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四節 研究成果之小結

基於資料分析的結果進行總結,依研究問題彙整成-學生在不同教學法的 決策能力發展情形(對應研究問題一)、不同學生的決策能力表現(對應研究問 題二)、學生對於決策活動的觀感(對應研究問題三、四)這三部分的內容,說 明如下。

一、學生在不同教學法的決策能力發展情形

(研究問題一:學生在結構式、引導式探究教學法「前、中、後」的決策能力 發展情況?)

(一)學生在不同教學法的前測、後測表現有無差異?

經魏考遜符號等級檢定(魏氏考驗)之後,其分析的結果顯示:64 名結構 組的學生、65 名引導組的學生,他們在經歷結構式、引導式探究教學法之後,

「辨識兩難、形成判準、進行權衡」的向度皆有顯著進步的情況。然後,整體 學生在「自評決策」方面,因為 z 分數的標準分數特質(有正、負數值的情況),

所以其平均為 0,在魏氏考驗的檢定之下並無出現顯著的變化情況。

(二)學生在不同教學法的學習單表現有無差異?

經由曼-惠特尼 U 考驗(U 考驗)分析的結果表示,結構組、引導組學生 在學習單當中「辨識兩難、形成判準、自評決策」向度的表現,沒有教學法上 的差異,不過「進行權衡」這個向度則出現顯著的差異。也就是說,以「進行 權衡」向度而言,學生在結構式、引導式探究教學法的介入下,經歷「結構式」

探究教學法的學生,他們在學習單的表現比較好。

二、不同學生的決策能力表現

(研究問題二:不同學生在兩種探究教學法「前、中、後」的決策能力表 現?)

(一)不同學生在兩教學法中的「前、後測」表現為何?

由魏氏考驗的結果可知,(1)不同決策能力者方面,「高」決策能力者經歷 結構式、引導式探究教學法後,他們在「辨識兩難、形成判準、進行權衡」的 沒有明顯的變化,不過,「中」、「低」決策能力者他們在結構式、引導式探究教 學法介入後,「辨識兩難、形成判準、進行權衡」的向度皆出現明顯的進步情況。

再藉由 U 考驗深入分析不同決策能力者,他們在結構組、引導組之中的前測和 後測表現有無差異;其分析的結果表示,「高」、「中」決策能力者,在結構組、

引導組的前測、後測分數表現,並沒有顯著的差異。然而,結構組「低」決策 能力者在後測中的分數顯著優於引導組「低」決策能力者的後測分數。綜合兩 種統計考驗的結果可知,經歷結構式、引導式探究教學法之後的「低」決策能 力者,他們的決策能力表現都有顯著的進步,而經歷「結構式」教學法介入的

「低」決策能力者,他們的「辨識兩難、形成判準、進行權衡」向度的進步情 況,又顯著優於經歷引導式探究教學法的低決策能力者。

(2)不同自評決策者方面,「過度」、「低度」自評決策者在經歷結構式、

引導式探究教學法之後,由魏氏考驗的結果可知,他們自評決策的能力皆出現 顯著的進步情況;亦即「過度」、「低度」自評決策者,在經歷兩種教學法後,

自評決策的情況皆達顯著進步(自評 z 分數更顯著地接近 0)。而「適度」自評 決策者在結構式、引導式探究教學法介入之後,其自我評估決策的能力則沒有 顯著的變化。然後,同樣藉由 U 考驗,進一步分析不同自評決策程度的學生,

他們在結構組、引導組中,前測表現有無差異、後測表現有無差異;其統計結 果表示,不同自評程度的學生,在結構組、引導組的前測表現沒有顯著的差異、

後測表現也沒有顯著差異,代表經由結構式探究教學法和引導式探究教學法的 不同自評決策者,其自評表現並無教學法上的差異。

整體而言,(一)在辨識兩難、形成判準、進行權衡方面,(1)兩教學法介 入下,高決策能力者的前、後測無顯著的差異情況。(2)中、低決策能力者在 兩教學法下,其後測的表現皆顯著大於前測的表現。(3)低決策能力者在結構 式探究教學法介入後有更顯著的進步情況。(二)在自評決策方面,(1)兩教學

法介入下,適度自評決策者的前、後測無顯著差異情況。(2)在兩教學法下,

過度、低度自評決策者的後測皆比前測更準確地自評。

(二)不同學生在兩種教學法的學習單表現有無差異?

基於學習單的資料,高、中、低決策能力者,在結構式探究教學法介入中 的決策能力表現,皆顯著優於在引導式探究教學法介入下的不同決策能力者。

此外,過度、適度、低度自評決策者,在結構式探究教學法介入之中的自評決 策表現,和在引導式探究教學法介入之中的自評決策表現,並沒有明顯的差異。

三、學生對於決策活動的觀感

(研究問題三:學生認為決策活動的難易度?)

(研究問題四:學生認為決策活動中步驟說明、引導問題的學習助益程度?)

(一)學生認為決策向度的難易度及其原因為何?

(1)學生感知不同教學法中決策活動的難易度為何?整體而言,決策活動 四個向度的難易度,多數學生認為「辨識兩難,形成判準、進行權衡、自評決 策」的難易度為「適中」。而且,結構式探究教學法中的學生所認為的難易度,

與引導式探究教學法中的學生所認為的,是差不多的。如果進一步檢視可知,

多數高、中、低決策能力者也認為這四個決策向度的難易度為「適中」。

(2)學生認為決策向度其難易度所依據的原因為何?簡而言之,分析資料 的情況(資料分析因素)、理解教學內容與否的情況(理解因素)、如何透過文 字表達的情況(文字表達因素)、教師有無講解的情況(教師因素)、有沒有累 積類似的學習經驗並應用的情況(經驗因素)、能否自我察覺的情況(自我察覺 因素)、是否記得決策活動的歷程(遺忘因素),以及小組討論的情況(小組討 論因素)、達成共識的情況(共識因素)、自己如何形成判準的情況(個人因素)、

理解與運用判準的情況(判準因素),這些都是在本研究中歸納出可能構成學生 們認為活動是否困難的原因。

(二)學生認為決策活動中步驟說明、引導問題的學習助益程度為何?

(1)學生認為決策活動中步驟說明、引導問題的學習助益程度學習助益程 度為何?各約半數的學生皆認為步驟說明和引導問題是有幫助的。然後,結構 組中認為步驟說明有幫助,相對引導組中認為引導問題有幫助的學生觀感,在 統計結果的顯示下,是差不多的。

(2)學生認為學習助益程度所依據的原因為何?整體來看,步驟說明方面,

學生覺得其學習助益程度的原因包含:釐清方向因素、提供線索因素、小組討 論因素、教師說明因素、阻礙思考因素。其次,引導問題方面,學生們認為其 學習助益程度的原因除了釐清方向因素外,還有擷取重點因素、自行思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