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校社區化的基本概念

本節先探討社區的定義及學校社區化的意涵,接著探討「學校社區化」的理論 基礎、發展歷程、推動策略、可能遭遇的問題與阻礙以及因應策略,以作為本研究 探討個案學校推動社區化之經歷的分析基礎。

壹、 社區的定義

社區(community )係自國外引入的概念(林振春,1998),此ㄧ名詞源自拉 丁文的”Communis”,字義是指伴侶(fellowship)、共同關係(commonrelations)

和感情(feeling)(鄭熙彥,1985︰頁4)。三民書局大辭典(1985,頁188)對社區 的定義是︰一些人自由結合居住在特定的地區或界限內,供應一些基本服務,使生 活方便、親近而能守望相助,這個特定的居住區域,便稱為社區」。教育百科辭典

(1994)所定義的社區是指人們在特定區域內共同生活的組織體系,其基本要素包 括:一定數量的人口、一定地區、一定的制度和組織管理系統、基本相同的經濟水 準和由此產生的認同意識、人際關係的相互協調和產生的種種行為準則,以及有一 定的服務設施以滿足社區居民物質和精神文明的需要。我國「社區發展工作綱要」

第二條中對社區的定義為︰「本綱要所稱社區,係指經鄉(鎮、市、區)社區發展 主管機關劃定,供為依法設立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發展工作之組織與活動區域…。

社區居民係指設戶籍並居住本社區之居民。」第五條明訂︰「…社區之劃定,以歷 史關係、文化背景、地緣形勢、人口分布、生態特性,資源狀況、住宅型態、農、

漁、工、礦、商業之發展及居民之意向、興趣及共同需求等因素為依據。」(全國 法規資料庫,2015年11月查詢)。

學者或相關研究對於社區的定義也會有不同的見解,例如,Kuper & Kuper

(1996)認為社區是指一群人對之具有一種歸屬感,並藉此維持彼此聯繫和互動的 社會性實體,因此同一社區的人群具有共同的意識和價值觀。徐震(1985:頁2)認 為「社區是居住於某一地理區域,具有共同關係,社會互動及服務體系的一個人群。」

張德永(1995)則主張今日的「社區」概念,已不再如過去村、里、鄰等形式上的 行政組織,而在於社區內居民的共同意識與共同價值的創造上;換句話說,就是著

重於社區居民在「有機連帶」(organic solidarity)的關係下,所共同發展出休戚與共 的情感意識和行為。徐薇(1999)的研究歸納文獻,提出社區指的是一個地理空間,

一個特定的區域。地理區域是社區的基礎,可依其範圍大小分為狹義的和廣義的社 區,狹義的社區是指地方性或初級社區,成員的關係較密切和穩固;廣義的社區指 的是世界性或次級社區,人群的關係片面且薄弱。

由上可知,「社區」的界定除了地理環境、人文、社經等要素,還包括了社區 意識、鄉土情懷與共同利益等心理因素。

但學者從學校教育的角度而言,對「社區」的主張如下︰

林明地(2002a︰頁40)參酌中外文獻,認為社區大致可分為五大類:1.以地方 或地理區域(place)代表社區;2.以人際社會互動(social interaction)做為社區的意 義;3.以一群具有共同價值的人們(a group of people with shared values)代表社區;

4.以外在於學校的大眾、政治世界(the public,political world external to the school )為 社區;5.以學校生活的凝聚本質(a coherent quality of a school itself)代表社區。

謝進裕(2007︰頁21)則將社區定義為學校的學區範圍內,一群具有集體意識、

共同關係、共同精神、共同特徵、共享價值與歷史文化,彼此間有歸屬感的一種組 織團體,他們所聚居的一個特定地理區域,如村里或鄰里。

歸納上述觀點,「社區」可說是一種集合地理、歷史文化、生活、心理等要素 的社群。故其「成員」為居住在同一地理區域,面對共同的歷史與文化記憶、生活 需求與問題,因此形成共同的意識、認同感與目標,進而產生密切互動的一群人,

並且為了推動整個社區的發展,則依法設立社團組織;若以學校為中心觀點,社區 可以說是學校的學區範圍內,一群共享在地價值與歷史文化的民眾,因關注學校而 凝聚集體意識、產生共同目標與行動,而讓彼此關係更加密切,所聚居一起的一個 特定地理區域。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校社區化的推動歷程和相關議題,因此,研究中所指的乃屬 於狹義的社區。歸納以上專家學者的觀點及考量本研究之主題,研究者界定社區為

「學校所屬的學區為主,並涵蓋鄰近的社區,居住於其中的民眾享有共同的在地價

值與歷史文化,並因共同的需求與問題而凝聚共同的意識;更因為關注學校而產生 共同的目標與行動,從而讓彼此關係愈發緊密;並且能就近學習,進而與學校資源 共享互惠、相互參與及服務」。

