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學校合唱團教學之相關研究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singing in a choir

招募357 名參與者 acquisition of educational values

泰羅尼亞 350 名兒

依據上表可知,大多數文獻多針對合唱教學方法作為研究面向。其中針對「合唱教 學理念」之文獻共兩篇,「合唱教學方法」之文獻共有七篇,而「合唱教學實務」僅為一 篇,以下從不同面向進行討論。

一、 合唱教學理念之相關研究

Stewart 與 Lonsdale(2016)將 375 名參與者作為研究對象,透過調查問卷的方式蒐 集研究對象關於幸福感、群體性、需求滿足、動機的狀況,研究將合唱團員與其他兩項 休閒活動參與者進行比較(獨唱歌手、團體運動員)。問卷顯示合唱團員與團隊運動員 心理健康狀態明顯高於獨唱歌手,合唱團員相較其他團隊運動員認為作為一項團隊活動 而言,自身的團隊活動更有意義。因此,在心理健康方面,成為團隊中的一員比單獨活 動可能產生更重要的影響,合唱成為改善心理健康的乾預措施。

Ferrer、Puiggalí 與 Tesouro(2018)的研究旨在探尋兒童合唱團和青年合唱團之合 唱活動在多大程度上提供了教學價值。此研究為調查研究,透過對不同合唱團、合唱指 揮、團員的調查,以問卷評估合唱歌唱是否可以成為工作和發展價值觀的空間,這些價 值觀能改善人的整體教育。一方面,合唱指導者認為,尊重是合唱團最重要的價值,友 情是合唱團員最有價值的方面。但合唱團員不同意這種看法,他們認為友誼不那麼重要。

另一方面,他們同意尊重和溝通的影響,並且自發性被低估了。

二、 合唱教學方法之相關研究

楊微(2016)為了探索如何培養一支具有團結、合作精神的兒童合唱團,其研究透 過行動研究法、文獻法、經驗總結法、個案研究法等方法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根據 經驗的總結,更快速有效果的訓練是應對作品的針對性訓練,不同的作品,不同的風格,

不同的音色需要,都需要針對性訓練,根據實際的現況,細化到從合唱成員的站姿、坐

姿、律動、舉例作品訓練到兒童合唱團的團隊精神、紀律要求的訓練等總結。

王穎(2016)旨在探究如何透過對小學階段學生的生心理特點的分析,結合日常的 實踐教學,總結出音樂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樂感,樹立學生正確的聲音觀念,用科學的 演唱方法進行歌唱,提高理解與表現合唱作品的能力。其研究方法採用文獻法、分析法、

實踐法探究指導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如何進行實踐。研究結果總結了兒童合唱樂感能力的 訓練,包括音準問題、節奏解決方法、培養學生的和聲感覺,聲音的訓練,包括正確的 聲音觀念、科學的演唱方法,演唱作品與藝術處理能力訓練,包括合唱作品的選擇與作 品理解與藝術表現。

桂俊傑(2016)旨在尋求如何制訂一系列科學的排練方法,提高教學過程中的有效 性。其結論顯示,透過對於熱身環節(包括練聲)、視唱環節、演唱環節的細化關注,將 有助於學校兒童合唱教學的開展,同時針對合唱結構音量平衡與對變聲期兒童關注等教 學方法的研究,進一步提升了學生表現作品的能力,使得學校兒童合唱體現出它特有的 魅力。

郭書汎(2011)希望能透過研究建立一套教學策略,以提高教學效能。研究採個案 研究法,以研究者本人為研究對象,透過教學錄影的方式蒐集資料,於課後進行反省並 與專家教師及專業教授對教學策略進行討論,以期增進合唱教學效能。研究之結果為初 任教師增進教學效能之歷程,專家教師及合唱專業教授在教學上提供經驗傳承。研究者 本身亦閱讀許多相關書籍並進行教學策略設計,之後參考專家教師及合唱專業教授之建 議,進行策略修改與實踐。初任教師改變教學策略後合唱團歌唱技巧之改變在於合唱團 員可以保持呼吸的長度,能使用腹部的力量且在共鳴位置尚能有穩定的頭腔共鳴,並保 持好的內口腔空間,在表情詮釋部份,懂得控制氣息來表現力度大小。

陳宜君(2015)的研究旨在探討合唱團概況、組訓現況及相關教學意見。其研究方 法採用描述性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訪談為輔的方式進行研究。調查對象為復興區11 所國小無伴奏合唱團及 18 位指導教師,以自編的「國小無伴奏合唱團組訓」問卷進行 研究,針對訪談逐字稿進行資料分析、整理及歸納。研究結果顯示桃園市無伴奏合唱團 人數以 20 人左右居多,組織管理現況中,以「學校行政配合合唱教學情形」最獲指導 教師同意,而以「練習時間與場地」最為不足;在「訓練指導」現況中,以「樂曲選用 方式符合團員能力」及「聲部分配與教學注重團員之音樂表現」最獲指導教師同意,而 以「擬定教學計劃」最為不足。合唱團所遭遇的困境分別為指導教師之間溝通不足、指 導教師非音樂系畢業、團員不配合。

