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安眠藥使用行為之個別差異與不同歷程之可能性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安眠藥使用行為之個別差異與不同歷程之可能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安眠藥使用行為之個別差異與不同歷程之可能性

壹、安眠藥使用行為之個別差異

過去文獻曾從不同的安眠藥使用行為指標,來了解安眠藥物的使用現象。常看到的 用藥行為指標,包含安眠藥使用者的藥物持續使用時間、用藥頻率、用藥劑量等。經過 回顧整理,可發現安眠藥使用者間在上述行為指標上存在個別差異。

首先,在用藥持續時間上,其中一篇安眠藥的療效研究的結果顯示約70%的失眠患 者可經由短暫服用安眠藥物改善失眠,其用藥總時間小於四個禮拜,且停藥後並未報告 任何副作用,而約20%的失眠患者則會發展成長期使用者(Roehrs et al., 2002)。接著,

另一篇探討安眠藥長期使用的日本研究也有類似的發現,雖然有60%的個案在初次服藥 後的3個月內便不再使用,但仍有20%的人會服用超過一年以上(Ishigooka, Sugiyama, Suzuki, Kobayashi, Takeuchi, & Murasaki, 1998)。而挪威有篇人口調查研究指出在2645位 受訪者中,有18.8%的受試者一生中曾經使用過安眠藥物,其中7.9%近期使用安眠藥物

,長期使用者則佔4.2%(Omvik et al., 2010)。台灣本土也有可呼應的資料,根據沈武典

(2001)完成的『醫療院所BZD藥物不當使用初步分析』科技部計劃研究案,作者追蹤 醫院使用BZD藥物的個案六個月,發現有56.26%的個案使用超過三個月,同樣的,林雅 竹(2004)分析2001-2003年間3650位首次使用安眠藥物者的處方記錄發現,醫生在四個 禮拜內便停止開藥之比例為47.67%,相對的有7.81%的人之藥物處方時間超過一年。針 對年長者的調查顯示,16%的人正在服用BZD類藥物,其中73%用藥超過一年,25%更 用超過10年(Morgan, Dallosso, Ebrahim, Arie, & Fentem, 1988)。另一篇老人安眠藥物使 用研究也指出,失眠受試者中有65%使用安眠藥物超過一年,而持續使用超過五年的也 有達30%的人數(Morin, Bastien, Guay, Radouco-Thomas, Leblanc, & Vallières, 2004)。以 上研究數據指出,部分安眠藥物使用者可在短期使用藥物後停藥,也有部分安眠藥使用 者會持續使用超過藥物指引建議的四個禮拜,而超過五年的人實則並不罕見,尤其在老 人身上,整體呈現明顯個別差異。

在安眠藥使用頻率上,有篇質性研究訪談長期藥物使用者,發現有些人會每晚連續 使用藥物,有些人則會間歇性使用,而也有的只會在需要時使用(Chen et al., 2016)。而 另一篇回顧性研究也指出,慢性失眠患者到醫院治療時,58%報告每天服用助眠藥物,

另41%則為間斷服藥,而間斷服用藥物的樣本中,41%中的17%認為需要時才服用,並 會限制服用次數,12%認為隔天有事才服用,最後12%採不限次數需要時服用(Estivill,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02)。台灣研究中則顯示約有69.3%的BZD使用者每晚連續使用(林雅竹,2004)。以 上資料顯示,不同個案在使用安眠藥物的頻率上確實有個別差異。

接著,在安眠藥使用者的用藥劑量上,吳佳瑄(2005)探討台灣2001至2004年間的 健保局BZD使用數據顯示,用於治療失眠的BZD每年使用比例介於18.02-18.94%之間,

而其中少數個案(3.37-5.59%)卻用了41.36-48.79%的年總藥量。這意味著即使同為安眠 藥使用者,用藥比例卻相差甚遠。另一部分,有個探討zolpidem成癮性的團隊,分別對 zolpidem使用者進行短期(兩個禮拜)與長期(一年)的追蹤研究,追蹤2個禮拜的研究 顯示每個zolpidem使用者呈現穩定的使用劑量持續兩個禮拜(Roehrs, Pedrosi, Rosenthal,

& Roth, 1996),而追蹤一年的研究則顯示,若該個案每晚都使用zolpidem,其於第四個 月會有約22%的受試者增加使用劑量,同時約55%的受試者減少使用劑量,後於第十二 月則有約20%的受試者增加使用劑量,約40%減少使用劑量(Roehrs, Randall, Harris, Maan, & Roth, 2011)。上述研究可看出,安眠藥使用者間的用藥劑量有個別差異。然而

,上述研究設計在zolpidem使用者有自由選擇用藥劑量的情境(self-medication),但是

,若研究對象為臨床處遇的對象時,則會呈現不同的結果。有一個研究超量使用的研究 顯示,追蹤十二年的214170名BZD使用者中,其中5.4%是超量使用者。如果進一步將他 劃分成短期使用(3個月以內)、間斷使用(使用時間超過3個月,有間斷一年的使用情 況)、持續使用(使用時間超過3個月,無間斷使用)等不同組別,每組的超量使用者的 比例分別佔0.03%、3.6%與20.3%(Cloos, Bocquet, Rolland-Portal, Koch, & Chouinard, 2015

)。所謂的超量使用指的是臨床上會有部分安眠藥物使用者出現藥物使用超過醫生指定 的劑量,而患者超量用藥的現象被學者認為可能出現了藥物依賴現象(Roehrs et al., 2011

)。同樣的,另一篇追蹤2年的研究顯示,大部分患者每晚使用藥物時會維持穩定的劑量

,其中74%為低劑量使用者、18%為中等劑量使用者、6%為高劑量使用者,以及2%為超 量使用者(Soumerai et al., 2003)。綜合上述研究,安眠藥的使用行為,在藥物劑量上,

