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四節 資料整理、分析與檢核

質性研究分析資料的過程包括︰設定資料編號的原則、謄寫和整理研究資料、

分析研究資料,以及證實資料的信賴度(鈕文英,2013)。據此,研究者將本研究 整理與分析資料的步驟說明如下:

一、資料整理

(一)設定研究資料的編號及編碼原則

本研究的資料來源主要包括文件資料以及訪談記錄。訪談紀錄的編號:為求匿 名性與方便進行後續的資料分析,研究者以代號P1~P5各代表五位受訪的教育人員

(教育人員1~教育人員5),P6~P8各代表三位社區人士(社區人士1~社區人士3)。

研究者將訪談資料之編號及編碼原則舉例說明如表3-6:

表3-6 研究資料編碼管理示例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資料類型 編碼說明

訪談紀錄 P1 訪談教育人員 1 的資料 P5 訪談教育人員 5 的資料 P6 訪談社區人士 1 的資料 P7 訪談社區人士 2 的資料 P8 訪談社區人士 3 的資料 S 來自學校文書或檔案的資料 C 來自社區組織文書或檔案的資料 N 來自報章媒體報導的資料

… 表示訪談內容省略的部分

[ ] 括號內容呈現研究者的補充提問

() 括號內容表示研究者的補充說明 文件資料

省略符號

括號 括號

(二)謄寫和整理資料

訪談結束後,研究者先反覆聆聽並將所有訪談的錄音內容整理成逐字搞,接著 仔細閱讀、檢視這些逐字搞,將其中與本研究主題相關的敘述歸類成初步的組型 (pattern),以做為後續分析與討論的素材。

二、資料分析

分析謄寫好的資料即「編碼」(coding)的動作,是指分析資料的歷程,亦即將 資料分解、概念化和整合的過程(Strauss & Corbin,1998;引自鈕文英,2013,

頁 440)。研究者再將編碼完成的資料內容做歸納分類,詳細閱讀、檢視後,在這些 陳述中找出其隱含的意義,並保留受訪者原意,加以分析討論,並對資料作整體性 的省思、思考與批判。因此資料整理與分析的過程,是一個循環與交互形塑的過程。

三、資料檢核

Flick(1992)表示,運用三角查證法(triangulation)可以加強研究的嚴謹、寬廣和 深入度(鈕文英,2013)。本研究在仔細閱讀與分析過程中,即採用此原理,來交 叉檢核從學校教育人員與社區人士所訪談得來的資料,除了比較校長、教育人員與 社區人士三方的觀點,並以研究者參與學校社區化之相關經驗、省思以及文件分析 三種交叉檢核的方式進行資料檢核,以控制其信度與效度。如果發現資料有不一致 時,研究者會再與研究對象討論澄清,以求所有的資訊的一致性。

第五節 研究倫理

教育研究經常牽涉到觀察或測量人的行為或特質,藉以瞭解教育的現象,因此 教育研究學者特別注重以人作為研究對象時應遵守的規範。教育研究學者在從事教 育研究應遵守的規範方面,意見頗為一致(例如:吳明清,民 83;Fraenkel& Wallen, 1996; Redestam & Newton, 1992; Tuckman, 1994),主要包括尊重個人的意願、確保個 人隱私、不危害研究對象的身心、遵守誠信原則、以及客觀分析及報告等項(引自 林天佑,1996)。據此,本研究將會遵守以下的基本規範︰

一、尊重個人的意願

研究者在進行研究之前,會先對研究對象說明研究題目、研究目的、訪談包括 錄音的方式、資料的處理與保密方式,並且保證所蒐集到的資料,只做學術研究之 用,經徵得研究對象的同意後才進行研究。

二、確保個人隱私

研究者將對研究對象保證所有資料絕對保密;錄音前一定遵守先知會研究對象,

徵得其同意後,才開始錄音;對所描述到的人,會以化名方式處理,以保護研究對 象免受潛在威脅。而文件資料中涉及到人名的部分,均予刪除,以保護相關人員不 受干擾或威脅;以代碼代替每一筆訪談資料的身分。

三、不危害研究對象的身心

不危害研究對象的身心是進行教育研究時最為重要的一項倫理規範。研究者在 訪談過程中,盡量避免對研究對象造成身心上的不愉快或傷害;在撰寫研究報告上 盡量引用原始資料,呈現真實且詳細的描述,以避免產生資料的誤解或扭曲。如內 容有疑義或涉及敏感,則會再與研究對象進行確認。

四、遵守誠信原則

本研究一開始即會先向研究對象保證其隱私及資料的機密,在謄寫逐字稿與撰 寫研究論文時,會請研究對象做檢查,以示誠信,並避免解讀上的分歧,也可取得 研究對象對研究者的信任。

