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習共同體之理論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析國民小學校長營造學習共同體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共分為 二節。第一節對「學習共同體」理論進行探討;第二節對「教師教學效能」理論進行 探討;第三節探討營造學習共同體與教師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期望透過文獻探討作 為本研究發展之理論基礎。

第一節學習共同體之理論研究

壹、學習共同體之意涵

學習是因經驗而獲得知識或改變行為的歷程。但對學習歷程中知識如何獲得、行 為如何改變,學界卻有不同的解釋。行為主義學者視學習為「因行動而學到行為」;人 本論視學習為「因需求而求知」;認知論視學習為「由既知而學到新知」;社會學習論 則視學習為個體向別人行為模仿的歷程(張春興,1996)。無論是何種學習歷程,其最 終目的是希望藉由瞭解如何學習以成就學生的有效學習。誠如英國教育學者 Michael Young 所言,「決定新世紀教育的不是教學,而是學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於 1996 年提出 21 世紀的教育,需要以四大學習支柱為基礎來發展,才能肆應社會 的快速變遷。這四大支柱分別為:學習如何認知(learning to know)、學習如何存在 (learning to be)、學習如何做事(learning to do)、學習如何共存(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UNESCO,1996)。2003 年 UNESCO 又發表「開發寶藏:願景與策略 2002-2007」,再 提出學習的第五大支柱:學習改變(learning to change),對學習需求與終身學習理念提 出建議(UNESCO,2003)。陳木金(2009)提出學習要有方法,學習方法正確,學生就會 學得輕鬆、學得愉快,而且學得多學得好、學得有效,學生便會因此樂於學習。指導 學生做有效學習,是教師的重要職責之一,因為老師不但要給學生們一條魚,而且要 教學生們釣魚的方法;教導學生「學習如何學習」,具備快速學習能力,應該優先於「

學習什麼」。趨勢大師 Alvin Toffler 預言,「21 世紀的文盲,不是那些不懂讀寫的人。

而是不懂如何學習、如何拋棄所學、重新學習的人。」因此世界各地掀起一波波的教 育創新變革,「怎麼學才有未來」,綜觀當前全球五大學習趨勢包括:激發主動學習;

鼓勵合作學習;提供個人化、因材施教的學習;有效的學習;公平的學習,如表 2-1 所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2-1 怎麼學,才有未來

過去怎麼學? 現在該怎麼學?

被動式聽講 主動式、參與式學習

孤島式學習 鼓勵合作學習

全班進度一致的學習 更個人化、因材施教的學習 教師趕進度的教學 重視學生學習效果的學習 落後學生無法參與,成為教室的客人 不論學生出身背景、天生資質,都有公

平參與學習的機會 資料來源:引自許芳菊(2003)。趨勢,全球教育大革命。天下雜誌(頁 111)。

在此改革風潮中,日本學者佐藤學於 30 多年前提出「學習共同體」之理念,在日 本引起一場由下而上的「寧靜革命」。強調教育真正的問題不在老師應該如何「教」, 而是學生如何不再逃避「學習」。過去由教師主導之教育現場應該有所改變,「以學定 教、學教翻轉」(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3)。真正的學習,應該是由學生主動去建構 自我、建構同伴、建構整個世界,教師的功能在於具備足夠能力引導和關注每位學生 的學習。同時,教育不該是種服務業,應是大人對小孩的公共責任,是老師、家長一 起緊密連結,為孩子的教育服務。因此,學習不僅僅是學生,教師、社區和家長不該 置身校外,每一個人都是學習的主角(黃郁倫、鐘啓泉,2012)。綜上所述,佐藤學將

「學習共同體」分為三個學習向度,分別是學生的協同學習、教師的同儕學習和家長 的參與學習等三大學習圈,茲就「學習共同體」內涵與相關理論做探討。

一、學習共同體的內涵

共同體(Community)源自社會學概念,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辭典》中對其有兩種 解釋,第一種是在一個地區內共同生活的有組織的人群;第二種是有共同目標和共同 利害關係的人組成的社會團體。將共同體一詞導入教育領域形成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意旨一個學習者及其助學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等)共同組成的團 體,他們彼此之間經常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 一定的學習任務,因而在成員之間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聯繫(范丹紅,

2013)。王成奎(2009)認為無論是社會學解釋還是教育學的解釋,共同體其實就是一種 真正的共同生活,一種歸屬精神,一種可以信賴的權威結構,一種來自大家的互惠互 利的意識,一種作為共有、共享的精神指引。贾保方(2008)指出學習共同體是由具有 共同理念的管理者與教師構成的團隊,他們致力於促進學生的合作性、持續性學習。

而左媛媛(2013)則是定義學習共同體是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透過交往與對話等 方式相互作用,共同分享各種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教學與科研任務,結成相互影響

