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師教學效能之理論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第二節教師教學效能之理論研究

1980 年起,在新自由主義與新公共管理思潮下,教育展現不同的風貌。新自由主 義強調績效責任和教育選擇權,企圖以促進競爭來提高績效,教育猶如商品一樣,可 以自由選擇學校教育進行消費(Apple,2001)。在教育上以自助努力和自己責任為德目

,將自由競爭、受益者付費等原理導入公教育領域,減弱公教育功能,促進學校教育 的多元化及學校選擇的自由,以激發學校教育的活力(歐用生,2008)。而新公共管理 強調公部門的管理,學校係屬公部門的一環,如何提升「品質」及「競爭力」,變成各 校關切的議題。新自由主義及新公共管理在教育上的主張包括:教育市場化、重視顧 客選擇及需求;學校本位管理及學校組織再造;教育績效責任制度的建立(沈秀春、黃 哲彬,2009)。換言之,學校除有更多自主權力外,相對地必須建立教育績效責任制度

,方可權責相符,促使學校在市場經濟下能夠生存並具競爭力;同時,講求持續改善 服務品質及不斷超越。因此,學校必須發展客觀且有效的績效評估方式,以確保顧客(

學生及家長)滿意。而教師是教育現場的第一線,直接與學生及家長接觸,教師效能直 接影響大眾對學校、教育政策的觀感與態度,所以,各校陸續提出發展教師專業發展 評鑑以及教師專業社群等策略,透過與同儕團體的對話與交流,以及自我評鑑、內部 評鑑及外部評鑑程序,以確保教師教學效能而保障學生學力獲得。

壹、教師教學效能的意涵

一、教師教學效能的定義

教師教學效能源自於 Bandura 於 1977 年提出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其要義係 指個人根據自己以往經驗,對某一特定工作或事務,經過多次成敗的歷練後,確認自 己對處理該項工作,具有高度效能。影響自我效能評估的四大因素包括:直接經驗、

間接經驗、書本知識或別人意見、身心狀況(引自張春興,1996)。就此概念運用於教 師教學效能上,是將教師教學效能視為教師內在自我效能的知覺或信念,其研究重點 集中在「教師所預期的教學效能」(teacher efficacy)層面(周新富,1991;孫志麟,1991

;黃健麟,2004;劉威德,1994;顏淑惠,2000),認為教師教學效能係教師在從事教 學工作時,對能有效達成教學工作的一種能力與信念,包括教師在主觀上認定自己有 能力去影響學生的學習與預期學生的學習成果(李安明,2004)。在此定義下,教師教 學效能是教師內在、主觀的感受。另一種論述則強調外顯的有效教學,主張以「教師 所知覺到的有效教學行為」(teacher effective teaching)觀點來探討教師教學的效能,將 此概念運用於教師教學效能上,即是教師在教學歷程中所表現的一切有助於學生學習 的行為(張春興,1996),包含以有效教學為中心,並於教學歷程中,講求教學技術,

熟稔教材內容,激勵關懷學生,使得學生在學習上或行為上有優良的表現,以達到有 效學習、和教育目標(陳木金,1997)。第三種觀點則同時涵蓋知覺、信念與行為,皆 同時包含教師對個人信念與實際教學行為之綜合性觀點(李新寶,2001;陳木金,1997

;林惠煌,2003;林國賢,2004)。對於教師教學效能之國內外相關研究及界定如表 2-7 所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2-7 國內外學者對教學效能的定義

學者 年代 研究取向 教學效能的定義 Ashton 與

Webb

1982 自我效能取向 教師效能是教師對於自己能夠完 成其教學責任的信心。

Dembo 與 Gibson

1984 自我效能取向 教師對於自己能正面影響學生學 習的一種自我信念。

Newmann 與 Smith

1989 自我效能取向 教師對於自己的教學是否能夠增 進學生成就的一種知覺。此種知覺 是教師對於自己的教學能否引導 學生成功學習的自我判斷。

Hoy 與 Woolfolk

1990 自我效能取向 教師對學校的教育力量、學生學習 成敗的責任、學習的功能、普通教 育哲學及教師對學生影響程度等 的信念。

Borich 1994 有效教學行為取向 提出教師教學效能是教師能夠有 效促進教與學,包括:教學是必須 明確性(clarity)、多樣性(variety)、

任務取向(task-orientation)、全心 投入(engagement),並能達到學習 成功率(success rate),以達成教育 目標。

Protheroe 2002 有效教學行為取向 教學效能應著重於學生學習些什 麼,而不是老師如何教。有效能的 教師應該能在課堂中適時提供示 範及評量,同時將課程內容與教學 評量做適切的連結。

Buskist 2002 有效教學行為取向 教師教學效能為教師在教學前對 教材內容與知識、典範的轉移有深 入的瞭解,同時配合學生的認知發 展,在教學上展現熱誠與專業知能

