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六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在本節中將詳細說明資料分析之過程,依序為逐字稿的謄寫、資料編碼過程以 及資料分析歷程,以下分別說明。

一、資料分析步驟一:逐字稿謄寫

將 3 次焦點團體訪談全部內容謄寫成逐字稿,並在逐字稿謄寫完成後,重聽 錄音檔案以修正謄寫錯誤之處。而研究參與者在表達意見時,所陳述的文字不一定 是流暢或是完整詞句,但應盡量保持原貌,不進行補充或修改,因其中不完整的句 子、不清楚的思想、特殊的短語等都能表達一定的意義,皆能說明研究參與者在訪 談過程中所思、所想及對所談論問題的態度(Webb & Kevern, 2001)。此外,搭配 錄影檔案之觀看,加註焦點團體訪談進行時研究參與者當下的口氣、語調、手勢與 表情等非語言訊息,作為錄音的重要補充,以使逐字稿能更真實呈現研究參與者在 焦點團體訪談過程中的想法與感受。

二、資料分析步驟二:資料編碼過程

訪談資料分析之原則要能把握其真實性,並將焦點團體視為一個個體之整體

(Webb & Kevern, 2001)。在逐字稿完成後,先反覆閱讀並用心詮釋資料內容,接 著將逐字稿內容加以編碼,並進一步將研究參與者個人資料模糊處理。

編碼過程依照對話順序進行編號,第一碼為焦點團體訪談組別,依序從1-3 表 示之;第二碼為團體參與者身份別,每份焦點團體訪談逐字稿均以R為研究者代 號, 22 位研究參與者依序從A至W的英文字母表示之;第三碼為研究參與者在該 次團體中發言的對話句別,依序從001-999 表示之;第四碼為研究參與者在該次對 話句別的段落較長時,將其再分段成意義完整的短句,經過斷句後,在該次對話中 的順序,依序從01-99 表示之;第五碼為研究參與者所述語句代表之意涵,以 a1、

a2、a3、b1、b2、c3、c1、c2、c3 表示之(小寫英文代碼表示該語句來自哪個「督 導機制」以a、b、c 分別代表專業督導、行政督導、輔導教師督導;訪談時以「受 督經驗中的受督獲益及受督需求」為提問指引,數字代碼以1、2、3 分別代表受督 獲益、受督需求、其他)。為更清楚編碼之原則,請參照表3-2 之實例說明。

表3-2

紮根理論中有三種主要的編碼方式,分別是開放編碼(open coding)、主軸編 碼(axial coding)及選擇編碼(selective coding)。開放編碼指的是將資料所呈現 的概念(concepts),加以群組或歸類為類別(categories)的歷程,而類別依據其 屬性和面向再做發展,細分出各個次類別(subcategories);主軸編碼的目的是為

了將在開放編碼中被分割的資料再加以類聚起來;選擇編碼是一個統整與精煉類 別的歷程。然而,不同編碼方式經常是來回進行的,並沒有特定在該階段才能發生,

特別是開放編碼跟主軸編碼。整體而言,它是一個持續比較的分析方法,不只是在 分析初期會使用,即使在分析後期也可能會使用,也許是在選擇編碼時,才發現有 些概念未被發展或整合,便會重新開始進行開放編碼及主軸編碼(Strauss & Corbin, 1990)。本研究依循這三階段進行,持續比較過程中仍會來回運用,以下詳述資料 分析過程:

(一)階段一:開放編碼(

open coding

開放編碼指的是將資料所呈現的概念,加以群組或歸類為類別的歷程,而類別 依據其屬性和面向再做發展,細分出各個次類別。開放編碼有不同的方式,本研究 的步驟說明如下:

1.   畫出重要字句並分段:閱讀逐字稿,充分瞭解研究參與者所表達的內容後,畫 出重要的核心字句,依照描述的意義段落加以分段並編碼。

2.   逐字分析進行概念化命名:仔細閱讀重要段落,逐字或逐句進行分析,並在詞 或句後標記概念化命名,目的在顯示事件所處的情境脈絡。

3.   段落摘要:以簡要客觀之原則,參考概念化命名後,摘述每個段落的摘要。

4.   意義單元之定義:經過畫出重要字句、概念化命名及撰寫段落摘要後,研究者 對於逐字稿內容已有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從段落摘要找出核心的概念,

並以敘述句的形式呈現。

以上步驟1-4,便是將內容形成概念的過程。以研究參與者T 其中一段訪談逐 字稿內容進行說明:經過畫出重要字句(以__表示畫出核心字句)並分段(以【 】 表示每一個分段;( )為分段編碼)、逐字分析進行概念化命名(以《 》表示概 念化命名)、段落摘要並找出核心概念。為使形成概念的過程更清楚,以表3-3 進 行示例。

表3-3

(3-T-003-01-b3)

行政督導的角色:

(3-T-003-02-b2)

對 行 政 督 導 的 需

(3-T-003-03-a1)

知覺到在專業督導

發言順序 之編碼

逐字稿內文畫出與受督經驗相關的重要字句、

分段並加以編碼 段落摘要 概念

那(3-T-003-04-c3)【輔導教師督導,我覺得就是有時候 我們也蠻…蠻看那個關係建立的(大家笑)…就是不同

(3-T-003-04-c3)

