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

一、學習態度的意義

「學習態度」是指學習者在面對學習環境中的人、事、物,所具有的心理狀 態與行為傾向,若學習者所抱持的態度是正向,則對學習與相關事務會全力以赴,

反之,則會降低其學習意願。秦夢群(1992)指出,學習態度的含意應是指學生在 環境的影響下,對所學事物的內容,持正向或負向的評價,或是贊成與反對的行 動傾向。王瑞宏(1995)研究中提出,學習是一種心理活動,經由此活動使行為或 行為潛意識產生較為持久改變的歷程,凡與學習有關的種種外顯行為、內在心理 活動或心理歷程,都可以叫做學習行為。李明昌(1997)認為,學習態度是學習活 動上一種心理準備狀態,能指示學習行為的方向,且是基於後天經驗習得,並具 一致性與持久性,因此可以用適當的方法以測量之。Lefrancois(1997)提到,學習 是訊息與知識、技能與習慣、以及態度與信念的獲得,是一種由學習者的經驗所 造成的行為改變,而且這種改變相當持久,不單只是生長或成熟所造成。有些著 重行為成份之心向進行敘述者,如吳愛玲(1999)認為,學習態度是學習者在學習 過程中,對學習內容、學習事項及學習活動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或行為傾向,經 由後天學習及環境因素所形成,足以影響學習行為、學習結果,且學習態度具有 定向功能,能夠指示學習行為的方向,倘若學生對學校、教師、學習內容或學習 活動產生「負向」或「消極」的態度,則容易注意力分散、逃避學習或抑制學習 效果。

而態度則是社會化的產物,一個人對某些事物、情境和他人如何反應,均會 受到態度的影響,所以如果知道一個人對某些事物有這樣的態度,就能預測其反 應如何。柯正峰(1989)認為,態度是準備行動的心理狀態或行為傾向,亦是一種

具有結構與組織性的複雜認知體系,其組成包括三種成份—情感性、認知性及行 為性成份,當態度的對象指涉學習事物,如對學習計畫、讀書情形、準備考試等 有關學習方面所抱持的態度,即稱為學習態度。近代社會心理學家Gleitman(1995)

認為,態度是一種穩定的心智狀況,代表對一些理念、物體或人的看法。態度是 可以改變的,因為教育是一種方法,可用來改變學生的態度。林志展(2005)研究 中提到,以往的研究證實態度與學習有正相關,一個學生對學習方面有著正面的 態度,即抱持積極的態度,其學業成就將會顯著進步;反之則將造成排斥、抗拒 心理,無助於學習。其他的研究也證實,學生的成績最多只有50%決定於認知或 智力的因素,其他的因素則是學習者情感方面的因素,而態度更是其中重要的因 素之一。

態度是準備行動的心理狀態或行為傾向,亦是一種具有結構與組織的複雜認 知體系,其中包括三種成分,情感性成分、認知性成分及行為性成分。張春興(1993)

認為,態度形成及改變的歷程可以分為順從、認同、內化三個階段。順從是指個 人在社會影響下,其外顯行為表示出與他人一致的態度;認同是指個人因喜愛某人 或某團體,而將其視為重要他人或參照團體,套取其思想、成受其行動為己有;

內化是指個人經情感作用所認同的態度,再與自己原有的態度與價值觀等協調統 整的歷程。經由以上三個階段而形成的態度是個人人格的一部分,可以長久保持 且不容易改變,但僅經由前二個階段所形成的態度則容易改變。

張新仁(1982)將學習態度界定為學習者對學習活動或學習環境所持正向或反 向的評價或成情,及積極學習或消極應付的行為傾向。因此,學生對學習情境的 喜愛或厭惡程度,影響其學習的動機與學習效率。積極的學習態度是理想學習的 基礎,將使學習者傾向於喜好與參與;反之,消極的學習態度,將使學習者退卻、

拒絕學習。不同的學習態度,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果,有些同學在不同學科的 成績差異有如天壤之別(吳武典,1987)。王福林(1990)則認為,學習態度是學

習活動中具有一致性與持久性的心理準備狀態,可指示學習行為的方向,影響學 習結果。秦夢群(1992)研究中,將學習態度分為對課業學習的態度與對學習環境 的態度,前者是指學生對所學的動機與興趣,後者則為周圍環境變數所造成學生 主觀的看法,如老師任教態度、同儕之間的人際關係等。陳麗娟(1994)認為,學 習態度是對學習事務準備行動的心理狀態或行為傾向,也是一種具有結構與組織 的複雜體系,包括認知、情感及行為三種成分。

