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

第二節 綜合討論

所以,這樣以社會性科學議題作為情境的地球科學課,到底如何影響學生 發展做決策的能力?在哪些情況下出現學生有效學習決策能力的情況?而且,

有效的情況為何?在此,將結合前面的實徵研究資料,進一步深入探討之。

(一)研究者使用結構式、引導式這兩種不同的探究教學法,檢視學生在 同一社會性科學議題的學習情境下,經這兩種教學介入後,其決策能力的變化 情況。基於前、後測的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指出:(1)高決策能力的學生,

在辨識兩難、形成判準、進行權衡方面,以結構式或引導式探究教學法都無明 顯的變化出現。其次,(2)中決策能力的學生,以結構式或引導式都能提升他 們辨識兩難、形成判準、進行權衡的能力,然而資料顯示他們本身較能準確地 自我評估,所以在這個向度比較不需要額外的教學需求。再來,(3)低決策能 力者,使用結構式、引導式探究教學法都能提升他們整體做決策的能力,其中 在辨識兩難、形成判準、進行權衡向度又以結構式探究教學法的成效較佳。因 為比較低決策能力者在兩教學法之後的決策能力測驗分數,結構組低決策能力 者的進步表現,顯著優於引導組的進步表現。對此本研究參考學生感知教學內 容的學習助益觀感,認為低決策能力者更需要結構化的步驟說明來學習決策活 動。而上述的統整如表 5-2-1 所示。此外,針對不同自評決策者,(4)過度、

表 5-2-1 培養不同學生決策能力之較有成效的探究教學形式 I

決策向度

成效較佳的探究教學形式

高決策能力者 中決策能力者 低決策能力者 辨識兩難

(介入前、後的表現 皆屬為高分組)

結構式=引導式 結構式>引導式

形成判準 結構式=引導式 結構式>引導式

進行權衡 結構式=引導式 結構式>引導式

低度自評決策者,使用結構式或引導式探究教學法,都能夠有效提升學生決策 能力中的自評決策向度。最後,(5)適度自評決策者經歷結構式或引導式探究 教學法後,自我評估決策的情況則皆無明顯的變化。對於不同自評決策者而言,

其相對適合的探究教學形式如表 5-2-2 所示。

表 5-2-2 培養不同學生決策能力之較有成效的探究教學形式 II

決策向度

成效較佳的探究教學形式

過度自評決策者 適度自評決策者 低度自評決策者 自評決策 結構式=引導式 (介入前、後的表現

皆屬適度者) 結構式=引導式

(二)在結構組、引導組的學習單表現中,得知高、中、低決策能力者,

在結構式探究教學法介入中的決策能力表現,皆顯著優於在引導式探究教學法 介入下的不同決策能力者。研究者比較現有資料的差異,認為學生在結構式探 究教學法介入之中表現得比較好的原因,可能是因為(1)探究教學法形式的差 異、(2)學習單中教學指導語的不同,再基於回饋單的分析結果,(3)小組討 論、(4)教師協助的情況,可能也是其中的原因。像是 Colburn(2000)曾經 提過:教師是課堂教室中探究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然而,在此本研究仍需要 更多其它的資料輔助,才能更確切地聲明其原因所在。

承上,有文獻曾建議教師運用同儕互動的社會建構機制,藉由彼此的陳述 與討論來重新審視問題,以協助學生更能理解問題本身的廣度與深度,但同時 也建議用闡述性問題的鋪陳,來吸引學生重新回到正軌與刺激他去思考(Xun, &

Land, 2004)。上述的內容儘管沒辦法直接回答與本研究所面對的問題:為何結 構組學習單中不同決策能力者的決策能力表現,皆優於引導組學習單中的高、

中、低決策能力者?不過也點出了鷹架(scaffolding)的概念,因為問題提示、

同儕互動以及教師都是鷹架的形式,而這幾種不同的鷹架在結構式、引導是探 究教學介入中的作用,也許以鷹架的角度能重新闡述上述問題。至此,本實徵 研究能宣稱的是:步驟說明在介入當下對學生的學習表現效益,顯著高於引導 問題。但是,經歷結構式探究教學法的多數學生,認為步驟說明對他們是有幫 助的;而經歷引導式探究教學法的多數學生,也認為引導問題是有幫助的。

(三)從兩教學法介入後學生認為活動難易度的情況得知,多數的學生皆 認為內容的難易度為適中。引用「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Vygotsky, 1978)的想法來看,對於這些學生而言,本研究設計的活動 是適合他們發展的。前人研究也認為 15、16 歲的學生普遍能參與決策活動

(Driver, Leach, Milla, & Scott, 1996;Ratcliffe, 1997)。再由學生的前、後測差 異可知,這些參與結構式、引導式探究教學法的學生,他們實際發展水平經由 兩教學法介入的協助之後,多能提升他們原本自身潛在的決策能力。也就是說,

經由這兩種探究教學法後,多數學生的 ZPD(孩童實際發展水平經由協助後,

所能達到的自身潛在發展水平間的差距)出現顯著的變化。刪掉過度推論的部 分

(四)結構組、引導組的全體學生在決策能力的表現,在「辨識兩難、形 成判準、進行權衡」向度皆有顯著進步的發展。基於本研究的資料分析結果,(1)

介入中使用的決策學習內容對多數學生而言,其「難易度」為「適中」;(2)學 習單中步驟說明、引導問題這兩種教學指導語的設計,對多數學生而言,其「學 習助益程度」為「有幫助」。所以針對這兩種探究教學法皆能夠有效培養學生決 策能力的原因,本研究認為是基於決策學習活動其適中的難易度,以及有幫助 的教學指導語,故全體學生的後測分數在這三個向度中皆顯著優於前測分數。

(五)研究者經由質性資料分析的結果發現,結構組學生的回饋較具團體 互動的特徵,而引導組學生提供的回饋則較具有個人執行的特徵。對於這兩種 探究教學法與其教學內容的設計,是否為影響學生採取團體合作或個人行動的 部分,仍需要更多的資料才能補充說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