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安眠藥使用頻率軌跡型態在相關變項的表現

第五章 綜合討論

第三節 安眠藥使用頻率軌跡型態在相關變項的表現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型。但是,若參考Cheung 等人(2019)的研究摘要報告,其對天然安眠藥與非處方藥 的群體基礎軌跡分析結果是包含上升與反彈軌跡的,由於該結果只以研究摘要呈現,故 未詳述。然而,若進一步觀察其研究設計時,可發現其軌跡樣貌建立於追蹤時間長達5 年7 個追蹤點,與本研究的 1 年半 6 個追蹤點長許多。因此,推測上升軌跡是很存在 的,只是限於本研究設計困難捕捉,或許在待有更長時間的追蹤資料後,便可鑑別出相 較完整或穩定的安眠藥使用頻率的上升或反彈軌跡型態樣貌。

第三節 安眠藥使用頻率軌跡型態在相關變項的表現

根據過去文獻,安眠藥使用者困難停藥或停藥後容易恢復使用的原因相較於生理因 素,心理因素或許才是其中的關鍵(O’Connor et al., 2004)。根據本研究的卡方分析結 果,安眠藥的種類與使用類數在安眠藥使用頻率軌跡型態之間並無顯著差異,初步支持 O’Connor 這樣的論述。然而,值得留意的是,本研究結果與 O’Connor 等人的發現之差 異點在於除了納入BZD 類藥物以外,還進一步納入了 BzRA、抗憂鬱劑、抗精神病劑等 安眠藥進行分析,其中最多人使用的安眠藥種類是zolpidem,服用人數高達 47 人

(32.6%),其次為 estazolam 與 clonazepam,同樣為 27 人(18.8%),再來是

lorazepam,為 24 人(16.7%),其餘藥物種類則佔 10%以下。這樣的發現實則可讓人進 一步思考, zolpidem 並非如過去研究結果或標榜般有相較低的長期使用風險(Hajak et al, 2003),反而跟其他安眠藥物一樣較高比例的長期高頻使用可能性。

不過,O’Connor 的研究結果是建立在安眠藥的停藥研究上的,然而過去尚未有研究 指出安眠藥使用者在未強制接入的情況下,什麼因素可能會與其使用發展軌跡有關,但 是,O’Connor 等人提出的概念是具有參考價值的。同時,服用安眠藥的主要動機為緩解 失眠症狀,加上過去文獻指出失眠症狀具有慢性化的特性(Morin et al., 2009),故想要 進一步理解安眠藥使用頻率軌跡會有個別差異的原因不可忽略睡眠相關層面的訊息。而 從本研究的MANOVA 分析結果得知,所納入的變項在軌跡型態間確實具有差異,那些 變項包含(一)人口變項的年齡、(二)睡眠相關變項的失眠嚴重程度與失眠持續時 間、以及(三)用藥層面的用藥持續時間、用藥劑量、用藥正向態度與用藥渴求分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上述達顯著的變項,配合其軌跡型態的樣貌,可協助理解安眠藥使用變化之差異的可能 因素。

首先,穩定高頻使用具有最明顯脆弱性的樣貌。其組成成員有最高的平均年齡,雖 與穩定低頻使用與慢速降頻使用類似,但卻明顯比稀有使用與快速降頻使用更高。同 時,他們也有相當高的服藥後平均失眠嚴重程度(組別平均=13.07 分),統計分析呈現 其分數明顯大於稀有使用。擁有上述脆弱特質,不難理解為何他們的失眠持續時間與安 眠藥使用總月份也較長。這樣的現象似乎可與Krakow 等人(2010)的研究發現做呼 應,該研究結果指出有高達44.5%的安眠藥使用者對藥物效果不滿意,且失眠嚴重程度 仍屬中度以上(>15 分),但仍然每晚服用藥物,故推測安眠藥對於這些使用者而言,或 許已不單純是為了解決失眠困擾,還可能對服用藥物這個行為產生了心理依賴、渴求、

或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而使用藥物。同理,本研究結果之穩定高頻使用比其他軌跡型態 有較高的用藥正向態度與渴求狀態,故也可初步支持上述論點。最後,在用藥劑量上,

穩定高頻穩定使用也有高於所有其他用藥軌跡型態的傾向,然而,由於部分安眠藥種類 無法納入分析,故此結果與實際情形可能會有落差。

另一方面,本研究發現穩定低頻使用在平均年齡、失眠嚴重程度、失眠與用藥持續 時間上與穩定高頻類似,皆較其他安眠藥使用軌跡型態高,但在渴求分數上卻明顯低於 穩定高頻使用。與穩定高頻使用的樣貌呈現相似性,表示在理解穩定低頻使用時,不可 直接認定其低頻使用行為源自人口或失眠相關變項從一開始就不嚴重所致,相對的,這 些變項可能促使安眠藥使用者持續用藥的原因。而相較低的渴求分數則是穩定低頻使用 與穩定高頻使用兩種軌跡型態之間的主要差異點,這或許是理解這群安眠藥使用者會維 持低頻使用安眠藥的線索之一。