綜合以上所述,學習態度是學習者對學習事物、內容、活動所抱持的信念及 實際瞭解,或正向、反向的情感、情緒及評價,或表示贊成或反對的行動與傾向,

學習態度的形成多來自後天的經驗,受到環境中重要他人或資訊傳播的影響而產 生,做為行為結果的指導原則,具有方向性、穩定性與持久性的特性。本研究中 所稱的「學習態度是指學生在面對學習環境中的人、事、物所具有的心理狀態或 行為傾向,可以是後天經驗習得,若學生所持的評價為正向,則對於學習事物將 全力以赴,反之,則降低其學習意願。如果學生的學習態度低落,即使課程與教 學編排再完善、周邊軟硬體再周全,教學成效也往往事倍功半。一般而言,學習 態度積極的學生比消極的學生學得更好(呂宗昕,2007)。心理學者把這種願意且 持續學習的態度稱為「動機」,並認為教學應兼顧學習策略與學習動機。許多學 者指出,閱讀動機和閱讀策略使用、閱讀理解及學業成就成正相關,學習態度深 深影響著學習行為(Lau, 2004)。

二、 學習態度的內涵

學習態度的研究內涵很廣泛,界定上不易獲得共識,研究者整理相關文獻,

將學習態度內涵整理如表 2-3-1。

表 2-3-1

學習態度內涵之相關研究

作者 年份 學習態度內涵

王玉屏 1981 學習態度係指有關學習方法、習慣等學習事項的準備狀態或行為,包括閱 讀、筆記、摘要、記憶、預習、解決問題、利用時間等要件。

王秀槐 1984 學習態度包括:1. 學習欲望;2. 學習過程;3. 學習計劃;4. 學習習慣;5. 考 試準備;6. 應考技巧;7. 學習方法等七個部份。

吳武典 1971 學習態度包括:1. 對學科的態度;2. 對學校的態度;3. 對老師的態度;4. 對 同學的態度:5. 對自己的態度。

邱美切 2006 外籍配偶學習態度分為:對課程規劃、對教師教學、對學習環境、對自我學

習的態度四個層面。

林寶貴 錡寶香

1991 學習態度是指學生從事學習活動的方法、動機與態度,其中包含學習方法、 技 能、學習習慣、學習欲望等。

張新仁 1982 學習態度的內涵包括:1. 對學校課業的態度;2. 對學校學習環境的態度;3. 主 動學習等。

張春鴻 2002 高級進修學校成人學生學習態度的內涵包括:1. 對課程價值的態度;2. 對學 校教學的態度;3. 對學校環境的態度;4. 學習欲望;5. 學習計畫等向度。

張德銳 1986 學習態度的內涵包括對課程的態度、閱讀範圍的意見、上課態度、準備功課

情形、考試態度。

鄧運林 1992 學習態度應包括:1. 學習習慣:係指習慣性的學習行為或學習活動;2. 時間 管理:係指個人安排讀書時間的情形;3. 努力經營:係指個人在學習活動中 的努力程度。

賴保禎 1980 學習態度的內涵包括:1. 學習計劃;2. 學習方法;3. 學習過程;4. 學習習慣;

5. 學習環境;6. 學習欲望;7. 準備考試;8. 考試技巧等。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綜上所述文獻,學習態度的範圍包括:對學習環境、對老師、對同學、對自 己的態度和對讀書的策略和學習習慣。本研究的目的在找出外籍配偶學習態度與 自我概念的關係,因此排除環境及他人之要素,僅就國小補校外籍 配偶本身的學 習態度進行探究。當態度的對象只涉及學習者本身,如學習欲望、教學互動、課 後投入等有關學習方面所保持的態度,為本研究所涵蓋之學習態度。

三、學習態度的測量

學習態度是一種屬於潛在性變項的內在心理歷程,僅能從外顯行為加以評價 與預測,因此大部分的研究者是根據其所界定的內涵與研究目的進行問卷編製與 施測,隨著內涵的不同,評量工具也呈現多元的現象。黃安邦(1991)提到,一般 學者對於態度的測量有下列幾種不同的方法:(一)利用訪問、面談直接向受測者 發問,要求受測者說出對某一個特定主題的感受,常是利用填寫開放式或封閉式 的表格、問卷或由應答者口頭表示意見。(二)對於一系列的陳述或具爭議的陳述,

表示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三)利用投射測驗的反應,推論其無意中顯露的態度 傾向。(四)利用自陳式態度量表,此類型態度量表較重視對態度的評價面加以測 量,目的在於決定受測者對刺激主題所抱持的好惡、贊否、同意與不同意等態度。

而施測問卷或表格中有關態度的內容,主要包括了認知、情意和技能三部份(張 春興,1993):

一、認知成份

指個體對所持有的信念與實際認識,而具有某種特性的判斷或看法,屬於思 考或理智的部份。

二、情意成份

指個體的好惡情緒感覺,包括對情境、事物、個人、團體等對象表示出喜歡與否、

親近或厭惡的情感反應。

三、技能成份

指個體明顯的行為反應,或可能採取的行為及準備。

張春興(1993)認為這三種成份的多寡,隨著個體年齡、性別、性格等而有所 不同,年輕人重情意輕認知,在技能表現上難免衝動,成年人認知成份多於情意,

張春興(1993)認為這三種成份的多寡,隨著個體年齡、性別、性格等而有所 不同,年輕人重情意輕認知,在技能表現上難免衝動,成年人認知成份多於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