貳、 學校社區化的意涵

張德永(1995)認為,「學校社區化」乃是指以學校為主體,向社區開放,學 校在充份利用社區內的人力、物力、財力及組織、機構的資源,以改善學校教育、

提昇教育品質之外,也推展成人教育,實現終身教育的理想;而與「學校社區化」

互為一體兩面的「社區學校化」則是指以社區為主體,以結合社區資源(尤其是學 校資源)促進社區發展為目的;社區學校化有雙重的涵義:一是社區參與學校教育 或活動方案;另一是在社區問題解決過程中所具有的教育意義,與促進社區發展有 關,是一種廣義的「社區學校化」。學校社區化和社區學校化基本上並無明顯的界 線,只是前者以學校為主體,而後者以社區為主體;但都是在強調學校與社區的聯 結,以及教育對象的擴充,並且鼓勵社區民眾的參與。

李麗日(1999)的看法為無論「學校社區化」或「社區學校化」,都是在強調 學校、社區間的相互結合,彼此透過資源互通達到成果共享的目的,可說是一體兩 面、相得益彰的途徑。Saxe(1975)早已指出學校所在社區中的人力和物資等社區 資源,可以幫助學校達成教育目標。

學校社區化的益處,針對兒童來講,Kindred等人指出學校教學結合社區多樣化 的資源,可以豐富兒童的見聞與生活經驗,增進其愛鄉,進而愛國的情懷;對學校、

家長與社區而言,學校在運用社區資源的過程中增進了彼此間的互動機會,因而促 進了彼此間的瞭解與認同(Kindred, L.W., Bagin, D., and Gallagher, D. R., 1990)。詹棟 樑(1995)也強調學校社區化之後,社區可以對兒童有以下的教育功能:

1.家庭、社區若配合提供良好的環境,能夠讓兒童的人格獲得更健全的發展。

2.給予機會讓兒童不斷地去探索社區中的萬事萬物,滿足好奇心同時也逐漸累 積適應生活與解決問題的知能。

3.讓兒童在社區中透過增強的關係養成良好的習慣。

4.由社區中的人來安排學習情境,幫助兒童儘早的社會化。

歸納上述學者的論述,「學校社區化」的意涵是指以學校為本位,讓師生走進 社區學習並引入社區資源,以豐富學習內涵,提昇學校教育品質;提供學生服務學 習及做中學的機會,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愛護鄉土的意識;並推動社區成人教育 以協助社區民眾個人及整個社區之成長,與生活品質的提升;增進社區對學校的瞭 解與認同。「社區學校化」則是希望社區內的成員,都能參與學校教育活動或方案 規劃,改革傳統教育以及運用社區內各種資源(包括學校資源)進行學習、獲得成 長;並在過程中,產生共同情感與共識以及對社區的認同感,進而能自發參與社區 事務,合作解決社區的困境,促進社區發展。由此也可更進一步了解到,無論是「學 校社區化」或是「社區學校化」皆能讓學生以及參與的民眾日後成為繼續推動學校 與社區永續發展的力量、可貴的資源。

参、 學校社區化的理論基礎

由前述對學校社區化的源起及目的之探討可知,學校公共關係、教育改革、終 身學習與促進社區發展均是學校要推動社區化的主要目的及努力重點,而這些影響 因素乃根源自一些理論,本研究綜合整理相關文獻,說明如下:

一、哲學的基礎

哲學是教育的指導原則,有六種主要的教育派別,其中的進步主義(Progressivism)

的主要代表人物為John Dewey、Charles S. Pierce 及 William James(柯正峰,2002)。

進步主義是二十世紀教育思潮的主流之一,反對傳統教育而主張以民主生活為基礎 的教育,其教育思想乃是經驗主義、自然主義與實用主義的產物(楊國賜,1980;

引自柯正峰,2002)。其主要的提倡者杜威(J. Dewey)指出:「教育即生活」、「教 育即生長」,強調經驗學習的重要性。因為兒童自出生後,其生活範圍除了家庭之 外,幾乎就是以社區為中心,最後再逐漸擴及到社會,而社區中所有的人、事、物 都是兒童可以學習與互動的素材或對象,讓兒童可以從生活中瞭解自然環境、獲得 社會文化的經驗。進步主義主張教育和兒童生活情境密切關連的重要性,因此其教 育思想就成為推動國民中小學社區化的最早的理論基礎(吳清山、蔡菁芝,2002)。

二、社會學的基礎

社會學有二大巨觀理論,包括功能論(Functionalism)、衝突論(Conflict theory)

(Jarvis,1985;Ballantine,1989;引自柯正峰,2002)以及二大微觀理論,包括交換理 論(Exchange theory)、符號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Abrahamson,1981;引 自柯正峰,2002)。茲就二大巨觀理論對於學校社區化的影響敘述如下:

功能論者認為,社會是由許多獨特而相互依賴的部門所組成,每一個部門對於 維持社會整體的生存、均衡與發展都能發揮其的功能,皆具有正向的貢獻。就功能 論者而言,學校就是一種社會組織,屬於大社會體系下之一環,無法自外於社會,

因此學校走上社區化是必然的趨勢(柯正峰,2002)。結構功能論基本上肯定學校 作為社會系統之一部分所產生的穩定功能;而學校社區化使得學校教育的對象也擴

因此學校走上社區化是必然的趨勢(柯正峰,2002)。結構功能論基本上肯定學校 作為社會系統之一部分所產生的穩定功能;而學校社區化使得學校教育的對象也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