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三節 學生對於教學內容的觀感

本節呈現學生認為教學內容的觀感-決策向度內容的難易度、步驟說明或 引導問題的學習助益程度,並深入分析不同學生的觀感及其背後的原因。

一、決策活動的難易度及其原因

表 4-3-1 和圖 4-3-1 顯示,在結構組、引導組中,學生們認為決策活動的困 難、簡單程度,誠如後方的所示。由其分析結果初步可知:在(1)「辨識兩難」

方面,兩實驗組多數人皆認為其難易度為「適中」。結構組中有 64%的人(27 人)、引導組則為 49%的人(22 人)。另外,結構組中約有 1/4(26%,11 人)

認為「簡單」,引導組則約有 1/3(33%,15 人)認為「困難」。進一步來說,

結構組、引導組中的高、中、低決策能力者多數認為辨識兩難的難易度為適中。

在(2)「形成判準」方面,兩實驗組中皆有過半數的人認為其難易度為「適中」。 另外,結構組中約有 1/3(33%,14 人)認為「困難」、引導組則約 1/4 的人(24%,

11 人)也認為「困難」。進一步來說,兩實驗組之中的高、中、低決策能力者 分別有過半數的人認為形成判準的難易度為適中。在(3)「進行權衡」方面,

結構組中有 26%(11 人)認為「困難」、45%(19 人)認為「適中」、21%(9 人)認為「簡單」;引導組中則有 33%(15 人)認為「困難」、38%(17 人)認 為「適中」、27%(12 人)認為「簡單」。特別的是,引導組中的中決策能力者 有約半數的人(27 人中的 13 人)認為困難。在(4)「自評決策」方面,結構 組中有 33%(14 人)認為「困難」、31%(13 人)認為「適中」、26%(11 人)

認為「簡單」;引導組中則有 27%(13 人)認為「困難」、49%(22 人)認為「適 中」。然後,結構組和引導組之中的高、中、低決策能力者,多分散在覺得困難 到簡單之間。最後,本研究運用曼-惠特尼 U 考驗檢定兩實驗組中認為決策向 度難易度的總人數,有無明顯差異。其統計結果表示:結構式探究教學法中的 學生所認為的難易度,與引導式探究教學法中的學生所認為的,是差不多的。

表 4-3-1 兩教學法中學生認為決策活動的難易度統計表

然後,學生解釋決策向度難易度的原因為何?表 4-3-2 顯示,歸納「結構 組」之中,學生說明的原因大致可分為 12 類。其中以「資料分析因素」被提及 最多,共有 61 次。接著分別是 21 次的「自我察覺因素」、17 次的「小組討論 因素」、15 次的「文字表達因素」,再來是 9 次的「經驗因素」、9 次的「共識因 素」、6 次的「教師因素」、6 次的「參與因素」、5 次的「理解因素」,最後是 1 次的「表格運用因素」、1 次的「步驟說明因素」、1 次的「遺忘因素」。其中,「小 組討論因素」、「表格運用因素」、「共識因素」、「步驟說明因素」、「參與因素」, 是結構組中才有分類。

另外,「引導組」之中,學生說明的原因大致可分為 10 類。其中以 67 次

「資料分析因素」被提及最多。接著分別是 30 次的「自我察覺因素」,再來是 14 次的「理解因素」、14 次的「文字表達因素」,和 7 次的「個人因素」、5 次 的「教師因素」、5 次的「判準因素」,以及 3 次的「經驗因素」、2 次的「引導

表 4-3-2 結構組:決策向度難易度的原因統計表 決策向度

難易度 的原因

辨識兩難 形成判準 進行權衡 自評決策 總計(%)

資料分析因素 13 17 31 0 61 (40%)

小組討論因素 7 4 4 2 17 (11%)

理解因素 4 1 0 0 5 (03%)

文字表達因素 7 5 0 3 15 (10%)

教師因素 6 0 0 0 6 (04%)

經驗因素 2 2 0 5 9 (06%)

表格運用因素 1 0 0 0 1 (01%)

共識因素 0 7 2 0 9 (06%)

步驟說明因素 0 0 1 0 1 (01%)

自我察覺因素 0 0 0 21 21 (14%)