除上述的安眠藥使用軌跡型態之外,快速降頻使用與慢速降頻使用也可透過目前納 入的變項有個初步的理解。快速降頻使用與慢速降頻使用有些相似的地方,他們的平均 失眠時間與用藥時間長度皆相較短,同時也一樣擁有相較高的失眠嚴重程度。然而,兩 種降頻軌跡型態的差異點在於快速降頻使用的平均年齡是所有軌跡型態中最低的,也有 相較低的用藥正向態度與渴求分數,尤其在與穩定高頻使用比較時,上述變項會有明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落差。相對的,慢速降頻使用則在正向態度與渴求分數上與穩定高頻使用媲美,顯著與 快速降頻使用區別。因此,可初步假設,當安眠藥使用者的對安眠藥使用的正向態度與 渴求程度不高時,他會相較容易去嘗試與適應降低安眠藥的使用頻率,相對的,當他有 較高的正向態度與渴求分數時,可能意味著其使用頻率會維持在相較高的程度,亦或者 會減緩降頻速度。

最後,稀有使用呈現出相較高保護因子的樣貌。稀有使用者組內成員平均年齡相較 低,與快速降頻類似、且明顯低於穩定高頻使用,同時,他們有相較低的服藥後失眠嚴 重程度、每晚用藥劑量、失眠與用藥持續時間、以及用藥態度與渴求分數。上述變項樣 貌似乎可與Chen 等人(2016)訪談結果中的過渡情態安眠藥使用類型做呼應,安眠藥 使用者視安眠藥為急救品,可能受到過去藥物服用經驗而相信安眠藥對治療失眠的效 果,但同時也沒發展出太高的對藥物的渴求與正向態度,因此,才能維持在需要時才會 服用的用藥方式。

綜合上述,不同安眠藥使用軌跡型態似乎可透過目前研究所納入的變項做初步的理 解,並在與過去文獻做關聯後,進一步反映出臨床上不同安眠藥使用現象與特徵。然而,

過去研究顯示約 60%的安眠藥使用者,於初次服藥後三個月內便不再服用安眠藥物

(Ishigooka et al., 1998),其描述的用藥頻率變化相當符合快速降頻使用的軌跡形狀,故 原本預期快速降頻使用軌跡型態會有明顯較短的安眠藥使用總月份,但研究結果卻顯示 其平均用藥總月份高達 20.16 個月,雖然仍為所有用藥型態中平均數最低的一組,然而 還是比短期使用高出許多。若回過頭再看 MANOVA 分析結果,不難發現實則每種安眠 藥使用型態的用藥總月份與失眠持續時間之組內標準差分數皆非常高,反映個別組別的 成員之間在這兩項變項上有非常高的異質性。故,說明安眠藥服用總月份與失眠持續時 間,並非區辯安眠藥使用頻率軌跡發展的重要指標,只能作為參考之用。同樣的,也建 議未來研究探討安眠藥使用行為時,不應只關注服用助眠藥物或失眠持續時間的總長度,

相對的,可多留意其他可能的影響因素,尤其是安眠藥正向態度或渴求狀態。

不過,與原本預期不同,本研究的分析結果發現軌跡型態之間在情緒狀態、人格特 質與失眠持續因子等相關變項上有所差異,然而統計分析結果卻呈現無顯著差異,表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上述變項的程度落差並不會影響安眠藥使用頻率的發展軌跡。針對情緒狀態與人格特質 部分,雖然本研究是參考O’Connor 等人(2004)的研究決定聚焦於安眠藥使用者的心理 相關變項上,然而其研究屬於減藥研究,而本研究設計主要為觀察安眠藥使用頻率的自 然發展現象,呈現明顯有與無介入的差異,不能直接對照。同時,回顧過去文獻,情緒 狀態與人格特質相關結果存在異質性,不容易歸因上述無顯著相關變項對安眠藥使用行 為造成影響的可能機制,然而在參考過去文獻使用的橫斷研究設計(Morin et al., 2004;

Kassam & Patten,2006;Takaesu et al., 2014)後,將上述無顯著變項與 M0 的用藥頻率 進行相關分析,結果呈現無顯著相關,這結果表示無論安眠藥使用者的情緒狀態、人格 特質與失眠持續因子相關變項程度為何,與當月用藥頻率無關。此外,本研究也考量此 研究結果受到樣本特性的影響,畢竟此研究在設計上排除了老人、嚴重影響睡眠結構的 重大疾病患者,且整體平均用藥時間較長,與其他研究有部分差異(Morin et al,2004;

Omvik et al, 2006),然而,相關分析的結果亦發現上述無顯著變項與年齡、用藥持續時 間無顯著相關。因此,可初步推測,安眠藥使用者的安眠藥使用頻率軌跡與情緒狀態、

人格特質與睡眠持續因子的關聯性不大。另一方面,針對失眠持續因子部分,雖然過去 文獻呈現失眠具有慢性化的特性(Morin et al,2009),而安眠藥是緩解失眠症狀的方式 之一,但過去尚未有研究直接針對安眠藥使用頻率與失眠的持續因子做連結,因此,可 初步推測安眠藥的使用頻率與其發展軌跡受到失眠持續因子影響的機率不高,再次提供 安眠藥的使用型態或許已非單純為了緩解失眠症狀,而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了。

人格特質與睡眠持續因子的關聯性不大。另一方面,針對失眠持續因子部分,雖然過去 文獻呈現失眠具有慢性化的特性(Morin et al,2009),而安眠藥是緩解失眠症狀的方式 之一,但過去尚未有研究直接針對安眠藥使用頻率與失眠的持續因子做連結,因此,可 初步推測安眠藥的使用頻率與其發展軌跡受到失眠持續因子影響的機率不高,再次提供 安眠藥的使用型態或許已非單純為了緩解失眠症狀,而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