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分析本研究主題與各個變項之理論基礎。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 為自行車教育;第二節為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第三節為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第四 節為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第五節為本章總結。

第一節 自行車教育

一、自行車的發展過程

近年來自行車運動逐漸普及,越來越多人透過週休二日與寒、暑假的時間,將騎乘 自行車當作是一種休閒娛樂,甚至計畫以自行車作為代步工具完成環島或是登山的創舉,

而在體育署針對中等學校學生運動特性的統計中,騎乘自行車也名列為男、女學生最常 做的運動前三名,由此可知騎乘自行車是一項適合男女老少及全家出遊的休閒活動,且 臺灣早在2000年初因自行車相關產業啟動,並創有自家品牌捷安特,使得臺灣獲得自行 車王國的美名,在短時間內自行車為臺灣所帶來的經濟效應,加上政府大聲呼喊節能減 碳的口號之下,騎乘自行車衍然也成為了臺灣的美景之一。

而自行車最早的發明紀錄可追溯至1817年,法國的Baronvon Drais被公認為第一位 發明自行車的人,在1818年他的木馬自行車正式在德國及法國取得專利,為自行車開起 一片天,以木頭製造的自行車,靠人的雙腳在地上踩踏前進,在現代就如同玩具木馬,

重量也是現代自行車的好幾倍。直到1879年英國人H.J. Lowson發明了後輪傳動「安全自 行車」奠定了現代自行車的基本架構 (謝正寬,2009) 。自行車在臺灣也稱做孔明車、

腳踏車、鐵馬,運用在競賽中稱為自由車,我國中央標準局統一名稱為自行車。本研究 所指自行車的為腳踏自行車。自行車是由幾支管件構成的車架,做為自行車的主幹。配 上兩個車輪及同樣以管件製成控制轉向及穩定車用之手把,再裝上曲柄、腳踏板、齒輪 盤及鍊條,另為減速或停車加裝煞車裝置及相關附件而完成的一輛自行車,是用人力驅 動的交通工具。

7

林惠忠 (2003) 從外觀看自行車構造十分簡單。不限時間和速度是自行車最大的好 處,由於需要大量氧氣,吸入新鮮空氣後,能使思緒更清晰,騎乘自行車是能使身體健 康,也是能達到減肥及增加心肺能力的運動,且騎乘自行車時,能給人自由奔放的感覺。

且自行車再做為代步工具的同時,亦是一種使心靈放鬆的休息模式,騎車出遊的樂趣與 其他任何一種交通工具是截然不同的,若是與好友及家人一同出遊,一路上可隨意停留 於美景與名勝古跡,輕鬆自在,使身心靈感到真正的休憩。在許多國家,自行車旅遊已 是一件再常見不過的外出遊憩方式,既可強健身心,也能沿路欣賞美景。

二、自行車教育推廣

醫學界及運動界公認最能訓練有氧系統的運動為長跑、游泳及騎自行車,其中騎乘 自行車可說是容易從事又能達到有氧健身的一項 (何麗卿,2006) 。但在臺灣自行車運 動一直不被受到重視,直到教育部依行政院於2006年8月辦理之「千里自行車,萬里步 道」實施計畫。目的為倡導學生健康、安全及環保觀念,培養學生有自行車騎乘能力,

藉由教學活動讓學生參與休閒運動,體驗鄉土文化。奠定國民從小培養健康身心,積極 推動各項國民中小學健康與體育領域教育之一。而近幾年政府也開始規劃及增設自行車 道,提高全民運動意識,促使全民參與自行車的活動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8) 。隨 著自行車道的不斷擴增,全民也努力追求休閒生活以達健身之目的,因環境時空的推波 助瀾也促使了自行車運動的參與人數逐年增加。

教育部體育署 (2013) 。統計顯示國中學生最常從事的運動為籃球、跑步、騎乘自 行車及快走等四項,而男學生最常從式的運動項目又以籃球為最多數,其次是跑步與騎 乘自行車。而國中女學生在上學與週末從事的運動略有所不同,上學期間主要從事的運 動為籃球與跑步,放假則是以騎乘自行車和跑步居多,由此可看出自行車皆為國中男、

女生主要運動的前三名。而林擇華 (2006) 提出由數據可得知,各級學校中不會騎乘自 行車的學童比例,在國小為 5.8%,但會騎乘自行車的學童,主要習得原因為家長指導,