遺忘因素 0 0 0 1 1 (01%)

參與因素 0 0 0 6 6 (04%)

總計 40 36 38 38 152 (100%)

單位:事件量(個)

表 4-3-3 引導組:決策向度難易度的原因統計表 決策向度

難易度 的原因

辨識兩難 形成判準 進行權衡 自評決策 總計(%)

資料分析因素 11 27 29 0 67 (45%)

理解因素 13 1 0 0 14 (09%)

文字表達因素 10 1 0 3 14 (09%)

教師因素 5 0 0 0 5 (03%)

經驗因素 1 2 0 0 3 (02%)

個人因素 0 6 1 0 7 (05%)

判準因素 0 0 5 0 5 (03%)

引導問題因素 1 1 0 0 2 (01%)

自我察覺因素 0 0 0 30 30 (20%)

遺忘因素 0 0 0 2 2 (01%)

總計 41 38 35 35 149 (100%)

單位:事件量(個)

問題因素」、2 次的「經驗因素」。其中,「個人因素」、「判準因素」、「引導問題 因素」,是引導組中才有分類,如表 4-3-3 所示。

本研究比較上面兩個表格(表 4-3-2、表 4-3-3)時,把結構組、引導組中 共同出現的 7 個原因(資料分析因素、理解因素、文字表達因素、教師因素、

經驗因素、自我察覺因素、遺忘因素)重新彙整成後方的表 4-3-4;把兩實驗組 中相異的 8 個原因(結構組中的小組討論因素、表格運用因素、共識因素、步 驟說明因素、參與因素,引導組中的個人因素、判準因素、引導問題因素)整 合成為後方的表 4-3-5。然後,各自按照辨識兩難、形成判準、進行權衡、自評 決策四個決策向度,依序搭配學生說明、解釋原因的實際例子,加以說明學生 覺得每個決策向度之難易情況背後的共同原因、不同原因,和這些原因的類別 與其特徵。利用上述的方式,藉以了解在結構式、引導式探究教學法之下,形 成學生感知決策向度其難易度,所依據的可能原因。

表 4-3-4 決策向度難易度的共同原因統計表

(A-102-17)」、「有提供足夠數據來加以判斷(B-111-29)」,因資料或數據足夠、

能夠進行分析或比較,而認為其難易度為適中。引導組中,覺得困難的學生則 說:「有點難分析(A-110-17)」、覺得適中的學生說:「條件足夠比較(A-110-14)」。

(2)「形成判準」方面,結構組中,認為困難的學生表示「很多方面要探討

(B-111-24)」、認為適中的學生則表示「不太能想出可以用什麼考量來做判斷 標準(A-102-07)」、認為簡單的學生也提到「也是找出資料中可以判斷的依據 就好(A-102-16)」。引導組中,感到困難的學生指出「有太多項目要考慮啦

(B-119-02)」、覺得適中者聲稱「有參考資料所以不難(B-119-09)」、認為簡 單者則表示「大部分的資料都有(B-119-21)」。(3)「進行權衡」方面,結構組 中,認為困難的學生解釋的原因為「較難比較,各有利弊(A-102-35)」、認為 適中的學生表示「只要決定出順序,再比較就可(B-111-02)」、認為簡單的學 生指出「有資料可以參考(A-102-12)」。引導組中,認為困難的學生表示「資 料有點多,不易分析(B-119-27)」、而感到適中的學生主張「用評分的方式就 能比較出來(A-110-08)」、覺得簡單的學生提到「只要拿出資料比較,顯而易 見(A-110-34)」。然而,(4)「自評決策」方面,結構組、引導組中學生回答的 原因,皆沒有此類的相關敘述。

概括來說,在「辨識兩難、形成判準、進行權衡」向度,結構組和引導組 皆有學生指出:資料的內容、份量,加上處理、分析資料的情況(例如:比較、

考量等方式),是構成他們認為活動難易與否的原因之一;例如,有學生說資料 有點多,不易分析、難分析,甚至具有挑戰性。不過也有學生表示只要拿出資 料、找出資料中可以判斷的依據就能比較。不過在「自評決策」向度,則未有 學生提及資料分析此類的相關因素。

