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民間單位也應加強宣導,自行車安全騎乘觀念,若能在從事自行車運動前,對於安全防 戶有一定程度之瞭解,必定能降低自行車騎乘所造成的運動傷害 (葉劭緯、陳子儀,

2012) 。

因此,自行車教育應為重要課題,在臺灣騎乘自行車上下學的學童不在少數,透過 新聞也常看到有關於自行車騎乘人行道與違規造成意外的報導,這是因為社會大眾對自 行車不夠瞭解,也輕視了自行車騎乘的危險性,以至於忽略了正確的騎乘及安全運用的 觀念,所以將自行車納入學校推廣教育的一項,教導學生正確騎乘自行車能力,簡易維 修自行車方法及交通安全規則尤為重要。但是,自行車教育在學校推廣上有其困難。原 因為自行車教學較屬於實地實習課程,又未正式列入正式課程,只能利用彈性時間機會 教學,另一方面,教學環境、器材以及地區社會背景等都可能影響教學。除此之外,老 師在未具備自行車教學相關技能前,也有其教學壓力。所以,推動的可行性及效益性在 推廣的計劃中尚無整體與全面性的規劃,計劃已執行多年,但教學所需的自行車器材、

師資、教材、專用道、安全的騎乘等因素,尚需要做通盤的考量,才能得到更具體的效 益。

第二節 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

一、學習動機之定義

動機是驅使個體往目標邁進的原動力,其由內生成而逐漸影響學習者的外在行為,

良好的動機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的過成程中更有熱忱,但它亦是一體兩面的隱性力量,若 學習的動機不是自發性的,且對於學習的事物內容不感興趣,則也會直接的影響到學生 的學習情況,但學生在動機上比他人更加積極的話,則在學習上也將有事半功倍的效用,

並有更顯著的成果。

Stipek (1995) 指出學習動機是能使人追求勝利的一種內在心理需求,同時對於學習 活動的成就動機也有一定程度之影響。張春興 (1996) 也指出學習動機能夠引發學生內 在學習,並使學習活動趨近於老師所訂定目標而進行活動的內在心路歷程。Maehr 與 Meyer (1997) 則認為動機是具有方向性、能使人充滿活力,亦是一種內在心理狀態並能 維持學習活動。 (陳品華,2006;朱敬先,2000;黃明雪,2006;吳鴻松,2008;鄭采

10

玉,2008;邱政鋒、陳啓明,2009) 。動機是一種人類複雜且難以測量的內在心理狀態,

也是促使每個人學習並隱藏於體內的重要力量之一。學習動機是一段心理歷程,能夠驅 策個體持續學習並朝向所預定的目標邁進,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學習者沒有負起學習 的責任,就不會產生有意義的學習,那學習就不容易產生效果,動機也是為鞭策自己追 求成長之傾向,並能持續激發行為的一種原動力。參考多位專家學者之研究結果,本研 究認為動機是能夠引發學生參與學習,且達到特定生心理之目標的內在心理歷程,促使 個體自發的投入心力於學習活動之過程中、並維持學習的原動力。教育心理學中也指出,

學習動機因學習者對於動機的產生與起源有不同看法,而分為外在動機學派及內在動機 學派。認為學習動機是受外界因素影響而成的,稱之為外在動機學派。而因內在需要所 產生的,則稱之為內在動機學派。無論在一般教育學或體育教育學的理論與研究一致指 出,通常因內在心理需要而生成的動機會有較高的學習意願,也因此內在動機較強的學 生,會更加努力的學習,對於學習的課題也會更加有熱忱,進而自發性的花更多時間學 習。內在學習動機還較無直接並確定性的評量方式,主要還是透過學習者對於學習內容 的一種客觀解釋,學習者也會因自身過去的經驗、對環境的瞭解、想法不同、有無興趣 和期望等…皆會間接的影響到學習者對於學習動機的意願。所以認知學派認為動機是瞭 解預先計畫,並朝預定目標邁進的動力。綜合分析學習動機相關文獻,本研究定義國中 學生對於自行車教育的學習是因為內在需求而學習的,那學習的意願會較高,成效也會 較佳。

