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力是否為必須?

命題 7 定理 7

對於一切物體存在著一種引力,它正比於各物體所含之物 質的量。

Proposition VII. Theorem VII.

That there is a power of gravity tending to all bodies,

proportional to the several quantities of matter which they contain.

(Newton, 1687, p, 397 )

按照命題 7,萬有引力 F  1/𝑟2,假如甲星、乙星的質量別是 𝑚、𝑚,且引力大小與物體本身質量有關:

𝐹甲乙  𝑚/𝑟2; 𝐹乙甲  𝑚/𝑟2

運用牛頓第三運動定律,甲星、乙星彼此所受的吸引會是一樣,

透過上式的關係,得到的結果如下:

𝐹甲乙=𝐹乙甲=F  𝑚𝑚/𝑟2 ……(6.1)

104

我們在算圓周運動的加速度,我們可以表示成三個等式如下:

𝑚𝑎 = 𝑚 𝑣2⁄ ……(6.2) 𝑅 = 𝐾 𝑅⁄ ……(6.3) 2 = 𝐺 𝑀𝑚 𝑅⁄ ……(6.4) 2

(6.2)式和(6.3)式可經由前面命題一、二、四得出此結果,利用 一般向心加速度的概念;但在(6.4)式就必須用到力的概念,才能將 之與加速度連接,也就是:

𝑚𝑎 = 𝐹 = 𝐺 𝑀𝑚 𝑅⁄ 2

如此才能將兩個式子畫上等號,這也是為何第二運動定律之所 以成為定律而非定義。

力可以簡化論述並且引導思考的最好的運動表示方式;此外,

透過力的方式,物體瞬間位置下積分每個粒子受到的吸引,並以數 學找出物體的質心吸引。透過第二運動定律得到物體加速度與運動 軌跡,以此推廣至宇宙間的遵循的自然現象,證實了萬有引力。虎 克並不知道距離平方反比力的意義,這也是牛頓勝之的地方。

105

力是否真正存在?

第四節

從直線運動到封閉曲線運動,牛頓將此整合,並且將力視為一 個完美的數學形式,改變後人的物理觀。它是一個不能用數學推倒 也不能用實驗歸納,完全是一個牛頓的心智創建,而六個物理學家 都沒有此想法,也沒有牛頓如此的創造力。

隨然牛頓將超巨的吸引現象稱之為力,遭受機械論的質疑,但 其實力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就是潮汐現象,這可以從經驗觀 察得到 ,當月球、太陽、地球成一直線(如農曆初一、十五),此時 海水受到引力是最大的,因此會有大潮的現象發生;如果太陽、地 球、月亮成垂直(農曆初七、初八及廿二、廿三),則會產生小潮。

而此現象就只能用力解釋且我們可感受的到的,透過經驗力是真正 存在。

106 果、Endeavor 趨勢、Influence 影響、Intensity 強度、Power 強勢、

Tendency 傾向,並在機械論的主宰下,對力的描述過於謹慎保守;

而牛頓成功地整合這些名詞,並將天體與地表力學統合,今天已無

107

運動定律。

自牛頓起,沒有基本的新原理被寫下。自其後,所有在力 學理所完成的形式皆是奠定在牛頓定律上。馬赫 (Mach, 1919)

牛頓是史上第一位給予一種全新意義的科學家,使他得以開啟 嶄新的思考世界,從牛頓之後物理學快速地發展,後人必須學習牛 頓的思考方式,並且奠定在永恆不變的公理上。

近 1500 年裡,人類心中所面臨必須克服的一切智力障礙中,

依我所見,最令人驚訝與最非凡的影響領域,就是有關運動的問題。

──科學史家 Butterfield (1957)

除了物體運動的突破,在牛頓之後所有的物理學家必須依照牛 頓的思考方式,將物理數學化外,和數學家最大的差別,牛頓指引 物理學家「概念」的建立,將現象賦予了意義。至今所有科學家仍 就遵照牛頓的思考方式。此外,牛頓也將敵對的數學和物理整合,

即質點和運動與數學的結合。

在中學的物理教學現場,可以讓學生從現象著手,再進一步引 導出概念,從最基本的物理定義在反推到許多的宇宙現象,並且以 數學表示自然的關係。給學生多點體會,了解物理的根本,比解題 來得重要且快樂許多。

108

第八章 結論

力的關鍵係要從地表碰撞運動移至天體運動的探討,再來就是 第二運動定律的提出。

笛卡兒的機械論論,認為所有的力需要接觸才有意義,但唯一 可以接受的力是物體運動本身的慣性力,另外笛卡兒將所有的物理 現象以質點和運動來表示,這可是科學上的突破。

惠更斯承襲了笛卡兒的渦旋理論,首先以數學表達離心力,也 是第一位將機械論與數學觀的結合者。在十七個命題中準確指出離 心力與速度、半徑、角速度、週期等關係。並且解釋以太因地球自 轉向外離心,迫使地表物體產向下性質,因而產生重性。其具有邏 輯性的解釋影響著十七世紀的物理學家,離心力概念成為思考主流,

甚至影響年輕時的牛頓。

相對於渦旋理論,歐洲大陸發展出一套磁性理論解釋星體運動,

羅貝瓦爾支持吸引想法卻不敢打破當時機械論的權威,因而此學說 並未受到重視。直至虎克突破性地將圓周運動視為向心趨勢的結果,

並且於 1679 及 1680 年書信,點醒牛頓必須以向心的形式思考天體 運動。儘管虎克試圖以光的發散解釋向心趨勢成距離平方的反比,

但由於虎克缺乏數學功底,無法支持其直覺與想像力,成為最早發 現象卻不能提供論證的悲劇人物。

在早期機械論以衝力的概念探討力,將圓周運動視為不受力的

109

110

111

數學外,還要提出概念,牛頓之後的物理發展無不依照此思考方式 解決宇宙現象。

力的核心在於探討曲線運動的問題,而最基本的曲線運動就是 圓周運動,而第二運動定律的加速度為牛頓最大的貢獻,按照力與 動量改變有正比關係來解釋所有的運動現象,將機械論所認為的自 然運動及受迫運動歸於同個原因。的確,牛頓是第一個發現力者,

之後的近代物理學也因此誕生,所有的物理學家都必須遵守運動定 律。

112