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第二節 清江國小推動學校社區化之情況

本節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先說明清江國小推動學校社區化的發展歷程,並 分析各個發展階段的重要做法與關鍵事件,最後針對各個發展階段做比較,歸納出 清江國小推動學校社區化歷程的發展特色;第二部分則進一步探討學校如何與社區 互動的策略。第一部分分析的資料來源主要為學校文件與檔案,其次為社區組織及 報章媒體等相關文件或訊息,並輔以受訪者的訪談結果、研究者個人的實務經驗與 見聞以及法規資料(詳見附錄三)等以做補充與對照分析之參考;第二部分分析的 資料來源為受訪者的訪談結果,並輔以研究者個人的實務經驗與見聞,以及社區組 織與報章媒體等相關文件或訊息。

壹、 清江國小推動學校社區化之發展歷程

研究者分析清江國小推動學校社區化的情況,將其推動學校社區化的發展歷程 分為:預備期(1962~1979 年)、起步期(1980~2002 年)、發展期(2003~2010 年)

以及蓬勃期(2011~2016 年)等四個漸進階段(見圖 4-1),並將分析結果呈現如下:

◎預備期 1962~1979 年

圖 4-1 清江國小推動學校社區化的漸進發展歷程

圖片來源:研究者自行繪製 起步期

1980~2002年

發展期 2003~2010年

蓬勃期 2011年~2016年

一、預備期(1962~1979 年)

清江國小於 1962 年創立,至 1974 年劃入台北市,此段時期可說是學校的草創 期,學校從零開始,慘澹經營,學生由最初的 283 人,教職員 8 人逐年增加。當時 政府實施戒嚴,社會較封閉,如同一般學校,清江國小的教職員都在自己的崗位上 兢兢業業,經營學校教育,也頗得家長信任。而當時學校與社區雙方雖然還沒有「學 校社區化」的概念,學校仍有一些與社區發生關聯的作法如下:

(一)擴建校地、美化校園

學校為了提供社區子弟更好的義務教育學習環境,自創立起均以校地校舍的擴 建、充實軟硬體設備及美化校園為經營重點,並爭取家長會的財物及人力的支援,

期打造出更理想的教育環境以及社區民眾的活動空間,可說已為日後落實學校社區 化奠立起根基。1972 年,擴建操場完工並舉辦建校十週年慶暨擴建操場完工典禮。

(二)開放校園

依據 1981 年到清江服務的受訪者 P5(北投在地人)所言,學校就是社區的精 神中心,因此清江國小,從一成立起,就一直有開放校園給民眾運用,目的是要敦 親睦鄰,校園及操場也因此成為社區老老少少主要的、也可說是唯一的專門運動休 閒場所;同時也是落實教育政策(我國自 1953 年起陸續公布了學校辦理社會教育的 相關法規與政策)。P5並強調學校操場因為最方便、又大,算是北投區學校裡面操 場最大的了,所以 2004 年的北區運動會才會在我們學校辦。耆老們回憶起過去的校 園,都如數家珍般:以前跟某某老師打球、以前那邊是溜冰場…等,都肯定學校開 放場地,讓這邊的社區民眾要運動太方便了。研究者並經 P5 建議,續請教 1977 年 即進清江服務的退休老師 A 老師,A 老師表示:當時學校連大門、警衛都沒有,進 出很自由,家長有事就直接進來找老師,其實也沒什麼事會來找老師,民眾很純樸,

來學校廣場運動、玩的就很多。

研究者經觀察學校紀念專刊裡 1974 年時的照片,當時學校沒幾間校舍,還真的 是連個大門兒都沒有!

(三)成立家長會

除了學校辦理社會教育的法規與政策有家長參與的相關規定外,政府在 1950 年 時更訂有「台灣省各級學校學生家長會設置辦法」。研究者平時常有機會主動或被 動跟曾是校友或當過家長委員的家長們聊天,因此瞭解到:當年的家長會算很熱心 了,只要學校有需要,都會出錢、出力,像是買飲料一箱箱給監工人員喝等;但他 們表示那時代營生辛苦,也就只有家長會委員願意或有能力捐款捐物資給學校了。

然 A 老師認為當時學校本身基本上跟社區是沒有關係的;雖有家長會,但一句話,

就是捐錢換特權,他們出錢給學校,以換取為其子女挑選班級的權力。此情況正符 合張明侃(1998)、余豐賜(2002)等人的研究所指:在 1981 年以前,家長會參與 學校的主要型態為捐款資助學校或是幫學校添購相關設備而已,幾乎是沒有參與學 校事務的。

(四)辦理班級母姊會

依據 A 老師所言,當時清江國小配合社會教育政策是有辦理班級母姊會,但有 空或想參加的家長很少,學校也未鼓勵。

(五)重新規劃、整建校園

1974 年時,總務主任將社區發展、社會期望及教育思想等納入重建校園的規劃 考慮重點,然後爭取預算,整建過程雖歷經許多艱辛,終於讓各期工程於 1977 年起 陸續完成,奠定如今動靜分離、寬闊清幽的校園學習環境基礎。

整體而言,此一時期的清江國小正如當時校長在清江國小 50 週年紀念專刊中之 回憶所言:「當時學校環境優美,社區民風純樸、輔以家長會的支持,五育教學得 以均衡發展,各項比賽都有傑出的表現。」除此之外,根據 P5以及 A 老師之說法,