二、學習動機之構面

Houle (1961) 指出參動機的來源多是因為心理需求,所以沒有基礎的理論架構,因 此,提出有關成人參與者「取向」的論說。並針對芝加哥地區參與繼續學習課程的積極 學習者共二十二位進行訪談,以更加明白其學習動機。結果也依據訪談內容,分為三種 不同的學習類型。(1)目標取向:是學習者為了達成目標的一種手段及過程,此種取向的 學習者意識是非常明確的。(2)活動取向:是學習者透過參與活動過程所獲得的感受和經 驗,與教學內容及達到目的無關。(3)學習取向:是指學習者作為參與學習的主要理由,

11

便是為了要吸收更多知識。學者也指出此三種不同學習類型的學習者並非毫無交集,而 是環環相扣的,沒有任何一個學習者在學習取向上會只隸屬於一個類型,就好比三個相 互交疊的圓,但還是能夠從中得出其主要學習取向。而Houle此論說的結果也改變了之 後學者對於參與學習理由研究的想法,並逐漸往動機取向的方面作更深入的探討,也促 使了學習取向相關的評量工具發展。

蕭智真 (2006) 研究中將動機定義為學科價值、自我效能、期望成功及測試焦慮四 個構面。梁麗珍 (2008) 的研究將學習動機區分為四個構面,分別為內在目標取向、外 在目標取向、控制信念及自我效能。 (王毓敏、林繼正、陳月嬌,2008) 。研究則將學 習動機分為求知興趣、職業進展、逃避轉移、外界期望、社交接觸五個構面。林世農 (2009) 將學習動機區分成六個構面,分別為外界期望、求知興趣、生涯進展、社交接觸、逃避 或刺激、自我效能。葉景谷 (2012) 也以國小游泳學童為研究對象,進行游泳學童參與 行為和學習動機之研究,瞭解學童參學習活動之行為,並將學習動機分為健康適能、學 習樂趣、安全知識等三個構面。李建霖 (2013) 則將學習動機分為自我成長、紓解壓力、

求知及健康與人際四個構面。亦有研究將家人期望、同儕影響含括在學習動機的取向裡,

綜合分析相關量表,可得到幾個因素,其中以學習興趣、自我發展、安全知識、健康、

外界期望等為主要的動機取向,來解釋學習的動機。

綜合上述相關研究,本研究探討對象為國中學生;因此研究者歸納健康適能、學習 樂趣、安全知識等三項為本研究之學習動機構面,如下列。

(一) 健康適能:增進身體健康、提升體適能、促進精神、調整體態等而參與學習。

(二) 學習興趣:為了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有趣、愉悅等感受進而參與學習。

(三) 安全知識:瞭解相關安全知識、交通規則、意外事故處理等而參與學習。

三、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

學習動機、滿意度與成效皆具有高度正相關,Hick (1984) 研究結果顯示,學習的 動機和績效具有關聯性,Wolters (1999) 研究則指出使用調整方案,能夠提升學習者 動機,進而改善其學習熱忱及成效。周希炯 (2003) 也於研究結果中發現,若學習動機

12

未符合期望,則學生自然就不會有滿意生的感受產生。陳素蓮 (2005) 認為成人教育中 受教者其學習動機明確,若學習的期待與學習後的知識實用一致性性獲得,就表示學習 者的滿意度高。許鴻志 (2006) 指出若是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各構面均能達顯著正相 關,則以學習動機來預測「整體滿意度」時,均能有效的被預測,且各層面變項對學習 滿意度的影響是正向的。朱永照 (2007) 認為量表中動機分數越高,滿意度也會隨之提 升;動機越強,則評價也會趨向於滿意。洪佑賢 (2011) 研究發現:自行車騎乘者參與 動機與滿意度之相關情形,呈現正相關。學習動機是指個體內在對於想學習的慾望,而 產生的行為,而成效則是評定學習效果的方法之一,兩者息息相關。眾多研究皆證實學 習動機與成效是環環相扣的,學生在進行活動時,參與自行車教育活動的動機,確實會 影響到學習成效。綜合上述各學者對於學習動機、滿意度與成效間相關情形之定義,本 研究認為學習者於學習活動前的態度,至學習過後產生的感受,若能符合甚至超出學習 者最初的期望,並在過程中達到滿意的感受,其學習的成效也會有相對應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