五、客觀分析及報導

研究者完成錄音逐字稿的整理後,開始撰寫研究論文。在結果分析方面,將對 訪談內容、用語等做忠實的呈現,然後進行客觀的描述及分析,而不做個人價值的 判斷及批評;亦不會刻意刪除負面的或非預期的看法,使讀者能完整的掌握研究的 結果。在結果報導方面,於前面的緒論部分,研究者先將研究設計的缺失及限制詳 細條述,使讀者瞭解研究的可信程度;最後將研究結果謹慎統整後做客觀的報導。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經溝通,均認為本研究對學校及社區應該都有助益,也信 任研究者能謹守研究倫理。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本章將以前述文獻探討結果為基礎,針對清江國小推動學校社區化的經歷進行 個案式的探究,依序分成三節,第一節為先瞭解清江國小教育人員與社區人士對於 學校社區化的理念;接著第二節為探討清江國小推動學校社區化的情況,包括推動 學校社區化的歷程,以及學校與社區的互動策略;第三節為探討清江國小推動學校 社區化的成效、所遭遇過的阻礙及其改善策略等。本章的資料來源主要包括文件資 料與訪談記錄,並輔以研究者在個案學校的實務經驗與見聞。文件資料來源包括學 校以及社區組織發行的刊物、檔案及其網頁資訊;相關政策與法規;報章媒體之相 關報導等。本研究的訪談對象包括 5 位學校教育人員(代號 P1~P5)與 3 位社區人 士(代號 P6~P8),均是實際參與清江國小規劃、推動學校社區化相關活動的關鍵人 士;其次為經由 P5建議的 A、B 兩位老師,以彌補學校較早期相關文件與資訊來源 的不足。

第一節 清江國小教育人員及社區人士對於學校社區化的理念

學校社區化已是政府重要的教育政策,而學校人員及社區人士對於學校社區化 所秉持的理念,實為落實學校社區化的精神指標。因此本節首先探討並比較清江國 小學校人員(代號 P1~P5)及社區人士(代號 P6~P8)對於學校社區化所秉持的理念。

壹、 教育人員對於學校社區化的理念

不同人員的理念會因其各自立場而不盡相同。綜合而言,學校人員對於學校社區 化的理念包括以學校為本位,而視社區為合作的夥伴,彼此資源互享、相互參與及 相互支援,以幫助學生健全發展,並促進學校與社區共生共榮,創造雙贏。以下將 不同人員所秉持的理念予以分析說明。

一、學校與社區資源互享、共生共榮的理念

學校社區化就是指學校是屬於社區的一部分,因此,雙方資源應該相互分享,

除了能促進彼此的良好關係,更能同時帶動學校與社區的成長,創造雙贏。就學校 而言,學校附近的資源是最方便運用的,走入社區認識在地文化與環境特色、邀請

家長及社區民眾進來學校擔任校務或教育的志工、邀請社區具才藝或專業人士擔任 課程或相關活動的師資等,能提升教育品質、發展學校特色等;就社區而言,學校 開放場地設施、推展家長成人教育並提供家長教養資訊及諮詢服務等,可以帶動社 區的成長並落實終身教育的理念。

學校如果要推動社區化,如果它要發展特色通常都是跟學校把附近資源運用進來,把資源做分類 有關;第二就是讓學校走出去,讓社區走進來。這麼講是因為要加強學校跟社區之間的連結,學 校有時候是社區的東西,反過來講,社區的資源通常是學校最好運用的。…藉助彼此的資源可以 幫助雙方的發展(P1

就學校的立場,我們社區化之後引進社區資源,是一般公立學校很缺乏的,因為我們的經費有限,

社區社團就可以提供我們這個部分,經費這一塊;還有對在地經營,一定比學校行政人員或是老 師更在地化,他們更了解我們社區有什麼東西是可以讓孩子更深化,所以學校社區化是一種資源 的交流,是很棒的。學校社區化應該可以說就是社區跟學校資源共享,然後共生共榮。…學校都 有開放校園,假日運用得很積極…我們輔導室就辦理親職成長課程…我們輔導室常會發書面的教 養文章或po網站上,家長有問題也隨時提供解答協助。(P2

我認為學校社區化的特色是指學校能夠利用社區內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社區機構等資源,

發揮學校教育功能,提昇教育品質;並推展家長的成人教育,能讓學校體現終生教育的理想,也 能建立學校的發展特色。以本園為例,規劃及善用社區專業的人力資源,例如:在教學活動中邀 請社區人士參與,以其經驗或專長來帶領親師生共同學習;…我們以前是有將鄉土教學的部分融 入對社區認識,配合春天主題的時候我們也都會將校內的生態融入。社區學校化是社區本身辦教 育,為了社區營造、為了社區發展,譬如社區發展協會辦一些健康教育、老人教育,然後他們也 可以運用我們的資源。所以他們也會運用到我們學校的資源,譬如借用我們學校的電腦教室。(P3

學校社區化是學校的課程加入社區的在地文化和環境特色,發展學生及社區居民的專長。(P4

學校社區化就是指學校提供設備、校園場地給社區運用,社區則提供文化、環境資源給學校,特 色就是讓學校與社區互動良好,創造雙贏。(P5

由上可知,特別就公立學校而言,社區資源正好可以彌補學校資源不足的窘況;

由上可知,特別就公立學校而言,社區資源正好可以彌補學校資源不足的窘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