,相互促進、教學相長的關係。

佐藤學認為學習共同體是一種展望未來的概念,讓 21 世紀的學校經由革新的過程

,不但可以成為學生共同學習成長的地方,也可以成為教師專業學習成長的地方,並 提供家長及一般市民藉由參與教育事務進行學習和成長(紀家雄,2013)。換句話說,

學校服務的對象已不僅侷限於學生而已,擴及至教師、家長及社區;其功能也不再只 是灌輸知識,期待學生獲取高分的場所,更重要的是透過在學校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學習的動機與方法,重新找回學習的熱情而不再「從學習中逃走」;幫助教師自我實現 與專業成長,重新找回教學的熱忱;協助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共同負起教育的責任。

其實踐的核心精神與內涵分別從願景、教育哲學和新的教學活動分述之。

(一) 「學習共同體」學校的願景:21 世紀的學校願景,學校不僅是學生互相學習成 長的地方,老師成為學習專家,互相成長、學習,家長、市民也可以參與孩子的 學習,大家的學習都不停止(黃郁倫、鐘啓泉,2012)。佐藤學認為真正的教育,

是所有人一起學習。最適合學校的辦學方式及學校該追求的願景無他,就是如何 使校內每位學生、教師及家長都感到無比幸福(黃郁倫,2013)。

(二) 「學習共同體」學校的教育哲學:佐藤學認為營造學習共同體之哲學背景有三,

分別是公共性哲學、民主主義的哲學及追求卓越的哲學(引自黃郁倫、鐘啓泉,

2012)。

1. 公共性哲學:體現在學校是一個公共開放的空間,不再只針對孩子,應該開放給 所有人參與。因此,學習共同體的學校及教室是隨時隨地對外敞開,透過開放教 室、公開觀課及議課之過程,省思教學歷程以提升教學品質及學生學習質量。

2. 民主主義的哲學觀:如同願景所揭示,學校的每一個人都是教育的主角,皆有參 與學校公共事務及發言的權利。無論其出身背景、社經地位、天生資質等都不能 影響公平參學習的機會。換句話說,學校不應該放棄任何一位學生、老師或家長 參與教育的機會。

3. 追求卓越的哲學:永遠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內容或資源,不會因為成績不好,家境 不好就降低教育內容、教學水準,永遠都是追求完美、最高教育內容。由此可知

,學校的目的以及教師的責任就是在於實現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權,保障挑戰高程 度學習的機會,以達到「伸展跳躍」的學習,確保學習結果的最大化。

(三) 「學習共同體」的活動式課程:根據這三個哲學出發並依據「學習共同體」關注 的對象設計出新的活動式課程,分別是學生的協同學習、教師的同儕學習和家長 的參與學習(黃郁倫、鐘啓泉,2012)。

1. 學生的協同學習:學習是從未知到已知的歷程,為確保每一位學生皆都獲得學習

,學習內容的安排應該讓學生得以「伸展跳躍」、達到卓越。在此前提下,為保障 趕不上進度的學生學習權益,不放棄任何一位學生,因此,安排兩人或四人一組 學習,彼此互助與對話,希望大家都參與學習,並且為追求更高學習品質,小組 學習互相可以激起更多學習火花。

協同學習並不等同於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強調小組成員間合作關係的建立,但是 協同學習則是重視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全程的參與,就其二者差異如表 2-2 所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表 2-2 合作學習及協同學習之差異

合作學習 協同學習

Task-based Project-based

分組是要完成小組的任務 分組是為了對話,以達到深刻討論與深 化思考為目標

分組是要角色與任務分工,有領導者者

,小組間有競爭比較

小組組員之間無任務分工,無領導者,

強調在討論過程中彼此互學、尊重、聆 聽

小組內一致的共同答案 更尊重答案的多樣性

強調教學內容、過程、評量的差異化 追求卓越,強調教材內容的鷹架及伸展 跳躍

資料來源:鄧景文(2013)。有效教學與差異化教學實務。學校推動學習共同體學術研 討會手冊,(頁 43)。

2. 教師的同儕學習:教師間建立良好的同僚關係,彼此互助與協力,透過共同備課

、公開觀課、事後議課之過程以及授業研究(case study),觀察並省思自己的教學 歷程,進而發展自己的教學風格,帶動整體學校效能的進步。

3. 家長的參與學習:教室應該開放家長參與,透過參與而建立信任關係,與教師共 同擔負起教育責任,一同為孩子服務。

綜上所述,本研究學習共同體的定義是以學生學習為核心,透過學生間的協同學 習、教師間的同儕學習與家長間的參與學習,形成學生、教師、家長三大學習圈,並 運用聆聽、提問、省察、表達等核心技巧,達到學生學習效果的最大化。

二、學習共同體的理論基礎

任何理念的提出皆有其立論基礎,學習共同體強調老師少說多聽,不要急著給孩 子正確答案,耐心等待學生思考,並善用聆聽及發問技巧,學生會在與同儕互動中,

任何理念的提出皆有其立論基礎,學習共同體強調老師少說多聽,不要急著給孩 子正確答案,耐心等待學生思考,並善用聆聽及發問技巧,學生會在與同儕互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