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學習滿意度

學生是學校教育的主體,經由調查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內心感受,探討各項教 育措施執行後學生的滿意程度,作為學校提升教育品質重要依據。本節分為三個 部分:第一部分探討學習滿意度意涵與理論;第二部份分析影響學生學習滿意度 的因素,以及國內外相關研究學習滿意度調查問卷的層面;第三部分彙整國小英 語學習滿意度相關研究內涵。

壹、學習滿意度之意涵

牛津辭典對滿意Satisfaction的解釋為達成希望後,產生滿足或高興的心理狀 態;感到喜悅的經驗、事實或情境;免除個人的懷疑或不安後,就有滿足的感覺。

Knowles(1970)指出學生心裡對學習活動產生高興的感覺或積極的態度是

「滿意」,反之為「不滿意」。滿意也指願望或需求的達成,符合其願望或需求越 多,則滿意度越高。

23

張春興和林清山(1991)認為,「滿意」是指個體心理或生理動機促動下的行 為表現,在達到追求的目標時所產生的內在狀態,個體需求實現時的心理感受。

馬芳婷(1987)說明學習者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有不同的學習需要或願望,若能 順利達到願望或需要,則感到滿意。因此,學習滿意度也是學習者對參與學習活 動後之個人評價。學習滿意度包括三個層面:教師教學(學生對教師教學及課程 的滿意程度);學習成果(學習內容對學生個人貢獻的滿意程度);人際關係(學 生與同學及機構其他人員關係的滿意程度)。

蕭安成(1998)指出學習者在學習後,有滿足內心需求和期望的感覺,甚至 獲得無意料到的結果而產生喜悅和積極的態度,因此學習滿意度可視為一種評鑑 教學成效語學習成果的一種方式。

綜觀以上專家學者定義滿意度之意涵,本研究所定義「學習滿意度」為學習 過程中,學習活動符合學習者主觀之內心期望,則心裡產生喜歡的感覺或態度,

表示學習滿意度高;反之,內心對學習感到不愉悅或願望未達成的感受,則代表 學習滿意度低。

貳、學習滿意度之理論基礎

一、需求層次理論

Maslow(1968)認為人類的心理需求是有層次順序的,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 需求、愛與隸屬需求、尊重需求、美與知識需求、自我實現需求、自我超越需求。

在低層的需求獲得滿足後,原需求就不再是行為動機,會由更高層次的需求取代。

然而處於同一學習情境下,學習者因個別差異,心理需求就不一定相同,也可能 對學習產生一種以上的需求,因此學校英語教師要能兼顧多數學生之心理需求,

安排適宜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習滿意度。

二、投入-產出理論

蓋浙生(1994)以教育經濟學為理論基礎,探討學生在校學習的滿意程度。

「投入-產出理論」將學校生產過程的投入因素與產出結果間的關係設定為教育 生產函數,找出影響學生學習成就的可能因素為學生與教師花費的時間、設備使

24

用的時間及頻率,而這些因素皆影響學生的學習成就。學校的環境設備、師資素 質等;家庭背景像是父母親的教育程度、職業類型、所得收入等;學生個人的學 習動機、學習能力等,都是影響學校教育生產過程的重要關鍵。

此理論將學校視為工廠,把教學活動視為生產過程,學生的學習成果即為教 育產品,學生的學習滿意度高低取決於學業成就的差異程度,因此學生個人因素、

家庭因素及學校提供之學習環境,對學習成就與學習滿意度有高度影響力。

三、雙因子理論

激 勵 - 保 健 理 論 又 稱 二 因 素 理 論 , 是 由 心 理 學 家 Herberg, Mausner, &

Snyderman(1959)所提出,之後予以擴充推廣 (Herzberg, 1966)。研究發現,影響 工作滿意和不滿意的因素是不同的。影響工作滿意的因素,稱為激勵因子,這些 因素包含工作本身、賞識、進步、成長的可能性、責任、成就感、認同感等。而 造成工作不滿意的因素稱為保健因子,包括薪資、工作環境、地位、工作保障、

人際關係、政策與行政支援等。良好的激勵因子讓員工感覺滿意,當激勵因子欠 佳時,只會使員工無法獲得滿意的感覺,不會產生不滿意的感覺,但當保健因子 不良時,員工會感到不滿意,而當保健因子改善後,只能消除不滿,不會產生滿 意的感覺 (取自吳松溪,2005)。

Domer, Carswell, & Spreckelmeyer(1983)將雙因子理論運用在學生滿意度方 面進行研究,認為影響學生學習滿意度的因素也有激勵因子,即學生個人內在因 素,例如:學習成就感、教師的肯定與同學的認同、學科知識等;也有保健因子,

即外在的學習環境,例如:學習環境、人際關係、學校行政措施等。因此,學習 過程中若激勵因子不存在,學習者只是缺少愉快的感覺,不會對學習感到不滿意;