顯示出各級學校學生的自行車教育多數仍從家庭獲得。但學習騎乘自行車過程,學生可 能因尚未掌握自行車騎乘能力,在練習中摔傷,失去自信心;而父母則因長時間教導,

8

失去耐性,因此對小朋友動怒,此行為會嚴重傷害親子關係。所以更顯現出,學校自行 車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部自2006年起為教導學童正確的自行車騎乘觀念,大力推廣自行車教育,並委 請中華民國高中體總編制 (國民中小學自行車教學手冊) 一冊,由教育部印發全國國民 中小學供教師作為教學依據。內容包括三種教育方法,分別為「經營式」、「互動式」

及「參與式」,建立學生對自行車的認知,培養學生正確、熟練騎乘技能,以及融入於 日常生活中的態度,促使自行車作為休閒娛樂及漫步社區之交通工具。讓學生樂於接受 學校自行車教育及參加社團所舉辦的各類自行車體驗營,節省能源及溫室效應,達成國 民中小學自行車推廣教育目的,教育部亦透過各縣市教育局辦理各項推廣教育,及學校 種子教育培訓的計畫。

許多研究指出接觸自然環境有助於恢復身體健康,對於心理也有正向幫助,不論是 從窗戶觀看戶外景色、親身接觸自然環境,抑或在自然環境中從事運動都能獲得良好的 回饋 (Ulrich, 1984; Harting, Evans, Jamner, Davis & Garling, 2003 ; Pretty, Peacock, Sellens

& Griffin, 2005) 。另外,Barton 與 Pretty (2010) 指出青少年是所有年齡層中,最容易 透過從事戶外休閒運動,提升其自尊心。若能在國中小階段,培養學童積極的休閒態度 和行為,對於其日後的休閒活動偏好,有著重要的影響性 (李三煌,2003;康琨枚,2011) 。 學童亦可藉由參與戶外休閒活動,調適長時間待在課室內學習的教學方式,並促進學習 效率、增進自我休閒認知、建立正面的休閒態度,並可從休閒體驗中,獲得實質且正面 的效益 (黃振紅、盧欣暐,2013) 。由此得知,騎乘自行車對於學童在社會、生理、心 理上的發展均有所助益。

然而,在自行車騎乘者與使用率提高的同時,我國單車安全概念的宣導卻有待加強。

交通部道安委員會依警政署統計指出,比較近年主要先進國家自行車的死亡率,臺灣以 5.6%名列第三,僅次於日本和德國 (李姿慧,2009) 。在自行車日益普遍的情況下,自 行車的安全議題也應該受到重視,在缺乏正確的安全觀念下,往往容易造成運動傷害。

依據荷蘭與德國的經驗,自行車教育應該從小開始紮根,因此,各級學校應提供相關課 程,從小教育青少年正確騎乘自行車的觀念,使國人對於自行車安全駕駛行為及觀念能 夠達到國際水平 (王義川、許添本、周榮昌、王華琪、林郁璇,2010) 。因此,政府和

9

民間單位也應加強宣導,自行車安全騎乘觀念,若能在從事自行車運動前,對於安全防 戶有一定程度之瞭解,必定能降低自行車騎乘所造成的運動傷害 (葉劭緯、陳子儀,

2012) 。

因此,自行車教育應為重要課題,在臺灣騎乘自行車上下學的學童不在少數,透過 新聞也常看到有關於自行車騎乘人行道與違規造成意外的報導,這是因為社會大眾對自 行車不夠瞭解,也輕視了自行車騎乘的危險性,以至於忽略了正確的騎乘及安全運用的 觀念,所以將自行車納入學校推廣教育的一項,教導學生正確騎乘自行車能力,簡易維 修自行車方法及交通安全規則尤為重要。但是,自行車教育在學校推廣上有其困難。原 因為自行車教學較屬於實地實習課程,又未正式列入正式課程,只能利用彈性時間機會 教學,另一方面,教學環境、器材以及地區社會背景等都可能影響教學。除此之外,老 師在未具備自行車教學相關技能前,也有其教學壓力。所以,推動的可行性及效益性在 推廣的計劃中尚無整體與全面性的規劃,計劃已執行多年,但教學所需的自行車器材、

師資、教材、專用道、安全的騎乘等因素,尚需要做通盤的考量,才能得到更具體的效 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