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習滿意度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學習滿意度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分為四部份,首先探討學習滿意度的意義,其次探討學習滿意度的意 義及相關理論,最後整理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茲分述如下:

一、滿意度的意義

滿意是指個體在生理或心理的促動下,產生一種追求目標的行為,是達到 所追求目標時產生的一種內在狀態,也是個體慾望實現時的一種心理感受(張 春興,1996)。高桂足等七人(1974)在心理學名詞彙編一書中將滿意度解釋 為,一種需求緊張情況之獲得解脫;或經由活動達到一種理想情境,所產生的 愉快態度。

廖松圳(2006)認為滿意度是指個體因需求的驅使,而產生行動,當結果 與期望相同時則滿意度高。賴錦堂(2004)認為滿意度是當一個人對願望或需 求達成時,所產生快樂的感覺或積極態度的程度,當願望符合或需求達成,則 會增加其滿意度,反之,則降低其滿意度。Oliver(2010)認為滿意度是指個體 獲得滿足所得到的愉悅經驗,因此個體是否達成願望或需求,將影響個體心理 能否產生愉快的感覺,愉快表示滿意,不愉快則反之。

二、學習滿意度的意義

張春興(1996)認為學習是一種行為改變的歷程,他認為學習包含學習後 行為表現的結果與練習中個體行為改變的歷程兩個層面,所以在探討學習滿意

32

度的時候,學習的過程及結果均是探討的重點。馮惠雪(2005)認為學習滿意 度是指個體進行學習活動以後,其學習活動的結果與自我期望或需求的差距,

也就是說當個體在學習過程中,實際獲得的學習成果大於預期結果,滿意度就 高,反之學習成果小於預期結果,滿意度就低。學習滿意度是指學習者對於整 體學習情境感覺所反應的程度(洪齡襄,2010;劉明川,2002),也就是說學 習者在學習情境中感覺或反應良好,則學習滿意度高。許多研究者都曾針對

「學習滿意度」提出了相關的定義,本研究將國內外研究者針對學習滿意度所 下的定義,彙整如表2-5:

表 2-5

學習滿意度之定義彙整表

年 代 研究者 學習滿意度定義

1998 林博文 學習滿意度係指個體參與學習活動的感受與態度,是個體對學 習活動的喜歡程度或是個體滿足願望、需求的程度。

1998 蕭安成 學習者進行學習活動之後所得期望或態度,可視為一種評鑑的 方式或層面。

1999 杜紹萍 學習滿意度是指個體對學習整體的感覺和反應,這種感覺或反 應來自於學習的結果能否滿足個體的需求或願望,以及學習經 驗是否令個體感到愉快。

2001 許文敏 學習滿意度是指個體對學習活動內容、方式、過程及結果的感 受程度,若感受或態度符合期望水準則滿意。

2002 李麗美 指個體在整個學習過程的學習經驗,對於學習整體的感覺和滿 足,此種感覺來自於學習過程中是否能讓個體感到愉快,以及 學習成果是否能讓個體感到滿足的主觀感受。

2002 黃玉湘 學習者在參與學習活動後,達成預期的目標,學習需求獲得滿 足,在心理上產生愉悅的感覺,對學習活動有更積極的態度。

2002 李慶泰 學習滿意度是指個體在學習過程中,知覺到學習活動能滿足個 體學習上的需求,並對學習活動產生良好的感受和正向的態 度。

2002 劉明川 學習滿意度是指個體對於整個學習情境感覺的反應程度,個體 在學習中實際獲得的學習內涵與其預期應獲得的學習成果之間 的差距。

(續下頁)

33

年 代 研究者 學習滿意度定義

2003 周虹君 學習滿意度是指,個體個體在學習活動中主觀的知覺感受或態 度,個體在學習的過程中達成個人的需求與期望,則所獲得的 愉悅感越高,其學習滿意度意越高。

2004 黃明玉 指個體參與學習活動之後的一種感覺與態度,這種感覺來自於 個體對整體學習活動的喜歡程度。

2005 張毓凌 指個體對學習活動的主觀感覺程度,這種感覺來自於個體對學 習活動的喜歡、或願望需求獲得滿足的程度。

2005 馮惠雪 學習者進行學習活動以後,學習活動的過程或結果與學習期望 或需求相符,學習滿意度較高。

2010 李建霖 學習滿意度是一種對學習活動的感受或態度,學童因喜歡該學 習活動,或在學習過程中其願望及需求獲得滿足,學習滿意度 較高。

2010 洪齡襄 學習滿意度是指學習者對於整體學習情境感覺的反應的程度。

2011 林新枝 在教學的學習過程中,對於學習的直接反應程度。

資料來源:修改自廖松圳(2006)。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團活動參與、自 我概念、社團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頁46),大葉大學,

彰化縣。

綜觀上述相關研究,研究者認為學習滿意度係指個體與學習過程間的交互 作用,是學習者對學習過程的感覺與反應。因此本研究界定國小樂樂棒球學童 學習滿意度係指國小學童在學習樂樂棒球時,其學習過程中心情愉悅的程度,