保健因子若不存在,就會有不滿意的情形發生 (取自施台珠,2006)。

外語學習的過程中,學習成效不容易在短時間內獲得顯著成效,英語教師盡 量以簡單易學之教材,讓多數學生都能有機會得到成就感,簡化教材內容與降低 測驗難度,製造容易得到成功的經驗,營造班級同儕間互相鼓勵、支持的學習氣 氛,使學生產生更積極正向的學習態度。

25

四、差異理論

Locke 於 1969 年所提出,差異理論亦稱為「期望差異理論」,理論基礎在於 個人對工作滿意的程度是由實際所得與預期所得間的差距來判斷,若差距小,則 感到滿意程度越高;反之則滿意程度越低(取自周虹君,2002)。

Domer 等(1983)將差異理論應用於學生滿意度方面,認為學生的學習滿意度 取決於個人的「期望水準」與「實際所得之結果」,兩相比較之後的差異程度;

即「所想要」與「所擁有」的差距。兩者之間的差距越小,則學生感到越滿意;

差距越大,則感到不滿意(取自謝美雲,2005)。

五、場地論

Lewin (1936)重視個人行為反應與當時所處環境產生的交互作用,在同一學 習情境中,每個學生對學習狀況的滿意程度有所差異,優質的學校環境對學習滿 意度具有高度影響力(取自劉安倫,2000)。

學校是學生每天學習的主要場所,教育主管機關應重視學校教學資源與設備 的經費補助,讓教師有足夠行政支援與軟硬體媒體設備,使教師與學生能在不虞 匱乏的學習環境中自在學習,依課程單元主體與國內外節慶活動做佈置裝飾,形 塑活潑生動的學習氛圍,學習滿意度也將隨之提高。

六、班級學習氣氛論

Walberg(1968)與 Moos & Moos(1978)分析中等學校學生不同心理特質,發現 在不同學習環境中,同儕互動比師生互動對學習滿意度的影響更明顯(取自林雅 盛,2002)。班級學生間互動過程形成獨具特色的班級氣氛與學習氛圍,學校社 區學習文化、教師獨特領導風格皆影響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參與投入,尤其是學習 者對同班同學的直接回饋與認同感受特別在意,若是接受同儕正面鼓勵,心裡產 生對學習活動肯定與正向的感覺,反之;接受同學的負面評價,即產生挫折感與 壓力,學習者對該學習活動就容易產生不愉快的經驗。學習英語過程中,教師透 過互動式活動設計,建立同學間相互支援情誼與制度,鼓勵能力好、程度佳的同

26

學輔導程度落後的同學,將學習視為班級成員共同發展與成長的歷程,學習成果 就不只達到認知與技能的目標,更兼具情感價值。

七、學校組織論

McPartland&Epstein(1976)認為學校分為正式組織、非正式組織及學生的 學習成果三部分。正式組織有酬賞結構,是學校訂定良好行為之獎勵辦法;權威 結構是學生個人參班級事務的自由;工作結構為學生完成各項工作的個別能力差 異;人口結構是學校規模及個人背景。非正式組織係指同儕關係、師生關係及學 校氣氛,而學習成果是指學業成就、非學業才能及學生對學校的態度(取自陳碩 琳,2003)。

學校英語是既定課程,學習動機高對於該課程的接受度就大,評量後所得的 成績不只是學習成果,也是可能影響學習滿意度的因素之一,而學習者對學習內 容所抱持的想法與期望也同樣是影響學習滿意度高低的關鍵,包括學生本身認為 學英語是否重要、有趣或實用?學習者會依個人興趣與意願決定投入多少心力與 時間追求內心預設目標,學校若能在學習者達成教師指定之目標後,依學校成績 評量辦法,使學習者獲得相對等之成績等第或獎賞,同時又能得到師長、家長、

同儕的認同與肯定,既增強持續學習英語動機,也滿足自我實現之發展需求。在 正式、非正式與學習成果三方面交互作用下,可能學習滿意度的心理因素顯得更 複雜,也更具個別差異。

八、ERG 理論

Alderfer(1972)提出生存-關係-成長理論,每個人內心都有生存的需求,即個 體生理以及對物質的追求;關係的需求,指個體與他人因互相關懷的人際互動過 程而滿足;成長的需求,是指個體在工作上盡情展現能力,克服困境與各種挑戰,

追求成長進步的需求。

學習者若能因參與教學活動,發展個人潛能,達到個人預期學習成果,滿足 自我實現的需求,內心自然產生喜歡愉快的感覺,即學習滿意度高。因此教師要 瞭解學生內心的需求,善用數位媒體教材與不同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

27

使多數學生都能學的開心滿意。課程內容的呈現上也要能讓學生感興趣,讓學習 者獲得多種心理需求上的滿足,學習滿意度將能有效提高。

綜觀以上學習滿意度理論得知,教師特質、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班級經營 技巧、師生互動情形等皆對學習滿意度高低有影響。學校環境、教學設備、行政 措施、學習文化等也會影響學生學習滿意度。若教師教學考量學生感興趣的事物,

融入生活化元素,達到激發學習興趣與動機的目的,例如英語流行音樂、西洋熱

融入生活化元素,達到激發學習興趣與動機的目的,例如英語流行音樂、西洋熱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