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習理論

一、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認知學派認為學習是新舊經驗累積作用的一個歷程結果,強調學 習者本身的內在心理歷程,著重於個體內部主動的學習驅力,認知發 展是指個人心智結構的成長及心智活動的發展歷程(張春興,1996)。

認知發展理論代表人物皮亞傑(J. P. Piaget)認為學習的觀點為 個體以基模為基礎,當個體接收到新訊息時,同化入認知基模中,並 且擴大基模,或是調適改變舊有基模來配合新訊息。個體的認知結構 便可以藉由同化或是調適來達到認知平衡的狀態,而達到學習的目 的。皮亞傑認為每個階段有其年齡範圍與不同發展特徵,兒童的認知 發展蘊含著兩種特質,一是兒童的認知是主動的;另一是認知受遺傳 與環境交互影響(劉伊祝,2007)。皮亞傑「認知發展論」將兒童的認 知發展過程分成四個階段︰

表1

皮亞傑認知發展論之認知發展階段及其特徵

階段 年齡 認知發展特徵

感覺動作期 0 至 2 歲 1.憑感覺與動作以發揮其基模功能。

2. 具有物體恆存性概念。

前運思期 2 至 7 歲

1.能使用語言表達概念,有自我中心傾向。

2.能使用符號代表實物。

3.能思維但是不合邏輯,不能見及事物的 全部。

具體運思期 7 至 12 歲

1.能根據具體經驗思維以解決問題。

2.思維有可逆性。

3.有守恆的概念。

形式運思期 12 歲以上

1.能做抽象思維。

2.能按假設驗證的科學原則解決問題。

3.能按形式邏輯原則思維問題。

資料來源:張春興(1996)

布魯納(J. S. Bruner)的認知表徵理論有以下二個重點:第一、

將人類對環境中周遭的事物,經知覺而將外在或事件轉換為內在心理 事件的過程,稱為認知表徵或知識表徵;第二、特別強調學生的主動 探索,認為從事象變化中發現其原理原則,才是構成學習的主要條 件。布魯納「認知表徵論」將兒童的認知按年齡分為三個階段:

表2

布魯納認知表徵論之認知發展特徵

階段 認知發展特徵

(一)動作表徵期 幼兒靠動作認識瞭解周圍世界的認知歷程。,亦 即靠動作來獲得知識。

(二)形象表徵期 幼兒可以憑物體知覺留在記憶中的心像、形狀或 是圖片等來獲得知識。

(三)符號表徵期 小學兒童運用語言文字或符號為依據獲得知識的 認知歷程。

資料來源:張春興(1996)

雖然兩者論點對學習認知觀點有所不同,但依照其各階段認知發 展來設計教材,在學習理論上則為重要的地方。認知學派學習理論認 為學習著重於內在心智歷程,教學上配合其心智發展階段,應用適切 教材,藉著調適與同化使學生能將舊知識結合新知識,而達到有效之 學習。而以認知理論為基礎應用於電腦輔助教學,則著重在學習者個

別差異與學習情境的建構,教材教具設計者要事先掌握學習者的先備 知識,並且依照其認知發展階段以及學習活動的歷程,來規劃設計多 媒體教材的內容、呈現方式。

二、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又稱為「刺激-反應論」,認為學習是不斷的刺激及反應 的結果,將個體學到的行為解釋為刺激與反應之間關係的聯結。以行 為主義為主的理論有二: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及操作制 約(operant conditioning)。兩項理論的共同點為:將學習視為刺激與 反應之間關係的聯結。古典制約代表人物為巴夫洛夫(I. Pavlov)。他 以「狗分泌唾液實驗」證明了「學習」是個體處於某些條件限制之下 所產生的反應歷程,意指某一刺激原本不能引起個體某種固定反應,

但是經條件作用之後,就會在該刺激出現時做出該固定反應。進一步 實驗發現,相伴刺激條件出現的中性刺激在單獨出現時,亦會產生聯 結效果與增強作用。古典制約在教育上的涵義有三:1.刺激替代歷程 可以證明在學習上以舊經驗為基礎進而學習新經驗的理論。2.類化和 二級制約可解釋學生對學科或學校的正負反應。3.利用嫌惡刺激或消 弱的方式矯正學生的偏差行為。(張春興,1996)

操作制約代表人物為桑代克(Thorndike)及斯肯納(Skinner)。理論 中認為學習為個體在刺激情境中自發性的多個反應中,選擇某項預期 要學習的項目予以增強,每當該反應出現即給予獎賞,從而加強此行 為以後重覆出現的機會。而刺激-反應之間關係是否可以建立,桑代 克提出了三個學習定律:1.準備律:刺激反應間的聯結隨個體本身的 準備狀態而異,當個體身心狀況在預備狀態下是滿足的,則反應結果 則越滿足,此在教育上是強調學習動機。2.練習律:個體刺激反應間