多數人服用劑量若於臨床處遇情境時傾向不會隨著時間變長而明顯改變,多能維持在穩 定的劑量,然而仍有少數比例是會減少與增加使用的,然而若讓患者有明顯機會自行選 擇劑量的話,則呈現有不同的劑量變化的現象,呈現用藥劑量上的個別差異。

整體而言,安眠藥使用行為無論在時間、頻率、或劑量上,都呈現個別差異。過去 於臨床醫療上,因發現長期使用會有明顯的藥物副作用與依賴性問題,是個臨床與學術 都需要關注的課題,然而,過去在安眠藥使用時間相關研究因受到“長期”定義界定、

受試者標準、以及研究設計因素上的差異,導致結果出現異質性以及困難整理的局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Zandstra et al., 2004)。因此,近期不乏研究團隊以用藥頻率與用藥劑量作為測量指標來 突破上述的困境。近年來,Jen等人(2019)的研究呼應過往研究指(Morin, 2004)出高 頻率使用安眠藥可預測長期使用。而超量使用則可預測高頻使用(Cloos et al., 2015)。由 於臨床上可發現安眠藥使用歷程也會有個別差異,但在所能蒐集的文獻內,尚無研究以 追蹤研究角度來探討安眠藥使用行為的個別差異,因此,研究欲嘗試以分析安眠藥使用 軌跡發展的角度,來提供更為完整的安眠使用現象之解釋。

貳、安眠藥使用行為的歷程發展

雖在所能回顧的文獻內,尚未發現軌跡歷程個別差異的量化研究,但仍可從臨床觀 察與質性研究中發現歷程個別差異的線索。

首先,Morin(1993)提出了的安眠藥物依賴性失眠循環的臨床觀察現象(Bélanger, Belleville, & Morin, 2009; Morin, 1993; Morin, Bélanger, Bastien, Vallières, & therapy, 2005)

,詳見圖2-1(改寫自Morin, 1993;引自陳昌偉,2014)。

圖2- 1 長期使用安眠藥的臨床觀察

(改寫自 Morin, 1993;陳昌偉,2014)

圖2-1呈現,安眠藥使用者會開始服用安眠藥的原因皆為了解決失眠症狀,但在服用 一段時間後,部分安眠藥使用者於生理上可能出現對安眠藥的藥物耐受性效果(drug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tolerance effect),進而增加安眠藥物的使用以維持同樣的助眠效果。當該安眠藥使用者 為了避免長期使用安眠藥而試圖停藥時,若停藥後出現反彈性失眠(rebound insomnia)

則很可能會讓藥物使用者重新使用安眠藥物,進入一個沒有藥物就睡不著的心理依賴與 長期使用安眠藥的現象循環。所謂的反彈性失眠是指患者不吃藥時會出現比原本更加嚴 重的失眠症狀。Morin當時主要想透過循環圖說明,安眠藥使用行為是有歷程變化的,

且用藥行為的持續與否不僅受到生物性的藥理反應影響,還包含了心理因素的作用效果

。上述所謂的心理因素特指,安眠藥使用者會為了『避免反覆失眠』以及認為『只有吃 安眠藥才能入睡』等因素,而持續使用安眠藥,容易發展成長期安眠藥使用者。

然而,Morin也指出,並不是所有的安眠藥使用者都會經歷這樣的循環的,舉例來 說,有些患者可能順利停藥,不會產生耐受性或心理依賴性,或不會出現反彈性失眠,

亦或是發展成間歇性服用或在有需要時使用等(Morin, 1993; Roehrs, 2010)。因此,安眠 藥使用者間在藥物使用行為上,很可能存在不同的發展脈絡的。

此外,有篇探討安眠藥使用者心理歷程的質性研究,初探了長期安眠藥使用者的安 眠藥使用型態(Chen et al., 2016)。該研究者首先對22位長期安眠藥使用者進行深度訪談

(平均用藥長度6.75年),之後採用紮根理論方法(Grounded Theory Method),對訪談資 料進行編碼,並抽取核心概念,再進行分類。研究結果最終以三種使用型態進一步概念 化長期使用者,分別為『過渡情態』、『矛盾控制』及『慣性平衡』,並指出這三種安眠 藥使用者擁有各自的特質。『過渡情態』的長期安眠藥使用者認為安眠藥屬特殊情況下 的救急物品,進而低頻率且彈性使用。特殊情況是指,患者連續好幾天睡不好時,才會 使用安眠藥幫助自身恢復睡眠,然後再迴歸不用藥入睡的情況。相對的,『矛盾控制』

的安眠藥使用者,因對安眠藥的使用抱有強烈的矛盾感,在使用與不使用之間容易產生 心理衝突與壓力,容易越想減藥越減不掉,而重複在挫折使用的循環中,故使用頻率相 當高,且不容易減藥。『慣性平衡』的安眠藥使用者也會高頻率使用安眠藥物,這群安 眠藥使用者認為安眠藥物是良好睡眠的必需品、不能不吃,若不服用安眠藥,很可能會 失眠還會伴隨嚴重的焦慮症狀。上述研究透過質性訪談指出,長期安眠藥使用群中,會 因為用藥動機不同而發展不同的用藥頻率軌跡,呈現個別差異。

上述質性探索結果,啟發了本研究更加深入探討的想法,並透過更完整的量化數據 來加以探索。因此研究基於訪談資料,困難排除受訪者的回溯偏誤,以及理解其使用行 為具體在時間脈絡下的改變,困難與其他量化研究做呼應。故本研究計劃以6個不同時 間點記錄受試者用藥頻率,並將之作為探索性量化軌跡分析的依據變項,突破質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