當時因家長忙碌、觀念缺乏,學校也未鼓勵,家長幾乎沒有想要參與學校活動或教 育;並且因為清江國小不是市中心的學校,因此在此一時期亦尚未辦理親職教育。

研究者分析學校相關資料發現,直到 1980 年,校長邀請社區的足球教練入校指導,

才算是開放社區人士參與學校教育的開始。

綜上可知,清江國小自 1962 年創校至 1979 年之前,學校都有配合社會教育法 規,開放戶外空間給社區民眾休閒運動;辦理班級母姊會,以及成立家長會;但尚 未落實開放學校室內場地、辦理家庭及親職教育、讓家長參與教育事務,以及師生 參與或協助社區活動等的部分。而依據文獻,學校從設立於社區中即開始社區化了

(林明地,2002b),但是開放校園硬體設施只是在為推動學校社區化做預備而已(林 振春,2008);而且當時只有相關的行政人員具備改善學校空間設施以協助社區發 展的概念。因此,研究者認為自 1962 年創校至 1979 年可以算是清江國小推動學校 社區化的「預備期」。

二、起步期(1980~2002 年)

自 1980 年起,清江國小開始與社區中的個人及組織互為資源,並開放讓社區參 與學校教育。依據學者的看法,學校社區化是指學校善用社區資源以促進學校教育,

並推動成人教育;其基本原則是學校除了開放一切設施,並應經常鼓勵社區民眾參 與社區活動(張德永,1995);真正的學校社區化是要提供民眾所需要的教育活動

(林振春,2008)。因此,研究者認為 1980 年至 2002 年期間實為清江國小推動社 區化的「起步期」。此一階段之實施情況如下:

(一)邀請社區專業人士入校指導足球

1980 年時,校長決定打造足球教育為清江特色,主動拜託住在學校對面,國家 級的教練義務協助指導。張教練不但認真教學還出錢出力,甚至為學生實施夜間課 輔、提供營養早餐,讓家長十分感動,因此家長都非常配合鼓勵學生參加和練習,

並提供人力的協助。1981 年起,張教練兄弟帶領清江國小足球隊征戰國內外,成績 優異,為校為社區也為國爭光;並培養出許多具有健康體魄、敏捷身手及團隊精神 的清江學子。如今足球在清江已傳承三十多年,早已成為學校特色並發展全面化,

如今五人制足球協會總部即設於清江國小。

(二)增加開放學校室內場地設施,提供民眾與社區團體使用

從此一時期起,學校更積極落實開放學校場地及設施的政策,開始對外開放室 內空間設施。例如:奇岩社區發展協會於 1994 年成立後積極辦各種節慶活動或社區

營造活動及會議(如太極拳、書法班、1996 年的「日出奇岩地區環境改造計畫」會 議等)時,經常會借用學校的室內外場地;北投紳士學苑借用學校室內場地,每週 三夜晚,邀請專家學者舉辦講座;1998 年起奇岩里里長辦中秋節晚會,也開始固定 借學校戶外廣場;2000 年起更提供場地給彭婉如基金會辦理課後照顧班等等。

(三)推動家庭親職教育

1982 年起,為配合各級學校積極推展親職教育的政策,學校的做法包括: 1. 落 實舉辦母姊會,加強與家庭溝通意見;2.實施家庭訪問:主要是針對平時無法到校 或是狀況較特殊的學童之家長,主動與家長約定至其家中拜訪,與家長交流教養心 得,並藉由觀察幼兒居家生活、與家人的互動情形,提出實際建議以促進學童的學 習與團體生活的適應等;一般於上學期初或是視學生情況,安排班導師利用週三下 午實施家訪;幼兒園亦積極落實,於每學年 10 月中~11 月底左右都會利用課後進行 新生家庭訪問。老師們認為,效果是感覺家訪後家長會變得比較配合、親師生間也 更熟悉了;特別是就那些平時無法到園的家長而言;3. 學校推出「親子橋」、「艾老 師信箱」等輔導刊物,提供父母親職教育及相關諮詢服務;4. 辦理親職教育講座:

學校至少於 1989 年有輔導室的時候就開始有辦親職教育講座了,由政府補助,只是 辦的場次沒有那麼多;1994 年起配合社區教育政策,輔導室每學期辦理親職教育講 座至少一次;5. 成立家長成長團體:隨著 1988 年的解嚴,社區民眾也開始關心個 人及社區的成長,而有學習的需求,1990 年時,教育部又再訂定學校辦理社區家庭 教育政策。因此,學校於 1993 年時申請家庭教育之專案經費,由輔導室成立家長成 長團體,由 B 教師擔任家長成長團體的帶領人。B 教師說明當時於每周三下午舉行 2 小時,參加成員約十人,都是 30-40 歲的年輕媽媽,其參與動機如同許多被喚起社

學校至少於 1989 年有輔導室的時候就開始有辦親職教育講座了,由政府補助,只是 辦的場次沒有那麼多;1994 年起配合社區教育政策,輔導室每學期辦理親職教育講 座至少一次;5. 成立家長成長團體:隨著 1988 年的解嚴,社區民眾也開始關心個 人及社區的成長,而有學習的需求,1990 年時,教育部又再訂定學校辦理社區家庭 教育政策。因此,學校於 1993 年時申請家庭教育之專案經費,由輔導室成立家長成 長團體,由 B 教師擔任家長成長團體的帶領人。B 教師說明當時於每周三下午舉行 2 小時,參加成員約十人,都是 30-40 歲的年輕媽媽,其參與動機如同許多被喚起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