在過程中個體若心情愉悅則學習滿意度高,反之則學習滿意度低。

三、滿意度的理論

由於各學者所強調的重點不同,所以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滿意度理論,本研 究將需求層次論、ERG需求論、公平理論、 雙因子理論、差異理論及場地論探 討如下:

(一)需求層次論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1970)提出需求層次論,認為人類的動機

34

是一個整體的,各種動機間的變化與個體之間所生長的背景環境密不可分,

他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動機均由需求所引起的,且各種動機之間是彼此相關 聯且有順序性的,而需求又分為五個層次,分述如下:

1. 生理需求:維持生存及延續種族的需求,如飲身、睡眠等。

2. 安全需求:免於遭受威脅與受到保護,從中獲得安全感的需求,如免 於傷害、遇危難時求人協助等。

3. 愛與隸屬需求:獲得團體認同的歸屬感以及友誼、親情等需求。

4. 尊重需求:希望獲得他人的尊重、仰慕,獲得肯定自信與自我認同的 需求,如被人讚許、認可等。

5. 自我實現需求:強調理想的實現,如自我實現以及個人潛能的展現,

並不在乎個人做些什麼,而在於對自己的所做感受如何。

(二)ERG需求論(Existence,Relatedness,and Growth Theory)

Alderfer修改了Maslow的需求理論而提出了「ERG需求論」,其核心構 念是生存、關係、成長等三種個人需求,但Alderfer認為個體的需求沒有優先 次序之分,並且可以同時間追求一種以上的需求,也就是說各需求可同時存 在,且同時具有激勵作用(陳正專,2008),茲將三種個人需求分訴述如下:

1. 生存的需求:指各種與生存有關的物質及生理的需求,如薪資、福利、

口渴、工作環境等等需求。

2. 關係的需求:指與其他人之間的關係,例如與親人、師長、部屬、朋 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是指與別人共同分享思想情感、相互關懷等人 際關係。

3. 成長的需求:指個體努力在工作上表現其能力,不斷克服挑戰,充分 發展各種潛能,自我人格統合及發展,追求成長的一切需求。

(三)公平理論

Adams認為個人工作動機是與工作夥伴之間比較的結果產生,會從個人 的輸入如基本條件、工作付出、服務年資等,輸出如地位、心理報酬,與同 僚之間的比較;若輸出與輸入像天平一樣達到平衡,滿意度就高;反之,滿 意度低。公平理論主要在探討投入、產出及比率三個變項,分述如下(黃玉

35

青,2010):

1. 投入:指個人投入學習的時間、精神及心力等。

2. 產出:投入學習後所得到的成績、獎勵或讚賞等報酬。

3. 比率:個人投入工作與所得報酬之間比較的結果。

當產出多於投入,個體會有較高的學習滿意度,也就是說個體在參與運 動的過程中認為獲得成績、獎賞及讚賞大於付出時間、精神及心力時,個體 將會有較高的學習滿意度(洪齡襄,2010)。

(四)雙因子理論

Herzberg(1966)提出雙因子理論,從工作行為的觀點來分析工作滿意 度,強調人類之所以安於工作,是因為可在其中獲得兩種報酬,一是內在報 酬,及「激勵因素」,一是外在報酬,即「保健因素」,茲將兩項因素分述 如下:

1. 激勵因素:是指使個體感到滿意的因素,這種因素主要來自工作本身,

如成就感、器重、責任感、升遷及發展等。

2. 保健因素;使個體感到不滿意的因素,但若不存在也不會造成滿足,

這種因素主要來自工作之外,如:薪資、地位、公司政策、人際關係、

工作保障等。

因此個體在參與運動的過程中,其學習的成就感、教師與同儕的認同等 激勵因素,及整體學習之環境、人際關係及學校的行政措施等保健因素均會 影響學童的學習滿意度(林新枝,2011)。

(五)差異理論

差異理論是由Locke提出,他認為個體工作滿意的程度,取決於其「實際 獲得的結果」與「希望或應獲得的結果」間的差距,如果前者大於後者,則 感到滿意;如果後者大於前者,則感到不滿意(引自謝美雲,2006)。學生 在學習過程中,期望想獲得的結果與實際獲得的結果差距越小,則學生的學 習動機會變強,會更喜歡學習,有較佳的學習滿意度(陳政專,2008)。

36

37

38

39

40

41

(2009)、洪齡襄(2010)等人則發現無顯著差異。

(二)就年級而言

李泰慶(2002)、羅振財(2004)、馮惠雪(2005)、張惠玲(2006)、

謝美雲(2006)、吳秀英(2008)、曾明淵(2009)、陳正專(2008)等人 發現學習滿意度達顯著差異;陳慶鴻(2006)、洪齡襄(2010)、黃玉青

(2010)等人則發現無顯著差異。

(三)就父母支持度而言

廖松圳(2006)、曾明淵(2009)等人發現學習滿意度達顯著差異;洪 齡襄(2010)的研究顯示學習滿意度並無差異。

(四)就參與社團時間而言

羅振財(2004)、洪齡襄(2010)、黃玉青(2010)等人均發現學習滿 意度達顯著差異。

(五)就額外運動時間而言

廖松圳(2006)的研究顯示學習滿意度有顯著差異;林新枝(2011)發

廖松圳(2006)的研究顯示學習滿意度有顯著差異;林新枝(2011)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