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校合唱團之教學方法

小學是培養兒童合唱的重要階段,從五歲開始到青春期來臨之前是人聲的童聲期

(潘宇文,2011),這期間的歌聲具有高度的可塑性。馬革順(2002)指出合唱訓練要訓 練團員具有調整自己的聲音來適應集體音響要求的能力,要加強演唱表現上的敏捷性,

及對作品藝術再現方面的內在積極性與主動性。以下分別從學校合唱團之基礎訓練、歌 曲教學進行文獻探討。

一、 基礎訓練

歌唱是人類的天賦本能,不論是個人獨唱或是與人同唱,皆是社會生活中最常見且 深受喜愛的音樂活動,歌唱是學校音樂教育中重要的教學活動(潘宇文,2011)。兒童合 唱教學,其素材可包含暖身、發聲、發音、視唱,以及節奏的基礎訓練(陳宜君,2015)。

以下分別透過暖身活動技巧、聲部訓練來進行基礎訓練的闡述。

(一)暖身活動技巧

陳建玲(2017)提出,合唱是聲樂表演藝術中的高級表現形式,由多個聲部組合而

成,從音域的寬廣,表現力的豐富,音樂的立體感方面,都遠遠高於其他聲樂演唱形式。

楊鴻年(2004)指出合唱訓練中幾個對立統一關係,包括了呼吸與發聲、發聲與吐字、

氣、聲、字與行腔。

在歌唱暖身活動中,須包含呼吸、共鳴、發聲等技巧的基本訓練,並將這些技巧用 於歌曲演練中,透過八至十五分鐘的時間,分為五個步驟進行:伸展練習、呼吸練習、

共鳴練習、發聲練習(潘宇文,2011)。而這些技巧正好形成特性與培訓過程,構成一個 具階梯層性的歌聲訓練金字塔,如下圖1 所示:

圖1 歌聲訓練金字塔 資料來源:潘宇文(2011,124)

1. 伸展練習

有好的姿勢,才有好的呼吸,有好的呼吸才有好的歌唱,正確的歌唱姿勢是發展美 好聲音的首要條件。陳巧姑與陳姬姜(2018)指出,在合唱訓練最開始的階段,需要進 行熱身活動,主要方式如下:

(1)腰部活動:上半身左右轉動,前俯、後仰或左右側彎,雙手可適當配合。

(2)肩部活動:向左右轉動頭及頸部,俯頭、伸頸及仰頭、伸頸,頭略俯,然後順 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轉動。

(3)臉部活動:用手指或手掌按摩面部及頸部,兩手四指前端由前額中部分別向 左右兩邊按摩,由額部經頭頂部向後按摩。

2. 呼吸練習

楊鴻年(2004)指出呼吸訓練,除藝術要求外,主要是要解決三個問題:吸氣量、

控制技能及氣與聲結合的正確比例關係。其要領為:(1)吸氣時切忌抬肩(2)緩吐時逐 漸增加停頓次數(3)要求孩子注意不吸不吐(停頓)時的腹部保持控制狀態的感覺,並

自行對吐氣長度進行計數(4)每種練習最後均要將餘氣迅速吐出(5)結束時做一些緩 解和放鬆練習,以便鬆弛全部呼吸器官。

站立時,應該上身挺拔,揚眉,鼻上部有擴展感,嘴略張,臉部表情舒展具有振奮 感。接著擴張兩肋,橫膈膜下降,空氣同時透過鼻和口吸入,注意避免鎖骨提起。呼氣 時,兩肋保持擴張的狀態,控制氣息流出,保持連續均勻。呼吸器官的活動是在大腦控 制下吸氣肌肉群與呼氣肌肉群相互協調制約的整體活動,呼吸練習的過程,是引導合唱 團員提高呼吸器官的協調、控制能力(陳巧姑、陳姬姜2018)。

呼吸循環產生的氣息,是歌唱發聲的原動力,採用「胸腹式聯合橫膈膜呼吸法」是 最自然、最理想的歌唱呼吸方式,可利用吹風車、吹蠟燭、子音回聲等方式進行練習(潘 宇文,2006)。康美鳳(2010)指出做胸腹式呼吸時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勢,吸氣時肩膀 一定不能抬起,送氣時胸腔保持挺拔,注意胸肌與橫膈膜之間的拮抗作用。

馬革順(2002)提出呼吸是歌唱發聲活動的原動力,只有掌握了正確的呼吸時,才 能產生良好的歌唱聲音,並進一步指出歌唱時的呼吸是需要加強訓練的,歌唱時的呼吸 是透過鼻腔和口腔同時進行的,吸氣時不能太深,要培養兩肋擴張小腹微收的習慣。

呼吸練習的時間應該是頻繁練、短時間(一兩分鐘也可以)的。此外,這種練習對 於穩定兒童的情緒,集中兒童的精神也有好的作用,練習的方法為:(1)學生放鬆站立,

雙腳稍分開,腿伸直,體重平均地放在兩腳上,(2)兩手叉腰,(3)兩手掌護著腰稍向 前挪動,使兩手的中指之間剛剛能接觸到,(4)保持上述姿勢,閉上嘴,隨著指導教師 呼的一、二、三、四的口令,從鼻慢慢平靜的吸氣。這時胸部可以挺起,但不要聳肩,

(5)吸氣過程中注意兩手的中指指尖,可以感受到兩中指慢慢分開,(6)突然停住吸 氣,改為呼氣,有意識地使中指指尖的距離保持吸氣時的狀態,(7)在進行上述呼氣練

習時,兩手中指指尖距離逐漸縮小,但在尚未接觸到之前,驟然閉嘴,把剩下的氣息呼 出來,這瞬間兩側肋骨收縮,兩中指指尖相接觸,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呂水深、繆裴言,

