需要多方面的支援。所以實施學前融合教育的成功要素,必須要政府、園所、

教師、家長四方面支持的配合,以便讓特殊幼兒能夠在學前融合班獲得更多益處。

以下就針對此四方面提出建議如下:

壹、對本研究之建議

一、對政府行政部門的建議

(一) 學前特教人員培育方面:學前特教人員的培育並不是限於特殊教育教 師的培育,尚包含其他人員:1.學前特殊教育教師;2.普通教育教師;

3.相關服務人員。在教師教學、知能方面:可舉辦評鑑績優園所教學 觀摩會等,且必須要在週末或寒暑假舉辦,並鼓勵幼稚園、托兒所的 教師及園長參與。在相關服務人員方面,可舉辦專業團隊研討會,讓 各專業團隊了解彼此間的學術用語、教學想法等方面的傳遞。

(二) 補助成效考核方面:對招收特殊需求幼兒的幼稚園、托兒所,主管機 關應定期實地訪視、評鑑,經評鑑成績優良園所,應給予獎勵;評鑑 成績不佳者,主管機關應請專家學者多次輔導、訪視使其改善,並做 為爾後調整補助之參考。

(三) 未來師資養成方面:師資培育學校應在大學師資培育訓練中,提供幼 兒教育學程學生在特殊教育及融合教育的相關事前準備。Titone(2005) 的研究中也提及,可以增加大學生的課程內容:撰寫 IEP、執行 IEP、

精熟教導特殊幼兒生活自理、實用語文、實用數學等的機會,讓未來 的教師增加專業知能外,也能降低第一次教導融合班和接觸特殊幼兒 的壓力。

(四) 研習進修方面:由於理論較不能對現場教師有實質助益,希望辦理研 習能多以教師的角度,思考什麼樣的研習內容才是符合現場需求。聘 請帶過特殊幼兒的教師,傳遞教養特殊幼兒的方式、做設計教材教法 的經驗傳授及改善特殊幼兒的行為問題等。

二、對園所的建議 (一)行政方面:

1. 態度方面:主動積極規劃與支持學前融合教育方案,並加強宣導園 所對特殊幼兒的接納與正確的態度,推廣心理的無障礙環境,如:

進行晨會、校慶趣味競賽、愛心義賣等活動。

2. 經費方面:可經由園所的園遊會、或對特殊幼兒手工藝品籌辦義賣 會籌募款項。

3. 人力調配:有效運用經費,為中、重度、極重度障礙的特殊幼兒增 聘教師助理員,或徵求愛心家長、志工進班協助。因為中、重度、

極重度特殊幼兒對於身體照料上的需求,更甚於特殊教育的需要。

(二)政策方面:對於實施融合教育模式的班級,法令雖無明確的規範一般 幼兒和特殊幼兒的比例,但必須依據特殊教育法第十四條規定:「……

為使普通班老師得以兼顧身心障礙學生及其他學生之需要,身心障礙 學生就讀之普通班應減少班級人數;……(教育部,2008b)。」學前融 合班級每安置一名特殊幼兒,可減少三名普通幼兒(黃世鈺,2002),

除此之外,園所應考量帶班教師的人格特質、特教經驗、專業知能等 方面,再將特殊幼兒安置在適當的班級。

(三)園所設施方面:有效的運用經費於無障礙環境設施、教材教法上,諸 如斜坡道、導盲磚的設置及提供特殊幼兒輔具、教具。

三、對學前教師建議

(一)態度方面:能接納每一位幼兒且一視同仁,學習掌控自己的情緒,例 如:面對特殊幼兒的行為問題;與家長溝通、協調等情形。

(二)資源方面:由本研究中顯示,人力不足是公私立幼托在實施融合教育 時的阻力之一,因此建議應有效地運用人力。故學前教師可以建立義 工家長團,讓家長義工進入班級內協助特殊幼兒;或與附近大學建立 特約實習制度,讓未來學前教師即早接觸特殊幼兒,減輕學前教師在 人力不足上的困擾。與特教教師或巡輔教師教師等專業團隊人員間,

能固定時間溝通合作,彼此互相支援。例如:物理治療師則可以提供 無障礙環境設施及擺位輔具選配等建議,以解決特殊需求幼兒,因身 體粗大動作及體適能障礙所引起之園所環境適應、課堂學習問題。

(三)教學方面:

1.教學內容:在常規、生活技能培養及認知學習方面,都必須和家長溝 通、協調,雙方同時進行,必要時提供適當的教材、教具,例如:圖 卡、故事書,以利家長在家教導。

2.幫助特殊幼兒發展自我管理:幫助特殊需求幼兒循序漸進發展內外控 信念。評估特殊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後,才能適當地幫助特殊幼兒融 入普通班。

(四)親職教育方面:

1.團體性的親職教育:可舉辦座談會、專題講座、慶生會、親子育樂營 等,與家長做密切的溝通聯繫及傾聽家長的心聲,並讓家長了解孩子 在學校的生活、發展情況;同時也能讓學前教師了解特殊幼兒在家成 長情形。