與輔導教師督導的

而類別的命名來自資料中的發現、文獻或是實境代碼(in vivo code)。而由概 念歸納至類別的過程只是暫時性的,隨著研究者對整體資料的循環理解,類別

表3-4

1-H-004-02-a1

獲得重新理

1-G-004-02-a1

增進歷程

1-A-007-01-a1

獲得諮商

1-G-005-01-c1 1-A-006-01-c1

提升學校

1-C-032-01-b1

獲得專輔

1-D-004-03-b1 1-C-008-01-b1

獲得具體執

1-A-011-01-c1

獲得經驗

1-C-033-01-b1

學習並吸取 他人經驗

參訪他校 受督者能了解不同學校的運 作方式,藉此反思自己學校 的運作與發展。

1-D-004-04-b1

增加行政敏

1-D-004-02-b1

學習資源分

分享成果 受督者之間能分享各自的資 源或工作成果

1-D-005-03-b1

(續下頁)  

主類別 次類別 屬性 面向 概念 編碼

1-A-010-01-a1

獲得情緒

1-B-005-01-c1

得到執行輔

1-D-005-01-c1

感受到對人 的真誠接納 與涵容

有同在的感受 受 督 者 能 感 受 到 督 導 者 表 達對人的關心與同在感。

1-B-003-03-c1 1-H-010-01-c1

感受到對人

1-D-002-06-c1

(二)階段二:主軸編碼(

axial coding

主軸編碼之目的是為了將開放編碼中被分割的資料再加以類聚起來。沿著屬 性與面向上的直線,使類別及次類別相互關連,以對現象形成更精確且更複雜的解 釋(Strauss & Corbin, 1998)。而進行主軸編碼時,藉由詳述現象於何時(when)、

何處(where)、為何(why)、誰(who)、如何(how)及有何結果(with what consequences)等問題,使結構和歷程相互關連(Strauss & Corbin, 1998)。本階段 步驟說明如下:

舉例:以表

3-4

之示例,其中編碼為「

1-G-004-02-a1

」進行主軸編碼階段之過程。

(1)   編碼「1-G-004-02-a1」概念為「提供不同觀點,能讓受督者看到未注意到的部 分。」,原先將其聚集在「增進歷程化技巧」的次類別,當沿著屬性與面向而 上,發現「提升概念化能力」之次類別更能解釋其現象,便重新調整並確認類 別間之關係。

(2)   承上,原主類別命名為「精進諮商核心能力」,透過持續對資料進行分析比較,

驗證詮釋,為使命名更為精確及具解釋力,重新命名為「精進諮商知能」。

(三)階段三:選擇編碼(

selective coding

選擇編碼是一個統整與精煉類別的歷程。研究者可以藉由發現核心類別、撰寫 故事線、運用圖表或備忘錄(memo)的方式來統整資料(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 統整有幾個重點:

1.   形成類別的概念並不代表任何個人或團體的故事;

2.   關係的陳述是自資料中「建構」而來,可用來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

3.   關係的陳述有很多種不同表達方式,重點在於能夠連結各類別,並統整成一個 較大的理論架構(Strauss & Corbin, 1998)。

本階段的步驟說明如下:

1.   發現核心類別(a central category):在分析階段時,不斷依照屬性和面向統整 眾多的主類別與次類別,找出能代表研究的主題,來說明整個研究的內涵。本 研究的主軸聚焦在受督者在其受督經驗中所知覺到的「受督獲益」及「受督需 求」,經過依照屬性和面向統整眾多之主類別與次類別之後,共同找出能統合的 三個主類別,分別為「精進諮商知能」、「提升學校專輔工作效能」及「獲得自我 覺察與情緒關照」,將於第四章詳述。

2.   理論的精煉:透過理論精煉的過程,以充分的證據來驗證理論架構。具體作為 包含:

(1)  檢視理論架構是否合乎內部一致性與邏輯性,當產生疑問時重新檢視資料加以 釐清。

(2)  若有未充分發展的類別,應回頭重新檢視資料並補足,確保沒有遺漏。

(3)  而有些概念雖然不錯,但與理論並不契合,便須適時修剪多餘的概念。例如:

表3-3中編碼(3-T-003-01-b3),概念不契合,便暫時捨棄不用。

四、資料分析步驟四:資料分析結果

綜合以上,研究者採用焦點團體訪談方式收集 22 位研究參與者之訪談資料,

實施 3 場的單次焦點團體訪談後,將訪談內容全部謄寫成逐字稿,為保護研究參 與者的隱私,將研究參與者的個人資料模糊處理後進行編碼。接著利用紮根理論之 研究方法,透過有系統由下而上的分析資料歷程,經由開放編碼、主軸編碼與選擇 編碼的步驟,利用持續比較與反覆問問題的策略,將資料內容進行分析。

首先,透過開放編碼畫出重要字句,依照描述的意義段落加以分段並編碼,依 據訪談提問之指引,將資料分為「受督獲益」及「受督需求」兩個層面,接著逐字 或逐句分析進行概念化命名後,摘述每個段落的摘要並找出核心概念,從中整理出 與專任輔導教師受督經驗有關的61 個概念,將看似同一現象有關的概念聚集,形 成類別並命名。接著透過屬性與面向的描述,將某一類別和其他類別區隔開來,並 賦予精確的意義。61 個與受督經驗有關的概念中,在「受督獲益」層面:共有 47 個概念,透過連結 22 個屬性,發展出 9 個次類別與 3 個主類別。在「受督需求」

層面:共有14 個概念,透過連結 9 個屬性,發展出 5 個次類別與 3 個主類別。

第二,進入主軸編碼工作。透過連結類別並驗證假設,應用資料中的事件與故 事來確認類別之間的關係,重複的檢視資料,持續地對資料進行分析比較,使命名 更為精確及具解釋力,進而驗證詮釋。

第二,進入主軸編碼工作。透過連結類別並驗證假設,應用資料中的事件與故 事來確認類別之間的關係,重複的檢視資料,持續地對資料進行分析比較,使命名 更為精確及具解釋力,進而驗證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