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係探討清江國小推動學校社區化以及如何與其社區互動的經驗,可說是 在描述一段真實的故事。本節依據前述之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建議,期可提供學校、

社區、教育主管機關,以及後續研究者參考。

一、對學校的建議

1. 成立學校社區化專責單位:學校應成立負責對外界宣導、溝通,以及與外界連 絡相關合作事宜的窗口,以避免造成多頭馬車,甚至相互卸責的情況,而阻礙 學校社區化的推行效率和對外的公共關係。清江國小目前已訂有明確制度,由 輔導室作為統一的對外溝通及聯絡窗口,教務處則是發佈新聞的單位,因而讓 學校社區化的推展更加順利並持續擴大規模中。

2. 多元規畫親職成長活動:學校應通盤考量民眾不同的教育需求以及不同的時 間安排,活動內容與方式應該多元化,活動時間亦彈性化,才能增加參與意 願,讓多數的家長和民眾實際受惠;如此亦可提高學校人員的配合意願。尤其 家長看見老師都來了,也會因此對學校更有向心力而更樂於來參加活動。

3. 謹慎與家長會合作:家長會同樣也會人事更迭,因此學校在與家長會合作時 應謹慎,讓家長會繼續善任學校與社區的橋樑,而不是反成影響學校與社區之 間合作的阻礙。

4. 校長善任學校最佳代言人與公關經理人的角色,也應帶領同仁走入社區:

以清江國小為例,歷來的校長,越來越重視學校的公共關係,常以身作則,積 極為學校代言,做法也更多元,深獲社區的認同,值得參考。但建議校長在 走訪社區時可安排教職員輪流陪同,特別是新進人員,以增進同仁對社區的瞭 解,同時讓社區人士更加感受到學校對社區的關心與重視,從而更加深對學校 的認同及向心力。

5. 對支援本校志工的其他外界團體表達關懷與感謝:在當前資源有限的情況下,

志工的持續支持對學校發展而言,是益發的可貴。以清江國小為例,志工在資 源不足而學校又無法提供協助的情形下,就會尋求外部資源協助、或與其他團 體相互支援,因此學校除了適時給予志工關懷、肯定與鼓勵之外,亦不可忽略 對適時伸出援手幫助本校志工的其他外界團體表達感謝;而這也是為學校擴展 公共關係,爭取到更多協助資源的好策略之一。

6. 維持學校內部的公共關係:為順利推動學校社區化之相關事務,行政領導者 首應放下階級觀念,主動敞開溝通管道,建立行政與教師間良好的共識,同 時讓老師感受到應有的尊重,才是王道。如此才能上下同心,共赴理想,遭 遇困難或問題時也才能同心面對。

7. 學校與社區願景結合,彼此資源互惠,創造雙贏:以清江國小為例,未來將 配合社區的營造重點,包括社區生態園圃、新住民教育、高齡教育,以及老 人關懷等,與社區加強合作,期能一起有效化解或減輕少子化、高齡化,與 環境破壞等危機;也藉此共同發展出更多的特色,以共進成長。

二、對社區的建議

1. 社區組織成員帶頭多參與學校辦理的社區教育活動,同時協助校方宣傳、鼓勵 社區民眾參與。

2. 社區各組織在推動傳統文化活動時宜先協調、整合,避免內容重疊,以免造 成學校及學生太多負擔,才能讓學校發揮更有品質的協助效果。

3. 社區領導人可以來效宣導與鼓勵教育人員,特別是退休老師擔任社區志工;

並參加社區辦理的成長課程與活動,除了充實知能,亦藉此給社區捧人場。

三、對教育主管單位的建議

1. 主管單位應規劃合宜的進修制度,讓教育人員安心參加,有效增進學校社區化、

與社區互動等的相關知能。

2. 落實對學校社區化的評鑑制度,獎勵認真實施且有具體成效的學校,並給予 宣揚,讓學校的努力被看見,提升學校的知名度與競爭能量;但評鑑做法應 減少紙本簿冊及檔案的評量內容,而著重在針對學校的相關作法以及與社區 的互動情形進行實地觀察,以避免增加行政與教師額外負擔,同時獲致更客 觀的評量效果。

3. 主管單位對於學校在落實社區化的過程遭遇到問題或阻礙時,應該適時提供 支持與協助。

4. 主管單位應確實對於學校及社區環境有重大影響的工程負起層層監督責任,以 防基層單位有專業不足或怠惰敷衍的情事;有疏失就應加以追究,否則受害 的將是社區全體居民,特別是學童。

四、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個案位於擁有豐富資源與社造經驗,以及許多小學的大北投地區,且位 於邊陲的社區之中。針對學校社區化歷程的主題,為了能獲致更廣泛、客觀與合理 的研究結果,研究者對於後續的相關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1. 建議後續的研究,可針對同一區域的不同小學推動學校社區化的歷程進行比較 探討。

2. 建議後續的研究能增加量化的輔助研究,用來調查同一個案學校之更多的教師、

家長以及附近社區民眾的經驗與意見。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導民(2011)。社會教育的時代意義。載於社會教育概論(頁 101-129)。台北﹕師 大書苑。

三民書局大辭典編輯委員會(1985)。大辭典(頁188)。臺北︰三民。

王兆強(2014)。台中市國民小學社區關係經營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 學系碩士論文。