林清山 1987 有效教學行為取向 一個教師能有效地應用教學的心 理學原則,如動機原則、順序原則

、學習遷移、過程技能、預備狀態

、收錄策略、增強原則、回饋原則

,產生有效的教學,幫助學生獲得 有效學習,進而達成預期的教學目 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學者 年代 研究取向 教學效能的定義

吳清基 1989 有效教學行為取向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若能重視教 學績效,則他必定會講求教學方法

,熟悉教材,和激勵關懷學生,以 追求最好的教學成效。

孫志麟 1991 自我效能取向 教師教學效能是指教師從事教學 工作時,對自己教學能力的信念,

此一信念包括教師對於自己能夠 影響學生學習及抗衡外在環境等 方面的能力判斷。

周新富 1991 自我效能取向 教師效能是指教師知覺到的效能 信念,亦即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時,

對其本身所具有的教學能力對學 生產生影響的主觀評價。

吳清山 1992 有效教學行為取向 一位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能使學生 在學習上或行為上具有優良的表 現,以達到特定的教育目標。

黃政傑 1993 有效教學行為取向 一位有效能的優良教師應用所學 所知於教學實務上,更重要的是能 夠依照自己的教學情境,調整創新

,進行行動研究,考驗教學原理和 於法的有效性,使自己成為教學知 識的開發者,而不單只是使用者而 已。

劉威德 1994 自我效能取向 教師效能是教師對於自己教學能 力的認知,此教學能力包含積極上 的正面教導學生,和消極上的抗衡 外界社會環境因素對學生的不良 影響。

林海清 1994 有效教學行為取向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透過師生互動 歷程,運用一連串多樣複雜的策略 行動來完成教學目標的活動。

單文經 1995 有效教學行為取向 有效教學是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時

,能掌握教學四因素:提示、參與

、改正回饋、增強的教學效果。並 能強調教學提示的品質、學習者主 動參與、及激發學生繼續努力的增 強,進行有效的教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學者 年代 研究取向 教學效能的定義

陳木金 1997 兼具兩者取向 教師對學校教育的力量、學生學習 成敗的責任、學習的作用、對學生 影響力的程度各方面自我信念以 及能有效溝通學習目標,有系統呈 現教材,避免模糊不清,檢查學生 瞭解情形,提供練習與回饋,營造 良好教室氣氛,促進有效教學與學 習,提高教育品質,達成教育目標

謝寶梅 1997 有效教學行為取向 教師能有效的運用其教學知能,對 學生的學業、態度和情感發展有近 期及長遠的良好影響,而對學生個 人及社會有所貢獻。

張碧娟 1999 有效教學行為取向 教師為完成教學目標,在教學時所 表現出的有效教學行為,這些教學 行為能夠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

顏淑惠 2000 自我效能取向 教師在教育情境中,對教導學生學 習,以促使學生達到特定教育目標 所持的信念。

李新寶 2001 兼具兩者取向 認為教師主觀上知覺本身有能力 去影響學生學習預期學生學習成 果,及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透過良 好互動歷程,根據學生差異,擬定 教學計畫,有系統呈現教材,有效 使用不同教學技術和多元評量,激 勵學生學習,達成有效教學目標,

增進學生學習成效。

簡玉琴 2002 有效教學行為取向 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時,能夠依據教 學計畫教學,以達成教育目標,促 進有效教與學。

王建智 2002 有效教學行為取向 教師在教學上發揮其教學知能,表 現出有效的教學行為。

林惠煌 2003 兼具兩者取向 教師為達成教育目標,在教學時所 表現的自我認知與有效教學行為。

林國賢 2004 兼具兩者取向 教師教學效能是教師對自己教學 能力的信念認知;在教學活動中,

能促使學生在學習上、行為上達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學者 年代 研究取向 教學效能的定義 特定的目標。

張維倩 2004 有效教學行為取向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透過師生互動 的歷程,運用多樣與複雜的策略進 行有效教學,以增進幼兒的學習成 效及提升教學成效。

黃健麟 2004 自我效能取向 教師在從事教學活動時,教師影響 學生學習差異的信念。

謝明俸 2004 有效教學行為取向 教師從事教學活動時,為達成教學 目標,促進有效教學,所採取一連 串策略、行動及經營方式。

楊式愷 2004 有效教學行為取向 教師教學效能是教師能塑造班級 良好學習氣氛,並透過教學計畫與 多元教學技巧,激勵學生學習表現 與評量回饋,來進行有效教學活動

蔡家廷 2004 兼具兩者取向 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能力有自信,並 能在其教學活動中運用其教學能 力,發揮教學成效,促使學生達到 特定的教育目標。

林威年 2005 兼具兩者取向 教師本身基於對於教學的信念,使 用有效的教學策略,營造良好的師 生互動,培養愉悅的班級氣氛,以 提升學生學習的成效,達成教育目 標。

林東源 2006 有效教學行為取向 教師在教學前能縝密完成教學計 畫,準備豐富之教材內容;教學時 能依原定計畫,臨機運用多元且適

林東源 2006 有效教學行為取向 教師在教學前能縝密完成教學計 畫,準備豐富之教材內容;教學時 能依原定計畫,臨機運用多元且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