2. 理解因素

(1)「辨識兩難」方面,結構組中,有學生因為尚能理解活動中的內容(問 題、資料等),所以認為辨識兩難部分的難易度為適中。例如:「因內容皆十分 容易理解(A-102-01)」、「能在一定的時間便看出這些避難所的利弊,但題目一 開始有一點看不懂(A-102-28)」。引導組中,則有學生較無法理解活動中的內 容,表示「不知道題目要我幹嘛(B-119-01)」,認為辨識兩難是困難的。其中,

也有 學 生能 理 解活 動內 容 的情 況 ,指 出「 對 於議 題 能清 楚了 解 重點 所在

(B-119-25)」,而認為適中;以及提到「只要看懂題目,就能寫出來(A-110-30)」,

所以認為簡單。(2)「形成判準」方面,結構組中,學生能理解活動中的內容,

指出「並不算特別難理解(A-102-28)」,因而覺得簡單。不過,引導組中,則 有認為困難的學生不能理解內容,而說出:「看不懂(B-119-28)」。另外,(3)

「進行權衡」、(4)「自評決策」方面,結構組和引導組之中,亦無此相關的因 素。

總結來看,結構組皆有學生表示可以理解學習單的內容(資料、問題等), 而覺得「辨識兩難、形成判準」向度的難易度為適中或簡單。但是,引導組則 有學生無法理解決策學習內容,而認為「辨識兩難、形成判準」困難。另外,「進 行權衡、自評決策」方面,則未有學生提及理解相關因素的理由所在。

3. 文字表達因素

(1)「辨識兩難」方面,結構組中,有學生認為能透過書寫的敘述方式表 達出來,所以覺得辨識兩難的難易度為適中到簡單。譬如:「還可以寫的出來

(B-111-23)」、「因 為這題是可以看資 料寫出來的,只要 把數據轉成文 字

(A-102-16)」、「腦筋要轉換一下用詞,才能表達得更清楚(A-102-07)」。不過,

其中也有人表示:「不太會表達(B-111-03)」。引導組中,覺得困難的學生表示

「不太知道要如何描述(A-110-02)」、認為適中者則指出「只要詳細寫清楚就 好(B-119-19)」。(2)「形成判準」方面,結構組中,認為困難的學生主張「國 文造詣要好一點才能完整(B-111-26)」、認為適中的學生則表示「原本以為會 很難,但仔細想後才發現有很多可以寫(B-111-38)」。另外,引導組中,則無 學生寫出這類的相關因素。(3)「進行權衡」方面,結構組和引導組之中,皆無 學生提到該相關原因。而(4)「自評決策」方面,結構組中,認為適中的學生 指出「不太會表達(B-111-03)」,引導組中則無學生表示。

整體來說,需要文字書寫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看法,讓有些學生認為決策學 習活動是困難的(例如:結構組的形成判準、自評決策向度,和引導組的辨識 兩難向度);同時也有學生表示能透過文字表達而認為決策活動的難易度為適中 或簡單(例如:在結構組的辨識兩難、形成判準向度)。

4. 教師因素

(1)「辨識兩難」方面,結構組中,學生表示經由教師講解、說明、指導,

所以覺得辨識兩難的難易度為適中到簡單。比方來說:「可能是有老師的關係

(B-111-07)」、「老師有先講一下大意(B-111-16)」。其中,也有學生指出「需 要思考而作答,在老師的解說之後可以理解(B-111-06)」此包含理解因素與教 師因素的說明。引導組中,認為適中的學生表示「老師有指導(A-110-03)」, 而認為簡單的學生提到「老師講解非常清楚(A-110-35)」。另外,(2)「形成判 準」、(3)「進行權衡」、(4)「自評決策」方面,結構組和引導組,都沒有學生 提到教師相關的因素。

概括而言,結構組和引導組學生認為教師的解說,有助於他們了解「辨識 兩難」向度的學習內容並構成他們認為「辨識兩難」向的難易程度的原因之一;

但在其它三個決策向度,則未有學生提及教師講解對其學習的助益所在。

5. 經驗因素

(1)「辨識兩難」方面,結構組中,勾選適中的學生,提到關於類似學習

(1)「辨識兩難」方面,結構組中,勾選適中的學生,提到關於類似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