2.個別性的親職教育:可定期電訪、家訪或運用親師聯絡簿之外,和家 長合作,務實地去規劃特殊幼兒長期或短期的教育方案。

(五)專業知能進修方面:找時間學習相關障礙的療育技巧;並多參與特教 知能研習,與教師、相關專業人員間彼此交流教學方式、療育技巧。

四、對特殊幼兒家長建議

(一)態度方面:父母在面對家有特殊幼兒的現實,在初期間會表現諸如否 認、絕望、罪惡感、憤怒等負面的反應,乃人之常情。但這些負面的 情緒既不能改變現實,也不能讓時光倒轉,只會讓心境更沮喪、焦慮,

影響特殊幼兒的發展及治療期。所以應接納自己的孩子是特殊的,多 發現特殊需求幼兒障礙外的長處,以積極、正向態度面對特殊幼兒,

而非因罪惡感以補償或是溺愛的教養心態教育特殊幼兒。

(二)療育技巧方面:撥冗參與特教知能演講與座談,或詢問專業人員,了 解如何協助特殊幼兒的生理、心理發展;此外,和班上特殊幼兒或同 鄰近特殊幼兒的家長組團,彼此交流養育技巧,以減緩障礙發生、惡 化,在幼兒黃金治療期給予適切的協助。

(三)親職教育方面:與學校、教師和相關專業人員有良好的建構性合作關 係。例如:家庭要有一位親密的照護者參與,包涵 IEP 等的個案諮詢 委員會議、期末檢討會、教學觀摩、座談會等,才能了解自己子女的 學習、發展和普通幼兒互動的情形。並和相關專業團隊人員溝通,做 出對特殊幼兒教育方面最適當的決策。

貳、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對象方面

(一)擴展訪談對象

本研究進行只針對學前融合班的教師作為研究對象,期望未來之研究 者能與園長、特殊幼兒的家長及普通幼兒的家長進行訪談,讓教師、園長、

家長進行多方的對話,以蒐集更完整個資料,了解學前融合教育實施困難 的癥結。

(二)增加研究的區域

本研究係以台東縣市之學前融合教育班教師為抽樣地區,未來可以增 加其它縣市,針對學前融合班教師、園長、家長進行訪問,比較不同地區 實施之現況。

二、研究方法方面

(一)長期進入現場實地觀察

本研究限於人力、時間、地緣因素,無法長期進入現場進行實地的觀 察,如果未來的研究可以延長研究時間,那將會更完整的呈現學前融合教

育的過程。

(二)研究方式

本研究採以質化研究之半結構式訪談,輔以觀察研究方式,了解公私 立幼托學前融合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雖較能深入的了解執行融合教育 現況,但不能大範圍的了解、比對實施現況結果之意見反應,因此,未 來若要從事相關研究,可以質與量研究並行,較能兼顧研究問題在深度 和廣度中探討之研究。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毛連塭、許素彬(1995)。情緒/行為異常學生的融合教育。特殊教育季刊,57,

18-21。

王大延、蔡昆瀛(2002)。台北市幼兒園所融合教育實施現況與需求調查研究。

臺北市:臺北市教育局。

王天苗(2001)。發展遲緩幼兒融合式幼教模式之建立與實施成效之研究(Ⅱ)。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9-2413-H003-040)。

王天苗(2002)。國小附設幼稚園實施融合教育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科會 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王天苗(2003)。學前融合教育實施的問題和對策-以台北市國小附幼為例。特殊 教育研究學刊,25,1-25。

王天苗、許碧勳(1999)。特殊幼兒教育之研究與應用。昨日、今日與明日…開創 幼教新紀元學術研討會。台北:市立師院。

王志全(2001)。學前融合教育與家長參與。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特殊教育品 質的提升,243-261。

甘蜀美、林鋐宇(2006)。特殊兒童學前融合方式實施成效與困難之個案研究。

身心障礙研究,4(1),32-45。

吳昆壽(1998)。融合教育的省思。特教新知通訊,5(7),1-4。

吳明隆(1999)。新時代有效親師合作的內涵與具體做法。公教資訊,3,1,56-72。

高雄: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資源發展中心。

吳旋玉(2000)。談融合教育之課程。幼教資訊,118,47-50。

吳淑美(1995)。完全包含(full inclusion)模式可行嗎?特教新知通訊,3(3),

1-2。

吳淑美(1997)。竹師實小特殊特教實驗班第二年實施中重度殘障學生完全包含 課程模式(full inclusion)成效之實驗研究,未出版。

吳淑美(1998)。學前融合班教學策略篇。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呂淑芬、林慧芬、張楓明(2009)。學前融合教師對融合教育態度與困擾問題之個 案研究。幼兒教育研究,1,69-92。

宋慧娟(2008)。學前融合班普通班教師教學困境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 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李水源、陳琦蓉(2003)。普通班教師面對身心障礙學生之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

李水源、陳琦蓉(2003)。普通班教師面對身心障礙學生之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