王秋絨(1997)。社區教育模式與發展(序 1)。台北﹕師大書苑。

中時電子報(2016)。清江國小有聲繪本描述北投故事。2016 年 3 月 2 日取自 https://tw.news.yahoo.com/%E6%B8%85%E6%B1%9F%E5%9C%8B%E5%B0%8F%E 6%9C%89%E8%81%B2%E7%B9%AA%E6%9C%AC-%E6%8F%8F%E8%BF%B0%E 5%8C%97%E6%8A%95%E6%95%85%E4%BA%8B-215006326.html

王國聯(1995)。社區發展與學校社區工作。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 學校社區化(頁 35-52)。台北﹕師大書苑。

中華民國教育部部史全球資訊網。行政院教育改革委員會總諮議報告書。2015年 11月5日,取自 http://b1.rimg.tw/floratien/0b7ed745.pdf

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1995)。2016年6月1日,取自 http://www.peitou.org.tw/

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1995)。北投追風少年植穗營-清江營隊。2016年11月20日,

取自 http://www.peitou.org.tw/community-scheme/teenager/qingjiang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資源網。九年一貫課程結合之分析。2016年6月2日,取自 http://59-120-8-196.hinet-ip.hinet.net/enable2007/9-year/9index.htm

台北市優質學校資源網。98年度優質學校評選。2015年11月6日,取自

http://tpqs.tp.edu.tw/comm/NwsView.aspx?S=YER20090108101428X63&CDE=NWS20 090609190917HBV%7C

台灣省政府。台灣省各級學校家長會設置辦法。2016 年 5 月 6 日,取自 http://www.srps.kl.edu.tw/pta4.htm

台灣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2004)。2016年6月8日,取自 http://www.npo.org.tw/npolist_detail.asp?id=5626

台灣獅頭旺民俗技藝發展協會(2006)。2016年6月1日,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onassociation/info/?tab=page_info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2015年12月12日,取自

http://ws.moe.edu.tw/001/Upload/3/RelFile/6315/6938/87.03%E9%82%81%E5%90%91

%E5%AD%B8%E7%BF%92%E7%A4%BE%E6%9C%83%E7%99%BD%E7%9A%AE

%E6%9B%B8.pdf

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 時英。

(原書 Earl Babbie〔1998〕.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李建興(1979)。小學與社區。台北:正中。

李建興(1995)。學校應成為社區文化堡壘。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 學校社區化(頁 9-16)。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山(2004)。學校行銷管理的理念與策略。北縣教育,47,23-34。

吳清山、蔡菁芝(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社區化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載於教 育資料集刊,27,157-170。

沈淑玲(2013)。學校與社區資源互享互惠之研究—以虎尾鎮國小為例。南華大學 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論文。

社團法人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1995)。EQ 教育。2016 年 6 月 1 日,取自 http://www.peitou.org.tw/educations/eq

李榮樹(2005)。台北縣國民小學推動學校社區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 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余豐賜(2002)。臺南縣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 台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李麗日(1999)。論學校與社區的結合-以“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之角度觀 之。社會科教育研究 , 4,183 - 203。

林天祐(1996)。認識研究倫理。載於教育資料與研究。2016 年 2 月 10 日,取自 http://scholar.google.com.tw/scholar?q=%E7%A0%94%E7%A9%B6%E5%80%AB%E7

%90%86&hl=zh-TW&as_sdt=0&as_vis=1&oi=scholart&sa=X&ved=0ahUKEwjitpWkqe XJAhUhJqYKHdKsAyEQgQMIGzAA

林志成(2001)。學校公關之迷失困境暨其推動策略。載於學校行政,11,4-13。

林明地(1999)。學校與社區關係。載於王如哲、林明地、張志明、黃乃熒、楊振昇 合著:教育行政(頁 183-222)。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林明地(2002c)。學校社區化在理念與實踐上的發展趨勢。載於教育資料集刊,27 ,259-280。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明地(2002b)。學校與社區關係。台北﹕五南。

奇岩社區發展協會(1994)。2015 年 12 月 13 日,取自 http://47go.org.tw/community/profile/297

林奕成(2011)。學校與社區關係發展歷程研究:從學校本位課程與社區文化交融經 驗分析。教育行政論壇,3(2),89-117。

林振春(1996)。學校社區化與社區終身學習體系的建構。北縣教育,37(6),39-45。

林振春(1999)。社區教育的意義。載於台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頁 43-64)。台北﹕

財團法人光寶文教出版社。

林振春(2008)。社區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2011)。社會教育專論。台北﹕師大書苑。

林清江(1986)。教育社會學。臺北:臺灣書店。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2014)。社區發展工作綱要。2015年11月15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D0050077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國民體育法。2016年7月10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20001

邱莉惠(2001)。民俗藝術教學中學校與社區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S國小為例。

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瑞榮(2012)。我國鄉土教育沿革與發展趨勢。載於教育資料與研究,105,161-184。

孟維德(2001)。犯罪熱點的實證分析---警察局勤務指揮中心報案紀錄之分析與運 用。犯罪學期刊,8,27-64。台北: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教育研究,7,113-127。

林聰明(2007)。台北市國民小學推動學校社區化成效困境及因應策略之研究。臺 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班論文。

柯正峰(2002)。我國學校社區化政策之探討。載於教育資料集刊,27,1-9。

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范佩琳(1995)。從社區發展需求探討國民小學校園開放與規劃:以幸安/和安、日

范佩琳(1995)。從社區發展需求探討國民小學校園開放與規劃:以幸安/和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