覆練習對學習效果較佳。3.效果律:個體反應後獲得滿足效果者,則 刺激反應間的聯結會加強。在教育上強調學習可立即回饋增強是重要 的。行為主義在教學上應用於行為改變技術、編序教學、電腦輔助教 學等(張春興,1996)。

綜合以上所論述,將行為學派理論應用於教育中,首先引起學生 學習動機是非常重要的,而學生學習方面,透過不斷的反覆練習,增 強刺激與反應間的聯結力量。在學生出現正向行為表現時,立即給予 正面的回饋或獎賞,則會增加學生正面行為出現的頻率。沈中偉(2004) 提出把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應用於電腦教學上有七項要點:

1.設計教材前先確定學習目標,與分析學習者的特性及應具備的 先備知識、技能。

2.將大單元教材分成多個小單元,每次只教一個小單元。

3.小單元學習內容的難度編序安排應由易至難。

4.回饋增強應符合學習者的需求。

5.學習者可以立即解決問題並獲得正面回饋。

6.對於錯誤答案必須給於改正性的回饋,鼓勵學習者深入思考。

7.配合教材及學生的能力,提供適當並精熟的練習。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用於教學上強調有效的學習取決於謹慎安排 刺激、反應與增強的合宜處置。行為取向的學習理論主張將教學的內 容分成很易於掌握的細小單元,依序學習,以便學生學完一個小單元 後便立即測驗,並立即給予回饋,確定學生完全了解學習內容之後,

才進行下一個步驟。在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機與電腦輔助教學(CAI),

皆是運用編序教學的原理。

三、情境學習學習理論

「情境學習理論」主張學習者是處於被建構的情境中,或在真實

的情境中因為與環境交互作用而主動獲得知識。沈中偉(2004)研究中 指出情境學習理論應用於教學上有列原則:1.強調學習情境的真實性 及重要性。2.強調學習者必須有主控權,並且可以主動探究建構知 識。3.提倡認知學徒制的教學模式。4.重視學習者由周邊性參與漸漸 向核心推進的過程。5.使用錨定式教學法來培養學生邏輯推演的獨立 思考能力。6.運用真實評量來觀察學生的學習成效。7.強調小組間的 互動、溝通分享,以利共同建構新知識。8.強調教師扮演輔助者的角 色,在學習者有困難時給予適時的協助,在學習者能力提升時,則逐 漸褪除鷹架作用。

情境學習理論應用於教育上,科技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因為 情境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必須運用近似真實物件或身處在建構出的 情境中,透過互動來學習新知識。而運用擴增實境的技術來設計多媒 體教材教具,藉由軟體建構出虛擬的環境,可以將抽象概念轉化成具 體形象,解決時間空間上的困難,進而也可以讓使用者擁有主控權與 之操作互動,學習成效上更為有幫助。對於教師在教學方面也多了一 項教學工具及不同傳統的上課模式。

四、傳播理論

教學可視為一種知識傳播的過程。由於教學科技與大眾傳播媒體 均使用一樣的工具,所以教師必須了解傳播過程,才可以有效的運用 教學媒體工具來傳播知識。沈中偉(2004)研究中引用 Dr. Berlo 的 SMCR 傳播模式來說明科技教學傳播歷程包括下列幾點:1.來源:指 教師在傳播知識時表達的方式,包括說話技巧、語氣態度、專業知識 技巧等。2.訊息:指知識內容的呈現方式,例如內容編排、版面配置 等。3.通道:只用來傳播知識的工具或媒體,例如多媒體教具。4.接

應用傳播理論於科技教學中有很大影響。因為使用數位科技於教 學中,教學者可以將教學內容呈現多元化的設計,包括視覺圖像設 計、色彩編制、版面編排等,也可以依照學習者的需求來規劃。而對 於學習者來說,數位科技的特性促進多感官學習,在Dale 的「經驗 金字塔」中,認為最低層「直接、有目的的經驗」用來學習最有成效,

而擴增實境特性便可以達到此目的,因為經由AR 軟體,可以讓學習 者在最接近真實環境中直接學習,建構新經驗、新知識。

圖 29.Dale(1946)經驗金字塔 口述符號

視覺符號 錄影、廣播

電影 電視 展覽 參觀 示範 演劇經驗 設計經驗

直接而有目的的經驗 最抽象

最不抽象

具體而直 接的經驗 形象或替代性經驗

抽象符號

本研究基於以上文獻資料的討論,作為擴增實境技術設計教材的 理論基礎,因為認知理論及行為主義基礎皆支持電腦輔助教學,認為 藉由多媒體方式可以幫助學習。擴增實境教材可以針對理解力較不足 的學生,提供其另一種學習管道;在學習上因為及時的互動,也具有 立即回饋的效果;在情境理論方面,使用者可以經由擴增實境教材的 特性,將抽象概念具體化,讓資訊內容融入真實環境中,讓使用者在 自然的情境中直接學習,經由感官知覺接受訊息,其效果會更加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