1990)。

錢大維(2009)指出良好的呼吸是建立在自然狀態下的,以聞花的形態和剛開始打 哈欠的狀態下自然吸入並感受到兩肋向下擴張即可。用聞花與打哈欠來練習慢速吸氣,

用收到驚嚇的感覺來練習快速吸氣,吐氣時,可以用盡可能慢的速度發S 音來練習慢吐。

3. 共鳴練習

在正確的歌唱姿勢與呼吸支持的配合下,歌唱共鳴練習是學習「面罩」(mask)唱 法,即運用較高且較前的唱法,以此產生明亮且具傳聚力的歌聲。

共鳴的變化調節嗓音的特質與響度,自聲帶起至嘴吹及鼻孔之間的可變腔體,稱之 為聲道(包括口腔、咽腔、鼻腔),是主要的共鳴器官,也是歌唱共鳴技巧訓練的重要部 位(潘宇文,2011)。在訓練時,首先可藉由意念與想象力的輔助,引導發聲氣息在共鳴 腔體裡行進的方向,來加強歌唱時對不同共鳴點的感受,其次當學習調整呼吸氣息與共 鳴位置之間的關係時,可利用特定功能的字音(如鼻聲子音[m])配合適當的母音,以不 固定音高之抑揚聲調,來訓練共鳴聲區的擴張與銜接(潘宇文,2006)。

楊鴻年(2004)提出共鳴訓練最好的方法是弱聲唱法與哼鳴唱法。弱聲唱法在於能 保持聲音的集中而「焦點」形成高位置,哼鳴唱法則要求上下牙不能要緊,雙唇鬆閉,

舌根放平,唱時唇部及鼻腔有輕微的震動感,好像聲音是從鼻上端發出似的,然後慢慢 張開唇部來唱母音。

用M,N 和 NING 的哼鳴方式是尋找共鳴點和形成共鳴的好方法(馬革順,2002;

錢大維,2009),良好的哼鳴應該放鬆喉部,舌頭放平,放鬆下巴,上下牙齒間有食指粗

的縫,嘴唇放鬆至似合非合的狀態,用打哈欠的方法太高軟齶,想著腹部的氣息向上,

向前一直奔向眉心處。

4. 發聲練習

呂深水、繆斐言(1990)指出兒童歌唱發聲訓練必須遵循三個原則:第一,兒童發 聲適宜使用「頭聲發聲」,第二,指導兒童歌唱發聲必須將追求音質作為第一位,第三,

訓練兒童歌唱發聲,要採用大致從小字二組d 開始的下行音階。兒童歌唱發聲與成人歌 唱發聲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範疇,用成人歌唱發聲的概念和方法來考慮和指導兒童歌唱發 聲,是不易獲得明顯效果的。

透過過發聲練習,可以培養準確的音節、曲調、和聲音域及清晰的發音,從而產生 優美的歌聲。兒童合唱的歌唱發聲訓練要建立不同於說話的發聲狀態,練習時,可從最 基本的發聲狀態長音和頓音開始練習,見下圖2 所示:

圖2 長音、頓音練習;

資料來源:陳巧姑、陳姬姜(2018,56)

做長音練習時,前一個長音收聲後,要注意跟隨指揮的手勢吸氣和起聲,再出下一 個長音。第一次發出長音後,要求每個合唱隊員邊聽整體的音響,邊調節自己的歌聲。

做連續斷音練習時,要保持呼氣器官動作、延後部位狀態與聲音位置的穩定(陳巧姑、

陳姬姜,2018)。

馬革順(2002)提出發聲開始的一剎那叫「起聲」。「起聲」有「激起」和「舒起」

兩種,兩者的區別在於繩帶的靠攏與否。在訓練「起聲」時,先慢慢地吸氣,當氣息吸

入到一定程度時,就維持不呼不吸的狀態。思想上做好積極準備,聲帶併攏,這時應將 喉結下降到最低限度。當準備好時,便以橫膈膜的突然向內擠壓,發出韻母「a」。當該 音一發出,便立即收住,然後再發出第二次、第三次。

楊鴻年(2004)指出合唱訓練中最基本的要求是:齊、准、合,主要體現在發聲、

節奏、語言三個方面。從發聲而言,要做到(1)正確而良好的起聲,(2)正確而良好的

基音,(3)正確地擴大音量。

呂水深、繆裴言(1990)指出發聲練習對於起音的聯繫有很大作用,之前的發聲練 習大都用「lu」演唱,作為起音練習,必須用「ku」或「ko」來唱,練習時,應注意:

(1)聲音是否明亮,(2)有沒有摻雜氣息聲(漏氣音),(3)氣息呼出的瞬間是不是同 時發出聲音,(4)發音的瞬間音高是否正確。

設計發聲練習時,需考量兩個教學要項:(1)要與個人或團體歌聲統整訓練之「遠 程目標」有關,(2)與課堂即將演練的曲目之「近程目標」相互配合(潘宇文,2006)。

因此,暖身互動需要伸展、呼吸、共鳴、發音技巧共同配合才能事半功倍,透過訓 練,應該做到:高而不擠,低而不壓,弱而不虛,強而不炸。

(二)聲部訓練 1. 歌唱試音

透過試音的程序,合唱指導教師可以瞭解每位團員的水平、能力以及音質(陳康,

2003)。指導教師能從歌唱試音中瞭解每位學生的歌聲特色、音樂基礎能力、學習經驗 與人格特質,而從學生的歌唱試音中,所獲得之「音色」與「音域」特質資料,將是合 唱聲部分配的重要依據,試音可根據時間的考量,採取個人或小組的測試。而測試時,

指導教師常需藉由學生所演唱之自選曲、視唱曲、曲調發聲型等,將其歌聲表現做立即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