黃涵琳(2015)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北部地區國民小學合唱團組訓的現況。其研究為 調查研究,研究對象為臺灣北部地區國民小學合唱團,以研究者自編問卷作為研究工具,

所得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其研究結果顯示臺灣北部地區國民小學九成以上的合唱團訓練 期為上、下學期;九成七於比賽前會增加練習時間,近五成的練習時段為晨光時間及午 休時間、未於寒、暑假集訓者分別達七成六及六成以上;訓練場地多為音樂教室,招募 團員方式多元,近四成採社團指導教師甄選,團員的年級分佈多為四至六年級。合唱團 指導教師在甄選團員時,較注重團員的音感、音色、學習態度、音域、音量,較少將音 樂性、歌唱技巧、曲調記憶力、視唱能力、嘴形開合功能、學業成績表現、外型等列入 甄選團員的考量項目。

周盈盈(2009)的研究旨在探討新竹地區國小兒童合唱團組訓及教學現況,以及指 導教師在教學及社團經營中所遇到的困境。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以自編的「新竹地區 國小合唱團組訓實施現況調查表」問卷為研究工具,並以訪談蒐集資料。以新竹地區38

位國小兒童合唱團之校內指導教師為研究對象,資料分析採用 SPSS13.0 統計軟體為工 具,以描述性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s)(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One-Way ANOVA)、Scheffe 事後比較等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綜合調查結果、訪談 資料後,得到以下結論:新竹地區的小型學校,因城鄉差距及資源分佈不均等問題,合 唱團組訓未能正常化與常態化;新竹地區國小兒童合唱團的指導教師普遍人力不足、教 師授課時數普遍繁重,且教師專業知能需加強但進修管道不足;指導教師帶團參賽的成 績表現與指導年資長短達邊緣顯著差異性;指導教師在社團的教學實施及經營方面所面 臨的問題,以「學生課後練習不夠充裕」、「學生認譜能力不足」、「學校舉辦的活動太多,

團練時常無法全員到齊」、「團練時間不夠」、「不斷反覆練習比賽的曲目,使學生興趣降 低」、「學校授課時數太多,心有餘,體力不足」、「除了合唱團的教學外,還需擔任其他 的行政工作」、「自身的範唱技巧」、「合唱指揮能力」等問題最為困擾;指導教師因學校 規模、擔任職務、音樂專業背景、合唱團指導年資的長短等不同背景變項,在所遇到的 困擾問題方面,各有其不同的差異。

三、合唱教學實務之相關研究

廖悌妏(2011)論文「國民中學男生合唱團教學實務之研究—以兩位合唱團指導教 師為例」,研究旨在瞭解國民中學男生合唱團指導教師進行教學實務的合唱教學理念與 教學方法。其研究方法採個案研究,以兩位任教於臺北地區國民中學男聲合唱團之一名 音樂女教師與一名音樂男教師作為研究對象,並運用訪談、觀察兩種研究法來進行資料 蒐集,同時實施三角檢測,以確認研究資料之效度。

研究結果顯示學校的合唱傳統與行政單位的支持,對於兩位個案教師在實踐合唱教

與展演機會,使學生從中習得正確的發聲法並建立其歌唱自信心;兩位個案教師皆會選 用多聲部的歌曲進行教唱,並依據學生的變聲狀況與音域範圍將歌曲作適度的聲部改編,

協助處於變聲階段的男孩們能在舒適音域中學習歌唱;兩位個案教師皆重視歌曲教唱前 的暖身活動教學,且會特別著重於呼吸、共鳴與發聲等歌唱技巧之培訓;兩位個案教師 因性別與其音域特質之不同,故於進行教唱時會依音域範圍來調整範唱方式;兩位個案 教師最常採用個人獨唱或小組重唱的評量方式來進行形成性評量,以瞭解學生在音準、

節奏、歌詞咬字等方面的學習狀況。

綜合上述相關研究之分析可知,音樂教師常需要因合唱團比賽的需求增加訓練的時 間與次數,而且不減少課務壓力的現實條件下,其中得到學校行政配合是音樂教師最為 關注的因素。音樂教師在指導和訓練學生需考慮多面向的因素,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指導 是成功的關鍵。除此之外,培養學生團隊精神也是兒童合唱教育中重要的一環,合唱不 僅僅是要呈現美好的音樂。

從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上述研究多採調查研究與個案研究,少數採用個案研究及 行動研究,以問卷、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為蒐集資料的方式。研究對象多為合唱團員、

從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上述研究多採調查研究與個案研究,少數採用個案研究及 行動研究,以問卷、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為蒐集資料的方式。研究對象多為合唱團員、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